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易经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第1张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文王周易是最早的。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1)、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2)、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3)、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下面我们再来追溯它的起源及历史。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

《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扩展资料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三易》在周朝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爱不释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

《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参考资料:

—周易

世传《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有唐初道学名臣李靖的序,讲《洗髓》、《易筋》为达摩大师真传,其是否托名且勿论,然其功法必为丹家真传却是事实。我推敲这套功夫,甚合丹道之旨,读者能取其精义而修之,便入丹道正途,不必管它是佛是道是儒等诸多分别相,大道本殊途而同归。《易筋经》本有多家传授,含脱胎换骨、伐毛洗髓的绝学,可鉴定为丹道动功,其功效必然步步印证丹经。这是前辈丹家为后世学者留下的一叶渡舟,可惜世人迷于琳琅满目的丹经道书佛典,所认不真耳。

这些易筋经古籍都可在图中右下角找到电子版的

易筋经根本的版本就是《易筋洗髓经》(可以简称易筋经),但平时多数人说的 易筋经 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易筋经十二势、十八式等等各种版本。但都源自《易筋洗髓经》中的“韦陀劲十二势”,经过各种改编而已。

虽然有“易筋功既竟,方可事于此”这句话,但作者在书中也解释了:图说中同时具有易筋和洗髓的效果,彼此不分。简单说,动作姿势是“易筋”,配合的调息呼吸和清静自然的情绪心理(类似禅修状态)是洗髓。

而且也明确说了,前九图是易筋为主,后三图洗髓为主。实际上是静与动的侧重。

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一个人不光要身体好肌肉强健,心理也要健康;只有身体健康,心理才更好,但只是心理健康,身体不健康也不行,这是辩证关系,没有绝对的先后。都是相对的。一个生病的人,肯定影响心理健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肯定身体也会有毛病。

要全面、整体地理解书中的要义。

不同版本易筋经目录:

[易筋洗髓运身图说]佚名文字版[

[易筋甩手功真传]萧天石文字版

[易筋经、意气功辞解]王竹林扫描版

[易筋经专辑]佚名文字版

[易筋经内坚外壮神功秘传]隐僧扫描版

[易筋经真流八段锦图说心解]陈坚扫描版

[洗髓经易筋经大全]佚名文字版

[熊氏真传少林大易筋经]李佩弦扫描版1977年第二版李佩弦《易筋经》编写小组编《易筋经》

2006年《精武》杂志“易筋经专题”系列

[一清的少林易筋经内外经教材]佚名文字版

[严蔚冰传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洗髓经(修订本)]周明扫描版

[易筋洗髓经系统修炼法要]佚名扫描版[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佚名文字版

[达摩易筋经残卷]佚名文字版

[达摩洗髓易筋经]曹江项杨惠吴德华张鉴若扫描版

1977年第二版李佩弦《易筋经》编写小组编《易筋经》

2006年《精武》杂志“易筋经专题”系列

[一清的少林易筋经内外经教材]佚名文字版

[严蔚冰传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洗髓经(修订本)]周明扫描版

[易筋洗髓经系统修炼法要]佚名扫描版[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佚名文字版

[达摩易筋经残卷]佚名文字版

[达摩洗髓易筋经]曹江项杨惠吴德华张鉴若扫描版

[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佚名扫描版

[全图易筋经]达摩扫描版

[南少林秘传易筋经]扫描版

[吐纳36式洗髓易筋经]赵历生扫描版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清)周述官文字版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佚名文字版

[少林达摩易筋经]井玉兰扫描版

[少林达摩易筋经图解]释度虔扫描版

[峨眉青城二十四式易筋经]邢国福文字版

[文易筋经十二势]卓大宏文字

易筋经二十四式图说(王怀琪)

易筋经内坚外壮神功秘传隐僧扫描版

易筋经校正后版本(含标准示范图简易讲解)

易筋经经典简体版本汇编

民国金铁盦《达摩真传易筋经》

混元易筋经

灵枢易筋经点穴推拿疗法

熊氏真传少林大易筋经扫描版

甘凤池易筋经阐秘

白话少林易筋经(明)宗衡道人原著

真传易筋经

蜀东舆公山人《真传易筋经》

调气炼外丹图注(真传易筋经)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达摩洗髓易筋经

达摩洗髓易筋经——少林空悟禅师嫡传(项杨惠)

