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看《奇葩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5收藏

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看《奇葩说》?,第1张

0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是大多数娱乐节目的特点,唯有《奇葩说》摆脱窠臼,每一季都在爆发。

截止最后收官,#奇葩说#话题在新浪微博阅读数达到311亿,爱奇艺的播放量为4亿5千万,参赛选手从辩论圈或者鲜少露面的领域走向公众视野,一夜爆红、身价倍增。

黄执中成为最后的BBking,可以说是实至名归,这个喜欢打电玩的宅男,在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中,获得过两届最佳辩手,他的辩论总是切中要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创了一套独特的辩论理论以及操作体系。

黄执中可谓辩痴,一直通过文字、讲座以及实际行动,发布大量关于辩论理论和思考的文章,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辩论的宣传和推广,出席各种辩论赛事。

他的优势还在于独特稳重的嗓音,说起道理简单朴实,如同邻家大哥一般接地气,瞬间就拉近了自己和观众的距离。如今的他,像是辩论界的关二爷,年轻辩手走上辩坛,都要拜他一拜。

昔日的对手,现今的央视主持人路一鸣对他评价说:“有个人,他的结辩稿赛后看起来并不特别出彩,但是在场上,你还是会不由自主把手伸向他”。

相比大多数真人秀的综艺节目,我更喜欢看《奇葩说》,它总是给我提供很多思维的出口。

智慧是人类注定的苦役,思考让我们更接近生命的本质,上帝让我们承受种种苦难,是要在我们身上探寻各种可能性。

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负责开拓进取,其他人生产纳税支持,并执行他们的计划,这是当前人类社会的形态。以前更血腥一些,没有思想、深度不够或者能力不足的人,被奴役被杀戮,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面前,我们必须保持独立的思考。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02

从《单身是贵族还是狗》到《如果每段婚姻有效期是七年,你赞成吗?》,《奇葩说》第三季十二期的辩题,总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每一个点,都能戳中我们内心深处的最柔软的部分。

第1期,马薇薇说:“单,所以我残缺,所以我在人世间,如狗般寻觅。我嗅嗅这里,我嗅嗅那里,我在闻那种独属于我的味道。我被这个人赶出去,不要紧;我被那个人踢走,也没关系。我流浪在这孤独的尘世,是因为,真爱如狗。直到我找到另外一个,跟我嗅味相投的狗,我们相逢,最后,由狗修炼成人,从而获得自由。”

像狗一样寻觅,但就是宁缺毋滥,简直可以谱曲成为一首《单身狗之歌》。

第15期,花希说:“她在我眼中是所有美好的代名词。今天你为了得到一个包,也许你会刷爆你的信用卡。但我为了得到那个人,我将要去刷爆我的自信,刷爆我的安全感,甚至我刷爆的自尊。可是,我就是要得到她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让你喜欢的人喜欢上你,终于得到你喜欢的东西更值得开心的了。”

但凡为了一个人低到尘埃里,丢掉自己爱过的人,看到这番话都会泪流满面吧。

第21期,探讨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姜思达的网恋视频片段获得上万人转发,王珞丹也禁不住发微博感叹—— 经常会被问到:“哎呀看到朋友结婚着急吗(嫁的又不是我喜欢的人我着什么急) 有男朋友吗是不是单身啊” ,其 实一直觉得这问题问的太行活了。

很多人不是单身,但心是孤单的; 而有些人严格意义上讲身是单的,但心不孤单; 如果让我选,宁愿是后者。因为决定你是否充实快乐的永远不是一个实体。

第22期,节目更是突破禁忌首次为生死开辩: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生死离别,这似乎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我看得无比动容,在我读大学的四年里,四个叔婶相继离世,每次都在腊月,由于他们的孩子尚幼,我是作为家族的长男披麻戴孝跪灵的。

一向喜欢搞笑的李林从头哭到尾,节目也因他的第一个发言瞬间安静,气氛变得无比沉重。

蔡康永哽咽讲述台湾著名舞蹈家罗曼菲的故事,她的遗言是:“我拜托你们把人生当成一场party,你们要继续在party里面玩耍,可是我要先告辞,然后我是一个好客人,所以我告别一个party的时候,我不希望全场的人都因为我而放下酒杯关掉音乐,穿上外套站起来,一副你走了我们也不要玩了的景象。”

高晓松现场写了一首诗,一秒钟就弄哭了很多人:“我鼓励你撑下去,但是我尊重你的选择,我要告诉你一句话,你是那颗星星,我是你旁边的这颗星,我的整个轨迹是被你影响的,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它变成了暗物质,它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它依然影响着我的轨迹,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无论你在哪里。”

03

《奇葩说》第3季的辩题,不但在深度上下足了功夫,也在广度上有所拓展,比如《奇葩核电站泄漏,让有家有后的东博士去还是让单身的米博士去?》《 这个世界到底需不需要超级英雄?》《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

节目通过这些我们从来没碰到的问题,促使我们思考更多。还有些辩题脑洞太大,或者生活中太小的我们从来没有没在意过,节目拿出来讨论,让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第三季做得很有突破性。

此外,高晓松在第三季回归增加了节目的厚重感,他用他一如既往的高傲博学来表达观点,与更为机敏灵活的蔡康永进行一来一往的互辩,充分展示了他的思维和机敏并非浪得虚名,也让《奇葩说》“马晓康”的组合,平衡且维系了一如既往的标准,并不断自我超越。

