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传统文学的理性精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谈谈中国传统文学的理性精神,第1张

宋代文学理性精神

一、兼济与独善之间的调适

世俗地主要建构自己的文化,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其次,世俗地主文人应该成为统治阶级思想的宣传主体;再次,世俗地主文人必须参预现实政治,并在其中发挥主体作用;最后,世俗地主文人必须对自己所宣传鼓吹的统治阶级思想深信不疑。如果满足了以上条件,世俗地主阶级在中唐以后建构自己的文化,将会一帆风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在与封建士族的激烈搏斗中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的世俗地主文人们踌躇满志地想“兼济天下”时,当他们俨然以主人翁的姿态鼓吹着他们所要重建的文化道统时,他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困惑。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行动与心灵的冲突,出仕与退避的矛盾就在眼前摆着,分明地为这些正在庆幸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占据或正在占据要路的庶族文人兜头泼一盆凉水。一时间,许多文人在现实的困惑前措手不及,怎样应付这一困惑,并走出困境,就成了中唐以来文人思考的问题。从中唐元和年间的白居易到宋元佑年间的苏东坡,作为地主阶级文人在这一特定时期的代表,以他们一生的行事遭遇,反思与调适,最终解决了困扰庶族地主文人出处进退的矛盾,并将这三百年间庶族地主文人所走过的现实历程和心路历程典型地再现出来,展示了中国封建后期文化大厦建构的过程。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世俗地主文人们个个将眼光投注在重振纲纪、再现大唐威仪的现实改革中,两税法的推行,元和年间平藩的胜利等新气象,使他们看到了王朝中兴的希望。活跃于这一时期的地主文人们被时代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与进取精神,较之盛唐文人更为自觉、更为强烈。像永贞革新的政治图变的轰轰烈烈,韩愈以复兴儒家道统为己任,拼死以谏佛骨,白居易敢冒权贵之大不韪而讥刺批判现实,以裴垍为核心的稳健政治集团的形成,这都使生于斯时的地主文人们激动不已。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家们,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乐府诗人们,高唱着入世的进行曲,高举起直接上承汉代的儒家学说和宣传儒家学说的古文与乐府大旗,甘作除弊革新的前驱。试读韩愈《答崔立之书》: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以为忧。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3](P165)

字里行间完全是抱定了除弊革新与“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之相同的是得到唐宪宗任用为左拾遗的白居易,一方面对皇帝的眷顾感恩不尽,以示忠诚:“授官以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惟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获粉身之所耳。”[4](P1228) 另一方面,他勤于谏章,敢于谏诤,为了职责有时甚至连皇帝也不给面子。他大写讽谕诗,把写诗作为尽谏官之职分,目的只在参预政治,除弊革新。在《与元九书》中说:“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其言之恳切,其心之真挚,其精神之可嘉,正体现了那一个时代地主文人置身现实,欲求中兴的普遍现象。然而即使是在力图革新除弊,重振雄风的君主执权柄时代,亦不免有令地主文人寒心、甚至失望的现实。“永贞革新”的失败与“甘露之变”的悲剧使不少文人从对中兴的期待美梦中惊醒过来,并开始认真地看待属于自己的这个阶级的政权,思考其政治体系及其维系这个体系的思想意识。他们清醒地看到了这个政治体系固有的弊端,诸如嫡长子继承制下皇权的争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民生疾苦等等,而要靠帝王的英明与否的来解决这些弊端,其偶然因素太多,以致厕身其中的人很难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士人要出处进退都裕然自如,不仅要学会儒家老祖先们教会的那一套存身活命、待时而起的方法,更得学会“新形势”下的生存之道,即在翻覆多变的政治风云中处之泰然。

孟子说:“古人之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话虽说得明白,但在出处进退,兼济与独善关系处理上,绝大多数士人是很难调适得十分和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出世与入世,始终是难以调和的两个极端。入世者踌躇满志,出世者满腹怨艾。兼济与独善不仅没有成为绝大多数士人心里调适的支点,反而成为判断“得意”与“失意”、“成功”与“失败”的标准。洒脱如李白,执著如杜甫都不免在出处进退上不自觉地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态度。韩愈说得好:

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5](P161)

可以看出,即使到了中唐,文人士大夫对兼济天下与独善自养的看法也还是难以两全的。从白居易到苏东坡,其间三百年的时光中,无数世俗地主文人都面临着这样的矛盾:

企望“天王圣明”,皇权巩固,同时自己也做官得志,“兼济天下”。但是事实上,现实总不是那么理想,生活经常是事与愿违。皇帝并不那么英明,仕途也并不那么顺利,天下也并不那么太平。他们所热心追求的理想和信念,他们所生活和奔走的前途,不过是官场、利禄、宦海浮沉、上下倾轧。所以,就在他们强调“文以载道”的同时,便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和走向与此恰好相反的另一种倾向,即所谓“独善其身”,退出或躲避这种争夺倾轧。结果就成了既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而又不感兴趣或不得不退出和躲避这样一种矛盾双重性[6](P152)。

