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朝文明成就的文物甲骨文算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我国商朝文明成就的文物甲骨文算吗,第1张

商朝在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定都于殷,即今河南 安阳,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们称这二百七十多年为商朝的后期,我们所以确知商朝已有文字记录,乃因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来殷都遗址——即所谓殷墟的发展和发掘。商朝的文化是一个灿烂的文明,商朝拥有世界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纪录;商代文字已基本定型,是当时世界上的进步文字,由此开始了中国文字可考的信史。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

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

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青铜

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

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

阶段。

司母戊大方鼎

以青铜礼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钺、刀、镞,工具锛、凿、斧、锯、铲,乐器铙、铃、钲等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

层层叠叠的线条把动物形象加以抽象变化,采用极精细的几何纹和深浅凸凹的浮雕,构成形形色色的图案,布局严谨,庄严凝重。其夸张而神秘的风格,蕴含着深厚

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殷墟在青铜冶铸方面辉煌的成就使其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

商人铸铜技术之最高的造就,乃在王宫和宗庙里所陈列的供饮食和盛载用的种种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饮器)、罍、(食器)、方彝、

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缛丽的花纹的。可惜写此段时,殷墟的铜器,作者尚无缘寓目。兹根据他观(民二十六年夏第二次全国美术展会所陈

列者)的报告,略记二器,以见一斑。一为提梁卣:器分三层,上层为一盖,以练系于梁间,下层为卣的本体,中层搁上是一盖,取下来却是一觚,提梁的两端,各

有一生动的兔形的兽头,全器周围是细致的花纹。一为盂形的器:当中有一柱,柱顶成莲花形,其旁四龙拱绕,两龙锐角,两龙钝角,四龙相连,可以环柱为轴而旋

转,孟身和柱周围也是细致的花纹。

天文

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音乐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

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

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人的乐器有磬、埙(有石制、陶制、骨制三种)、鼓、饶(形如铃铎而无舌,持以敲击,大小三枚为一套)、{龠禾}(笙之小者)。又卜辞中有从丝从木的乐字,可见琴瑟之类当时亦已存在。

安阳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大石磬,浮雕成瞪目张牙的虎形,纹饰与器物浑成一体,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大型乐器,也是一件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雕塑品。

  夏朝一直很少有文字记载和文物证实,在商朝的甲骨文中也未有夏朝的文字描述,但是从周灭商之后就出现了大量关于夏朝的记载。相关专家们一直在找寻答案,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夏朝是不存在的。

 想要找到关于夏朝的记载可以从商朝的文字记载中发现一些什么,但是在商朝遗留的资料中并未发现任何有关于夏朝的事迹。对于大禹倒是有提到,但是商朝对夏却没有提及,是否说明商人并不知道夏朝的存在商朝人称呼夏朝不为夏而是鬼方,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才没有关于夏的记载。

 周人称呼夏朝为夏,而且被夏人统治,后来周灭掉商之后才出现大量关于夏朝的记载。而且周对于夏朝的记载很多都是从商朝历史记载抄写下来的,夏朝没有文字,周对夏人的了解也不是非常清楚,往往是自圆其说,也给自己偷袭商朝加了合理性的解释。

 大禹出生在汶川一代,这里地震频发水患也很多,大禹父子二人在这里治水二十多年,加上大禹治国有功,天下各部落的人都臣服于大禹,后来大禹将国家迁移到中原一代,可惜的是大禹当政17年便去世,其子孙失政,此时东夷强大起来。

 夏人被东夷人驱逐,夏人开始向西北迁移,后来建立了夏国。而东夷也没能继续发展壮大下去,后来又退回到东夷部落生活。位于西北的夏朝为了恢复主权,开始和商人不断开战,商王武丁时期商朝军力强盛,逐渐把鬼方打败。夏人开始向西迁移,建立了大夏国,周人趁机摆脱了夏朝的控制,后来慢慢的发展一举歼灭了商朝。

 为了证明周灭商的合法性,于是编造了商灭夏的事情,后期才开始出现大量关于夏朝的记载。可惜的是后来很多古籍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夏朝的记载也都是不完整的。

不是甲骨文!!