蔡康永为我们带来情感和真理,温柔亲切,却具有可以帮你吞噬梦魇,扭转人生的力量。高晓松为我们带来学识和观点,像一头猛虎,让你招架不住,但又心生敬畏。

马东曾说,“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在所有的辩论节目当中可能都有效,但恰恰在《奇葩说》中是无效的。为什么呢?《奇葩说》这个现场追求的是一个混沌的感觉,我们把那个感觉带给人的时候,那个感觉在你心中引起的波澜,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所以,清晰并不是《奇葩说》的追求。

《奇葩说》的很多选手,并没有丰富的辩论经验,但他们一样表现出色,抛开专业辩手的素养要求来看,他们的思维语言,以及在台上所展现的东西,专业辩手也不一定找得出漏洞。

打着“这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的口号,《奇葩说》的辩论,更像是“反驳式的演讲”,反驳是针对上一个选手的观点进行反驳,演讲就是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演讲的三个原则分别是道德、情感和逻辑。谁说得好,说得有理,说得更让观众心悦诚服,观众就支持谁。 观众之所以左右摇摆,是因为他们心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们只跟随内心的声音,无法抗拒会被谁说服。

在听别人阐述观点的时候,我们也在梳理自己的想法。那些你认同的观点,就是你的价值观,由那些语言表达极为优秀的人说出来,于是你会产生共鸣。有很多明明我们也懂的道理我们就是不会表达,那是因为我们的阅历不够丰富,思考不够集中,我们应该去提升自己。

《奇葩说》之于我们的意义,不在于教会我们哪些辩论技巧,让我们学会哪种表达方式。而是让我们去思考,怎样才能说出有人愿意听的表达,怎样才能让我们变成一个更有意思的人。

04

程浩说,假如我是一个智力归于零的智障者,那我就不会因为梦想的遥远而黯然神伤,也不会因为爱情的渺茫而伤心欲绝,更不会因为一腔豪情的无处宣泄而郁郁寡欢。如果我失去思考的能力,我相信自己会比现在过得更幸福。

但是,如果真的有两个选项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还是不愿失去思考的能力。

思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因为冷,人类发明了火,因为不循规蹈矩,人类用火做了熟食,因为思考,人类有了今天的文明。

这个世界,大部分人,像其他生物一样,简单自然活着,无非是学点语言,穿穿衣服,完成些世俗意义上的仪式。他们也许不知愁苦,生命的质感,却不及那些痛苦的清醒者。

我喜欢函数方程,也喜欢文字游戏,喜欢苏格拉底,喜欢笛卡尔的思辨哲学,喜欢接触一些好玩的东西,喜欢《奇葩说》。

马薇薇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在《奇葩说》永远都是最后一个选持方,因为我知道,比较难的那个持方,比较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那个持方它存在的意义,不是在搅局不是在耍泼,而是在于让你知道,这个社会的少数派和异见者都他自己的不得已。

有人劈波斩浪,有人溯洄从之,有人随波逐流,人生永远不像看起来那么整齐划一,有些不同寻常的路,需要不同寻常的人去走,让我们共同期待《奇葩说》第四季。

国庆期间在旅行的飞机上,听着隔壁座位的小女孩看着《奇葩说》里60/30时,时而笑声连连,时而沉思不语,看着她,好像看见了三年前的自己。

新一季的奇葩说上线,对于奇葩粉来说,不可谓不惊喜。

“穷,则思变”,每个做内容的团队,不论开始如何一帆风顺,在时间的挤压下,或早或晚,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拿什么样的内容给观众们看,而不会给大家有炒现饭的嫌疑呢?

变,是唯一的途径。

正如它的预告片中对自己的审视和危机,评分下降,口播不再有新意,广告主的更替,以及在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口碑佳作辈出时,如何把握自己的立锥之地,而不被时代所淡忘,是它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及对危机做出及时应对。

那么在看了最近几期的奇葩说后,在网评或观众心中对最新一季奇葩说残忍赛制的质疑声中,不得不感叹其“壮士断腕”的决心。

面对纷繁复杂的赛制,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选手,也许你会觉得眼花缭乱,似乎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以为奇葩说还在不断的做加法,甚至以为将猎奇发扬光大,那你就大错特错。

奇葩说不只是一个对观点包容的平台,从实质上来讲,它也是一个节目,一个需要生存,需要有观众和用户留存以及忠实度的节目或者说综艺节目,也就不得不面临最根本的问题——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在你以为奇葩说给与60个选手参赛资格是奇葩说在做加法时,其实它用更加残酷的赛制在做减法。

彼时在北京,有幸参加奇葩说第二季的现场录制,颇有决战紫禁之巅的意味,赛场上的唇枪舌战,中途无停顿的现场演绎,以及过后我看完整视频时的佩服和感叹,现场的完成度极高以及后期剪辑几乎看不出有大段剪掉的痕迹,那是我仅是一名看客,但依然知道彼时彼刻,内容的产生没有丝毫浪费。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奇葩说算是茁壮成长期,角儿对,内容对,所有的所有一帆风顺,赛制似乎也仅仅起到一个流程化的作用。

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推陈出新的内容,以及高速更替的大V,网红的出现,也让奇葩说逐渐走入一个混沌的更替期。

而看似在做加法的动作,似乎在不知不觉中为今后的减法做铺垫。

60/30的赛制,是决然而残酷的,1V1的分组辩论,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不确定的对手,不确定的现场发挥,不确定的导师意见,甚至不确定的观众反应,都会成为你能否留在舞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而奇葩说团队,似乎选择了最朴素或最回归本质的方式,“薛定谔的猫”,一切,就交给打开那个盒子的时刻去决定吧。

