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文言文根本学不进去,有什么好方法吗?
孩子文言文阅读不行,应从两个方面下功夫,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一、要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古文(即文言文)多单音字,一字大多就是一词,我们要根据现代汉语推测古代汉语中每一个字的意思,如最基本的组词法(但有相当部分不正确)。字(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掌握古今字、异体字,古今词义的异同,对古今词义不同的字要重点记住。文言实词和虚词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应在头脑中疏通捋顺写住,像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必须弄懂弄通。还有文言句式,有多种比较固定的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判断句的几和形式,倒装句的形式及规律,如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宾语前置(时不我待),定语后置(莲之爱)等等。像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及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时人莫之许也)等等。还应掌握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用法,包括某些修手法、表达方式、特殊方式等等。如互文,互文见见,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像赋比兴,诗词中常有。像铺陈手法,也是古人显露文彩的方法。凡有衍文,也许是抄错印错,多余的。二、多读记背文言文。上面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只能在具体的古文中去学习去积累,离开了古文文本,是难学好难记住的。学习文言文,首先从课文入手,字字落实,力争字字明义,重点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古文篇篇要背,篇篇都要理解,能翻译。在此基础上,还要适当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把某些课外的文言文段落当成课文学习,利用资料,也字字落实、翻译,甚至经常背一背这样一些短章,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提高了。因为只要你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懂意思,那么阅读文言文还不是同阅读白话文一样。
孩子学习文言文根本学不进去的原因主要是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学的少,读的更少。学好文言文的好方法很多,因人而异,有效果、适合自己学习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而言,情文并茂的文言文简直就是“天书”,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话虽如此,但在加大我国古代文学学习传承的新时期,老师不得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因为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占到了近四分之一,教学大纲加大了文言文的阅读量和考核要求,这对于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确实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怎样才能为学生找到一条学好文言文的“捷径”呢?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仍为启蒙,一般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好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一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方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另一面评价读的成效,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结合实际,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则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可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只要保留就可以了。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字通假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识,《岳相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笔者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后即可加深印象。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就需特别注意。学习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这样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收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此种方法较之“满堂灌”确有明显的好处。因为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口才。
综上所述,只是中学文言文教学大海沙滩上的小小贝壳,难免有它的不足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笔者愿与诸位同仁继续“上下求索”。
其实很简单,就是天天读它,把它当现代文来读,读久了就习惯了。
利用节假日,让他(她)放开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隋唐英雄传》、《隋唐演义》、《李自成演义》、《民国演义》等等,一些半文言、半白话的故事书,看的多了,基础打好了,读书兴趣爱好培养起来了,文言文学着就不那么累了,孩子自然愿意读文言文写的文章了。
