苏堤春晓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苏堤春晓什么意思?,第1张

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

"苏堤春晓"景观是指寒冬过后,苏堤报春的美妙景色。

苏堤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的。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苏堤望山桥南面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题写的"苏堤春晓"碑刻。苏堤两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异,每逢阳春三月,柳树成烟,掩映湖面,风趣横生。有诗为证:树烟花雾绕堤沙,楼阁朦胧一半遮。苏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六座桥,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六吊桥",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歌谣。解放后六桥重新加固并拓宽,桥栏杆全部采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图案,保持古桥原有风貌。

苏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好鸟和鸣,意境动人,故称之为"苏堤春晓"。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每当春风吹拂,苏堤上杨柳吐翠,艳桃灼灼,长堤延伸,六桥起伏。晨曦初露时,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置身堤上,湖光胜景如画图般展开,多方神采,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苏堤六桥

沿苏堤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古朴美观,分别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桥头所见,各领风骚。

早在东坡造苏堤之时,这六座桥就已经存在了,且桥上还有亭子可供路人休憩:“置六桥,建九亭,以为游人玩赏驻足之地。”

据说,这六个唯美的桥名,全部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

1映波桥:

当你以苏东坡纪念馆为起点,从南往北走,遇到的第座一桥,名叫“映波”。

映波桥旧通赤山港(赤山埠),此桥面迎平湖,四山环绕,亭台楼阁倒影悠悠,故名。

映波桥西侧,宋代宝历年间,京尹袁韶建“先贤堂”表旌本郡名流善士三十四人,孝妇五氏。祠之东北角有“旌德观”,门上有匾为“仰高”。

2锁澜桥

第二桥名曰“锁澜”,落日时分,水光荡漾,故名。

旧通“赤山麦岭路”。

桥西有“湖山堂”,咸淳年间京尹洪焘建,“四浮屠(塔)矗四围,如武士相卫”,前后种有水芙蓉、茭白和蒲苇。

两年后,增建“水阁六楹,又纵为堂四楹,以达于阁”,将阁与桥都用水榭联通,一时间成为西湖上堂宇之冠,游人趋之若鹜。

3望山桥

第三桥名为“望山”,旧通“花家山港”。

花港,即花港观鱼。

桥侧就是著名的“三贤堂”,袁公请建,匾额分别为“水西”、“云北”、“月香”、“水影”、“晴光”、”雨色”。

明人张岱《西湖梦寻》中却说,宋时西湖边有两座“三贤祠”,一座在龙井寿圣院方圆庵,尊赵阅道、僧人辩才、苏东坡为三贤;一座在孤山,祀奉白乐天、林和靖、苏东坡为三贤,后来搬到了苏堤的“三贤祠”。

因为来游玩的人特别多,府尹在祠堂中辟了一处,出售官酿的酒,也算是相当有商业头脑。

当时有人题诗:“和靖东坡白乐天,几年秋菊荐寒泉。而今满面生尘土,却与袁樵趁酒钱。”说的是这三人当了一辈子清官隐士,到死后埋到土里,却成了袁府尹赚酒钱的幌子了。

淳祐年间,婺州有个叫胡侊的读书人,在三贤堂内开堂授课,因他号雪江,故称“雪江讲堂”,假如保留到今天,应该可以评上“中国最美私塾”吧。

4压堤桥:

第四桥名为“压堤”,与湖心亭遥遥相对,也是眺望全湖的最佳之处,故名“压堤”,仿佛是压轴的意思。

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

据说,此桥下水特别深,旧时行舟前往茆家步港(茅家埠),都要取道此桥。

桥下种有数亩红白莲花、莼菜菱角。夏日清晨,水面映动朝霞,船行其间,满湖白衣娘子、翠衫小青,执发牵袖,依依惜别。露水在荷叶上乱滚,沾湿了发梢衣袂,也沾染了芬芳。

压堤桥的南北两侧,原各有一座建筑。南侧为施水庵,北宋权相贾似道建,庵旁筑以石台,台上有石笼灯,照亮夜行的船,为湖上夜游客的最爱。相传高宗常常乘船夜游,时候晚了,便宿在道院内。

