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首是2020年回归第100件流失文物,我国的文物到底流失了多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佛首是2020年回归第100件流失文物,我国的文物到底流失了多少?,第1张

在过去的150年里,中国有多少文物流失在海外,现在在哪里?恐怕确切的数字永远是个谜。我国政府、学者和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海外文物流失的调查。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这种调查远远不够理想。据我国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座建筑中,中国文物不少于100万件,都是优秀文物,大部分在旧中国流失海外。

中国古代文物在海外流失的主要渠道有三个: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抢走的;二是一些当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从中国偷的;第三,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购买,走私出境。早在1840年,列强就把中国文物列为文化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开了中国近代文物的巨大损失。1860年,英法联军野蛮掠夺并焚毁圆明园。圆明园四五十个大殿里装饰着无数的紫檀家具,陈列着大量的国内外稀世珍宝,包括家具、织锦、地毯、商周青铜器、陶器、漆器、牙雕、玛瑙、琥珀、水晶、木雕、宝石、字画、钟表、古籍等。

目前,大英博物馆收藏有3万多件中国历代珍本,其中包括东晋时期最早的《妇女史谚》。法国枫丹白露的中国馆还收藏了3万多幅著名的中国画、珍贵的玉器、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制品。

  与此同时,一些外国探险家以科学考察的名义掠夺了大量中国文物。根据统计,1856—1932年间,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国等国先后对西北地区进行过66次访问,每次访问都掠夺了大量中国文物。在以往的调查中,尤以斯坦因和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掠走的文物最多。斯坦因盗窃的9000多卷油画和500多幅油画,部分被藏在大英博物馆,部分被藏在大英图书馆,部分被藏在印度事物部图书馆。其中六千多种经书和画册被伯希和偷走,主要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一年多来的劫掠,加上国内某些军阀、奸商和愚民的偷盗,中国文物被大量偷运出境,海外的中国文物也日益丰富。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文物走私在海外形成了规模,单是从香港走私出去的文物数量就难以想象。据报道,在香港,制作储藏文物盒子盆的师傅们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一个月赚得超过五六十万港元。80年代后的香港,继伦敦、纽约后,凭借内地的大量走私,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

   

另外,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仅其分支机构吉美博物馆就收藏了数万件中国文物,其中包括12万件历代陶瓷,在海外博物馆的中国陶瓷藏品中排名最高。卢浮宫还收藏了6000多件中国精品瓷器和200多幅唐宋绘画。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私营企业积极追求和挽回世界各地流失海外的文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相对于流失在海外的数百万文物,能够回归祖国的文物却少之又少。

秦始皇之前,一则是没有纸张,也很少用绢帛,都是用竹简做为文字载体,制作极为不便,因此在记录资料的的时候,都是尽可能的简之又简。二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为的制造了文化断层。连四书五经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始版本,都是藏在墙壁夹缝里幸免于难的。再有就是后世占据了话语权的儒家,对秦始皇不是一般的深恶痛绝,所以在主导编纂各种资料的时候,对与秦始皇有关的各种记载,也是尽可能的删减。

希望以上能帮到你。

近些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四库全书》热,各路学者高度赞扬四库全书对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精装本、线装本等一出再出,有点铺天盖地的气势。然而,对于《四库全书》,鲁迅的评价却非常低:

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在鲁迅看来,可谓是“四库全书出,中国古书亡”。那么,四库全书究竟有何罪过,让鲁迅给予如此低的评价?

所谓“四库”,即为经、史、子、集,所谓“全书”,即为集中历史上的全部书本之意。如果光看名称,的确应该是一次文化盛世,既然如此鲁迅为何那么评价呢?其实很简单,四库全书一点也不全!

首先要看一个问题,就是乾隆为何要修四库全书?说到底,这不是为了保护华夏文化,而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用现在话说,就是“统一思想”,让天下人理所当然的服从满洲统治,增强愚民和奴化教育的思想教育。

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文学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编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编入这一大文库时,也就能够查出那些应予取缔或销毁的一切异端著作。正如LC古德里奇所论证的,这是最大规模的思想统治。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乾隆修《四库全书》的目的。在这一目的之下,《四库全书》是一本什么样的全书,就可以理解了。

《四库全书》的编修纲领,就是要突出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但四库全书中的儒家学术,除了基本经典儒家著作外,主要是程朱理学里讲究“君君臣臣”的这一套,非常有利于统治,也是最僵化的儒学思想。

在这一纲领之下,具有民主色彩,其他开明的儒家学派,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以及宋元明艺术作品(小说、戏曲等)之类,自然要被排斥在外。至于科技作品,除了天文、农家、医学等少量著作之外,其他著作一般不收录,尤其西方科技作品,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所以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差,也别总怪传统文化。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排斥在外或不收录的作品,很多成了禁书,比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就被封禁,直到近代在日本发现,中国人才知道明朝人写了这么一本了不起的科学著作。

鲁迅说的“四库全书出,中国古书亡”,究竟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很简单,四库全书编修过程中,至少有三个大“罪过”!