例如在60/30那一期,你会发现看似无厘头的辩论组合,看似不合理的淘汰,在当下的时刻,都会有它合理存在的意义。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a question。在当下那个时刻,当你说完你的一番论点,当你从容不迫,当你把控现场的节奏,准确的调动现场的情绪时,恭喜你,你就是那个有娱乐精神的奇葩;而当你被对方带走节奏,惶然失措,并没有融入奇葩说的氛围,自以为是的抛几个尴尬的金句或者押韵的辞藻,或哭或笑,或吵或闹,没有找到节目中你存在的意义和位置以及可以发挥的功能时,必然被残酷淘汰。

当然,在之后的赛制里,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弊端,因为这看似运气于一体的淘汰赛制,确实有着运气的成分,在小组PK赛制中,正反双方3人1v1后,输的一方会从3人中淘汰,就如最新的第5、6期,当你看到高质量的对抗,就会为高质量的淘汰者感到惋惜;当你看到低质量无趣的观点陈述时,也会与导师有同样的感觉,为什么只能淘汰一个。

而快速做减法的过程中去粗存精,也确实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遗憾和赛制需要完善,也会产生如何留存本可以在节目中找到自己位置的选手的思考。

其实很有趣,从第一季到现在,我们似乎能看出奇葩说对于选角也在不停的做出改变,而改变过程中,也能发现它的那根娱乐与辩论之间的杠杆在不停的调整。

第一季

当我接触并理解二八原则后,发现其实很多时候确实不得不承认,在很多场合,都有这样真实而残酷的映射,例如第一季的18强里,我们到现在真正记得的,大约也就是五强,还有温暖花希,以及戴花姜思达。

当我们看到十八强的名单时,或许很多人早已不记得其中大部分人的表现,还有他们曾经说到的观点,但依旧会记得“不如养条狗啊 ”,“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 ”之类难以忘却的声音。

这些人,就是激活一个节目的种子选手,或者在互联网的语言中,类似于种子用户般的存在,是可以带领这个节目走下去,能够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的,让这个节目有看头的关键所在。

不得不说,从第一季的刺客团踢馆赛制中,亦可以看出奇葩说在为今后的选角路做的一定试探,由黄执中、胡渐彪、陈铭一流组成的纯辩论咖,以及曾经在《康熙来了》节目中担当超级搞笑的娱乐咖的沈玉琳、赵正平、陈汉典、小甜甜一流组成的娱乐担当,与第一季选出的辩手的狭路相逢针锋相对,来试探节目效果和观众反应。

也许观众对纯辩论的用力过猛不太感冒,也许是台湾综艺人猛然嫁接到内地综艺里,有点水土不服,总体的效果似乎并不惊人。

第二季

第二季的赛制调整则有点小意思,新咖试炼站中新奇葩与老奇葩对抗,筛选出来的选手再由老奇葩带领组队打循环赛拼BBKing。不得不说奇葩说对于角色选取又有了那么一丝丝小心机,第二季处于关键生长期,在第一季的试炼中找到了能够很好的调整,立即汲取经验,继续吸纳与老奇葩能够比肩能力相当的选手,因此新咖试炼就相当于打造这样的标尺,然后再经过循环赛争夺BBKing阶段,让选出来的新咖与老奇葩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磨合和组合点,争取赢得更好的节目效果。

可以看到第二季又挖出邱晨、姜思达、陈铭、花希等选手,这些在辩论环节上可以让观众能听进去你在说什么,会跟着你的思路走的选手。

当然这个阶段也有不少具有个人特色的选手涌现出来,经过高密度高强度的循环争夺BBKing,能在这个环节中获得BBKing称号,也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像我自己也有钟爱的柏邦妮,“大灰狼和大灰狼,小白兔跟小白兔”之流的言论再结合红楼梦的演绎,确实很对我自己的胃口。

第三季

第三季的辩手选择则更见端倪,将辩论和娱乐这两个看似对立面的特色愈加鲜明化,除了前两季积累的种子选手老奇葩们之外,有越来越多辩论场上叱咤风云的辩手:颜氏兄妹、胡建彪、陈咏开、黄执中、罗淼之流;也汇聚了在娱乐上更有风格的选手:康熙十八线艺人黄豪平、有初代网红、配音大咖、史航老师、李林这位老道、咆哮警察、民生采访记者董婧也都有不俗表现。

在赛制上可以看到愈加繁复,夺得每一季的奇葩之王难度在愈来愈大,而正是在这种强压之下,不仅新奇葩在辩论技巧和切入点方面会琢磨,老奇葩中也有不乏泛着奇光异彩之士——姜思达封神的那十三分钟,实至名归。

第四季

在我的感知里,我对奇葩说的要求和喜爱,是第一季萌芽,第二季第三季的感知越来越深,随之而来的是对节目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胃口也越来越刁,因此面对第四季奇葩说时,老奇葩身上的光点似乎已经燃尽,而新奇葩还并未做好担当主咖的准备,也缺乏这样的能力。

在辩论过程中似乎并没有常常出现高密度的输出与针锋相对的精彩,即使是脱颖而出的新奇葩也并不能在每一场比赛中能稳定发挥出其最高水准,也致使第四季的奇葩说会偶尔出现选手的包袱并未抖响亮的场合。