项扬惠的《达摩易筋经18式》

《易经洗髓》现代整理版

《真本达摩易筋经外经》

全图易筋经-古本大文堂藏版

凤阁《易筋经》编写小组第一版易筋经

南少林寺内传易筋经

吐纳36式洗髓易筋经

周潜川述宗传易筋经

周版易筋洗髓行功图微缩版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共十八卷)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古本影印)

少林嫡传洗髓易筋经

少林易筋经

少林易筋经动静功(祁美娟)

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圆解

少林易筋经龙虎聚力法

少林达摩易筋经

张义尚《真传易筋经》全本-含金家开合劲

易筋内功运身图说

易筋内坚外壮神功秘传

易筋洗髓运身图说

黄箴老传授易筋经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卜筮”利用,“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天师后裔、易经专家张金华云:《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易经一说 篇章 :无卷数 来源 :浙江巡抚采进本 作者 :王俶 古籍简介,四库提要, 古籍简介 《易经一说》(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四库提要 国朝王俶撰。俶字善思,彭山人。其书大旨以程《传》、《本义》原互相发明,不容偏废。坊本依费、王之次,已错乱圣经。复止载《本义》,不及程《传》,注不全而解益艰。因遵朱子十二篇旧次,复参取众家,归于一说,使初学易读易晓。盖亦为科举经义而设也。

                          潘守宇先生在中国首届象数理占研究会上的发言提纲

   易的3种含义是简易、变易、不易!

易字的组成时上日和下月,易经是用日月的运动规律来研究世界上一切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人生事业的指南,是趋吉避凶的宝典。

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二、解析(个人浅见,抛砖引玉)    伏羲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其实,反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外,观察天地万物,在内,观察自身奥妙,明白了外在“大宇宙”与自身“小宇宙”的奥秘,然后才“发明”了“八卦”。    这一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易经》中被反复论证——《易经》每一卦都有“卦德”,这就是以”自然之道(天道)”解释“人道”,《易经》也因此成为一切古代典籍、诸子百家思想(也是华夏民族思想)的源头。    只要看一看“乾”、“坤”

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知道,观察天地(“远取诸物”),得天地之德,天地何德?乃人之德(“近取诸身”)。故学习《易经》,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更是一种道德的自省!别的不说,想想“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者一阳一阴,相辅相成)两句,如真能理解并践行,受用终生!

《易经》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

研究周易的目的,就是要明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向天学,向地学,向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学,向古人学,向今人学,把内求与外求相结合,进行自身修炼,通过‘悟’而达神明。适生存,趋吉利,图发展,追求知‘道’的境界,达到最终与自然界的和谐。

人是之然的产物,要因天之序,中国就是心国,一切从心开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灵魂心灵 一旦觉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后来佛传入中 国的梵我一如!

为了使您的事业家庭运行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 (即最佳、最好、最合适)。使您的事业臻至完美,并保住完善状态。一定好好研究体悟易经。

估计谁也不知道,也找不到。找到也看不懂,也没有人认真钻研。

因为,易学(包括易经和易传) 都是远古人类文明过程中的一个 “小结”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易经的内涵早已经不适合现实社会的需要,并且已经证明易学早已是过时的了,早已淡出不断进步的文明,正在堕落成为文化糟粕、精神糟粕。

那些嘴上大谈易经 的人,都是我们这个社会不需要的人,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有的人根本就是坏人、就是骗子。

  达摩易筋经

  『达摩易筋经』相传是由少林寺『达摩大师』所创,为中国武术界中最负盛名的内功心法。之所以神秘,则源之於千百年来达摩易筋经向来只传内门弟子,而坊间虽然仅凭著一些片段的印象抄练,却已然能进艺无穷,而流传开来,使得『达摩易筋经』的功效备受肯定。长久以来各方为求『达摩易筋经』古本,均不遗余力。故事也一个个发生小说家的丰富题材於斯而生,虽不如小说笔下的神力无穷,却亦已是相去不远。