但也有人能较好地处理这一矛盾,既能保持理想,又能很裕如地享受生活:或琴棋书画,或山林江河,或市井青楼,或田园,或台阁,或一门一户闭关天下喧嚣,或诗朋画友雅集,或与禅僧论禅、或与同道对床夜语。总之,当世俗地主文人从苦闷与困惑中醒过来后,他们(尤其以白居易、苏轼为代表的文人)找到了在出处进退之间处之泰然的生活方式,而这恰好是固执的理学家们所缺少的。因此,与其说是理学家们代表了世俗地主文人的思想,毋宁说是那些思想驳杂,行为通脱的诗人词客更能代表世俗地主文人的人生态度。郭熙在论及文人画兴起的心理时说:丘园养素、啸傲泉石、听猿观鹤、渔樵隐逸的山水之乐是人们所向往的,但“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人在朝得意之后:“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心里常思念山水之乐,故文人画得以兴起:

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7]。

可见即使是官僚化的庶族地主文人,官场得意,也时常有厌恶名缰利锁、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更何况失意于功名事业者,心理调节是更加必要的。

二、世俗人情味与文人的“雅趣”

如果说盛唐文学是在诗人们豪饮醇酒时冲口而出的天籁之声,宋代文学则是文人们品啜清茗时闲吟出来的人籁之音,其风度和情趣显然有别。

胡适先生说:

以政治上的长期太平而论,人称为“盛唐”,以文学而论,最盛之世其实在这个时期,天宝末年大乱以后,方才是成人的时期。从杜甫中年以后,到白居易之死其间的诗与散文都走上了写实的大路,由浪漫而到平实,由天上而回到人间,华丽而回到平淡,都是成人的表现。[8]

胡适认为由杜甫开始,中国古典文学进入了成年期,用了“写实”、“平实”、“人间”、“平淡”等来描述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但有一点他未曾谈到,那就是由杜甫开先声的“宋调”,表面看来平实淡泊、琐碎现实,有些“俗”气,比不得青春浪漫,出言即云济苍生、安社稷、平天下那么气壮山河,那么符合儒家宏愿的“醇雅”,但透过那些细小事物或生活情趣,传达出来的理趣中的“儒雅”,则是后期正统文学和美学为之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这点正是由杜甫后期作品中诸多论诗、论画、品茗、赏酒、与野人田夫的交谈往来中,似拙实雅,近于审美化了的生活情趣导夫先路的。

世俗地主阶级来自民间,他们不是从宫廷或深深侯门中养尊处优中进入仕途,而是在经历了鲜活的下层世俗生活和自己的拼搏跻身权力圈的,世俗生活情景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中,世俗生活情趣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这种与身俱来的世俗人情味是无法褪去的。

白居易出身小官吏家庭,他有诗写自己早年贫穷的生活,遭遇兵荒马乱饥饿的身世和骨肉离散的经历:

时难年荒世业穷,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9](P267)

元稹家境贫寒,步入仕途的过程十分艰难,因此对民间生活和习俗也十分熟悉。其云:

臣九岁学诗,少经贫贱,十年谪宦,备极栖惶,凡所为文,多因感激,故自风诗至古今乐府,稍有寄兴,极近讴谣,虽无作者之风,粗中遒人之采。[10](P406)

由此可知元、白一类出身低微,取仕艰难的文人,有干预现实政治之机,势必要奋身进取,以实现其理想抱负。但如果进取受阻,他们来自下层的出身和经历必然使其珍惜已取得的“成就”,并且容易产生知足的情绪,从而转向关注自己所熟悉和能使自己“忘忧”的事情以调适心态。

从杜甫入蜀后的部分“闲适”诗中,大量写日常生活琐事的篇什,以及大量使人忘忧而陶冶性情的咏画、咏酒、咏书法、咏歌管的诗章,就不难发现下层地主文人进取遇阻时关注视野的变化。这些作品在不少人看来是杜甫兼济之志难以实现时的消极生活表现,实际是论者对世俗地主阶级与身俱来的世俗人情味特征缺乏了解。

到了中唐白、元等人那里,琴、棋、书、画、酒、茶、歌舞、垂钓、笔、墨、纸、砚,凡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无论是高雅,还是浅俗,不管是雅集,还是独处,他们的关注与表现都是那么津津乐道,乐此不疲。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一现象仿佛是从俗,有悖士大夫经邦治国之志,但实际是文人还原了自身世俗地主阶级的面目。如果我们回忆一下孔子的生活,就不难感受到被汉代以来神圣化了的“圣人”,其实也十分典型地代表了来自下层的文化人真正面目。在《论语》一书中为我们展现的孔子,显然是活生生的、真实的、有着丰富世俗生活的“人”。试看《论语》所录孔子言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夫。/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曾晳)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为百代宗师,为推行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在陈蔡之地被政敌所困,粮尽、弟子病倒,他却处乱不惊,弦歌鼓琴不止。他的儒雅风范堪称典范,但其于世俗日常生活的热爱也是明显的。