从辩手名单中可以发现其中有表现尚佳的新奇葩,互联网企业老总刘楠,会给以全新的角度理解职场、亲子等方面的问题,臧鸿飞、马剑越、蔡聪等则会以他们所在的各行各业,亲身经历等给观众们更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傅首尔则在其中算是抓住奇葩说现场观众的所思所想,以其做公众号的强大观点输出和幽默的表述,也确实能有其一席之地。

而这些新奇葩中却再难有像黄执中、邱晨如鲶鱼般的存在,不仅新,还会使人充满期待,像鲶鱼般搅得现场紧张,针锋相对,新老奇葩之间的天平已明显倾斜而不再有势均力敌可能,甚至逐渐成为老奇葩的追逐甚至有所谓意气用事的场面。

但也不难看出奇葩说在选角上依旧有其新的尝试和伏笔,不似与之前对辩论和娱乐的针锋相对,甚至连辩手的选择也遵循这样的安排,更多的则是将各行各业的辩手挑选出来,让大家对不同领域的成员有个全新的认知。

第五季

那么第五季,也就是对辩手选取上将之前埋下的伏笔进一步执行,我们可以看到角色上有公务员、农村大姐、嘻哈说唱选手、越来越多的网红……

最初我们觉得奇葩说的林子越来越大,什么鸟儿都有,然而看到后来才发现,原以为做加法的他们,实际上遵循市场遵循观众的选择,客观而又残酷的在做着减法。

不知道这群选手今后会有怎样的表现,只能祝愿他们能够在残酷的赛制中用自己最真实最高的水平去争取自己留下来的机会。

同样也不得不思考,奇葩说赛场上辩论与娱乐的边界,到底有着怎样的一个平衡和变化,纯辩论的大咖选手们如何思变,能让观众们听进去他们所谓莫大高深的道理,同时能赢得现场观众的认可和思考;娱乐型的选手们又该怎样在发挥特质的同时,有着巧思来内化自己的深度,现代社会的娱乐在变,奇葩说对娱乐的理解也必然会随之改变,说唱、网红……不同娱乐形式的选手加入,到底会水土不服还是野蛮生长,也只能随着节目的质量和观众的感受来评判,暂且拭目以待吧。

奇葩说第一至第四季辩题汇总

不得不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辩题,都会有其相似性,例如第五季最新的键盘侠到底是不是侠,与曾经的辩题丑闻主角活该被万人虐,都是探讨互联网背后亦正亦邪的力量的问题,这样的辩题还有很多。

奇葩说对于辩题的探讨,毋庸置疑,最初的策略当然是做加法,爱情、亲情、工作、职场、道德、文化……能想到的,会逐一挖掘;之后的辩题选择可以看出开始结合当下的热点来进行深入化,场景化,越来越多的结合现实当中大家必然会遇到的矛盾对立的领域来进行辩题的筛选。

辩题上做减法,大约是奇葩说会走向的趋势,当大的方向和领域已尽趋完善和全面,必然会从中进行最会引起大家讨论的话题领域的筛选,当广度已经加无可加,则更大可能会从深度入手,从更细节化和现实主义题材中提炼辩题。

第一季的“马晓康”想必是奇葩说老粉们吹爆的导师组合,康永哥的温柔一刀,晓松老师的降龙十八掌,再加上马东东的易筋经让大家舒筋活血,用个小木鱼儿让你静心宁神,控场之强也是佩服不已。

第二季的金星老师的加入,重新的KJM组合让那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导师组合似乎更加接地气。

第三季的“马晓康”回归,大紧和肉松之间战火熊熊,战鼓累累,让我们有经典重温之态。

第四季有罗胖、张泉灵老师的加入,不得不说踏着知识付费的浪潮,罗胖在这场知识付费的场中,确实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向年轻人传达出这样一种行业潮流的影响力。

而第五季,除了有“马晓康”的重新合体,更让我有所期待的是李诞的加入,如果说曾经在奇葩辩手中加入鲶鱼,可以激发辩手的求生欲和求胜欲,我相信李诞也是那条加入导师团队的鲶鱼,可以让导师们从神坛上走下来,听一听年轻的声音。

李诞的身上大约透露出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我还算年轻人么?)的特质,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活成这样了,没有像曾经的年长的导师们身上或多或少的说教的色彩,反而更多是身处于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许多不得已后面对矛盾和冲突后自我的选择和妥协。

马晓康大约不会从嘴里说出“人间不值得”,或许甚至会告诉我们“人间很值得”这样的愿景,而蛋总这样的黄小邪的存在,大概会用他的方式跟导师们说一句“人间真TM不值得,可我们还TM得继续活着”。

曾经我以为导师的温柔,浪漫,现实,平衡,观点,博学……是他们成为导师的理由,或者我喜欢他们的理由,蛋总的加入,让我发现,原来我还蛮期待看到儿子跟一堆老爸说“人间不值得”的场景。

当然还有钢铁直男薛兆丰教授,他则从最最现实主义的角度,经济学的观点来对每个辩题背后存在的经济含义进行解剖,哈,那就更好啦!毕竟曾经的风花雪月,很多都是浪漫的美好,而浪漫的背后,公主与王子在一起后,还有更加现实的一生要度过。

原本的导师不断的做加法,我们像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家长,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他们有不同的人生阅历,说着不同的话语,让我们听着好有道理,我们听着,大约也就是听听而已。

最新一季的导师,虽然有新的家长加入,但我依然看做是在导师上做一个减法,不再是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导师之间的对抗,更多的,则是我们这一辈,与所有所有阅历丰富的成功长辈之间的一场对话。

说实话,第五季奇葩说上线时,我似乎没有像对待第三季第四季的那样审视或极度的欢喜,而是等待一位相识相知已久的老友,捧上一杯茶,看着它努力,看着她改变,看着他成长,或许有一天,也会看着它与我们后会无期……

但,曾经有这样的陪伴,真好。

陈铭的瓜大家都吃了吗?