为什么说甲骨文不能算作我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1898年首次发现。1928年后,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10余万片,主要刻卜辞及占卜纪实的有关文字。单字总数约4600字,可识文字达1700余字。文字结构已从独体趋向合体,基本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书”的汉字构造法则,文字形象简古、劲健挺秀,所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已经成熟了的文字。

在甲骨文以前,我国还有没有文字?从史书记载来看,《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世本》都记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许慎的《说文》序把《系辞传》的说法和仓颉的传说结合起来,说:“及神家氏结绳 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航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刈,万品以察。”黄帝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两千五六百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过公元前1300年。从考古材料来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国境内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符号出现。30年代在山东章丘县城子崖发掘的龙山文化陶片中就发现了一些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也有文字符号,它是由刻画的几何线条构成的,大多数比较简单,郭沫若称半坡彩陶上的符号有文字的性质。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也发现有符号,有的符号上还涂有色彩。这些符号都刻画在陶器表面极显著的位置。有的符号象是太阳或月亮从山上升起的样子。另外在青海马家窑文化、郑州商代早期文化及河北商代中期文化的陶器上都发现有符号。这些符号有的是同图纹合在一起,有的明显地区别于彩陶纹饰,这些符号虽是简单的、零星的、无一定律的,但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可以说中国文字的诞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说,甲骨文只能说是我国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不能说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很多学者认为陶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

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汉字产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此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对这些陶文的性质,学界看法不一。裘锡圭认为是“记号”,郭沫若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而于省吾等学者则认为已属文字范畴。唐立庵(兰)先生在谈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时说,这“是现行文字的远祖,它们已经有5500年左右的历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难,至今也只有几个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的某字。不过,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应该是肯定的。

甲骨文被今人发现已120年了,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的遗物。

从商代殷墟出土的文物,除了大批的铜器、陶器、骨器、石器外,引人注目的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了,至少发现有十多万片。这些甲骨文字所记载大多是占ト所用,属于王室卜卦记录的档案。

原来商朝王室要预测未来吉凶探问鬼神旨意,便拿一块龟腹甲或背甲,也许用的是牛的肩胛骨或者肋骨,在其一面进行钻凿,但不能穿透,在钻凿的地方用火来烧,另一面便会现出裂纹,这就叫做“兆”。"预兆"的原意就是这么来的。巫师是看"兆"而断定上天或鬼神对于占卜问题的反应。所问何事,甚至连日后的“应验”,都会刻在"兆"的旁边,这就是那时的ト辞。

ト辞内容以祭祀祖先时为最多,譬如有占卜的日期、祭祀用牲的种类、用牲数目; 有关于天文气象的,如卜雨、晴、风、雪等; 也有预测年景丰歉的; 也有关于战争讨伐、渔猎以及出行涉水吉凶的; 还有关于疾病、胎孕和解梦的,等等。占ト之外,有少数记事的,如颁发矛若干,某人取贝若干,某日某人入觐等; 还有田猎获兽的记录,刻在兽头骨上的。

甲骨文是可依照一定规则译成今字的,除形体差异较大外,其意义及用法与今字没有本质区别。读甲骨文时与今字的差异,应注意两点:

1甲骨文带有图象性的字,无论物体的写生或动作姿态的模拟,常常是随意临摹,但求相似,没有固定结构的。比如“龟”字,有的是画正面,有的是画侧面,有的画尾,有的不画尾,有的画两足,有的画一足。又比如“渔”这字,有的画一鱼、一网和一手; 有的就只画一鱼、一手; 有的是画四鱼在水中; 还有的是画一鱼傍水。