汉代以后那些自称为儒的迂腐之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只有所谓的“兼济天下”才具有价值,殊不知这恰好走上了违背人性的歧路。那些钟鸣玉食、锦衣轻裘的贵族文人一方面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一方面却虚伪地摆出一副救世主的说教嘴脸,装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使文学成为宣扬其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工具。

缪钺先生说:

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之诗,而一咏茶小诗,可以和韵四五次(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以双井茶送孔常父》、《常父答诗复次韵戏答》,共五首,皆用“书”“珠”“如”“湖”四字为韵。)余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人诗中尤恒见遇之。此皆唐诗所罕见也。[11]

这段话虽写的是宋诗的特点,但宋诗所传达出来的却是代表自杜甫以来文人士大夫在传统生活理想和立身行事之外的生活情趣与关注视野的转变,是中唐以来文人心态渐次向内收敛这一社会心理转变导致的必然。被扭曲了的人性在世俗地主阶级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复原,加之市民生活情趣和生活观念的冲击,离经叛道的南禅宗思想的影响,正统文学出现了以往少有的新气象,它反映出人的主体意识迅速觉悟。文人们不再板着脸孔只唱一个调子,而是将自己生活的全部统统展示出来。在有明显市民思想意识影响下,晚唐诗词中男女两性之事墨粉登场,表明文人们关注的视野除去建功立业外,已经大大拓宽。虽然这些“俗情”仿佛与文人的“儒雅”身份十分不谐调,但毕竟是他们所思、所想、所为。

另一方面,文人毕竟是文人,他们关注的视野更多还是与其身份相协调的“雅趣”。从中唐开始,与文人生活情趣相关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品茗、论诗、论书、论画、唱酬、雅集更是文学着力表现的题材。试看以下作品大量出现,就可以见出文人生活的丰富:白居易有《废琴》、《好听琴》、《船夜援琴》、《琴》、《楚妃叹》、《雨中听琴者弹〈别鹤操〉》、《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卢纶《河口逢江州朱道士因听琴》,元稹《听妻弹〈别鹤操〉》,雍裕之《听弹〈沈湘〉》,孟郊《听琴》,薛能《秋夜听任郎中琴》,韦庄《赠峨眉山弹琴李处士》,李冶《从萧子叔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

宋人对琴更是独有会心之处,大作家如欧阳修、苏轼等人更是写下不少琴诗和论琴艺的作品,如欧阳修《三琴记》、《送杨畏序》、《论琴帖》、《夜坐弹》、《弹琴效贾岛体》,苏轼《舟中听大人弹琴》、《破琴诗》、《行香子》、《琴诗》。

围棋是中国文人酷爱的智力游戏活动,一部灿烂的围棋史使中华文化瑰宝显得更加富有民族特色,传说尧舜以棋教子,而战国时期纵横家们以围棋显示他们的纵横思想。儒、道、名家无不谈棋,有人称孟子为围棋鼻祖。汉魏时期著名文人无一不精通棋艺,班固、李尤、马融、应瑒、王粲、蔡颖等棋艺高超,而且精研棋理。班固有《弈旨》、马融有《围棋赋》,“竹林七贤”、王、谢世家在棋史上留下不少佳话。入唐以来,琴棋书画并称,张彦远引唐人何延之《兰亭记》说:“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12] 而棋待诏的出现, 标志着棋史一个崭新的里程碑的出现。“永贞革新”的主要人物王叔文就是以善棋为待诏,入东宫侍奉太子,并乘机向太子讲述人间疾苦事,得到太子喜欢,太子继位是为唐顺宗,重用王叔文等人进行著名的“永贞革新”。

中唐以来,以围棋为文人的闲情雅兴和避世高情之风盛行,白居易、元稹等人更是嗜棋成癖,不仅二人时常相聚论棋,而且有客来访竟以棋待客。传说元稹居家待客有两大佳处,一是酒,二是棋。他十分得意地说:“酿酒并毓蔬,人来有棋局。还酿凭耐酒,运智托围棋。”[13](P4494)

长庆元年,元稹在府中举行一次围棋盛会,连德高望重的老丞相段文昌也兴致勃勃的参加,元稹为此写下《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弊居见赠二十四韵》诗,诗中笔墨酣畅地描写了这一盛会,而且称“此中无限兴,唯怕俗人知。”[14](P4525) 由此看出他是满足于这一种高雅情趣。白居易棋艺虽不精湛,但其爱好一如元稹。他谦虚地称自己“及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观者,一无通晓”。尽管如此,白居易仍然“花下放狂冲黑饮,灯前起座彻明棋。”[15](P320) 有客来访时“晚酒一两杯,夜棋三数局。”[16](P147) 甚至“围棋赌酒到天明。”[17](P359) 晚年的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常与胡杲、吉皎等八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聚会香山斗棋,称为“香山九老”。明代画家黄彪专门作《九老图》再现九老弈棋的情景。晚唐人因时代黑暗,大多避世,弈棋与观棋就成为文人生活中的一大闲情雅趣,试读以下诗句:

樽香轻泛数枝菊,檐影斜侵半局棋。

——杜牧《题桐叶》

岩树阴棋局,山花落酒樽。

——许浑《题邹处士隐居》

园里水流浇竹响,窗中人静下棋声。

——皮日休《李处士郊居》

萧骚寒竹南窗静,一局闲棋为尔留。

——郑谷《灯》

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幢幽。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对局含情见千里,都城已得长蛇尾。

——温庭筠《谢公墅歌》

对面不相见,用心如用兵。

——杜荀鹤《观棋》

在这些诗中,不管诗人以怎样的心思和感情投入,都可见出他们对围棋的深爱。

宋代文人虽说少了唐代文人那种侠气,但儒雅风度远胜唐人。加之宋代重文风气,文士更是倾心于棋艺,无论欧阳修、苏轼、黄山谷、陆游、杨万里等一批著名文人,还是整个社会,对围棋的倾心都超过前人。宋代延续唐代棋待诏制度,各地方举荐,朝廷严格考试,都市中还出现了棋会这一民间围棋组织,出现了大批棋手,后世称之为“棋工”。正如绘画一样,大量画工的出现,必然推动画艺的普及。但后人之爱棋,绝非棋工之功利,就如“画工画”与“文人画”有别一样,文人将弈棋与观棋都作为一种高雅的活动来参与。一代文坛宗师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其《六一居士传》自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18](P305) 在《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诗中,欧阳修这样描写他新辟幽雅棋轩的环境,表现了他对弈棋特有的文人雅趣,其云:

竹树日已滋,轩窗渐幽兴。人闲与世远,鸟语知境静。春光蔼欲布,山色寒尚映。独收万虑心,于此一枰竞。[19](P365)

摆脱世间纷纷扰扰,在变幻莫测的小小棋局中,让精神自由驰骋,静以忘忧,使许多常处宋代政治争斗和时代危艰的文人们得到心灵的休憩,是文人们在棋中所获得的乐趣。试读下列诗句:

世上滔滔声利间,独凭棋局老青山。心游万里不知远,身与一山相对闲。

——黄庭坚《观叔祖少卿弈棋》

棋局每坐隐,屏山时卧游。

——陆游《夏日》

时引方外人,百忧销一局。

——文同《棋轩》

文人有时难免争胜斗奇,以弈棋赌胜负,以小小“赌注”为乐,亦是文人生活中的雅趣。据《夷坚志》载,王安石晚年赋闲金陵,常与处士薛昂对弈,二人约定赌棋罚诗,输者赋梅花诗一首。王安石先负一局,即随口吟出《梅花》诗云:“华发寻香始见梅,一枝临路雪培堆。凤城南陌他年忆,杳杳难随驿使来。”次局薛昂负,他迟迟不能成吟,王安石棋兴大发,忍耐不住,便代他赋诗云:“野水荒山寂寞滨,芳条弄色最关春。欲将明艳凌霜雪,未怕青腰玉女嗔。”后来薛昂官场走运,并出知金陵,有人作诗讥笑他说:“好笑当年薛乞儿,荆公座上赌新诗。而今又向江东去,奉劝先生莫下棋。”[20](P733) 此事为诗坛一段佳话,亦为棋史一则笑谈,由此可以看出文人生活的多姿多彩。

传说苏轼与文同弈棋以建茶兖墨为“赌资”,苏轼输棋后文写《子平棋负茶墨小章督之》诗风趣地督促苏轼践约,诗云:“睡忆建茶斟潋滟,画思兖墨泼淋漓。可怜二物俱无有,记得南堂胜棋时。”玩笑中将朋友之情、生活之乐趣写得十分自然。

宋人嗜茶,雅好品茶,又好作画,文同的墨竹为当时人所推崇,苏轼曾有《筼筜谷》诗及《筼筜谷偃竹记》记文同画墨竹,并有一段充满戏谑而又赞美文同的话,成为文坛一大趣闻,他说:“余诗(《筼筜谷》)云:‘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21](P366) 成语“胸有成竹”即出于此。

更多时候,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观棋与弈棋过程的无限情趣,苏轼有一首《观棋》诗,这样表达文人们对观棋和弈棋的态度:

五老峰前,白鹤遗址。长松荫庭,风日清美。我时独游,不逢一士。谁欤棋者,户外屦二。不闻人声,时闻落子。纹枰坐对,谁究此味?空钩意钓,岂在鲂鲤。小儿近道,剥啄信指。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22](P2310)