从黑料被搬运到自己动手反黑,斯文全程吃瓜吃得叹为观止,此刻最大的感受,就想单方面宣布——陈铭,简直是全娱乐圈/学术圈反黑速度最快的男人。

话说大家应该都知道陈铭是谁吧?他最出圈的身份是《奇葩说》的主力辩手,拿过第五季“奇葩之王”,余秋雨先生还夸过他“可能是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年轻人”。

除了在《奇葩说》上大放光彩,陈铭还是一名新闻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讲师,拿过不少国内权威辩论赛的最佳辩手,同时还是湖南卫视的主持人,参与录制过不少综艺节目。

陈铭的辩论风格很独特,他早期被马薇薇吐槽是“鸡汤王”,后来受到更多观众认可,被称为“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正能量代言人。

总而言之,通过他在节目内外透露出的生活碎片和价值观表达,如果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陈铭,那就是:学识渊博、顺风顺水、乐观豁达、忠犬宠妻、重视家庭。

在了解陈铭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再来看针对他的那些黑料,斯文的第一反应就是“杀人诛心”。有人爆料陈铭疑似学术造假,靠拆散别人婚姻上位,而且他岳父一家都存在学术造假问题。

这番爆料主要有四个信息点,我已经帮大家整理好了重点。全篇爆料有一个大前提,是陈铭的岳父谭徽在是湖北省的厅级干部,利用自己的势力给儿女亲属打造“高校家族势力”长达十几年。

第一个信息点在谭徽在的儿子谭钦文(陈铭妻子的弟弟)。爆料者称谭徽在帮助谭钦文以艺术生的身份低分考进武汉大学,又在校内违规从艺术专业转到非艺术专业。

本科毕业后,谭徽在又通过运作“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让谭钦文在英语分数极低的情况下获得武大研究生入学名额,并且未按照计划规定,履行到指定偏远地区就业的义务。

第二个信息点在谭徽在的女儿,也是陈铭的妻子刘吉桦。爆料称她以本科生身份违规入职武汉大学当老师,2007年和2010年先后以“单独考试”和“破格降分”的特殊渠道,分别被录取为武大研究生和博士生。

还说刘吉桦现在已经是武大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的副系主任了,但任教后没有一篇公开独立发表的科研论文。

第三个信息点是陈铭靠当男小三上位,他是谭徽在的女婿,被爆料者称为“全世界最会说谎的人”。据爆料称,陈铭2005年入读武汉大学WTO学院,一年后转专业到播音主持专业就读,转专业后他的班主任就是刘吉桦。

这一段还有号称是陈铭的“同期校友”佐证,说陈铭从大二下学期以后(2007年上半年),就开着女方的车,不分昼夜出入女方的教工宿舍。等到陈铭上大三(2007年下半年)的时候,刘吉桦就和前夫离婚了,理由是前夫难以忍受她对男学生太好。

言外之意就是说刘吉桦婚内出轨,陈铭是男小三呗,第四个信息点就是在上面这段的基础上,爆料陈铭和刘吉桦在一起之后,借着女方的家庭背景来给自己学术造假。

爆料者称陈铭的本科成绩绩点只有26,哪怕在艺术专业的班里也是垫底的学渣。

说2009年陈铭考研,是在英语单科和总分两项成绩均未达到复试分数线的情况下,被人为“破格录取”。2011年陈铭考博,学校考核部又为他再次“破格”。在博士资格论文没达到2014年学校要求的情况下,依然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顺利毕业了。

还说2014年陈铭留校任教,也是岳父谭徽在出面操作的。原因是陈铭的资质并不符合武汉大学的留校要求,但陈铭不仅再次“破格”留校,学校还给了陈铭一笔十万元的安家费,而同期的其他留校教师都没有。

以及截图了陈铭在《奇葩说》上,把自己考研说成保研的一幕,来diss陈铭满嘴跑火车。

乍一看这爆料是挺唬人的,斯文刚听说#陈铭人设崩了#的消息也着实吓了一跳,但火速赶到吃瓜现场之后,却发现爆料者并没有什么实锤性证据,唯一能拿出图来的只有一份成绩单。

这张被称为“超级重磅实锤”的成绩单上,能看见陈铭的名字,以及大四下学期两门课只有60分,还补充解释了下大学里的“清考”,就是本科毕业前的最后一次补考,学校一般都会给出60分送学生及格。

但成绩单本身像素高糊,且不说它有没有被p过、是不是陈铭的成绩单都无法考证,咱退一步来说,就算这张成绩单是陈铭的,那又能证明什么呢?顶多只能说陈铭有两门课学得一般,也无法成为上述岳父一家学术造假的锤啊……

相比爆料者的阴阳怪气而无实锤,陈铭这边的回应就有底气多了。在相关爆料开始发酵冲上热搜的时候,陈铭火速发了一条微博,拍了他手上法院受理案件的通知书及裁定书回应,并配文“别急!结辩总要一点时间嘛!”。

