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世修行喈无果,命运实在太弄人 什么意思
我倒是想起唐朝悟达国师的故事。他年轻时遇到一病僧身上长疮,臭秽难闻,因此其他人都避之惟恐不及,惟有悟达国师,常怜悯地照顾他,那病僧的好了后告诉他以后如果有难可到四川彭州九陇山来找。
悟达修行渐深,闻名唐朝,被唐懿宗尊为国师并赏赐贵重榻椅,他一时心生傲慢,却磕到椅子上长了一个疮,眉目口齿俱备,每次用饮食喂他,都能像人一样开口吞啖,遍请各地名医医治,但都束手无策。悟达国师想起可去四川彭州九陇山,那的僧人告诉他用泉水洗就会好,洗时那人面疮却开口说话:“你且慢洗!你的知识广博,通达古今,但不知你是否读过西汉书上,袁盎与晁错的故事?”
悟达国师回答说:“曾经读过!”
人面疮说:“你既然读过了,何以不知袁盎杀晁错的事!你的前世就是袁盎,而晁错就是我。当时就因为你向皇帝谗言,害我在东山被腰斩。这个深仇大恨,我累世都在寻求报复的机会,但因为十世以来,你都是身为高僧,且奉持戒律严谨,使我没有报仇的机会。这次你因为受到皇上过份的宠遇,动了名利心,在德性上有所亏损,所以我能够靠近你来寻仇。现在既蒙迦若迦尊者(化身为病僧)赐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脱,我们的夙怨,也就到此告一段落了!”
悟达国师听了之后,不觉胆颤心惊,连忙掬水洗涤,洗时痛彻骨髓,一时晕厥在地,醒来后,发觉人面疮已经不见了,回头看那金碧辉煌的大殿,也已杳然无踪,后来悟达国师就在那个地方修行,从此不再出山,著名的“三昧水忏”,就是悟达国师后来传下来的。
——因果历历不爽,该还的总是要还。若人遇业障却杀牲口以滋补身体或祭祀,只会让业力更深重。所谓修行也要看是否合乎因果报应,是否合乎道。
可读《地藏经》,自能了知,以后若有宿命通你更是不会怀疑有因果。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弥勒菩萨!南无悟达国师!
慈悲三昧水忏法会要举行多长时间?如果只是念诵经文,则总计的时间大约两个小时;如果是梵呗分三卷来做法事,从请坛献供入忏到每卷出忏结束,大约要花一天;主要是看个人的体力。假设是拜忏共修,有一句一拜;也有的是一字一拜,那么拜忏完一部经就很久了。拜忏重点不在于速成,而是恒心与实心的忏悔,并将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普愿人人成佛。
古吴蕅益道人智旭述
阳复子江谦补注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以学字。为宗主。以时习二字。为旨趣。以悦字。为血脉。朋来。及人不知。皆是时习之时。乐及不愠。皆是说之血脉无间断处。盖人人本有灵觉之性。本无物累。本无不说。由其迷此本体。生出许多恐惧忧患。今学。即是始觉之智。念念觉于本觉。无不觉时。故名时习。无时不觉。斯无时不说矣。此觉原是人所同然。故朋来而乐。此觉原无人我对待。故不知不愠。夫能历朋来。人不知之时。而无不习。无不说者。斯为君子之学。若以知不知二其心。岂孔子之所谓学哉。
补注
或问学者觉也。但觉悟心性。不求之事物。有济乎。曰。圆觉之人。知天下一切事物皆吾心也。一事未治。一物未安。则是吾心未治未安也。治之安之。悦可知矣。故大学言致知在格物。又言物格而后知至。学。是致知。时习之。则格物之功也。安有弃物蹈空之弊乎。弃物蹈空。非觉者也。格物之本。即是修身。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身果修。多身化之。故朋自远来。与人同乐。有未化者。是吾心之诚未至也。但当反求诸己。故人不知而不愠。至诚无息。则君子也。君子即易所谓大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有责。位虽不同。其有事则同也。故曰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为仁。正是为人。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弟。不孝弟。由于甘心为禽兽。若不肯做衣冠禽兽。必孝弟以为人。为人。即仁义礼智自皆具足。故孝弟。是仁义礼智之本。盖孝弟。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万事万物之本源也。
补注
论性则仁为孝弟之本。论修则孝弟为为仁之本。天下大乱之原。自不孝不弟始。孝弟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然则兴孝弟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不孝不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乱所由生也。孝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孝经云。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至仁莫如佛。佛之发大誓愿。普度众生。以众生皆过去之父母六亲也。孝弟之至。报恩之大。无过是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口为仁者之言也。令色。色取仁也。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
曾子曰。吾日(以)三(事而)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事。只是己躬下一大事耳。倘有人我二相可得。便不忠信。倘非见过于师。便不能习。此是既唯一以贯之之后。方有此真实切近功夫。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五者。以敬事为主。敬事。又从敬止功夫得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盖文。是道统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不但是好贤。乃步步趋趋之意。盖自置其身于圣贤之列。此即学之本也。事亲事君交友。皆躬行实践。克到圣贤自期待处。所以名为实学。
补注
易色。谓无我相人相也。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自他不二。故曰易色。有我相人相。则妒贤嫉能之心生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戒慎恐惧。名为威。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证妙药也。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
