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之首是哪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六经之首是哪个,第1张

六经之首是哪个:《周易》即《易经》。

《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六经,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基本概念

六经的《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记》: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作用

《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

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冬病夏治出自《黄帝内经》。原义是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延申义是做事要懂得逆向思维。

  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注解风泄为病证名。又称风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由春伤风,夏感湿,故其泻暴。宜胃风汤。”《医学入门》卷四:“风泻,……要知四季脾受风温,亦名飧泻。春古苍防汤、苍芍汤,夏二香散,秋神术散,冬不换金正气散,微汗之;稍久者三白汤、曲芎丸;带血虚者胃风汤。”本证可见于肠胃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关于风泻风泻为病证名,又称风泄。见《医学入门》卷四。外感风泻指风邪入于肠胃而致的泄泻。见《症因脉治》卷四。主症为恶风发热,自汗头汗,头痛额疼,泻下水谷或清水。治宜解表利水,有表证者当散表,兼利小便。可用柴胡防风汤调五苓散,干葛防风汤调下六一散,防葛汤调胃苓散等方。关于泄泻泄泻(diarrhea)为病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又称下利(汉唐时期)。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针灸对泄泻的疗效一般来说,急性易治,慢性较难,但都有较好的疗效。若泄泻频繁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取综合疗法。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详见泄泻条。

详见百科词条:风泄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5:26:04 共5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刺五加,又名五加皮、刺拐棒,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刺五加自古即被视为具有添精补髓及抗衰老作用的良药。主要功效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活血脉。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赢弱;跌打损伤;骨折;水肿;脚气;阴下湿痒。

1、温补肾阳

温补肾阳提高肾功能,它能防止因肾气不足,导致腰膝酸软或风湿骨痛,对经常出现了关节疼痛和肢体麻木以及腰膝酸痛等症都有良好预防和缓解作用,女人在吃刺五加的时候,可以把它用白酒浸泡后服用药酒。

2、补脾益肺

补脾益肺缓解体虚,它还能补中益气,对经常出现的肺气虚以及体虚乏力,还有食欲不振等症,都有良好调理作用,另外因脾虚导致腹泻便溏时多吃些刺五加也能起到明显缓解作用。

3、镇静安神

进入中年以后,神经功能减退,经常会出现神经衰弱,而且会出现失眠健忘和暴躁易怒等不良症状,这是让他们多吃一些刺五加对身体就大有好处,他能营养神经元,提高神经系统功能,并能让神经衰弱和失眠健忘的症状很快减轻,经常食用能镇静安神也能宁心定志。

4、抗疲劳

多吃一些刺五加还能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它含有丰富的天然皂苷和多糖他们进入人体后能转化成能量,能促进人类体力恢复,而它含有的其他成分在进入人体后,还能加快人体内酸性物质的代谢,能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酸碱平衡,经常食用能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和抗病能力,对维持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5、预防癌症

吃刺五加还能预防癌症,因为刺五加中含有的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都是天然抗癌成分,他们不但能抑制癌细胞再生,还能阻止人体内致癌物质产生,并能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经常吃刺五加不但能提高身体的抗癌能力还能预防多种疾病发生。

刺五加的服用方法有很多,可以取几片薄片泡水代茶饮,也可以泡酒喝,对于神经衰弱严重的病人可以尝试以下的服用方法,夜交藤30克,五味子15克,合欢皮15克,菌灵芝30克(先熬),酸枣仁15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刺五加30克,磁石40克,水煎服。服用一段时间刺五加,可以起到治疗失眠、降血压、增强机体防御能力等作用。

刺五加还是制作药膳的绝佳食材,清乾隆年间的隐士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记载:用刺五加嫩芽熬粥,有明目止渴的疗效。曹慈山自幼多病,凭借食刺五加粥等养生方法身体得以康复,"每日空腹,服淡粥一瓯。"年九十余善终。

1、出现了感冒发热等情况的病人暂时不宜服用刺五加片。

2、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肝病、风湿病、糖尿病、肾病等严重慢性病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这类药物。

3、儿童、准备受孕的女性以及孕妇、哺乳期的女性,都应该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用药期间必须有成人监护。

温馨提示:

总之,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藿朴夏苓汤出自清代石寿棠的《医原》湿气论卷下,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始冠以方名并拟定其药量,明示其立法,且待何廉臣编纂《湿温时疫治疗法》时又补充了该方用法( 以通草煎汤代水) 及加减法。

藿朴夏苓汤方中杏仁、白豆蔻、薏苡仁为分利上中下三焦湿邪的代表药。杏仁畅通肺气于上,配以藿香、豆豉芳香化湿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三药配伍可宣开上焦;白豆蔻芳香苦辛,和畅中焦、宣通脾胃,配以半夏、厚朴,可燥湿运脾,使脾健以运化水湿而不为湿困,三药配伍可畅通中焦; 薏苡仁渗利下焦,伍以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诸药合用,芳化宣上、苦温畅中、淡渗渗下,以达祛除表里之湿、上下分消之功。

藿朴夏苓汤以祛湿为主未用清热药,方中药物经合理配伍,可分消上中下湿邪,湿去则热无所依则自清,故可治疗湿热导致的上、中、下三焦之病,即“湿去热孤”之法,此法为温病学对和法的发展,为和解法的变局。

中医治湿有三法,即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藿朴夏苓汤集治湿三法为一方,宣化内湿,芳香化湿,通利小便,谓治湿之良方。

藿朴夏苓汤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证。临床以胸闷、体倦身重、脘腹不适、舌苔白腻、脉濡为证治要点。用于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急慢性结肠炎、 暑湿感冒 、出汗异常、 湿困头痛 而见上述症状者。

临证运用藿朴夏苓汤应关注6个方面: ①方证病因多湿,病程多迁延缠绵难愈,病变脏腑多在肺脾,病症多上中下三焦夹杂,以中焦不和多见,痞、满、胀、少食、食即饱为伴随症状。②方证主要病机是湿阻气滞,皆以藿朴夏苓汤加减化湿理气,湿化气行,诸症自除。③察舌诊脉是关键: 中医诊疗疾病四诊合参,该方证尤注重舌诊,有诸内必形诸外,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舌苔表现为有津液、不薄、灰蒙,苔白厚腻或微黄而腻等均是湿浊内阻确切依据,除舌红、苔黄腻外,即可用原方,方能切中病机,有的放矢; 典型的脉象表现濡缓。④该方证的体质状态辨识着眼于体偏胖、肤色黄,伴有纳可仍觉困乏或纳呆、口渴不欲饮等。⑤运用古方而不泥古,因人制宜,据症加减,随证治之。⑥治疗湿阻气滞,因邪在气分而湿偏重,方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使湿邪得以透达,脾胃得以健旺,不必妄加补虚之品,用药宜少而精,多则影响原方的功效,该方为 轻可 去实 代表方。

六经之首是哪个

六经之首是哪个:《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