苏轼这种“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态度,骨子深处与建构中国文人士大夫心理的儒道二家思想有关。儒家以博取功名,兼济天下为理想人生境界,道家则以个体精神和人格自由为人生至境。这两种看似完全相背的思想,却时常在“达士”身上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士”既能为理想的追求至九死而不悔,又能视功名于无物,又显然与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有关。琴棋书画之外,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耽于文房四宝,金石题跋,成为时尚风趣。如梅尧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藩歙州纸砚》诗所云“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

此外,就以传统“铭文”所记题材来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处不惮其烦,将《苏轼文集》所收铭文目录抄于下,可以见出当时文人生活关注的变化:

《却鼠刀铭》《玉堂砚铭》《鼎砚铭》《王平甫砚铭》《邓公砚铭》《端砚铭》《孔毅甫龙尾砚铭》《孔毅甫凤朱石砚铭》《凤朱砚铭》《米黻石钟山砚铭》《黻砚铭》《丹石砚铭》《王仲仪砚铭》《端砚石铭》《端砚铭》《黄鲁直铜雀砚铭》《陈公密子石砚铭》《龙尾石月砚铭》《迈砚铭》《迨砚铭》《卵砚铭》《唐陆鲁望砚铭》《周炳文瓢砚铭》《王定国砚铭二首》《鲁直惠洮河石砚铭》《故人王颐有自然端砚铭之成于片石上稍稍加磨治而已铭曰》《天石砚铭》《汉鼎铭》《石鼎铭》《大觉鼎铭》《文与可琴铭》《十二琴铭》《杨次公家浮磬铭》《法云寺钟铭》《邵伯埭钟铭》《徐州莲华漏铭》《裙靴铭》《金星洞铭》《洗玉池铭》《菩萨泉铭》《六一泉铭》《卓锡泉铭》《参寥泉铭》《何公桥铭》《九龙台铭》《远游庵铭》《苏程庵铭》《谷庵铭》《夕庵铭》《桄榔庵铭》《三槐堂铭》《山堂铭》《德威堂铭》《清隐堂铭》《四达斋铭》《雪浪斋铭》《思无邪斋铭》《梦斋铭》《广心斋铭》《谈妙斋铭》《澹轩铭》《择胜亭铭》《惠州李氏潜珍阁铭》《真相释迦舍利塔铭》《大别方丈铭》《石塔戒衣铭》《南安军常乐院新作经藏铭》《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

铭是古代称功德、申鉴戒的一种极为庄严的文体。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篇说:“夫箴诵于官,铭题于器,名目虽异,而警戒实用。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文也必简而深,此其大要也。”[23](P117) 周振甫先生认为铭的内容可分为三:“一是题记,二是记功德,三是表誓戒。第一种不成为文章,作为铭文应该只是后两种。”[24](P127) 从中唐开始以褒赞和警戒为主要写作目的铭文,就有向杂文方向转变的趋势,韩愈《瘗砚铭》记李元宾砚,云其:“悲欢穷泰,未尝废其用”,后来为役者刘胤误坠毁坏,“乃匣归埋于京师里中”。[25](P165) 韩愈专为此事作铭文以记之,显然已经没有把铭文视作“褒赞”、“警戒”看待。

从上所录苏轼大量赏玩、游记性铭文可以看出文人不仅在日常生活关注视野方面发生极大转变,而且将这种转变在大量文章中表现出来,甚至在传统视为极庄重、严肃的文体中表现,这足以证明文人关注视野的转变已经十分深刻。试读苏轼的《猪肉颂》,真足以让那些奉传统为神圣的人痛感“斯文扫地”: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26](P597)

虽说这是苏轼经过“乌台诗案”打击、遭贬官后的作品,有些游戏人生的味道,但也反映出地主文人在出处进退上的新的认识,即冷静思考人生以后采取的淡然旷达的生活态度的表现。与这篇《猪肉颂》前后写于黄州时期的苏轼作品很多,其中有像《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等充满人生哲理的名作。由此可以肯定地说,将生活的视野放得更宽广,使人生过得更充实、更丰富、更有“人情味”,甚至达到审美人生的境界,正是这些生活视野宽广而丰富的作品丰厚的底蕴。

        《书法作品佳句妙语》

      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升华为一门独特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钟爱与崇尚。历代文人墨客也不断地用诗般的语言赋予它深邃的内涵,让人们愈加感到书法美的魅力所在。我们就选编一些书法佳句妙语,供大家欣赏收藏!