  以发扬国术为宗旨的『中国武术名拳录』教学录影带,发行以来承蒙各界的关怀与爱护,对本产品建言良多,其中尤以『劲』寻『气』为盛。然『气』之导引与调息,『劲』之刚、柔、收、发、非专章无以明述。有监於此,本公司不惜钜资特别情商『北螳螂自然本门』,第六代忠字辈掌门周宝富老师,公布向来不予外传的内功心法,正宗古本一0八式『达摩易经』,以利各方同好之练功与修行。

  修行『达摩易筋经』,能使人神清气明,通身舒畅,经由『导引』更能强化人体细胞组织之新陈代谢,对於『精、气、神』的强化以及美 容养颜均有助益。『达摩易筋经』为中国 武术界最有效的练气内功,每日运行,日久自然於运劲上挥 霍自如。长时间较技时亦不致感到呼吸困难。同时,於拳术 演练上更能增进动作的速 度,而拳法的劲道亦能相对增强,实乃习武之人不可缺少的练 功心法。『达摩易筋经』向有传内不传外之规,此即是内门弟 子不同於外门弟子之所在,时 值今日工商社会科技先进。国人运动量相形减少体能日渐虚 弱,有感於此,特破旧规嘉惠大众,期藉『达摩易筋经』之公开,延众之精,强众之气,增众之 神,进体魄之强健於无 形。

  『达摩易筋经』可改善骨骼的结构,对於发育中的青少年,是最佳的健身术。青少年每日修习『达摩易筋经』持续半年后,会让人有虎虎生风之感;儿童持续修习『达摩易筋经』,对虚弱的体质会大为改善;中年人修行『达摩易筋经』后,平时常见之倦怠顿行消失,一般常见之忧郁紧张渐行消退,体质因值改善而体力充沛,老年人,或有行动不便以及痼疾缠身之人,练习『达摩易筋经』对於改善虚弱的体质,及身体的健康与复健均能有所助益;女性练习『达摩易筋经』因呼吸的调息促进体内氧气的供给,而使精神焕发,体态均匀恢复青春,更因行功时能燃烧大量脂肪,实为美容、养颜、瘦身之最佳运动。

  『达摩易筋经』之运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牵引,导行『先天、后天、自然』三门之气,每门各分为『九节』行功,每节十二式,共计 为一0八式。练习『达摩易筋经』是以『天门一0八式』为先行,『天门功』乃是萃取先天之气为主,故名曰为:『先天导行气功』。先天之气与生俱来随孕而生,然因岁月增长日渐疏远,徒有先天之气却未能使用,天门功是藉由肢体之运行广纳先天之气,以强身健魄。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动以养生、健身、病顺生节欲、取利去害』,牵引『天门之功』导引『先天之息』则获益无穷。初学『达摩易筋经』之时会有内急排便之现象,此乃排除体内污浊废气之正常现象,又每次修习之时以不超过三节,三十二式为宜,实因『达摩易筋经』动 作看似简单,然演练起来功效非凡切忌贪功。

  『中国武术名拳录』教学带的制作一向严谨,以期对中国武术之传承能尽棉薄之力,尽量保留原貌,此次制作之,正宗古本天门一0八式『达摩易筋经』先天导行气功。仍一本初衷,以让修习者易学易懂为目标,现今已经拍摄完成,正式推出共计九卷,每卷十二式,影带内容前段以教学为主,讲解每一式之动作与调息之方法,后段为带领修习只要跟著影带练习轻松易学,随处可练不限空间,老少咸宜。

  养身口诀

  『动以养生、健身、顺生节欲、取利去害』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春三月』,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神得爽

  『夏三月』,天地之交,夜卧早起,使气得泄。

  『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收 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冬三月』,水冰地折,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

  『导引之息』,以鼻纳气,以口吐气,纳者一息,吐者六气,吹呼唏呵嘘泗。

  『吹之去热,呼之去风,唏之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泗以解极』

  『达摩易筋经』据传是由少林寺『达摩大师』所创,为中国武术界最负盛名的内功心法,『达摩易筋经』之运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牵引,导行『先天、后天、自然』三门之气,每门各分『九节』行功,每节十二式,共计为108式,

