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急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急方简介,第1张

方剂学·急方急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指治疗急病及重病的方剂。急方是药性峻猛,治疗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儒门事亲》卷一:“急方之说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溲便闭塞不通,借备急丹以攻之……;有汤、散荡涤之急方,盖汤、散之比丸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有药性有毒之急方,盖有毒之药能上涌下泄,可以夺病之大势也;有气味厚药之急方,药之气味厚者,有趋于下而气力不衰也……。”当前一般认为急方有下列4种:1病势危急,应该即速救治的;2汤剂荡涤作用较速的;3药性剧烈,气味俱厚;4急则治标的方剂。急方如开关散、四逆汤等。针灸学·急方急方为七方之一。指治疗危重病症的一类处方。主要特点为用穴不多,针对性强。组方多具有清神志、苏厥逆、回阳固脱等功效。适用于各种晕厥、昏迷、休克、中风等。是中医治法中“急则治其标”的具体体现。

详见百科词条:急方 [ 最后修订于2015/11/13 14:10:53 共36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中藏经·附录》方之五皮散 31 方名 32 五皮散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主治 35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使用注意 38 方解 39 临床运用 310 各家论述 311 附注 312 歌诀 313 摘录 4 《中藏经》卷下方之五皮散 41 五皮散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法 4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45 功能主治 46 方解 47 附注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 51 处方 52 炮制 53 功能主治 5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55 使用注意 56 各家论述 57 摘录 6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摘录 7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摘录 8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06 摘录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皮散 1 拼音

wǔ pí sǎn

2 概述

五皮散同名方剂约有八首,其中《中藏经》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具有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功效。主治皮水,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

3 《中藏经·附录》方之五皮散 31 方名

五皮散

32 五皮散的别名

五皮饮

33 组成

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1]

34 功效主治

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主治皮水。症见头面四肢水肿,脘腹胀满,上气喘促,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35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研为粗末。每服9g,水煎服。现代多用汤剂,用量酌定,水煎,频频饮服。[1]

3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7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辛散渗泄,利水之力较弱,临床常与其他利水消肿方合并运用;服药后忌食生冷、油腻等。[1]

38 方解

本方为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肌肤之皮水而设。法当一面健运脾土,恢复脾之运化之力,便水湿能循常道运行而不致停聚,不会泛滥成灾;一面疏通水道,使水湿之邪有去路。从而标本兼治,邪正兼顾。本方正是体现了健脾与利水同用这一配伍法度。方中茯苓皮甘淡渗湿,实土而利水,其功专行皮肤水湿,多用于皮肤水肿,为君药。湿阻则气滞,气行则湿行。大腹皮能行气导滞,为宽中理气之捷药,能利水消肿,为臣药。陈皮既健脾又理气燥湿,健脾则脾运有力,水湿难停;理气则加强大腹皮行气导滞之功,既可治气滞不行,又可使气行则水湿行。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湿为患不单由于脾虚,也责之于肺失宣降之职。故以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上2味为佐药。生姜皮辛散水气,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亦为佐药。5药相配,共奏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功。[1]

39 临床运用

1.本方善行皮间之水气,故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凡临床上出现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1]

2.加减法: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加防风、羌活、苏叶,以散风祛湿;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之功;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利水;偏热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热;妊娠水肿,加白术,以健脾利湿而安胎;腹中胀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以消滞行气;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1]

3.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1]

4妊娠水肿:以本方加玉米须治疗妊娠水肿43例,效果满意。基本方为桑白皮15g,茯苓皮9g,大腹皮12g,陈皮9g,生姜皮6g,玉米须(干)30g或鲜品60g。

310 各家论述

《成方便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此亦肺之治节不行,以致水溢皮肤,而为以上诸证。故以桑皮之泻肺降气,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趋;而以茯苓之从上导下,大腹之宣胸行水,姜皮辛凉解散,陈皮理气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然肺脾为子母之脏,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肿满一证,脾实相关,否则脾有健运之能,土旺则自可制水,虽肺之治节不行,决无肿满之患。是以陈皮、茯苓两味,本为脾药,其功用皆能行中带补,匡正除邪。一举而两治之,则上下之邪,悉皆涣散耳。

311 附注

五皮饮(《三因》卷十四)。

312 歌诀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1]

313 摘录

《中藏经·附录》

4 《中藏经》卷下方之五皮散

《中藏经》卷下方记载之五皮散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方记载的五皮饮[2]。

41 五皮散的别名

五皮散[2]

42 组成

炙大腹皮、炙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皮各等分[2]。

43 制法

上药为粗末[2]。

4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水煎,或用磨木香水煎,热服,日二至三次[2]。

45 功能主治

功能利湿消肿,理气健脾。治皮水,四肢头面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脉浮者;近代也用于急慢性肾炎和心脏病水肿属脾虚受湿,气滞水停者[2]。

46 方解

方中陈皮理气健脾,茯苓皮健脾渗湿,二味相伍,使气行脾健,水湿自化;桑白皮肃降肺气,使水道通调;大腹皮消胀化湿;生姜皮辛散水气,共成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剂[2]。