2在意义的分别上,有好些地方比今字更为详细,说明了古人记事的细心。例如驾驭的“驭”,有的从马,有的从象,要看所驾驭的对象不同而异字。再如“牧字”,有的从牛,有的从羊,是因为所放牧的家畜不同而异字。

现存商代人的文书,只有契刻的甲骨文书,那是因为年代久远只有甲骨还能保存到现在。实际上商朝所具有的文书绝不只甲骨文一种。甲骨文是先写而后刻的,这从甲骨上一些写而漏刻的朱墨迹,可以推知。殷墟就曾发现一块白陶上写着字。从这些字迹也可以推断毛笔的存在!还有甲骨文中有“册”字,象竹简汇集之形。既有笔又有简册,可以判定当时已经有了写在简册上的文书。

现存《尚书》,是上古文件。其中比较可信的是出于商代人的《盘庚》三篇,记载商王盘庚从山东曲阜(奄)迁都到河南安阳(殷)前后三次对臣民的训话。

古史有“商朝人尚鬼”的话,这通过卜辞是可以确切佐证的。在当时的商朝人认为,神鬼的世界与有形的世界是并存的,而且两个世界密不可分。鬼神密布,统治着世界,上天能够预知人们自身及环境的任何变化。这是生产力极端低下条件下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普遍敬畏。所以,为了趋利避害把握吉凶祸福,人们需要不断地对鬼神馈飨和贿赂,祷告上天和祭祀逝去的先民们产生的鬼魂给予保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都要听命于龟壳和牛骨占卜时神灵指示的结果。

所以,商朝王室对祖先的祭祀,名目特别多,次数也非常频繁,甚至供奉也非常丰盛。比如,用来祭祀杀掉的牲畜叫做“牺牲”,也就是祭祀用的贡品。牺牲的原意也是从这里来的,后来多用其引申义。祭祀神灵要虔诚,商朝人认为越虔诚,祈祷越灵验,所以牺牲的数目特别大方,有时多至一次五十只羊、三百头牛,甚至四百头牛的祭祀也不少。用牺牲的方式,除了蒸煮还有现场宰杀摆放,也有用火焚烧祭祀的,或将牺牲沉在水里,或者埋入土中。总之,心诚则灵。祭祀的日期时辰,用牲的种类、数目、方法,有时甚至连牲畜的公母、毛色式样等,都要由卜人或叫巫师预先向祭祀的祖先做请示。

商朝人笃信鬼神,这从盘庚迁都前对臣民的第二次训示也能够得。《尚书》中有一篇有专门记载,大意是:“我执念先王为你们的先人劳碌,会关心你们,保育你们。如果我失政,先王就要重责我说:为什么虐待我的子民 !你们如果不知去求安乐的生活,不与我同心,先王也要责罚你们: 为什么不和我的幼孙和好

怎么可能伪造,从各个博物馆出土的青铜文物,都能看出甲骨文的使用痕迹。如果甲骨文不存在,那么商朝又是如何交流的,要知道中华文字博大精深。

我们的文字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如果不存在甲骨文,那么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这个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不就是编造的吗?

就像在安阳市建起来的文字博物馆,讲述的就是中国文字的由来,如果时候人伪造的,那么不就推翻了很多有理论依据存在的研究,仿佛再说我们的考古学家研究了这么久,这些都是虚无的。

因为甲骨文被埋入地下3000多年,约19世纪80年代开端被河南小屯乡民发现,搜挖甲骨以为是“龙骨”卖给药店换钱。1899年,光绪年间进士、翰林王懿荣偶尔发现甲骨上的文字,遂进行搜集。1899年他在北京发现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我国研讨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

甲骨文,商朝时古汉字一种书体的称号。殷商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姓名、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周围,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具体的一条将近100字。

所以说,甲骨文是真实存在的,是我们尤为珍贵的文化。甲骨文的发现,在当时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要知道这都是我们祖先实实在在的文化的证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