  练习『达摩易筋经』是以『天门108式』为先行,『天门功』乃是萃取先天之气为主,故名为『先天导行气功』,先天之气,与生俱来,随孕而生。

  少林易筋经

  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各位可从下面所转载的练法中仔细体会。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 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健康指导

  易筋经气感强,收效快,尤其是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具有御邪疗疾,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功效。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曲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过程中,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而按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修习易筋经,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善人体的内脏功能,推迟衰老。

  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因此,全套运动只适宜于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体质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选择地操练其中几势或减少每势操练次数。心脑血管和哮喘病发作期间忌用。

  四、翻译后的易筋经全文 总论

  [编辑本段]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 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周易》这本书

 开始之前,先看看我们的研究对象。当然,如果你手头上有一本就更好了。

 只要一本简简单单的《周易》就好。翻开它——当然,你需要注意的是,它跟以前的《周易》是有区别滴。

 过去的《周易》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你看到的,就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版本的《周易》。

这个版本的《周易》,于1973年12月在长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墓主人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据专家判断,此卷抄写的时间约在西汉文帝初年(约公元前180年至170年间)。由于是抄写在帛上的书,所以叫做“帛书周易”,简称“帛书易”或“帛易”。

 除了抄写在布帛上,《周易》还有抄写在竹简上的。

 1977年,安徽省阜阳市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抄在竹简上的《周易》。由于墓主是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所以可以确定,这部《周易》的年纪至少和马王堆的帛书《周易》不相上下,可是不知道这什么,这竹简却比帛还脆弱,烂成了一堆小片片,专家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它的残片七拼八凑的,勉强看出这上面原来抄的是《周易》,真不容易呀!

前面这两部《周易》,都已经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代的版本了,但还不是最古老的版本。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上购藏了一批战国楚竹书,是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这批竹简中,整理出了目前所见最早的一种《周易》版本,其年代为战国晚期。(据说,2008年7月,清华大学通过校友的捐赠,自香港抢救收藏的2388枚战国竹简中也有与《周易》有关的内容,由于专家们在研究完竹简之前是不肯把所有照片公布的,所以,据鄙人观察,目前流出的清华简照片中尚未发现《周易》文本。因此,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放心地说,上海博物馆藏的《周易》,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版本的《周易》了。)

 下图便是上海博物馆藏的楚简版《周易》

现在,有了上述三个版本的《周易》,我们已经可以放心大胆地说,我们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为什么捏?因为这三个版本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问世的,在此之前的众多易学大师和专家们,根本连看到它们的机会都没有。从唐代至今,大家看到的《周易》版本,都是官方公布的正式版本,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周易》,除去排版、注释和繁简字体的区别外,跟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读书人手里的教科书是一模一样的。

 话说唐朝初年,印刷术未发达,读书人想找本标准教科书很困难,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在郑覃、唐玄度的建议下,皇帝派人花了七年时间,把12部经典在了石头上,这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12部经典中,第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就是《周易》。

 下图是“开成石经”版的《周易》拓本:

那么,“开成石经”上的《周易》,究竟又是从哪个地方抄来的呢?原来,唐朝初年,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整顿混乱的学术界和教育界,朝廷决定出面撰修并颁布统一经义的教科书。 唐太宗下令,由国子祭酒孔颖达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共同撰修《五经正义》。所谓的五经,就是《周易》、《尚书》、《诗经》、《礼》和《春秋》。由于孔颖达精通魏时《王氏易》(王弼曾注《周易》),于是就将王弼注本中的《周易》经文选为《五经正义》的官方版本。贞观十六年(642年),《五经正义》撰成,王弼所注的《周易》版本从此成为正式版本。“开成石经”上所刻的《周易》,其实也就是王弼版本的《周易》,也就是我们目前市场上所有通行版本的最初面目。

 那么,王弼(公元226-249年)版的《周易》,又跟汉代的周易又有何不同呢?