一个多小时后,陈铭再次发了长文回应,这次给出的重点更多了。一来就喊对方“亲爱的同事”,第一句话就是“姐,你有完没完”,看完才发现是陈铭被同事恶意造谣,已经攻击过他好几轮,虽然前几次都没什么水花,但对方却一次比一次势头更猛。

在陈铭的描述中,这位爆料者对他的攻击和造谣已经持续了三年多,还曾经对他的家人和女儿有过极其下作的污言秽语。

对方的爆料路径:

第一轮,在学校内部发匿名邮件,结果没人理。

第二轮,在武汉高校圈和新闻圈群发匿名邮件,开始有人窃窃私语。

第三轮,发微博爆料,向新京报和几个新闻大号爆料。人家的记者暗访调查完后此事翻篇。

第四轮,向纪委部门党组织举报,纪委花了两个多月对爆料中的信息点逐一详细调查,原始资料摞起来有半人高。去年5月调查结案,爆料所提到的违规违纪和学术不端皆不属实,调查结果已经通报、公示、澄清。

第五轮,广撒网,群投稿,找营销号,买营销,最终引起大范围讨论,以及这次热搜。

而在对方一轮又一轮的攻击中,陈铭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

从恨但不得不忍,到接受现实开始对弈,为了自证清白积极配合纪委调查,甚至有整整一周什么也没干,泡在档案馆查找资料,准备开始反击。

最新的进展是陈铭已经做出反击,他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交给了法院,交给专业律师进行起诉,同时还表示他已经起诉了平台、移动公司、无脑营销号,也调查了爆料者背后的IP。

这段调侃同事“高智商”的信息点,我猜陈铭的意思是他已经在层层IP的掩盖下,找到了多次造谣攻击他的始作俑者。当然最后这句“感谢对方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陈铭式辩论发言了,简直爱神本神。

说实话,陈铭这波反击堪称快准狠,斯文看完也忍不住感慨了一句“不愧是搞辩论的”,我看了下陈铭本人以及各大营销号的评论区,发现有不少人跟我想法相同,都觉得陈铭的回应简直算降维打击。

“第一次觉得这种瓜完全和人家的水平匹配不上。”

“可是他的知识储备和辩论口才是真的。”

“我觉得他的知识储备以及谈吐都不像学术造假的人。”

当然也有人不买账,主要是觉得陈铭的回应虽然速度快,但通篇只说了一件事,那就是有同事在搞他,但对于自己和妻子被质疑学术造假、岳父一家人被质疑滥用权力之类的问题,他都没有正面回应。

所以有人觉得他“模糊重点,避重就轻”,想证明自己学术水平是真的,完全可以直接晒出真正的考研成绩单,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还有人真去知网搜了刘吉桦,结果发现她近十年发表文献只有一篇。

以及关于他岳父是否滥用权力的问题,也有人认为陈铭因为公众人物的属性,所以纯属被拉出来挡枪了,这个爆料者的重点其实不在陈铭,而在他岳父,但现在大家的注意力反而都被陈铭吸引了。

在斯文看来,如果陈铭想让所有人心服口服,那他确实得拿出更直接也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当然介于对面的爆料者其实也没有多少证据,已经起诉对方的陈铭完全可以选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我们只需要等待最后的审判。

如果案件结果最终证明了陈铭的清白,那陈铭大可不必再多说些什么。而且就现在这情况,其实存在一个逻辑bug,那就是人总能轻易证明自己做过什么,却往往很难证明自己没有做过什么。

陈铭的辩论水平是大家肉眼可见的精彩,但他无法用辩论水平高来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平,至于更莫须有的“男小三”说法,就像陈铭自己说的,哪怕再有前瞻性的人,恐怕都无法用证据来自证清白。

营销号总是爱搞事情,而网友也总是多疑,在案件结果正式宣布以前,陈铭难免还是会遭到质疑。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杨迪、黄执中、熊浩、肖骁、李林、马剑越、大左、艾力等圈中好友,都已经站在了陈铭这边。

就连之前攻击过杨笠的那位“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的储殷教授,都出面表示自己了解一些内幕,陈铭这些年确实深受一位神秘同事的困扰,对方是个偏执狂,而陈铭因为一时心软,打蛇不死深受其害。

当然这些公众人物之所以会这么早表态,很有可能是因为相信陈铭的人品和学识,但斯文作为一名普通观众,除了夸一句陈铭的反击快准狠“不愧是他”以外,其实不太敢这么早就给整件事下结论。

吃了那么多反转再反转的瓜,斯文早就学会了只相信证据。因为爆料者的证据不够,所以我不相信陈铭一家人有那么恶劣,同样因为陈铭反击的证据不够明确,我也不敢一开口就直接站边陈铭。

就让时间和法律来告诉我们答案吧,也希望大家以后都能谨慎吃瓜,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还真是谁都不太敢相信啊。

我觉得还能办下去,只是具体能走多久,就说不准了。现在奇葩说也是正在往越来越好的方向进展了。

第一季《奇葩说》选手的特点十分鲜明,马薇薇、范湉湉、肖骁、颜如晶、姜思达、陈铭他们每一个人的辩论方式都不一样,彼此的观点也在相互冲击。当然,这档节目也让他们由“素人”一跃而成为“明星”。 

这种不限制、不一样让许多想要表达自己的人放下了“门槛”这一顾虑,纷纷来参加节目。所以,在之后的节目中我们看到了柏邦妮、陈咏开、李林、史航、王语嫣等不同风格的选手,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新的观点。然而,节目播得越多,选手也就越缺乏,奇葩更是越来越罕见。