压堤桥北侧,是水仙王庙。庙里供奉的不是水仙花,而是龙王。黄庭坚诗《水仙花》说的就是这里:“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暗香靓色撩诗句,宜在孤山处士家。”

5东浦桥:

第五桥名叫“东浦”,陈刚中湖堤感旧诗:"昔日珠楼拥翠钿,女墙犹在草芊芊。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大概是东风吹皱一池水的意思。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

东字繁体写作“东”,也不知是抄写错误还是别的原因,有些古籍写作“束浦”。《钱塘湖山胜概记》:“自净慈而西至法因寺,路歧而二。一接苏公所筑之堤,堤亘十里,以防涧水,行者便之。上有六桥,下各通步,一曰映波,二曰锁澜,三曰望山,四曰压堤,五曰束浦,六曰跨虹。”

据作者夏时在“后序”中附“考异”所言,此非但不是笔误,而是原来就叫“束浦”,是《杭州志》抄错了:“苏堤六桥下,五曰束浦,《杭州志》写本作东浦。”有专家说,其余五桥动词+名词的格式,那么东浦桥也应该是“束”(动词)浦(名词)才对。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且待更多佐证浮现吧。

《梦梁录》记载,东浦桥以西,曾有一小矮桥,名叫小新堤,是淳祐年间赵尹京所筑,长二百五十丈,连通曲院风荷,可接至灵隐。堤废,清代在故址上筑金沙堤,遗迹在今赵公堤的位置。

6跨虹桥:

苏堤最北边的一座桥,叫跨虹桥,紧挨着曲院风荷的莲塘。也许是有人在这里看雨后飞虹,又或者水面霓虹流波,因而叫跨虹。

《楹联丛话全编》记载,雍正九年,总督李敏达在跨虹桥西侧、孤山脚下建了一座花神庙,祭祀湖山之神,旁列十二月花神及四时催花使者,“无不钗飞钿舞,尽态极妍”,想必及其华丽的。

花神庙旁有月老祠,金色楹联写着:“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是从《琵琶记》、《西厢记》两部中取来的句子凑的楹联。

有趣的是,相传湖山正神是李敏达按照自己的形象塑的,而十二花神皆有其人,是李之姬侍。作者嘉庆元年来访,庙虽已凋敝,十二花神仍然神采奕奕,像真人一般。门上有一旧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六桥既是湖上的风景,又是望风景的地方。东望是外湖,湖中三岛、孤山、吴山,宝石流霞、雷峰夕照缠绵湖畔;西望,是岳湖、西里湖、南湖,杨公堤、西山隐隐相伴,六桥一眼十二景,漫漫长堤不自倦。

苏堤发展史

杭州有西湖,颍上亦有西湖,皆为名胜,而东坡连守二郡。其初得颍,颍人曰:"内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公事。"秦太虚因作一绝云:"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身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后东坡到颍,有谢执政启云:"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帮,迭为西湖之长。"故其在杭,请浚西湖,聚葑泥,筑长堤,自南之北,横截湖中,遂名苏公堤。夹植桃柳,中为六桥。南渡之后,鼓吹楼船,颇极华丽。后以湖水漱啮,堤渐凌夷。

入明,成化以前,里湖尽为民业,六桥水流如线。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增建里湖六桥,列种万柳,顿复旧观。久之,柳败而稀,堤亦就圮。

嘉靖十二年,县令王釴令犯罪轻者种桃柳为赎,红紫灿烂,错杂如锦。后以兵火,砍伐殆尽。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复植杨柳,又复灿然。迨至崇祯初年,堤上树皆合抱。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辈时至。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括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箫管笙歌,沉沉昧旦。传之京师,太守镌级。

因想东坡守杭之日,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之。晡后鸣锣集之,复会望湖亭或竹阁,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此真旷古风流,熙世乐事,不可复追也已。

西湖苏堤御碑亭内石碑上有乾隆皇帝的题写的"苏堤春晓"四字,大家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乾隆皇帝帝王个性,唯我独尊的表现。但事实上,在古代"堤"与"堤"是同一个汉字的两种不同写法。在汉代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里可以查到"堤,唐(塘)也"。