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汉代版本的《周易》,除了前面提到的马王堆帛书版和阜阳竹简版外,还有一个“熹平石经”版。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年),由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亲自书丹,将《周易》等经典刻于石碑,立于太学。熹平石经是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方教科书,比唐代的开成石经要早了好几百年。虽然石碑自汉末以来屡经劫难,如今已经残存不堪,但是经过屈万里等学者的精心搜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部分石经残石上的《周易》。

 下图就是熹平石经的《周易》残片拓本:

经过比对,我们发现,东汉熹平石经版的《周易》和唐代开成石经版的《周易》,虽然同是官方教科书,但是个别字的写法上还是有差异的。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两者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排版上面。

 熹平石经中,《周易》的经文原本是与易传分开刻的——所谓易传,就是对《周易》的注释了,包括《彖》、《象》、《系辞》、《文言》等一系列作品。我们看到,在唐代的开成石经中,这些《彖》呀《象》呀的注释,已经全部混在经文里面了(据说最早这么干的人是东汉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觉得这样有助于大家理解)。所以我们今天打开《周易》时,常常会看到经文里夹杂着什么“《象》曰”、“《彖》曰”、“文言曰”的话,请暂时不要理会它们,因为这不是《周易》原本的内容,虽然读了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们是怎么看待《周易》这本书的,但目前为止,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别人的注释,不管他是古代某著名圣人或是现代某知名大师,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一看《周易》。

 说到此,我们手上已经拥有了五个版本的《周易》,依年代分别是: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版(战国后期)

 西汉马王堆帛书版(公元前180-前170年)

 西汉阜阳竹简版(公元前165年以前)

 东汉熹平石经版(公元175年)

 唐开成石经版(公元830年)

 经过对这五个版本的比较,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周易》的经文(除去传文后)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最早的版本(上海博物馆版)与目前的通行本,基本没有经过任何删节和改动。唯一不同的是字的写法:前一种是用战国时的楚国文字抄写,而我们手中的通行本子上是简化字。

 其他证据也表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易》的经文内容就已经定型了。据《晋史》载,西晋武帝时(约公元280年左右),一个伟大的盗墓贼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了一大批竹简古书(即著名的“汲冢古文”),其中就有古本《周易》。

 这个伟大的考古发现被官方得知,并派出荀勗、和峤、卫恒、束皙等学者对这些古籍进行整理。由于这批古书都是用战国文字书写,西晋时人已经不易辨认,所以颇花了好些年功夫,后来,据《晋书 束皙传》载,专家组整理出“《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虽然专家们还在争论汲冢的墓主人究竟是魏安厘王(公元前243年卒)还是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卒),但我们已经可以肯定,战国后期的《周易》在内容上已经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没有什么两样,除了它是用一种蝌蚪样的文字抄写下来的。

 所以,丢开易传等注释后,我们就得到了原汁原味的《周易》,一部至少从战国晚期就完完整整地流传到了今天的古书。如果你觉得看专家大师们的解释不够过瘾,你也可以直接找到这部书两千多年前的最原始版本,自己来读它。

 有人会觉得,啊呀,这太难了,蝌蚪文写的,怎么看得懂啊?

 没有关系,因为事实上,古文字专家们读起这个原始版本的《周易》时也是头疼无比,他们时常拿着现在的版本跟那一堆发黄的竹片对比半天后,恍然大悟地说:“啊,原来古时候这个字以前是这样子写的呀!”而大部分的易学大师们,相信我,他们在阅读蝌蚪文方面的能力并不比我们强多少。

 有人又会问:既然所有版本的内容其实没有变化跟,为什么不直接看通行本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同版本的文字写法差异太大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乾坤的“坤”字,在东汉时熹平石经上的写法居然是“巛”,而“乾”字在西汉时马王堆帛书上的写法居然是“键”!如果你仔细比对过以上五个版本的《周易》,就会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字都出现了不同的写法!