第一,四库全书一共收录3461种,成书79000卷,近77亿字,但明令焚毁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专家研究认为,估计禁毁6766部,93556卷,超过收录数字,还不包括民间害怕文字狱而主动毁掉的书籍。显然,这是最直接的“古书亡”。

第二,本来四库全书只是整理古书,但乾隆却要求“删改削减”古书,不利于清朝的词句一律删改。而且,这种“删改削减”规模非常旁大,不仅是正规史书、文献,还包括地方志、野史、小说等领域。无疑,这就让后人带来很多难题,古书自然因此而亡。

第三,晚清有学者指出,“《晋书》以次,则讹字不可枚举”,即为《晋书》之后的史书上错字连篇。为何?其实这是故意让乾隆看到,然后产生一种“我比你们聪明”的感觉,但问题在于,乾隆没多少时间看,所以就造成了“司事者虽明知其讹误,亦不敢擅行改刊矣”。

正因如此,四库全书与其说是一本中国式百科全书,不如说是一本灾难之书,由此鲁迅才给予四库全书超低评价。当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灾难。

朱棣编修《永乐大典》时,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相反《四库全书》却是有选择、有目的编修,毁掉的书籍超过收录的书籍,实在让人感慨!

尽管有不少学者歌颂四库全书的伟大成就,但就四库全书以上的问题,对华夏文明而言,究竟是赚了还是亏了,是利大还是弊大,还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一般来讲,圣旨在颁布之后会放在接旨的官员家中进行妥善的保管,然后把它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这个东西它不仅仅是皇上的旨意,更代表着家族的荣誉,也见证了这一个家族的兴衰。可是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可能原本显赫的家族就慢慢的衰落了,或者是兴盛的王朝就这样灭绝了,朝代更迭,岁月也在变换,这些圣旨可能就会慢慢的遗落到民间,在战乱当中消失了。

其实现在很多的博物馆或者是档案馆当中,也是有收藏者一些历朝历代的圣旨,但是这个数量真的不能够算上多。在民间也有一些收藏家手中是有一些圣旨的,不过这都是他们的藏品,他们也不会随便拿出来给大家观看。我们现在博物馆里面保存的比较多的就是清朝的圣旨,还有一些是前朝挖出来的,但是毕竟因为大清朝离我们比较近,所以保存的比较多。

还有一点就是圣旨这个东西它毕竟是丝绸做的,所以在时间的冲刷之下,它是不可能保存很长的时间的。中国古代经历了大量的改朝换代,保留前朝之物,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根本就不可能敢这样做,毕竟圣旨是前朝帝王的象征,如果你在家里面保留这个东西,可能会引来杀生之祸,搞不好还会被灭九族。

从中国古代有皇帝到现在起码有四百多位皇帝了,所以甚至这种东西起码也有几万份。可是如果你想要保留前朝的圣旨,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被现朝的皇帝当做你想要谋反的趋势,所以大部分的都是被销毁了,有一些没有被销毁的,毕竟都是丝绸做的,那么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慢慢的被腐蚀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提取码: tfa6 

民间关于古代名著的说法流传的并不是现在“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当时的六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以及《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

怎么没有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那么多古诗词和古文,不算吗?中考和高考都有古诗词和古文佳句背诵、古文阅读理解,不算吗?

难道只有全片背诵四书五经才算是学习传统文化?

你有没有考虑过学生的课业负担?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必修必考科目九门;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必修不考科目四门。现在很多高中还开设了不少特色选修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足够的课数才行。

就是现在,教育部、教育厅和各学校推荐的课外必读读物,真正能够全部读完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例如我上学的时候,语文课除了语文课本之外,还有一学年一本的配套课本叫做《读物》,上面都是不入考纲但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并理解的文章和诗词佳作。实际上根本没什么人去读它,都扔在角落里积灰了。

为什么?因为必考科目的课业负担太重了,学生根本没有精力去阅读。老师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也不强求。

再开一门古文课,阅读、翻译、理解、背诵……让不让学生活了?

而且,大部分古典著作中,都包含有不少迷信思想、科学谬误、封建残余,以及与现代社会人生观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封建道德和法律观念。未成年人正处于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你让他们一边学现代科学和政治思想,一边又去学封建迷信和封建糟粕,就不考虑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冲击导致混乱吗?

事实上,最适合阅读古典著作的时期,是大学以后。这个时期的人,有了一定的阅历,人生观价值观基本成型,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此时再阅读古典著作,才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去莠存良,不会对传统文化中的东西不论好坏照单全收。

佛首是2020年回归第100件流失文物,我国的文物到底流失了多少?

在过去的150年里,中国有多少文物流失在海外,现在在哪里?恐怕确切的数字永远是个谜。我国政府、学者和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海外文物流失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