从第四季开始,这种匮乏更加明显,于是我们看到了两个极端,一端是如马剑越这样的综艺咖,一端是如詹青云这样的精英派,像傅首尔这样的“轻微奇葩”零零散散的穿插在他们中间。第五季的《奇葩说》似乎回归了主流,因为精英派太多了,詹青云、熊浩、庞颖他们的出现让观众从更高的立意看待问题,但这种方向与此前《奇葩说》“笑着把你说服”的氛围完全不一样,老粉丝们纷纷感慨“变味儿了”。

第六季刚播出的两期能获得好评的原因就在于几位选手幽默又不乏逻辑,即:观众愿意听他讲话并且觉得他说的是对的。

作为一档辩论综艺,《奇葩说》的辩题至关重要,第一二季由于野蛮生长,《奇葩说》的辩题尺度大、范围广,选手们在发言时顾忌的也很少,在当时是简直是一个另类。但随着节目影响力越来越大,所受到的管控也就越来越多,节目选题越来越安全,选手言论越来越规矩。

情感话题是《奇葩说》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有人统计了五季节目的所有话题,最终发现情感话题超过50%。世上的情感就那么多,反反复复能说出什么花样?最终只能换汤不换药,让观众无可奈何的喝下。

第六季的两期节目中仍然有大量的情感话题,比如:“母胎solo”“异地恋该不该和异性合租”“闺蜜抢男友要不要绝交”等等。不过,也触及了一些社会话题比如:“该不该教育熊孩子”“要不要给新同事发喜帖”等贴近人们生活的辩题。再加上选手们精彩的表达,所以,第六季《奇葩说》开播后迎来了不少好评,但也有网友担心之后的口碑再次下降,毕竟大家都不想再看情感话题的辩论了。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之后的节目保持前两期的水准,并减少情感话题,多一些贴近人们生活的辩题,《奇葩说》即使不会重回巅峰,也不会再次面对不断的差评。

欢迎各位小伙伴来互动评论。

面对死亡我们能做什么

周日睡醒起床,习惯性地打开《奇葩说》,准备纸巾迎接这个鲜少谈及的死亡辩题。马东在调查现场有多少人生命中涉及这个辩题的时候,全场有一半的人举起了手。

当生命毫无质量与尊严之时,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是选择鼓励绝症病人接受治疗撑下去,哪怕一线希望依旧渺茫,还是尊重病人的自由意志陪着他向死而生?

就像节目里董婧说的,我们不该自私地将爱绑架在病人的自由意志之上,但是,我不敢保证,当面临是自己亲人的遭遇的时候,我是否能做到以上这一点。

罗振宇在辩论前说,

《奇葩说》辩论存在的意义,其实很多时候不在于分出输赢两方,就像这一期生死辩题,最终马东也很人性化地采取了平局结束,长达70多分钟的观点冲击,其实想要带给观众的都是更多新角度上的思维方式。

人性在最后一刻永远是脆弱的,平日扬言自己如何如何理智的人,面对至亲之人将死的事实,不可避免地难以做出当下状况最理智的决断。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真实发生的事,一位商业界骨干在面对自己母亲成为植物人的事实面前,不顾工作上几十万的生意大单,每天固定花上几小时,陪伴在依靠营养输液管勉强维持生命的母亲的病床前。

他深知这样的治疗在残酷的绝症面前没有一丝抵抗力,但他只要看着心电图仪器上还有生命体征,他心中的家就在,他无法想象母亲离去之后要如何面对空荡荡的房子,但哪怕给他一点缓冲悲伤的时间,也好。

没人说过离别可以轻松面对,爱本身就降临的毫无科学依据,所以痛苦的来源也依旧无迹可寻。 就像宗教里的图腾,陪伴我们一生的家人早已演化成温暖和爱的图腾符号,他们的离去也就意味着家的破灭。

我生活中的一位朋友W,刚结识的时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开朗积极的社交达人,熟悉之后渐渐听他提起因绝症逝世的父亲,才知道他心底埋着这么深的往事伤疤。不像节目里坦然分享的石泰铭,在讲起悲伤经历因为母亲的自强伟大能无比自豪地不掉眼泪地陈述,W是在高中的时候知道父亲得了癌症。

当时母亲像所有故事里伟大的女人一样,扛起这个家,但最终没能像石泰铭一样幸运重新获得父亲的新生,癌症还是无情地带走了这个于他而言生命中极其重要的男人。当时W,在班上属于老师喜欢的优等生一列,因为父亲过世的巨大打击,学习动力像没有了灯塔指引,成绩一落千丈,直到现在提起不及格的英语,他还是会不甘心地说,当时英语无心学习加上没下功夫认真学,要不然不会不及格。

在那段最难熬的岁月里,举家借债只想多维持父亲的一线希望,那只被W紧紧握住的手只要还有温度,他内心就还是温热的。当时在他对面的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因为没有类似经历能给出建议的我,只给了他无言的拥抱。

日后想起这件事,仍旧像当时心里所希望一样,愿他能渐渐放下这段少时阴影,真正敞开胸怀迎接人生的每一段新际遇,在灯火阑珊的深夜回想起这段往事,能不再流泪,而是笑着怀念。

就像黄执中在最后一句话说的, 不要鼓励我说要有勇气,我去的地方不需要勇气,你们才需要勇气。 这句话也是我想要对W说的,如果今后的人生能保持勇气好好过活,才是远在天上的父亲最想看到的事情。