苏轼与苏堤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逸闻趣事

北宋时候,著名诗人苏东坡第一次来到杭州当地方官。他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可是过了15年,苏东坡再来杭州当太守时,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芜蔓,就感慨上书,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决定要学唐朝诗人白居易,疏浚西湖,为杭州人做件好事。

疏浚西湖的告示张贴出来了,可苏东坡却被一件事难住了:疏浚出来的葑草湖泥堆放在何处呢如果堆在西湖四岸,既妨碍交通,又污染环境;如果挑运到远处去,费工费事,何年何月才能将西湖疏浚好愁得苏东坡三天三夜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稳。第四天,他决定到西湖四周走走,看看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带上随从,骑马先到北山栖霞岭。一看这里是通灵隐、天竺要道,堆放葑泥,显然不妥当。于是,想转到南屏净慈寺去看看。他站在西泠渡口,正想上渡船,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苏东坡一听,心中一阵高兴:这不是在向我献计献策吗对,天上可架"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长堤这样,既解决了湖上葑泥堆放场所,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真是一举两得啊!

苏东坡高兴得喊了一声:"好!再到湖对岸去看看。"这时,从柳林中飞出一条小船,船头站着一个青年渔民,身打躬,手作揖,向苏东坡说:"小民在此等候太守多时,快请上船吧!"苏东坡又惊又喜,问道:"你何以知道我要来湖边"那青年回答道:"听说太守要疏浚西湖,自然要到湖边来亲自察看,因此特来恭候。"苏东坡说:"好啊,那刚才的渔歌一定是你唱的了!"小青年笑笑说:"是啊,这就是我们西湖南北山小民的心愿啊!"

苏东坡乘上渔船,来到南山。柳林中又驶出一只小船,飞扬起一阵清脆的歌声:"南山女,北山男,年龄大过二十三。两情相慕难诉说,牛郎织女把堤盼。"苏东坡听了,哈哈大笑道:"唱得好,唱得好,南山女,北山男,让我在湖上筑一条长堤,成全你们的好姻缘吧!"

要在西湖上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南北山渔民、农民和城里市民都闻讯赶来,自愿出工出力。苏东坡说:"谢谢乡亲们啦,连年旱涝成灾,你们生活困难。我已申报朝廷,决定拨出一批大米,以工代赈。"乡亲们听说有粮米可发,更加踊跃。人多力量大,从夏到秋,终于在北山到南山间筑好了七段长堤,段与段间留了六处水道,只是由于银钱不足,暂时未能造桥。湖北岸一个青年樵夫想出了个好主意,砍了一批树木,拼成木板,造了六顶吊桥。平时吊桥拉起,让里外湖的船只往来通行,早晚把吊桥放下,让两岸乡亲通行。又在长堤两边种上桃树和柳树,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春天桃红柳绿,为西湖添一美景。

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相关诗词

《苏堤春晓》

张宁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筑堤》

苏轼

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昔日珠楼拥翠钿,女墙犹在草芊芊。

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

又诗:

惠勤、惠思皆居孤山。苏子倅郡,以腊日访之,作诗云:

天欲雪时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月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水合,但见野鹤盘浮屠。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泛湖度六桥堤》

王世贞

拂幰莺啼出谷频,长堤夭矫跨苍旻。

六桥天阔争虹影,五马飙开散曲尘。

碧水乍摇如转盼,青山初沐竞舒颦。

莫轻杨柳无情思,谁是风流白舍人

《苏堤小记》

张京元

苏堤度六桥,堤两旁尽种桃柳,萧萧摇落。想二三月,柳叶桃花,游人阗塞,不若此时之为清胜。

《题两峰罢雾图》

李流芳

三桥龙王堂,望西湖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障,映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非董、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余在小筑时,呼小舟桨至堤上,纵步看山,领略最多。然动笔便不似甚矣,气韵之难言也。予友程孟旸《湖上题画》诗云:"风堤露塔欲分明,阁雨萦阴两未成。我试画君团扇上,船窗含墨信风行。"此景此诗,此人此画,俱属可想。癸丑八月清晖阁题。

《苏堤春晓》

阮元

北高峰上月轮斜,十里湖光共一涯。

破晓春天青白色,东风吹冷碧桃花。

其他

明代王瀛《苏公堤》中:"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

南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诗云:"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陆游也有"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