 以马王堆帛书版为例,下图中很小块文字中就出现了八个与今天写法不同的字:

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么混乱啊?难怪要把标准版的经文刻碑了。

 没错,这种文字混乱的现象,学名叫做“通假字”。所以,身为一个对国学有兴趣又不想被忽悠的人,首先第一件要记住的事情,就是:

 ……古代所有的错别字都是通假字,是合理而且合法的。

八卦的排列顺序有什么意义吗? 《周易》和八卦在中国古代是社会各阶层广泛运用的一种文化思想理论体系,政治家、统治者、军事家用其运筹帷幄,治国安邦;民众百姓则将其作为养生、预测祸福、经商盈利的工具……。《周易》和八卦实际运用上水平的高低,差异在于各人对《周易》和八卦涵义理解之深浅。大凡精通《周易》和八卦者,当为贤哲、英雄人物,有通天澈地之能,三国诸葛亮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几千年以来,八卦图在排列组合严密逻辑性就象数学公理一样不可以更改。人们对于《周易》和八卦图的解释和理解方面存在着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思想的说明文字。从古至今八卦图的成因始终是一个谜团,没有人能够拿出有科学依据的事实来解析八卦图完整的起源。

在《周易・说卦传》中有显示关于八卦图卦位具阀位置的图腾属性说明,比如象“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又有“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等等,如果将上述八卦图图腾属性组合在一起,便有了“乾,马首;坤,牛腹;震,龙足;巽,鸡股;坎,豕耳;离,雉目;艮,狗手;兑,羊口。”八卦的图腾属性就相当清晰和具体化了。八卦的图腾形象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一幅由全世界科学家通过几十年合作,运用最先进的卫星、红外、声波仪器勘测和长期积累的数据库绘制而成的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 (见图1),这幅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通过三维的方式把海底和陆地的地形地貌构造在一张平面图上表现出来,恰恰是这一代表人类目前对地球地理构造最深刻科学认识的地图上,显现出图腾象形地表现地球地理的构造和形态的真实面容,揭示了中国古文明文化中八卦和图腾的奥秘。

八卦图腾属性所指的马、牛、羊、龙、鸡、豕、雉、狗形象在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图腾形象与地球地理构造形态呈现出对应状态,因此,八卦图也和地球地理联系在一起了。

详析之:

一、马、牛、羊、鹿图腾象形地反映的是地球大陆板块的全部轮廓构造,具体由北美大陆为头部,南美大陆为前足,北美大陆以北的巴芬岛及东北部群岛构成羊、鹿图腾的头角,北美大陆和格陵兰岛形成牛的头角。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大洋洲大陆为身部躯体的轮廓影象。其中,欧亚大陆为马、牛、羊、鹿之背部,非洲大陆成马、牛、羊、鹿腹底 之象,亚洲大陆的西西伯利亚则是马、牛、羊、鹿的尾部,大洋洲系马、牛、羊、鹿之后蹄。

“乾,马首;坤,牛腹;震,龙足;兑,羊口。”八卦图腾属性反映在地球地理形态之中,

二、豕(猪、兽)、狗图腾象形地反映非洲大陆为头部,欧亚大陆为身躯、西西伯利亚为其尾部的地理形态构造。非洲大陆为豕、狗的头部,南部非洲为鼻部,北部非洲是其头顶、耳部分,非洲大陆、亚洲大陆之间的红海和亚洲的 半岛为其嘴部;欧亚大陆的欧洲是豕、狗的前部躯体,斯堪的挪威亚半岛是豕(猪)、狗的一足;亚洲构成豕(猪、兽)、狗后部躯体,西西伯利亚为其尾部。豕(猪、兽)、狗图腾面南背北,呈俯卧状。

“坎,豕耳;艮,狗手;”八卦图腾属性也能反映在地球地理环境中。

三、鸡、雉(鸟)图腾象形地反映大洋洲为头部,亚洲南洋群岛为鸡、雉(鸟)图腾颈部,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脉印度洋段则构成鸡、雉(鸟)图腾颈腹部的连线。欧亚大陆和亚洲东部大陆架为身躯,非洲大陆和亚洲东部西西伯利亚为鸟翼的地球地理组合构造。鸡、雉图腾也同样显现和地球地理的一致性。

按照八卦图腾反映的地球地理构造形态或者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看到“乾,马首;(北美大陆)”、“兑,羊口(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处)”、“巽,鸡股;(俄罗斯北冰洋北部)”、“艮,狗手>>