二字书法妙语:

抱朴、百忍、博雅、奔腾、补勤、贞仁、

畅神、畅怀、苍润、传神、粹美、翠微、

澄怀、藏珍、长乐、长庆、春归、独醒、

独乐、顿悟、滴翠、多福、达观、达智、

飞雪、飞霜、扶疏、浮翠、阜康、福寿。

福禄、奋击、奋发、归真、归朴、孤高、

孤贞、国香、广博、瑰富、耕耘、至诚、

弘毅、怀德、寒碧、寒烟、惠风、含芬、

鹤寿、华旦、华英、合欢、厚福、鸿福、

鸿祯、精诚、居德、济世、静观、隽雅。

寄情、极致、吉祥、吉庆、锦绣、嘉祥、

旷达、空翠、乐道、乐天、励精、流辉、

流风、淩云、淩霜、兰馨、兰芝、烂漫、

灵犀、灵慧、灵辰、临眺、龙升、龙光、

龙虎、龙凤、妙境、妙善、墨痴、墨缘。

墨趣、墨狂、梦蝶、鸣谦、鸣翠、魔韵、

弄月、凝霜、清旷、清心、清真、清芬、

清暑、求索、琼枝、谦和、鹊喜、庆祥、

仁寿、守拙、神德、慎独、慎思、尚志、

似锦、舒畅、舒扬、素澹、素秋、随缘。

书缘、师心、天趣、天香、天禄、听雨、

听月、听涛、图强、腾飞、踏浪、无我、

无忧、无逸、万福、万寿、五福、洗心、

逍遥、笑傲、馨远、薰风、衔月、写心、

祥瑞、薪传、养拙、养真、养性、怡心、

雅趣、雅集、幽馥、真趣、醉墨、祝福。

…………………………

三字书法妙语:

知无涯、抱赤心、碧连天、常无欲、

德润身、德不孤、香满座、香盈袖、

达心志、道无穷、道心清、得天趣、

蝶恋花、和为贵、静者安、净无尘、

苦寒香、乐逍遥、穆以温、满庭芳。

南山寿、平常心、清且俭、清入骨、

人长寿、仁者寿、思无邪、水竹居、

守静笃、天行健、惜寸阴、惜分阴、

养其拙、艺无涯、意自如、饮清露、

雁影遥、雁南飞、知不足、正气歌。

………………………

四字书法妙语:

博学笃志、上善若水、大音希声、

思逸神超、择善而从、自强不息、

洁行修善、无欲则刚、虚极静笃、

博雅达观、宠辱不惊、道法自然、

淡泊明志、大智若愚、清气若兰、

福由心造、中庸和谐、紫气东来、

观海听涛、厚德载物、厚德载福、

厚积薄发、海纳百川、积健为雄、

境由心造、境随心转、虚怀若竹、

兰气随风、敏事慎言、妙造自然。

宁静致远、品茗抚琴、品茗听琴、

气若幽兰、曲径通幽、素心若雪、

天道酬勤、万事随缘、唯善是宝、

闲心逸趣、从善如流、吃亏是福、

抱朴守真、云鹤游天、韵雅趣幽、

游目骋怀、逸致闲情、烟云供养、

悠然雅静、知足常乐、知足者富、

刚健笃实、笃礼崇义、竹影清风、

笃行致远、以德为邻、惟善为宝、

养德泽福、鹏程万里、见贤思齐。

崇德尚贤、学贵心悟、开卷有益、

卧云听泉、琴韵书声、积学储宝、

怡然自乐、翰逸神飞、返璞归真、

耕云种月、谨言慎行、景气和畅、

百福具臻、鸿喜云集、和气致祥、

惠风和畅、福夀康宁、清风朗月、

室雅兰香、和风祥云、祥和雅乐、

天朗气清、万福无极、物华天宝、

鸿业远图、骏业肇(zhào)兴、

骏业宏开、大业鼎盛、敬业乐群。

笔歌墨舞、大巧若拙、放下便是、

浮生若梦、甘苦自知、和风朗月、

惠风祥云、和风细雨、君子不器、

兼听则明、渐入佳境、临海听涛、

明月清风、人淡如菊、仁者不忧、

室雅人和、踏雪寻梅、温故知新、

虚怀若谷、云淡风轻、珠联璧合。

…………………………

八字书法佳句:

花间酒气;竹里棋声。

山奔海立;沙起雷行。

诵赤壁赋;聼广陵涛。

心无物趣;坐有琴书。

聼鸟说甚;问花笑谁。

有容廼大;无欲则刚。

流水无意;落花有声。

尺璧非宝;寸隂无价。

静观世态;细品人生。

流水无意;落花有声。

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风云论道;笔墨通天。

江山入画;意气凌云。

花晨月夕;茶半香初。

松风高洁;兰气幽芳。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倚剑天外;射雕云中。

五车诗胆;八斗才雄。

移花得蝶;买石饶云。(郑燮)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郑燮)

…………………………

十字书法佳句:

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隂。(集陶渊明句)

山深春自永;海静日尤高。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

天长落日远;意重泰山轻。(集李白句)

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

云山起翰墨;星斗焕文章。(集唐诗句)

云卷千峰色;泉和万籁色。

不矜威益重;无私功自高。

甘从千日醉;耻与万人同。(集杜甫句)

日丽千芳闹;风和百鸟鸣。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集杜甫句)

风轻一楼月;室静半枕书。

心同孤鹤静;节效古松贞。(集唐诗句)

心源无风雨;浩气养乾坤。

以文常会友;惟德自成邻。

去草寻怪石;留云补断山。

丘壑趣如此;鸾鹤心悠然。(集唐诗句)