  人们用哪两个四字成语形容古籍的浩繁——博大精深、长篇累牍。

  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褒义;用于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博;不能读作“fù”。

  辨形博;不能写作“搏”。

  近义词博学多才、经天纬地

  反义词才疏学浅、不学无术

  例句《红楼梦》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

1 人们用哪两个四字成语形容古籍的浩繁

人们用哪两个四字成语形容古籍的浩繁——博大精深、长篇累牍。

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褒义;用于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博;不能读作“fù”。 辨形博;不能写作“搏”。

近义词博学多才、经天纬地 反义词才疏学浅、不学无术 例句《红楼梦》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

2 人们用哪两个四字成语形容古籍的浩繁

人们用哪两个四字成语形容古籍的浩繁——博大精深、长篇累牍。

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褒义;用于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博;不能读作“fù”。

辨形博;不能写作“搏”。

近义词博学多才、经天纬地

反义词才疏学浅、不学无术

例句《红楼梦》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

3 什么是古籍成语

如果要了解什么是古籍成语,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古籍,关于古籍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一般认为,凡是线装都是古籍;其次,凡是用文言文写作的书都是古籍;第三,凡是古代人写的书都是古籍;第四,以成书年代为标准来确定古籍古籍成语就是出自古籍,例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4 什么是古籍的成语

“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则不复也”,昵就寡人”,“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不以三隅反,“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

5 成语来自哪些古籍

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

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

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6 什么是古籍成语

如果要了解什么是古籍成语,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古籍,古籍在里是怎样解释的: 关于古籍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 一、一般认为,凡是线装都是古籍; 其次,凡是用文言文写作的书都是古籍; 第三,凡是古代人写的书都是古籍; 第四,以成书年代为标准来确定古籍。

古籍成语就是出自古籍,例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希望可以帮到你吧,O(∩_∩)O~。

7 表示学习认真的四字成语

精益求精;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穿石、孜孜不倦 博览群书 豁然开朗 学而不厌 博学强记 不耻下问 孜孜不倦 循序渐进 融会贯通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迎刃而解 手不释卷 书声琅琅 程门立雪 穿壁引光 春诵夏弦 读书破万卷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耳闻则诵 古为今用 囫囵吞枣 开卷有益 名落孙山 取长补短 取精用弘 然荻读书 融会贯通 入主出奴 三余读书 生吞活剥 书声琅琅 熟能生巧 似懂非懂 万世师表 文行出处 不耻下问,勤学苦练,勤能补拙, 将勤补拙,笃学不倦,笃实好学, 笃信好学,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 笃学好古, 顿学累功,闭户读书, 刺股读书,映雪读书,映月读书, 据鞍读书,折节读书,囊萤照书, 废寝忘食 顿学累功 闭户读书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不愧下学、不愧下学、博学多才、博学多闻、博学洽闻、刺股读书 不学无术、不学无识、饱学之士、长材茂学、才疏学浅 才学兼优、村学究语、虫鱼之学、斗酒学士 笃实好学 道山学海、笃学不倦、独学寡闻、笃学好古、笃信好学 顿学累功、钝学累功、道学先生、笃志好学、断织劝学 高才大学、高才绝学、孤学坠绪、高斋学士、邯郸学步 鸿儒硕学、宏儒硕学、好学不倦、记问之学、钜学鸿生 教学相长、家学渊源、绩学之士、困而学之、口耳之学 困而不学、款学寡闻、临池学书、力学不倦、力学笃行 敏而好学、末学肤受、贫不学俭、品学兼优、诠才末学 青藜学士、青钱学士、曲学阿世、勤学好问、曲学诐行 勤学苦练、上当学乖、市民文学、宿学旧儒、硕学通儒 通才硕学、通儒硕学、调嘴学舌、文江学海、枉辔学步 文人学士、晚生后学、文宗学府、学步邯郸、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学而优则仕、学富才高、学非所用、学富五车 学贯中西、学海无涯、学究天人、学老于年、效颦学步 学浅才疏、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学如穿井、学如登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疏才浅、学书学剑、学识渊博 学无常师、学无止境、下学上达、新学小生、学以致用 用非所学、一家之学、鹦鹉学舌、鹦鹉学语、以学愈愚 幼学壮行、牙牙学语、真才实学。