孩子文言文阅读不行,说明他还没有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下面我仅从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谈起。说孩子文言文阅读不行,一般是指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不行。那么初中阶段应该如何去答课外文言文呢?
一、需要你将初中课本内的文言文原文、译文和重点词全部背会。有人可能会问:老师,我们现在考的都是课外文言文,为什么还要去背课内的文言文呢?因为我们需要把课内的文言文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去。比如说,课外文言文让你答某个词的解释。那你就需要想一想,你所学的课内文言文里边有没有这个词 有的话,、它当什么讲。而后把那个解释迁移到课外来就行了。
二、需要我们记住文言文中常用的词语(指实词)的解释。因为我们在考试中会常常见到。比如“尝”。
三、我们还要掌握文言文中14个虚词的用法。掌握这些虚词,是因为文言文阅读中有虚词运用的选择题。
四、我们要掌握翻译课外文言文的方法。那么怎么样去翻译课外文言文呢?(1)学会给文言文中的字组词。例如“公将战”,翻译的时候 ,我们可以对它进行组词。“鲁庄公将要迎战。”(2)要学会结合注释去翻译。像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书下面的注释里边都给予了解释。()给你一个文言文,你要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
学好文言文,须从学好现代文做起。具体地说,是从学习《现代汉语》开始。把现代语的语法知识学懂,才能在此基础上,学习文言文。
现代语的语法知识,最基础的是词性。只有把词性基础打好了,懂得哪些词和哪些词可以构成什么关系,可以做单句的什么成分,各成分都分别回答什么问题,等等。
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学好《文言基础知识》。有了文言基础,才能初步应对文言文的翻译。
但是,要深入学好文言文,光满足文言基础还远远不够。
因为文言文的内容丰富,知识涵盖面相当广泛。所以,需要了解古文化知识。这就涉及到古代的天文、历法等方面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了大量文言作品的同时,需要掌握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
特别是欣赏古诗词的时候,不仅要懂得诗词字面的语法和修辞特点,还要懂得写诗填词的有关知识。否则,也无法对古诗词进行分类和赏析。
解决上述古汉语和古诗词这一系列问题的书籍是,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解决文言文学不进去的办法是看好这三套书。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从打好《现代汉语》的基础入手,接着学习《文言基础知识》。
如果时间充裕,就买上一套《古代汉语》。这套书,不光语法修辞讲得详细。古诗词的格律知识,也介绍得一清如水。
所以,有了上述工具书的悉心指导,只要安心学,定能学出成效,提高成绩。提高语文成绩,尤其是学好文言文,不能急于求成。这一点,千万牢记。
1由简到难。可以选小学低年级孩子学的小古文开始教,简单易懂。
2讲故事讲背景。从 历史 故事讲起引起兴趣。
3如果大孩子,在有了基础后,开始古文观止。根据中考或高考题分析题,加强训练。
作为语文名师,谈谈个人看法。文言文距离我们现在的年代比较久远,学习他最关键的方法就是要学会翻译,把它译成现代文也就读懂了。下面我就结合初中课文的文言文,讲一下如何翻译。
第一,翻译的方法。
保留:保留名词,各种专用名词,时间名词,官职名词,书名,年代名词以及各类专用名词,翻译的时候直接保留,不用翻译。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陈太丘就是一个人名,翻译的时候就直接腾下来,不用翻译。
再比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春就是一个年代名词,没翻译的时候不用翻译。
组词。这是翻译的时候最常见,也最有用的办法之一。结合古代汉语中的字,把它组成现代汉语的词,带进去看,符合上下文就是这个意思。例句:陈太丘与友期,这里的这个友,现代汉语组词:朋友,友谊,友情。把这三个词带进去看,只有朋友是最符合的,所以就是这里的有就是朋友的意思。例句:学而时习之。学就是学习,时就是按时,习就是温习。
补充:补充省略成分,主要是省略了宾语和主语。
例句:《狼》为例:投以骨,投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以骨投之,翻译:把骨头投给狼。复投之,复的前面省略主语屠夫,翻译:屠户又把骨头投给狼。
调整:主要是调整语序,这个主要是针对倒装句,初中阶段代表性的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句。
定语后置句:《马说》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千里马,之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意思:能行千里的马。
状语后置句:《曹刿论战》战于长勺,正常语序:于长勺战,翻译:在长勺作战。
宾语前置句:初一下册《爱莲说》: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翻译:有什么简陋呢。
主谓倒装句:《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汝之不惠,甚矣。翻译:你太不聪明啦!
删除:《狼》久之,目似瞑。之,助词,补足音节,不翻译,翻译时直接删除。
第二,多背课文和课下注释。
第三,可以让孩子看一看志人志怪小说,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故事性很强,还比较有趣,帮助孩子提高兴趣,最好是有原文,有翻译,有图案的那种。
文言文对于很多刚接触的学生或者学起来没入门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些困难,但我们可以找到方法解决: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很多人都说,但它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实感受的呈现。
我们想一下:
当你看到一位飘然若仙、美丽大方的女子嘴里说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什么感觉?
当你看到一脸严肃、时不时还盯着你有没有走神的人念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是什么感受?