节目中我注意到李林哭的是最频繁的,从他一辩的论述上观众就可以知道他对于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外婆深深的感情,我虽然没有他相似的经历,但我想我能感同身受其中的不舍和悲伤。

在我念中学的时候,某一天妈妈突然带我到医院,平时生龙活虎的父亲,在我眼中简直算得上是披荆斩棘的盖世英雄,竟然在那一刻戴着氧气罩满是疲惫地躺在病床上,其实只是急性阑尾炎发作刚做完手术出来,所以完全没有生命大碍。

但我就是不可抑制地拼命落泪,加上父亲还一直透过满是雾气的氧气罩告诉我别担心没关系之类的话,我更加哭得肩膀都抽搐了起来。从来没想过在生活面前百毒不侵的男人,也会因为疾病的折磨瞬间变得柔弱,当下的我只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堪,以及对之前不懂得珍惜家人对我的好的无比悔恨。

也就是那一刻,感觉自己内心长大了。如果当时父亲患上的是更严重的疾病,我想今天坐在电脑前看节目的我会比李林哭得更重。

突然联系到之前看过的一部**《世界上最美的离别》,有一个情节是,妈妈一直想让儿子教她电脑,儿子总是推脱,每次都有借口。妈妈说,难道要等我死了之后才教吗?儿子说,不会的,妈妈才不会死呢?

谁知道,不久后母亲就诊断出患上癌症晚期。永远将母亲需求摆在最后的儿子,一起吃顿午饭都不耐烦的女儿,冷漠不搭理的丈夫,以及平日使劲欺负儿媳的婆婆,在知道女主角得了绝症那一刻都深深沉默了。

结局是充满了悲伤色彩的凄美告别,所有主人公都在善良的女主影响下,找到了最正确的那个自己。也用100多分钟的影片叙述,诠释了高晓松在结辩时的那首小诗。

我试想如果我是辩题中那位将死之人,我会希望我的家人朋友对我做什么?我想我会拔掉身上插满的氧气管,宁愿生命减少长度也要活出谢幕前的厚度和尊严。

我会希望我的家人朋友,陪伴我去看看繁花似锦的世界,呼吸哪怕多一秒的新鲜空气,也不要做一个在生存前举手投降的俘虏,躺在满是药水味的房间里,那不是我生命中本想象的完美句号。

在我们文化基因里,自古以来就避讳谈及生死。不知生焉知死,我们总是逃避谈论死亡这个话题,但我们谁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总结陈词的时候,很喜欢罗振宇的这段话

人生是一个大party,最后谢幕的时候请不要怂,大方的90度鞠躬,满含热泪的微笑,跟在场所有生命的常客一起掏掏心窝子,就好。

很喜欢网上关于“born to die”的解释, 向死而生 。

这里不是说你快死了急着去做所有事,而是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如果你知道你明天要死了,今天可以做到事情也就都是日常(上班,睡觉,打豆豆)——这里打豆豆泛指一切你在意喜欢的事,不一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即使明天死了也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也就是真正做到了向死而生了。

在当今的娱乐圈 ,有很多人慢慢的就失去了自己的本性 ,他们开始追名逐利 ,忘却了自己当初的梦想。就比如赵侃,他曾经是郭德纲的徒弟 ,却改拜曹云金为师 ,失去价值后被扫地出门 ,实在是太悲催!

成为师傅爱徒,今与德云社无缘。

今天我们要说到的这个人就是赵侃,他曾经是德云社中的一员,而提到德云社那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吧。德云社作为当今最大的优秀相声团体,总是为观众带来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不仅如此 ,身在德云社中的相声演员也备受观众的喜爱 ,不仅是因为他们优秀的相声水平 ,还有他们那谦逊有礼的翩翩风度 。而赵侃如今却与德云社无缘 ,他曾经也是德云社的一员 ,是郭德纲的第二届徒弟 。

离经叛道,出走德云社。

他作为德云社的鹤字科学员,虽然是第二届徒弟 ,但这个徒弟的来源也是历经千辛万苦的 。那时的德云社就已经要开始选拔了 ,而赵侃更是打败了数10万人才得以选拔上这个徒弟 。要知道郭德纲对徒弟那也是很慷慨大方的 ,他对待赵侃那自然是不用说的 。但却没想到德云社在二零一一年遭遇了一些危机 ,这也是德云社一些离经叛道的弟子纷纷出走 ,其中曹云金就是很好的一个典范 。曹云金作为当时德云社的台柱子,不仅没有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而且还股动弟子出走德云社 ,甚至在出走德云社之后 还举办了一个听云轩 。

小人反被小人误,悔不当初。

他在举办听云轩还挨个给德云社的每个弟子都打电话 ,劝他们退出德云社 。这时赵侃就听了进去,于是他就退出了德云社而加入了听云轩 ,甚至还为了讨好曹云金拜曹云金为师 。当时赵侃的搭档是李林,但却没想到李林在奇葩说中大获成功 ,便不在于他搭档 。失去了搭档的朝侃可以说是一无用处 ,曹云金一看他不能为听云轩创造价值 ,便慢慢地抛弃了他 。如今赵侃的生活可以说是不尽人意 ,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

总结

赵侃在德云社本来有着大好的前途,但他却因为自己的离经叛道,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如今的他无人问津 ,生活也是不尽人意 ,但是他又能怪谁呢 ?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结果罢了 。

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看《奇葩说》?

0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是大多数娱乐节目的特点,唯有《奇葩说》摆脱窠臼,每一季都在爆发。 截止最后收官,#奇葩说#话题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