8 求一个积极向上的组名,四字成语

壮志凌云,坚定不移,奋发图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勇往直前 坚毅顽强,斗志昂扬,朝气蓬勃,力争上游,锲而不舍,至死不懈,坚忍不拔,宝剑锋从磨砺出 锲而不舍;英勇无畏;持之以恒;大智大勇;奋不顾身;铁杵成针;水滴石穿一日千里 标新立异 革故鼎新 继往开来 独树一帜 改天换地 积极进取 洗心革面 自强不息 别具匠心 别具一格 推陈出新 万象更新 不甘示弱 百折不挠 追根问底 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改天换地 积极进取 继往开来 力争上游 只争朝夕 自强不息 毛遂自荐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别具匠心 别具一格 不甘后人 不屈不挠 戴月披星 滴水穿石 发奋图强 发愤忘食 革放鼎新 坚持不懈 苦心孤诣 一往无前 人定胜天 不知寝食成语词条:马到功成 (浏览数:15472) 成语发音:mǎ dào gōng chéng 成语释疑:形容事情顺利,一开始就取得胜利成语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只愿你马到功成,奏凯而还” 成语示例:向使微臣督剿江、淮、豫、楚间,果能运筹制胜,,各省抚臣岂易于为力?明·卢象升《剿荡衍期听候处分并陈贼势兵情疏》 (其中~代表本词条:马到功成) 成语词条:功成名就 (浏览数:15472) 成语发音:gōng chéng míng jiù 成语释疑: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成语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成语示例:你则说做官的~,我则说出家的延年益寿(元·范子安《陈季卿误上竹叶舟》第二折) (其中~代表本词条:功成名就) 成语词条:旗开得胜 (浏览数:15472) 成语发音:qí kāi dé shèng 成语释疑: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成语示例:姜文焕,一怒横行劈董忠(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 (其中~代表本词条:旗开得胜) 成语词条:指日成功 (浏览数:15472) 成语发音:zhǐ rì chéng gōng 成语释疑:指不久即可成功成语出处: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觑曹操易如反掌,克日而破,指日成功”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与我谨守堤岸,不可渗泄,指日成功,共享其利” 成语词条:一蹴而就 (浏览数:15472) 成语发音:yī cù ér jiù 成语释疑: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成语出处: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成语示例:从前所受,皆为大略,于繁赜,毋乃不可!(清·吴趼人《痛史·原叙》) (其中~代表本词条:一蹴而就)翱翔天际,大展鸿图,前程似锦、光明无限步步高升,财源广进。

9 书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书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书声琅琅、书香世家、书香门第、书画卯酉、书生之见、书记翩翩、书富五车、书功竹帛、书通二酉、书剑飘零、书缺简脱、书声朗朗、书缺有间、书空咄咄、书香铜臭、书囊无底、书符咒水 书(汉字) 书,(Book,shū)从聿从曰,上古结细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许愼·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卽谓之字。著於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1 成本的著作:~籍。

~刊。~稿。

~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

~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信。~札。

~简。~函; 3 文件:证~。

说明~。聘~; 4 写字或写的字:~法。

~写。~桌。

~案。~画; 5 写文章:大~特~。

罄竹难~;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9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中文名 书 外文名 book 拼 音 shū 注 音 ㄕㄨ 部 首 横折 总笔画 4 五 笔 NNHY 仓 颉 IDS 简体字笔顺 横折、横折钩、竖、点。 繁体字笔顺 横折横横竖竖横折横横 繁体字 书 词语解释 书动词 例:书,箸也。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的行草”沈艳松 例: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例:作书。

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后世以墨写于纸。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例: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例: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尚书序》疏 例: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 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众言同,于是乎书。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例: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简体写法 例:书,凡载籍谓之书。

——《正字通》 例:申子、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例: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史记·礼书》索隐 例:饱读节寰公(袁可立)所藏经史,而尤好金箱玉版之书。――明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例: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书名词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 中国书法 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

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

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例: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唐·杜甫《石壕吏》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例:差徭驿递最繁苛,公(袁可立)贻书郡守。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

