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的古注的分类
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代经书多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古注就其特点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传、笺、章句、集解、疏五类。
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毛传》:“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
2、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说文》:“笺,表识书也。”如《诗经》毛传郑笺。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例如: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3、章句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体例。
4、集解
集解可以分为两类: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疏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唐代进行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尚书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
宋代所作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孝经 唐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
论语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尔雅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歧注 宋孙奭疏
后人将以上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
《遗落在夏天的情歌》王绾绾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2002年10月20日,天后王菲发行了一张叫做《旋木》的专辑,从音像店路过时,我听到了这样一首歌。那歌里这样唱道,“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懂事之前,情动以后,长不过一天,留不住,算不出流年,那一年,让一生改变。”我就好像被迷惑般,愣在店门口迟迟没有动,音像店的老板娘笑着走向我,她告诉我,那首歌叫流年。
在我长大之后,我想,流年,流年,流走的岁岁年年。这名字真好。
在那初次听到这首歌之后,我想了很久。对于当时11岁的我来说,流年这个词,也许我还不能完完全全的理解。但我还是无可救药的爱上了那首歌,很慵懒,很空灵。就算过了再久,我也记得那些字字句句。因为,我生命中的他们就是那样与我狭路相逢,不能避免的相遇了,带着夏天的风。成长本来就是一条长长的路,我们向着路的尽头一直走一直走,不知疲倦,路旁有研花的丽蝶,有丰硕的果实,每一个都是美好的。可我们从不曾停下,那是因为路的尽头总有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都说:“颜斶过来!过来!大王拥有万乘大国的土地。立有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天下知仁行义的士人都来到齐国,为齐王服务;有口才有智谋的人莫不来到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四方诸侯莫敢不服;齐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全国百姓无不拥护。可现在,一般所谓高尚之士,不过称作匹夫、‘徒步’等鄙贱之人而已,他们身处农村;等而下之者,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呛了。”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真正得道、体道,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至今我才了解到君子的话,我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华贵。
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他并非不尊贵、不显赫,可是他的精神,本质已被伤害。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如今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而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我的主要意见已经说了,希望您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
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他舍弃功、名、利、禄,辞王而归,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这样终身不受侮辱。
注释
1 颜斶:齐国隐士。
2 前:到前面来。
3趋士:礼贤下士。
4 去:距离。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垄:指坟墓。
5 石(dàn):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钟:乐器。
6 簴:古代悬挂乐器的架子中间的木柱。
7 役处:效力,供事。
8 知:智,有才智的人。
9 无不:原作“不”,据黄丕烈《札记》补。
10 百姓:原作“百”,据黄丕烈《札记》补。
11 稍稍:渐渐。
12 实:指居上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13 以:而。为名:有(居上位的)名声。
14据慢:倨慢,傲慢无礼。
15 约:受阻。
16 握:通“渥”,厚重。
17 九佐:九位辅佐尧治理国家的官员。
18 亟:数,频繁。
19 无形者,形之君:无形可见的东西,是有形可见的东西的主宰。
20至圣人:一本作“至圣”。
21不谷:不善。用以自称,表谦恭之意。
22非:一本无此字,于文义为顺。
23自取病:即自取羞辱。
24细人:小人德行低下的人。
25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称一太牢。
26 丽都:华丽。
27 尊遂:尊贵显达。
28自虞:即自娱,自得其乐。
虞:通“娱”,欢乐。
29 言要道:即言之要道,指进言所应该遵循的规则(亦即上文的“尽忠直言”)。
30 扑:此字误,应作“朴”或“璞”。反朴或反璞,均指舍弃富贵华丽而返归素朴真纯。
古文加翻译加注释,详细介绍如下:
一、古文介绍:
古文是指上古的文字,泛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籀文。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骈文,是古代文言文的统称。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後的骈俪文已经盛行于世,其文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後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作为文章的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
二、翻译介绍: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翻译有口译、笔译、机器翻译、同声传译、影视译配、网站汉化、图书翻译等形式。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和视频翻译。其中在甲语和乙语中翻是指的这两种语言的转换,即先把一句甲语转换为一句乙语,然后再把一句乙语转换为甲语,译是指这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把甲语转换成乙语,在译成当地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而明白乙语的含义。
三、注释介绍:
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等多种形式。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
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
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
文言文的注释是指对文中个别难以理解字、词、句子加以解释的文字,是帮助学习者翻译文言文的。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
注释的起源及分类
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
反唇相讥
拼音[fǎn chún xiāng jī]
解释反唇:回嘴、顶嘴。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出处《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示例济渡满不买帐,~:“皇上信得过我,干您哪一条?” ◎华而实《汉衣冠》七
近义词反唇相稽
反义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争斗的场合。
造句
她生气地反唇相讥。
树苗还是没有反唇相讥。
小明对小朋友的指责反唇相讥。
他向莉莉反唇相讥,丝毫没有拘束。
“你就是不看好她,”我反唇相讥。
我的朋友们,现在不是反唇相讥的时候。
周小虎看到他跳出来,当即反唇相讥到。
小明向莉莉反唇相讥,范宇鹏顿时有些语塞。
马拉多纳只能反唇相讥,指责其荒谬可笑。
保罗反唇相讥,但是,有些人依然认为它是货币。
米彩反唇相讥:“我也没见过你这么厚脸皮的人!”。
无疑,我们将会被告知现在并不是反唇相讥的时候。
李艳对哥哥的指责反唇相讥,兄妹俩随即吵了起来。
他们批评他常常说谎,他反唇相讥说世人都说过谎。
当儿子反唇相讥的时候,父亲再也不能控制自己了。
她不是一个脾气急躁的少女,因此,不会反唇相讥。
当我的骨子硬朗长出羽翼,我开始学会冲您反唇相讥。
经常是,即使没有反唇相讥,也有太多的情绪在里面。
弗里德曼反唇相讥:那么你更愿意带着一群奴隶作战咯?
某些不法分子,不走正道,总是反唇相讥,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_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注释
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⑵语(yù预):告诉
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 从之意
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⑼_(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⑾领:即脖子
⑿由:通"犹"
⒀定:安定。
⒁孰:谁。
古书注解的古注的分类
本文2023-10-25 09:21: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