补注
真实修行。须从心性悟入。从忠信立身。从忏悔起行。知自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誓成正觉。誓度众生。横遍十方故重。竖穷三际故威。知人道不修。他道难修。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则当戒慎恐惧精进不退。故学日固。知自性无邪故忠。知自性无妄故信。知善恶净染。皆由缘生。故当友下之善士。又尚友古之人。而无友不如己者。无友者。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多生罪暗。忏炬能消。故过则勿惮改。以期障云尽而慧日明。唐悟达国师三昧水忏。梁武皇慈悲道场忏法。皆忏罪修行之大导师也。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厚。是本性之德。复其本性。故似归家。
补注
知真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知民德本厚。流于薄者。习为之也。教民慎终追远。其事甚多。不但丧尽其礼。祭尽其诚而已。言其小者。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便是追远。饭食已讫。一箸一器。必安放整齐。便是慎终。言其大者。如弘扬净土法门。教人临命终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是真慎终。发弘誓愿。普度众生。以报多生多劫父母养育之恩。是真追远。然非教天下人民皆悉归依三宝。安能归其本厚之性德乎。三宝者。佛法僧也。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果位。法是脱苦得乐。去染修净之良方。僧是绍隆佛种弘扬正法之菩萨罗汉诸圣贤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此可与美玉章参看。子贡以沽。与藏。为问。夫子再言沽之。只是待价二字。便与寻常沽法不同。今子禽以求。并与。为问。子贡亦言求之。只是说出温良恭俭让五字。便与寻常求法不同。若竟说不求不沽。则与巢许何别。若竟说求之沽之。则与功名之士何别。若知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颜子居陋巷。而非置斯民于度外。则知富强礼乐。春风沂水。合则双美。离则两偏矣。
补注
子贡圣门言语之选。不但赞孔子入妙。其论因果亦甚精。温则人亲之。良则人信之。恭则人敬之。俭则人便之。让则人与之。故至于是邦。必闻其政。世间一切得失祸福。皆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故君子求诸己。不愿乎其外。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小人不信因果。不务修身。舍己而求人。行险以侥幸。求之不得。则怨天尤人。而为恶为乱无所不至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此总就孝道上说。观其志。观其事父之心也。观其行。观其居丧之事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由之。由其本和之礼也。不行者。废礼而尚和。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
补注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二句。是说明上文之意。谓礼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得行矣。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然不以礼节之。则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之乡原。不得谓之和。亦决不可行也。故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而皆中节。故君子和而不同也。有所不行者。谓可行之道。而有所窒碍。未之能行。不可行者。谓乡原小人之道。必不可行也。和者。平等观也。礼者。差别观也。于平等知差别。于差别知平等。则中道圆观也。若偏于差别。或偏于平等。而欲以强力行之。其为祸于天下。不可胜言矣。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欲慎终者。全在谋始。只贵可复可宗。不必定复定宗。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敏事。如颜子之请事斯语。惟此一事。更非余事也。慎言。即所谓仁者其言也讱。从敏事处得来。不是两橛。就正有道。是慕道集义。不求安饱。是箪瓢陋巷家风。非颜子不足以当此。故惟颜子好学。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之病。在愿息。又在悦不若己。故因其所明而通之。告往知来。全是策进他处。道旷无涯。那有尽极。若向乐与礼处坐定。便非知来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自利。则亲师取友。必要知人。利他。则应病。与药。尤要知人。
提起给长辈上香的正确方法,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正确的给亲人烧香拜的姿势,另外,还有人想问给去世的人上香步骤,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如何为亲人上香?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正确的给亲人烧香拜的姿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长辈上香的正确方法
1、给长辈上香的正确方法:正确的给亲人烧香拜的姿势
上烧香拜贵在恭敬,只要发自本心,只要真正的心诚,就会有的
推荐你在手机上安装吉星许愿,里面恭请了等多,神庄严,平时随身带在身上,既能定心,又能时常祈拜,很方便!
2、给长辈上香的正确方法:给去世的人上香步骤
就像平时到上香一样。
取三支香点燃,手举香打供三个,再插香炉里,先中间一支,再右手边一支,左手边一支。上完香后磕三个头人不在了上香的正确方法。
3、给长辈上香的正确方法:如何为亲人上香?