所以,我们为孩子创造一些优美的意境,把文言文和美好的、典雅的、故事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他就更容易有兴趣,从而自动自发地去 探索 和学习。
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增强学习自信心。学校课本和课程的设计也是依照此原则,让学生先易后难。
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还是会导致一些学生对简单的内容觉得难理解和接受。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及时发现孩子的困惑点,进行鼓励和引导。
为孩子搭建起合理的知识构架,他才容易像爬梯子一样往上爬,而不是一下子跨越一大步,对于谁来说都会有些困难。
3多用成长型思维鼓励孩子。当孩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你就是不好好学”,批评和指责更容易让孩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接着,就来说一说“鼓励”,鼓励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孩子做对了一道题或掌握了一个知识点,我们就要说“你真棒”,“你真聪”。
这样做会让孩子把自己努力的结果归结为天赋使然,把自己一时的失败归结为“我很笨”,而放弃为解决困难付出努力。
所以我们多用成长型思维进行鼓励,比如当孩子读懂了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跟他说:宝贝儿,妈妈看到你在读的过程中,认真地翻工具书、记笔记,最后把它读懂,妈妈觉得你特别努力,也非常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妈妈为你高兴。
这样一来,孩子就更愿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努力一把。
相对于语文知识的其他内容,文言文的确难度偏大,很多学生的文言文成绩都不理想。
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学生的思维观念没有真正转变。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是我们本民族的学科,从小我们就说汉语,课文一看就知道大体意思,没必要下苦功夫学。有的学生觉得,努力学了一段时间,但成绩也没有提高很多。所以就放弃努力了。
实际上,语文这一学科真可谓博大精深,学得越多,我们会发现自己不会的知识越多,需要学习的内容越多。语文才是值得我们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的学科。文言文是古文,其中一定有一些晦涩难懂的字词。学生要想提高高考文言文成绩,最基本的是掌握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几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用法,结合课本上的文言文课文进行学习。这些基本内容最好背下来。其实相对于背英语单词下的功夫,背下来这些内容并不难。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对于文言文的文章就能大体读懂了,学习兴趣也会提高的。就像英语学科,不背单词,学生是不可能学进去的,更别提兴趣了。
1 文学(课外文言文精练100篇 初中版 42篇 《李寄》节选
《李寄》
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
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头斫出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
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从这以后东冶没有再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2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100篇(阅读精编)》的29~50的译文和答案
原文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
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3辨慧:能说会道且聪明伶俐。未知所况:不知道如何来描述。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答案
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
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3①
4如初升的弯月。
译文黄琬小时候聪明,祖父黄琼做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招他问日食遮了多少。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黄婉当时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认为极其与众不同。
3 追加100`求20篇初中文言文练习`(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
4 跪求 各类文言,初中课外的100~200字,最好附上翻译庄子天道-外篇
原文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1),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2),其死也物化(3)。静而与阴同德(4),动而与阳同波(5)。'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6);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7)。”
译文
庄子说:“我的宗师啊!我的宗师啊!碎毁万物不算是暴戾,恩泽施及万世不算是仁爱,生长于远古不算是寿延,覆天载地、雕刻众物之形不算是智巧,这就叫做天乐。所以说:‘通晓天乐的人,他活在世上顺应自然地运动,他离开人世混同万物而变化。平静时跟阴气同宁寂,运动时跟阳气同波动。’因此体察到天乐的人,不会受到天的抱怨,不会受到人的非难,不会受到外物的牵累,不会受到鬼神的责备。所以说:‘运动时合乎自然的运行,静止时犹如大地一样宁寂,内心安定专一统驭天下;鬼魔不会作祟,神魂不会疲惫,内心专一安定万物无不折服归附。’这些话就是说把虚空宁静推及到天地,通达于万物,这就叫做天乐。所谓天乐,就是圣人的爱心,用以养育天下人。”
《大学》--齐家先修身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 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情③ 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传8)注释 ①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②哀矜:同情,怜悯。③敖,骄做。惰:怠慢。④硕:大,肥壮。译文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大学》--获得知识的途径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盖 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故其 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 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 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 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传5)注释 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 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 文字。②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④益,更加。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5 求10篇初一文言文阅读和10篇课外记叙文阅读题 (100悬赏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无 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 第二文段(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
5概括甲文的大意 第三文段〔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句: (2)安用重法邪?译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
(1分)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共九个字)(1分) 第四文段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晖夕阴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山间之四时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 4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第五文段(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
6 急求五篇课外文言文,50到100字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解释
司马光字君实(字和如今的小名差不多)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身旁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7 短一点初中小古文100篇两小儿辩日(1)
孔子东游(2),见(3)两小儿辩斗(4),问其(5)故(6)。
