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关于茶的记载是出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4收藏

最早关于茶的记载是出自(),第1张

最早关于茶的记载是出自()

A《茶经》

B《神农本草经》

C《大观茶论》

D《茶之源》

正确答案:B

除了陆羽的《茶经》外,史上还有《茶录》等关于茶文化的文献古籍。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喝茶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既包含了物质文化层面,也包含了深刻的精神文明层面,这与茶书对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密切相关。《茶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专著,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叶生产历史、起源、现状、生产技术、饮茶技巧的专著。

《茶录》是蔡襄的代表作,灵感来源于陆羽的《茶经》,特别推荐北苑贡茶。《茶录》中所记载的,更符合北宋时期中国茶产业的现状。书中描述的不仅仅是对茶的评论和认识,还有对点茶的详细描述。但对茶叶的制作却少有描述。书的后半部分记载了各种茶具。《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一部颇有影响的茶叶专著。

一部《茶经》使茶圣陆羽的名声从唐代流传至今。除了传说中发现茶的神农氏外,堪称茶界的楷模人物。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诞生了很多以研究茶为终身目标的人。他们被现代人称为茶科学家。陆可以说是世界茶学家,他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但是,除了茶经,还有一本书,你应该也知道,是《茶录》。

《茶录》是北宋蔡襄在祐年间(1049-1053)撰写的一部茶学专著。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茶,第二部分是关于器具。说到蔡襄,作为宋四家的一员,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茶叶专家。自福建道上任以来,他为福建当地的茶叶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福建省的茶叶生产情况也是受当时蔡襄的影响。

王褒的《僮约》

中国茶史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等。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时期,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圣陆羽有著《茶经》一书。

《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载关于茶这方面的知识。

扩展资料:

简介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在今天有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茶」字似乎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讲「茶」在唐以前还有很多名字:

「一曰槚,一曰蔎,一曰茗,一曰荈」。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茗”,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总之,在陆羽撰写的《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最多、最普遍的是荼字,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荼”字中,衍生出“茶”字,陆羽在定《茶经》(公元758年左右)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诗经》先后七次提到「荼」:

谁谓茶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豳风七月》)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大雅绵》)

出其圈阅,有女如荼。(《郑风出其东门》)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国风豳风鸱鹗》

其铸斯赵,以薅荼蓼。(《周颂良耜》)

民之贪乱,宁为荼毒。《大雅桑柔》。

但是《诗经》中「荼」是不是「茶」是有争议的,所以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

我国古籍中最早见有茶字的记载始于汉代。

我国古籍中,最早见有“茶”字的记载始于《诗经》。《诗经·邶风·谷风》有“谁胃荼苦,其甘如荠”之句。但此“荼”字,是茶,是菜,还不明确。

至公元前200年《尔雅》成书后,始将荼定为茶。《尔雅·释木第十四》记载:“槚,苦荼”。晋郭璞《尔雅注》说,槚是一种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作羹饮,今呼早采为荼,晚取者为茗”。

至于“荼”字何时改写成“茶”字,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茶”字是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柳公权书写《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公元855)裴休书写《圭峰禅师碑》时开始,因此他确定“茶”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

描写茶的古诗词:

1、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2、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苏轼《汲江煎茶》

3、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刘禹锡《尝茶》

4、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5、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午时茶”一方收录在《经验百病内外方》中,由一位清代名医陈修园所制的“午时茶”药方改进而成,陈修园的午时茶药方,由苍术、陈皮、柴胡、连翘、白芷、枳实、山楂、羌活、防风、藿香、甘草、神曲、川芎、桔梗、麦芽、苏叶、厚朴、陈茶十九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拌匀合糊压成块状,用时加姜、葱少许,水煎热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停食呕恶,腹痛腹泻等症。

一张被我早年误以为是“茶”的药方,引出了一位在清代医学史上拥有崇高地位的大家陈修园,中医知道之道历久弥新,我仿佛闻到了井上草堂空气中弥漫的草药味。

陈修园生于乾隆年间,他饱读诗书、应试当官,擅长杏林之术,凭借其高超的医术医治过很多病人,其中就包括当时巨宦和珅,是当时名满京城的儒医。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后会试不中,暂时寄居在京师。当时光禄寺卿伊朝栋患中风症,手脚瘫痪、病情严重,当时京城名医都束手无策。陈修园得知后,运用自己所学救治好伊朝栋,让他得以名响京城。

陈修园不但医术高明,也有士大夫不为三斗米折腰的脊梁。他为当时军机大臣和珅医治脚疼的顽疾,和珅知道这个人医术高明,随即有了招揽之心,并且以太医院的官位进行招揽。陈修园虽然渴望当官,但是也有古时君子之风,能不为诱惑所动,拒绝了和珅。

在医学理论上,不成规矩就不成方圆。陈修园特别推崇经方,是维护伤寒派的中坚人物之一,也是继张志聪、张锡驹之后最有影响的尊经崇古派。在临床治疗上,陈修园长于用温补脾肾的方法治疗杂病,不喜用寒凉滋阴的药物。

陈修园注疏古籍,其著作有独到之处,史书称其“多有发明,世称善本”。对后学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很有帮助,为后学开启了登堂入室之门。

《金匮方歌括》易于记忆、习诵,深入浅出,为后学者在伤寒研究中,提供了入门阶梯。

因为一个药方记住一个名字 ,午时茶是陈修园的众多贡献之中的一个,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中医了解浅显的年轻人来说,这偶尔的相遇,看见的却是一部传奇。

自古以来,茶被誉为“万病之药”,虽有一点夸张,但反映了茶具有保健效果的能力。营养学家于若木对茶的赞赏,说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天然的最佳中药配方。从古至今在茶的运用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普洱茶作为云南一类特色茶,已传承了千年历史。

对普洱茶功效的论述,早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记载。中医认为普洱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去油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功效。又由于普洱茶经历了生茶到熟茶的转变过程,其生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气、利水、通便等沉降功效。故普洱茶一直被誉为一种攻补兼备的良药。

时至今日,普洱茶已进入千千万万个家庭,受到无数国际友人和国民的青睐与欢迎。现代科技的进步,不仅揭开了普洱茶的神秘面纱,更科学证实了普洱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为普洱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古至今茶由于奇特的功效,在历代茶、医、药3类文献中多有述及。林乾良教授将茶的功效归纳为24种,即: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解毒、消暑、去油腻、消食、下气、利尿、通便、去痰、祛风解表、固齿、治心痛、疗疮治瘘、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及其他。

最早关于茶的记载是出自()

最早关于茶的记载是出自() A《茶经》 B《神农本草经》 C《大观茶论》 D《茶之源》 正确答案:B除了陆羽的《茶经》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