兰风载芳润;谷性多温纯。

半窗知我月;千卷鉴人书。

有山皆园画;无水不文章。

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竹石得幽秉;壶觞多雅游。(梁同书集文同句)

会心今古远;放眼天地宽。

名随市人隐;心与古佛闲。(梁同书集苏轼句)

异石归海岳;高士标云林。

芳野留胜事;艺苑重高文。

披云炼琼液;坐月观宝书。(集唐诗句)

卷帘花雨滴;扫石竹荫移。(查士标)

茗杯暝起味;书卷静中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郑燮)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

幽林听鸟语;深谷看云飞。

倚石得奇想;看云多远怀。(祁隽藻)

倚杖看孤石;开林出远山。(集杜甫句)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齐白石)

谁知大隐者;乃是不羁人。(集唐诗句)

颇得河山趣;不知城市喧。(集唐诗句)

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

骐骥出绝域;鸾凤本高翔。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刘墉四照亭联)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陈抟老君台联)

月光千里白;秋色一天青。(君山亭联)

开轩敫朗月;对弈趁清风。(高杨依山亭联)

瑞气降寰宇;兰香遍大千。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三雅园联联)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自题联)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

………………………………

十四字书法佳句:

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集醴泉铭字)

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张大千)

万卷图书天禄上;四时云物月华中。(集唐诗句)

万类静观咸自得;一春幽兴少人知。(集兰亭序字)

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

万壑泉声云外去;数点秋色雁边来。

与贤者游信足乐;集古人文亦大观。(集兰亭序字)

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何绍基)

天生万宝无穷极;鼎铭百言纪子孙。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

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无事在心惟极乐;有功于世不虚生。

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

无暇人品清如玉;不俗文章淡似仙。

开图草里惊蛇乱;下笔阶前扫叶忙。(齐白石)

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邓石如)

韦孟五言作清咏;晋唐八法为工书。(黄宾虹)

云归时带雨数点;木落又添山一峰。

云淡风清诗世界;雨香竹翠画乾坤。

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

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不尽松涛堆翠浪;无涯柳眼诉衷情。

不华不朴同所好;既安既甯乐乃时。(集石鼓文字)

不知明月为谁好;更有澄江消客愁。(集杜甫句)

不知明月为谁好;时有落花随我行。

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

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

世间清品至兰极;贤者虚怀与竹同。(集兰亭序字)

世间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梁启超)

世情岂尽能相合;贤者所为固自殊。(集兰亭序字)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八大山人)

日润梅花增秀色;风弹柳叶奏强音。

日照青山山隐画;春临绿水水含诗。

中天明月悬肝胆;大海澄波漾性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因鸟迹方成篆;文是龙心不待雕。

书有未观皆可读;事已经过不须提。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书成花露朝分洁;悟对松风夜共幽。(集怀仁圣教序字)

书似青山常乱迭;灯如红豆最相思。

书求往迹得其化;文有真宗鉴乃神。(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书到右军难品次;文如开府得纵横。(集争坐位帖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月写个文疏映竹;山行之字曲通花。

月沼观心清若镜;云房养气润于珠。(集醴泉铭字)

月寮烟阁标清兴;文府书城纵古今。(集争坐位帖字)

月榭琴弹新制曲;晓窗画展旧游山。

丹光出林掩明月;玉气上天为白云。(高邕)

勿施小惠伤大体;毋以公道逐水情。

风人所咏托于古;静者之怀和若春。(集兰亭序字)

风节为贞金乐石;心神如秋月春云。(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风度鹤声闻远谷;山横雨色卷浮岚。

文从疑古参同始;道在黄花翠竹间。(马一浮)

文比韩公能识字;诗追老杜转多师。(尹秉绶)

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集兰亭序字)

文能换骨馀无法;学到寻源自不疑。

文如秋水尘埃净;诗似春云态度妍。(刘墉)

文章或论到阃奥;笑谈与世殊臼科。

文章奇古原西汉;诗律精深祖后山。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翁同龢)

文章散作生灵福;议论吐为仁义辞。

六经以外无奇籍;一室之中有太和。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王夫之)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

为人不外修齐事;所乐自在山水间。(集兰亭序字)

为人树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谭嗣同)

为有才华翻蕴籍;每从朴实见风流。

为学深知书有味;观心澄觉宝生光。(集醴泉铭字)

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

心肠铁石梅知己;肌骨冰霜竹可人。(黄宾虹)

劝子勿为官所腐;知君欲以诗相磨。(集苏轼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水天秋晚时呼茗;芦荻风来欲系船。(翁方纲)

水不求深鱼自乐;人之好吾鹿则鸣。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水宽山远烟霞迥;天澹云闲今古同。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峰。

玉子半枰敲净几;炉香一缕上藏书。(王文治)

玉海金涛千里秀;绿树红楼万家春。

玉堂修史文皆典;香案承书望若仙。(集西岳华山碑字)

玉瑟瑶琴倚天半;白波青嶂非人间。(梁启超)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李苦禅)