一儿曰:“我以(7)日始(8)出时去(9)人近,而日中(1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11)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12),及(13)日中则(14)如盘盂(15),此不为(16)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7),及其日中如探汤(18),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9)也。
8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编全国通用版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
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1《楚辞》是屈原的文选,一个是一种体裁 ,另一个是一本书。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
《楚辞》
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楚辞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2金文的定义?不懂
3甲骨文好像没有别名
4
对于汉语,我以为现在所说的汉语同中国古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已经不能再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汉语了。在从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重大的变革,同正常情况的继承性的转变不同,汉语的这三次变革更多的是表现为同古汉语的割裂,而并非发展。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变革时期:
(1)五四时期,此时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人发起了白话文运动,提倡使用白话。由此古汉语便从日常生活中逐渐退出,而现代汉语的语法也逐渐形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同古汉语语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基本上是在当时日常口语和西方语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由于时间所限,西方语法的民族化也没有很好的完成,移植痕迹比较明显。
(2)具体时间记不太清楚,大体是在建国后国家公布了一批简化字,日后又公布的第二批简化字,然而(幸而)在实际的推行中被抵制了。这一变革使得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字形发生割裂。
(3)就在前几年,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地区方言发音为基础发展来的,很多字的发音都跟清朝乾隆时期统一规定的字音有着很大的不同,乾隆时期的发音更接近现在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的方言。这样现代汉语在发音上也和古汉语割裂了。
5有时传写人误把前人在古书上旁记的字当成正文,造成衍文,如《史记·刺客列传》:“臣欲使人刺之,众终莫能就。”王氏以为,句中“众”本为“终”的借字,后人在“众”旁记了个“终”字,抄书人误把“终”字一并抄入了正文,遂成了衍文。
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夺文”。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6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写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7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
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
」、「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
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
「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凶」字
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
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
情形。
《说文解字》释字 9353个 ,除了在对“上”、“下”二字诠释时 ,明确其为指事外 ,其他即便是后世公认的指事字 ,均以象形、会意例释之 ,再加上其《叙》中关于指事字之界说 ,言辞简约 ,语焉不详 ,故导致了古今对指事字结构类型认识上的分歧。如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云 :“指事之别与象形者 ,形谓一物 ,事众物 ,专博斯分。故一举日、月 ,一举上、下 ,上、下所之物多 ,日、月只一物也。学者知此 ,可以得象形指事之分矣……指事不可以会意淆 ,合两文为会意 ,独体为指事。”不难看出 ,段氏认为的指事字 ,就是那些独体的抽象符号字。
指事字的类型
1、独体指事
凡是独体的文,在形体上没有经过后来的增减或变更,用来表示抽象事类的叫作独体指事,也就是指事正例。这类独体的文,通常都是以线条符号来指明抽象事物的意象。独体指事字例:上、一、二、下、│、八、小、ㄔ、ㄐ、爻。
2、合体指事
当已有的文字形象或符号,不足以表达抽象概念时,就在这成文的形象上,加些点画以引出概念的方法,亦即以一个文为主体,附加不成文的符号,二者相合而成的文字,叫做合体指事。合体指事字例:元、示、王、中、屯、牟、牵。
3、变体指事
为了要表达抽象的意念,往往把一个成文的形象加以变化或减省一个成文形象的部分笔划,透过这种变化,使人领悟到另一层相关的概念。这种变易,通常是指位置上的变易,如有的左右相反,有的上下相倒。变体指事字例:ㄩ、乏、廷、逆、世、臣、幻、夏、巾。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现时世上最广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图形文字,称为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国此大约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种写得较快并且较易使用的字体。此外,现时中国西南部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是现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己也忘记了如何释讳早期的那种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为拿破仑大军入侵埃及时,随军的法国古文字学家们的那次发现,极有可能至今考古学家们仍无法辩认这种文字。
1799年,这些法国古文字学家们发掘出一块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种文字写成,分别是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后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国古代语学者吉恩·保罗·商博良研究了这些文字,并设法释读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释讳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对石碑上的文字进行比较,先设法挑选出埃有最后一个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时期的象形字,随后再想方法辩认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词意。商博良于1822年将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众。
罗塞塔石碑用3种文字记载了同样的内容,因此成为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所在。法国名将拿破仑·波拿巴在埃及地行过一场重大的战役。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仑派遣的历史学家们又发掘了许多古代遗址。
值得一说的是 ,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由于汉字除了象形以外,还有其他构成文字的方式;而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
8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体文
9《左传》:《左传》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孟子》:一书是由孟子的言论汇编,是由孟子及其弟子编写的
《诗经》:的编订者是太师。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
《楚辞》:作者屈原,战国时代。
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贤才。
一、原文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二、译文
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说的就是祁奚了。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作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正因为自己为善,所以能举荐与自己一样的人。诗经说:“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真是贤德的人。
三、出处
春秋《左传·祁奚举贤》
赏析
一个正直无私、胸怀广阔的古代贤者形象跃然纸上。祁奚很有自知之明,年纪大了请求退休,绝无老马恋栈的患得患失心态。晋悼公五次三番征求意见,正是对祁奚人品的高度信任。仇人解狐得到推荐,难道是祁奚刻意讨好献媚吗?让儿子接任,副职之子辅佐,难道不怕授人以结党营私的话柄吗?然而这些,丝毫没有影响祁奚的心态,他已经到了“从心不逾矩”的年龄段。
作为老臣,祁奚拥有圆熟的政治智慧和良好的判断力,他公私分明,思虑严密周详,洞察力强,处事很有分寸。“建一官而三物成”,祁奚勇敢无私的政治良心令人肃然起敬。
孩子说文言文根本学不进去,有什么好方法吗?
本文2023-10-25 07:21: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