八卦有顺序吗? 有先天八卦顺序,与后天八卦顺序,多数有先天天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周易八卦的详解 一、马、牛、羊、鹿图腾象形地反映的是地球大陆板块的全部轮廓构造,具体由北美大陆为头部,南美大陆为前足,北美大陆以北的巴芬岛及东北部群岛构成羊、鹿图腾的头角,北美大陆和格陵兰岛形成牛的头角。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大洋洲大陆为身部躯体的轮廓影象。其中,欧亚大陆为马、牛、羊、鹿之背部,非洲大陆成马、牛、羊、鹿腹底 之象,亚洲大陆的西西伯利亚则是马、牛、羊、鹿的尾部,大洋洲系马、牛、羊、鹿之后蹄。“乾,马首;坤,牛腹;震,龙足;兑,羊口。”八卦图腾属性反映在地球地理形态之中,二、豕(猪、兽)、狗图腾象形地反映非洲大陆为头部,欧亚大陆为身躯、西西伯利亚为其尾部的地理形态构造。非洲大陆为豕、狗的头部,南部非洲为鼻部,北部非洲是其头顶、耳部分,非洲大陆、亚洲大陆之间的红海和亚洲的 半岛为其嘴部;欧亚大陆的欧洲是豕、狗的前部躯体,斯堪的挪威亚半岛是豕(猪)、狗的一足;亚洲构成豕(猪、兽)、狗后部躯体,西西伯利亚为其尾部。豕(猪、兽)、狗图腾面南背北,呈俯卧状。“坎,豕耳;艮,狗手;”八卦图腾属性也能反映在地球地理环境中。三、鸡、雉(鸟)图腾象形地反映大洋洲为头部,亚洲南洋群岛为鸡、雉(鸟)图腾颈部,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脉印度洋段则构成鸡、雉(鸟)图腾颈腹部的连线。欧亚大陆和亚洲东部大陆架为身躯,非洲大陆和亚洲东部西西伯利亚为鸟翼的地球地理组合构造。鸡、雉图腾也同样显现和地球地理的一致性。按照八卦图腾反映的地球地理构造形态或者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看到“乾,马首;(北美大陆)”、“兑,羊口(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处)”、“巽,鸡股;(俄罗斯北冰洋北部)”、“艮,狗手;(北冰洋欧洲斯堪的挪威亚半岛处)”按照图1由西向东排列艮、巽、兑、乾四卦环绕北极和北冰洋呈“十”字形排列。(图2)从八卦图腾其他卦位在地球地理位置的来看,《周易》八卦图中的震卦为龙图腾,龙图腾在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中是由跨越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四大海洋水系,一条长达几万里联系各大陆板块巨大海底山脉体现的,龙图腾之首位于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大西洋北部、北冰洋海底。震,龙足,其位置在印度洋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脉“入”字形山结处,如龙图腾之一足;坤,牛腹,位于非洲大陆;坎,豕耳,系指亚洲大陆 半岛;离,雉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海底,坤、坎、震、离四卦都处在相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理位置上,这样以南极为中心也呈“十”字形成另外一组卦象组合。(图3)从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图1)上按照由西向东(地球转动的方向)的顺序排列,八卦图表现为艮 巽 兑 乾坤 坎 震 离南半球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艮 坤| |乾…北极…巽 离… 南极 …坎| |兑 震图2 图3从地球球体剖面上分析,八卦图分布在球面上,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地球地磁的两个中心点,在《周易》和八卦图上来讲是“两仪”或者“阴阳”之形容,《周易・系辞》有“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地球的球体剖面就是太极,南北极为两仪,南北极各领一组四个卦象,南北两极卦象相错、相合在一起便成八卦。此图的排列与《周易》八卦图隔位、八卦相错的格局对应,其中乾、巽、艮卦位一致,只有兑卦有所不同。如果再以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由西向东(地球转动的方向)的顺序排列,即八卦坤、艮、坎、震、巽、离、兑、乾进行组合,乾坤卦是头尾,也是两仪,即阴阳,各统领三卦组成八卦。坤、艮、坎、震一组;巽、离、兑、乾一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卦象和伏羲八卦是大致是对应的,只是在震卦、巽卦阴阳属性上有不同,或者颠倒。这样的八卦图阴阳爻的排列似乎更合乎阴阳爻的变化规律。八>>