47 附注

本方早见于《中藏经》,名五皮散[2]。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 51 处方

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2]。

52 炮制

上药为粗末[2]。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主治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头面虚肿,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促,腹胁如鼓,绕膝胀闷,有妨饮食,以及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2]

主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并皆治之。皮水、胎水。

5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煎,不拘时热服[2]。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55 使用注意

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

56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太阴药也。五加祛风胜湿,地骨退热补虚,生姜辛散助阳,大腹下气行水,茯苓渗湿健脾,于散泻之中犹寓调补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肤,以皮行皮也。

57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

6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 61 方名

五皮散

62 组成

五加皮1两,海桐皮1两,白鲜皮1两,地骨皮1两,牡丹皮(各洗去沙土,去心)1两,乳香1钱半,没药1钱半,川乌5分,草乌(用黑豆不拘多少,水煮黑二乌为度,去豆,晒干)5分。

63 主治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主治杨梅结毒,轻粉块穿作痛。

6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分,用冷饭块4两,煎汤调下,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6 摘录

《疡科选粹》卷六

7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 71 方名

五皮散

72 组成

茯苓皮、地骨皮、陈皮、大腹皮(洗净)、青皮、槟榔、泽泻、姜黄、猪苓各等分。

73 主治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主治诸水蛊。

7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临卧白滚汤调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76 摘录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

8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 81 方名

五皮散

82 组成

生姜皮2钱,大腹皮2钱,茯苓皮2钱,桑白皮2钱,五加皮2钱。

83 主治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主治小儿中湿浮肿。

8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灯心10茎、大枣3枚为引,水煎,空心服。

85 摘录

《幼幼集成》卷二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 91 方名

五皮散

92 组成

大腹皮1钱,桑白皮(炒)1钱,生姜皮1钱,茯苓皮1钱,橘皮1钱,木香2分。

93 主治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主治胎水肿满。

9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5 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

10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 101 方名

五皮散

102 组成

五加皮。

103 主治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主治小儿项软、行迟。

10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酒调,涂敷颈骨上,再用酒调服。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6 摘录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成为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具有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疾病,辨证属于表邪未尽,邪热壅肺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麻黄汤组成只有石膏与桂枝之别,用于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而对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不宜应用,从现代医学角度尚无法解释;但临床实验研究证明麻杏石甘汤临床用于治疗哮喘、荨麻疹等疾病取得较好疗效。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哮喘和荨麻疹均属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防治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首先要控制其发生的几个主要环节,一是要防止过敏原进入机体;二要控制IgE的产生,阻断IgE与肥大细胞的嗜酸性粒细胞结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三是阻止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反应。该方剂确实具有上述作用,故能治疗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同时该方剂具有强大的广谱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解热镇痛、止咳、平喘作用,这对支气管炎、上感、肺炎治疗尤为必要。同时该方剂对免疫功能有调节和促进作用,特别是能对抗Ⅰ型变态反应,因此不仅有利于哮喘治疗也有利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值得重视的是该方剂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这对重症肺炎、支气管哮喘、心功能障碍和血黏度增高的治疗尤为重要。

详见百科词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最后修订于2017/5/24 17:21:25 共642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六味地黄丸为方名,同名方约有4首。常用方为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的滋补肝肾,并补脾阴的著名补阴方剂。

六味地黄丸源于张仲景的肾气丸,但实质上出自崔氏八味丸,比张仲景要早一些,因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中,多被称为金匮肾气丸。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去掉偏于补阳的药物桂枝附子,形成六味地黄丸。地八山山四,苓泽丹皮三,为经典组方及用量的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规定六味地黄丸处方组成为:熟地黄160g,山茱萸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和泽泻60g,粉碎成细粉,每100g粉末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六味地黄丸 [ 最后修订于2017/5/1 19:25:50 共1642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一是指《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记载“医经、经方、神仙、房中”的经方十一家,但经方十一家,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 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原书今俱已失传。梁代·陶弘景曾经亲眼见过《汤液经法》,从中摘抄部分方剂,写成《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一卷。据说1907年,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古书卷,委由莫高窟道士王圆箓装箱时,王道士受人所托,随意抽出一卷医书暗藏,此卷即《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1915年为河北威县张渥南所购,传于嫡孙张大昌,但原书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所幸当时有人已将全书默记,而有传抄件存世。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根据传抄件整理成书,附于《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中,公诸于世。

“经方”来自于殷商时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法》,其上而又源于《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据梁·陶弘景说:“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尚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避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所以“经方”最初的含义是这经方十一家,即十一部古籍中所记载的方剂。 中医学界最为普遍的说法,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05首,除去重复的38方,共计280方。《伤寒论》载药90味,《金匮要略》载药192味,除去重复的76味,共计206味。经方是“医方之祖”,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所以后世所公认的”经方“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方剂。

古籍中的急方简介

方剂学·急方急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指治疗急病及重病的方剂。急方是药性峻猛,治疗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儒门事亲》卷一:“急方之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