白事上的吗?老人去世上香的正确方法。
我们这里是跪着手持三根香,磕三个头,然后把香插到香炉中,具体的可以问问家中长辈的,他们会很乐意和你们说的。
4、给长辈上香的正确方法:丧事上香的正确方法
一、在丧事上,切勿使用化学香或者劣质香这样的香上给逝者;这样的香有危害,反而是折损逝者的;同时折损自身的的。上天然香为宜,这建议到无相铜炉一对一定好点的天然香为宜。
二、丧事上香切忌穿的,佩戴明显的饰品;但是可以适当戴吉祥物在身,趋吉避凶的。这个可以同时在无相铜炉定适合的无相吉祥吊坠为好。
三、丧事上香时,不能喝酒、不能说脏话、不能动作有失礼仪等等。这个需要自己做好。
如何为亲人上香?四、丧事上香后,你可以洗一下柚子叶水澡,去晦气的。
5、给长辈上香的正确方法:给去世老人上香的规矩
6、给长辈上香的正确方法:上香拜的正确方法
内容来自用户:丧事礼的正确方法。
拜为何要五体投地呢?如果大家能了解拜可以健康长寿,使我们大脑得到运动,有助于开智慧的话,自然都会愿意去拜。所以拜的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开智慧,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安详,是福慧的好方法。只有了解其中的道理之后,才易于起信,尤其如是,否则便会误会拜是,以为拜的人自己不知努力而终日祈求。其实,拜若有所求,也只是求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便无论他的学问多大,地位多高,也会在前心甘情愿五体投地了。小孩子不了解这当中的道理,所以,当你带他到了道场的时候,不要勉强他跪,不要勉强他拜,除非事先跟他沟通过。有时,我们发现东方人,身为长辈者,有强烈的支配欲,非要别人听从他的命令不可。所以老人家带著小孩到了道场,他自己拜下去了,若发现小孩子仍傻地站著,就急切地促他‘跪下!跪下!’他跪是跪了,拜也拜了,但嘴巴同念有词,不知在骂人,还是骂?当然不会计较,因为他们心中已无我相。如果用这个样子顶礼呢?有时却会使起了烦恼,因为看到那个小孩一脸的不高兴,嘴里又念念有词,的心里就难过了。所以,不要勉强别人,和都不会在乎有没有人拜他。是的,怎么做,他就怎么学。人并不希求人家向他拜,只是传统已经形成,只好让人家运动、运动,开开智慧罢了。很多人常到院拜三昧水忏,其中有多少人了解三昧水忏的典故呢?悟达给已故长辈上香怎么上。
以上就是与正确的给亲人烧香拜的姿势相关内容,是关于正确的给亲人烧香拜的姿势的分享。看完给长辈上香的正确方法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富大贵的人前世大多是帝王、公侯、将相、圣人,而这些人应该都是五世以上。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大富大贵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富贵人家,他们吃穿是不愁的。而有些人是需要后天的努力才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其实金钱这个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它并不是代表着我们所有东西,但是我们要是一个富贵当然是很好的。
大富大贵的人前世大多是帝王、公侯、将相、圣人,而这些人应该都是五世以上。其实,他们都是在过去生中佛门里供佛、修福、修财布施及法布施,福慧双修才得到如此大的福报。
而且有很多不是一世修来的。史书记载,孔家行善积德五代,出了孔子这样的大圣人。《慈悲三昧水忏》悟达国师,十世修行,最后的福报是成了皇帝的老师。善不能不修,德不能不积。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口为仁者之言也;“令色”,色取仁也。“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
(4)曾子曰:“吾日(以)三(事而)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事”只是己躬下“一大事”耳。倘有人、我二相可得,便不忠信;倘非见过于师,便不能习。此是既“唯”“一以贯之”之后,方有此真实切近功夫!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五者,以“敬事”为主;敬事,又从“敬止”功夫得来。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
盖“文”是道统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不但是好贤,乃步步趋趋之意;盖自置其身于圣贤之列,此即学之本也。“事亲、事君、交友”,皆躬行实践,克到圣贤自期待处,所以名为“实学”。
补注“易色”,谓无我相人相也。“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自他不二,故曰“易色”;有我相人相,则妒贤嫉能之心生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戒慎恐惧名为“威”,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
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
“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症妙药也。
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己,惮改过”是药忌。
补注真实修行,须从心性悟入,从忠信立身,从忏悔起行。知自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横遍十方故“重”;竖穷三际故“威”;知人道不修,他道难修,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则当戒慎恐惧精进不退,故“学日固”;
知自性无邪故“忠”;知自性无妄故“信”;知善恶净染皆由缘生,故当友下之善士,又尚友古之人,而“无友不如己者”。
无友者,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多生罪暗,忏炬能消,故“过则勿惮改”,以期障云尽而慧日明。唐·悟达国师《三昧水忏》,梁武皇《慈悲道场忏法》,皆忏罪修行之大导师也。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厚”是本性之德。复其本性,故似“归”家。
补注知“真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知民德本厚;流于薄者,习为之也。教民“慎终追远”,其事甚多;不但“丧尽其礼,祭尽其诚”而已。
言其小者,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便是“追远”;饭食已讫,一箸(zhù)一器,必安放整齐,便是“慎终”。
言其大者,如弘扬净土法门,教人临命终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是“真慎终”;发弘誓愿,普度众生,以报多生多劫父母养育之恩,是“真追远”。
然非教天下人 民 ,皆悉归依三宝,安能归其本厚之性德乎?三宝者,佛法僧也。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果位;法是脱苦得乐,去染修净之良方;僧是绍隆佛种,弘扬正法之菩萨、罗汉、诸圣贤也。
八世修行喈无果,命运实在太弄人 什么意思
本文2023-10-25 07:34: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7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