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元宵的中华经典名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关于春节、元宵的中华经典名篇,第1张

名诗也许算。如文征明《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但不是家喻户晓的不算中华经典名篇(如《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

老舍《北京的春节(节选)》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元宵节到了,每到这个时候都要一早吃元宵,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国古代的元宵节习俗有放灯、拜帖、猜灯谜、偷菜等。元宵节的各地不同习俗,舞龙、舞狮子、踩高跷、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划旱船等是元宵节期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但在封建社会那就不同了,当时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子,受妇德的束缚,终年禁锢家中;大户人家的女儿更是深居闺阁,连楼都不得轻易下。元宵节却是例外,能得放飞出门且是夜游,踏街观灯彻夜,称得上古代最销魂的夜晚了。

发源在汉代长安的上元节,时光走过了近千年后,还是那座城,还是那些灯。十五岁的太平公主在上元夜带着侍女偷溜出宫赏灯。惊鸿一瞥中,是一张剑眉朗目,鼻直口方的年轻男子的脸,男子的俊朗与儒雅瞬间唤醒了十五岁的深宫少女沉睡的情感,太平一时竟忘了玩伴而破啼为笑。上元夜的顽皮,让她记住了一个名字:薛绍,并从此开始了一段曲折婉转的恩怨情仇。这真是一个男女相遇的最佳时机,名曰赏灯,实为看人。为了一个幻想中的意中人,“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两千多年来,发生在上元夜的爱情故事一直在西安和中华大地流传。这条小街伴随着天马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光阴。每到正月,元宵燃灯的风俗一直延续不断。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元宵之夜,“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这样的场面从古人的诗文中窥得了许多的传说与美丽。相传西汉文帝时期,为了庆祝周勃在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特设此节,以后的每一年,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庆,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也叫元夕、元夜,这一节日中有观灯的习俗,故又称为灯节。

流传在西安的元宵节赏灯习俗已有两年多年的历史。而每年西安的古城墙“上元灯会”更是成为中华大地正月期间最靓丽的风景线。从古籍《雍洛灵异小录》中,可知唐代女子欢度元宵已十分普及:“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元宵节破例大解放,连大家闺秀也可上街,往来于熙熙攘攘人群中,那时的长安城上元夜,无疑是最浪漫的夜晚。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春节、元宵的中华经典名篇

名诗也许算。如文征明《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