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例: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乐府诗集·木兰诗》 例:桓公病益增,管仲忧之。悬书于门:“如有能言公所见之鬼者,当赠以封邑三分之一。”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例:公(袁可立)司理吴中,执简柱下,上书忤当路,削籍二十六载。——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例: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网络书法:“书” 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

《姓氏考略》一书,却把伍姓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黄帝时代。该书是这样说的:“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依照这个说法,则是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伍姓的,至于楚国的伍子胥一家人,究竟是不是源自这位黄帝的臣子,由于文献缺乏,历来的学者皆无论证。然而,当年楚国伍氏究竟因何而得姓,史书上同样的也没有交代,因此,如果说楚国的伍氏是传自黄帝时的伍胥,似乎也并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主旨是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该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原文:

《泊秦淮》

杜牧〔唐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白话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词句注释: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作品赏析: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创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四子女经》应该是同《百家姓》一样,是很多人集体创作而且不署名的作品。

  由于《四子女经》属于女书中的翻译作品,其年代就更不可考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发现了多年流行在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一带的“女书”或叫“女字”。经认定,这是记录流行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省交界地区(为历朝人员的流放地)一种“土话”的文字,该土话属于汉语方言。女书作为一种女性专用的活文字,源于汉字和汉语方言,许多作品都是无数女性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下来的。女书的传承是传女不传男,基本靠母亲教女儿,姐妹之间互相学习而成。女书是古代妇女在没有教育权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教育手段。女书的字体对于没有学习过的人来说不啻天书,宛如甲骨文。

  它的奇特之处有:一是已发现的“女字”大约有700个单字,仅流行于上述地区的妇女中间;二是“女书”符号通通作菱形倾斜,多为自左上而右下的走向,看似与甲骨文有很深的亲缘关系;三是“女书”全都为手抄本,多是装订统一的布面纸书,也有布帛书或是扇面书,且因是手抄而又要作为殉葬品,故多为人死书亡;四是其偏旁并不像汉字那样有表意作用,而是越过了表意阶段、形声阶段就直接跃入了表音阶段;因而这第五就是,它既不同于汉语属于音节文字,也不同于日文假名那样属于音符文字,学术界只好定义它为“音符音节文字”。

  有了这700个“女书”单字,据说不用再借用汉字就能记下当地“土话”了。创此“女书”的目的,据传是作为闺中的自娱工具——将生活的苦楚艰辛通过“女书”的传教、传唱在闺中流传开来。通过说或唱,倾诉完苦处之后,当可排解心里的郁闷。长歌当哭,信其不谬。当然,它还有传递姐妹间情谊、相互慰藉等功用。

  有关它的起源沿革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有说它创自受宋钦宗冷落的西宫娘娘胡秀英.也有说它源于清代中期、兴于清末民初而衰亡于20世纪30年代。

  2006年,古邑冯乘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档案馆去年有幸将流传于江永、江华等地民间的珍贵的女书文字《四字女经》文字本收集入馆。全文84 句,计664 字,是不可多得的古籍。从此解决了《四字女经》一直只是口头流传但查不到文字依据的困惑。这个版本可能与其他版本略有出入。

  《四字女经》有女书文字和汉字译本,两种文本共20 页,计168 句,1328 字,是一篇古韵文佳作。其文言简意赅,前后联贯,押韵顺口,喜听易背,如:“婶娘伯母,相敬如宾。一家和顺,远近闻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时失节,污毁平生。”、“昔日买臣,其妻不仁。因贫求去,反自伤情。夫有显贵,求转不得。泼水难收,千古毁名。”、“谢女道韫,闻赋诗成。蔡女文姬,能辨琴音。贤惠大家、 笔成文。聪明异志,彼此女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全无半拗口难懂之处。

1、古籍的成语。

2、古籍中的词语。

3、古代典籍中的成语。

4、古书典籍成语。

1古籍成语就是出自古籍,例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2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3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4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和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5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6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7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8古籍成语就是出自古籍,例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9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10 关于古籍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1)一般认为,凡是线装都是古籍。

11(2)凡是用文言文写作的书都是古籍。

12(3)凡是古代人写的书都是古籍。

13(4)以成书年代为标准来确定古籍。

苏堤春晓什么意思?

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苏堤春晓"景观是指寒冬过后,苏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