易经后天八卦顺序没有五怎么用呢 先天八卦顺序: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先天八卦你用笔从一到八画线连起来,从乾至坤,你看到走的是太极路线(图见后罡步图1)。

先天八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先天八卦以宇宙万物的相对相错为主,讲的是体。

后天八卦顺序:

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后天八卦你用笔从一到九画线连起来,从坎至离,你看到走的是飞九宫路线(图见后罡步图4)。

后天八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后天八卦以人事物理地理为主。讲的是用。

无论先天后天,中五属土,都是居中的,看河图和洛书就知道了,五都是居中,河图里五和十互为生数和成数。洛书里十隐而不见,只有五。只是一隐一显罢了。

另外顺便提一点:梅花易数用先天之数,后天八卦之方位。

附赠罡步路线图如下:

八卦图的走位顺序 最佳答案

八卦基本概念

八卦 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符号,每卦由三爻组成;以“一”为阳,以“--”为阴。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具体符号表示见下面的『八卦符号』。《易经》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两两相重组成。八卦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占卜。《易传》作者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封又象征多种事物,并认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

八卦符号解析

八卦符号:

乾:乾三连 坤:坤六断 震:震仰盂 艮:艮覆碗

||||| || || || || |||||

||||| || || || || || ||

||||| || || ||||| || ||

离:离中虚 坎:坎中满 兑:兑上缺 巽:巽下断

||||| || || || || |||||

|| || ||||| ||||| |||||

||||| || || ||||| || ||

(一)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

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

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四)八卦所属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克(木)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七)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 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 坎为水

火-离 离为火

五行相生:金水木火土

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

八卦图解

THE EIGHT DIAGRAMS

八卦图最早出自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于5千多年前)其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后世道教将伏羲供奉为神。后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后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义不变。直至孔子创立儒家,将周文王的易经收录为儒家经典(也就是儒家教科书)。汉朝时道家更由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五行等创出了无数的术数。--《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

乾 (qián)乾为天卦像:上乾下乾纯阳卦;

乾卦阳刚,刚健,自强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园,圆满、亭通,成功、重大。但刚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物表示为上级、领导、当官的,执法者,有钱而富贵者,司机。

坤(kūn)坤为地卦像:上坤下坤纯阴卦;

坤卦明柔,地道贤生;厚载万物,运行不息而前进无疆,有顺畅之像。坤六爻皆虚,断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静止,测出行不走,行人不归。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震(zhèn)震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纯卦;

震卦重雷交叠,相与往来,震而动起出。震动,震惊鸣叫,惊惕,再三思考,好动。建功立业,声名大振。森林,树林。八纯卦,吉顺而有波折,肝旺易怒,惊恐,肝病,抽筋,伤>>

周易三个符号系统的关系与先后顺序 朱熹《周易本义》卷首有载

一、《八卦取象歌》云: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ポ停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数往者顺,知来者顺,是指八卦的顺序吗 不是“数往者顺,知来者顺”。而是“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意思是《周易》逆、可以推知未来的事情,顺、可以考证已经过去了的事情。

古代《周易八卦》从何演变而来?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卜筮专著。它以特殊的体系和表达方式,为我国术数学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周易》产生的年代, 过去许多学者一致认为是在商末周初, 由于商末周初时的卦有数字卦和画卦两种, 基本上可以确定《周易》诞生的年代, 最早只能在周昭王之后, 或西周中晚期, 而绝不可能是在商末。

《周易》记载的八八六十四卦,是在商周的数字卦及画卦的基础上产生的。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有两个:“―”和“--”,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一部带有繇辞的卜筮书。

现在通行的周易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易经, 即易的本身, 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卦名、卦辞、爻题、及爻辞。第二部分称为易传, 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个题目十篇文章。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有三种, 一是现通行本的顺序, 一是京房易传的八宫顺序, 一是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周易顺序。

通行本周易顺序, 古人有一歌诀:

乾 坤 屯 蒙 需 讼 师, 比 小 畜 兮 履 泰

易经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1、《易经》产生的年代: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