正值万株红叶满;问言何处芙蓉多。(集韩愈句)

功深书味常流露;学盛谦光更吉祥。(集醴泉铭字)

古人却向书中见;男子要为天下奇。(黄兴)

古人所重在大节;君子于学无常师。(集樊敏碑字)

古与为怀稽作者;兴随所引契天然。(集兰亭序字)

古来画师非俗士;此间风物属诗人。(集苏轼句)

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集兰亭序字)

古柳荫中来走马;好花深处有鸣禽。

古琴百衲弹清散;名帖双钩榻硬黄。

石径有尘凭雨扫;庵门无锁任云封。

石径芳踪林荫道;小桥流水稻香村。

石含太古云水气;竹带半天风雨声。

右军书法晚来善;庾信文章老更成。

右军帖许怀仁集;兴嗣文宜智永书。(林则徐)

龙门开凿曲通海;石梁高悬峻极天。(集石门颂字)

过如新竹芟难尽;学似春潮长不高。

旧书细读犹多味;佳客能来不费招。

旧书百读无新意;古事重论感世情。

四面云山归眼底;万家灯火系心头。

四面江山尽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四壁春烟无燕到;一窗云影有龙飞。

生当稽古右文日;老作观山乐水人。(集兰亭序字)

生活恰如鱼饮水;进修浑似燕衔泥。(董必武)

气雄河汉开天镜;声振关山度月魂。

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凑文。(老舍)

白石清泉从所好;和风时雨与人同。

乐善不言而果事;养心有取老庄书。

冬雪戏梅千里画;春风摇柳万行诗。

鸟啼碧树闲临水;竹映高墙似傍山。(集唐诗句)

立节可为千载道;成文自足一家言。(黄兴)

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

立志须如三古盛;为书自起一家言。(集争坐位帖字)

立志须存千载想;闲谈无过五分钟。

立定脚根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徐岱云)

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

立脚怕从风俗转;高怀犹有古人知。(集宋诗句)

立脚怕随流俗转;高怀犹有故人知。(黄兴)

半世在身蝴蝶梦;千秋苌血杜鹃吟。

半空月影流云碎;十里梅花作雪声。(集词句)

汉璧秦璆千岁品;光风佳月四时春。

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

丝竹放怀春未暮;清和为气日初长。(集兰亭序字)

吉金乐石有真好;读书校碑无俗情。

老可情怀常作竹;少文乐事在游山。(集兰亭序字)

老树苍岩含古色;清溪白石称幽寻。(林则徐)

老爱江山成独住;醉搴民物入衷吟。

老骥伏枥千里志;短锥处囊半寸锋。

压角旧仪烦阁老;译经新谛出高僧。

有血性人能共事;无身家念可居官。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有时自向竹间坐;无事一至兰若游。(集兰亭序字)

有时俗事不称意;无限好山都上心。

有足春随惠风至;无怀人合盛时生。(集兰亭序字)

有意春风点柳眼;无声时雨润桃唇。

有酒便应遗世事;得闲随处胜为官。

有惠及人春映日;其清在抱水当风。(林则徐)

机云才学有天趣;王谢风流本性成。(集怀仁圣教序字)

西清恩挹三霄露;东观文成五色云。(集醴泉铭字)

扪心只有天堪恃;知足当为世所容。(林纾)

死生一度人皆有;意气相倾山可移。(集李白句)

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

此心平静如流水;放眼高空看过云。

此间只可谈风月;相对何须问主宾。

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

当局能肩天下事;读书深得古人心。

问青牛何人骑去;有黄鹤自天飞来。

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庭长对四时花。(陈洪绶)

岁星仙气原方朔;璧玉新词是义山。(集西岳华山碑字)

古今奇观属岩壑;往来名士尽风流。(杨树悬山阴自在亭)

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止息亭联)

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止息亭联)

风旌不动真乘义;月印常圆了悟因。(半山亭联)

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张广楠苏东坡读书台联)

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周延延俊伯牙亭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矩沧浪亭联)

几点梅花归笛孔;一湾流水入琴心。(枕流亭联)

偶呼明月问千古;临对青山思故人。(捉月台联)

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普深和尚清凉台联)

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

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啼。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体道鱼游进活泼;消闲墨舞呈天真。

诗赋于光风霁月;琴操在流水知音。

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苏自题联)

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 陶绍原自题联)

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

清潭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如。(梁同书自题联)

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梁启超自题联)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郁达夫自题联)

………………………………

更多常用书法对联:

1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

3大块焕文章,白云在天,沧波无际;春风扇淑气,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4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大光亭)

5留此湖山,得此佳趣;召以佳景,假以文章。(水月观音亭)

6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观音亭联)

7睡至二二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黄梁梦亭联)

8每闻乐事先惬;或见奇书手自抄(爱新觉罗·弘历园联)

9拈花一问,无人会笑;弄石千般 ,有字可传。(台湾慎德堂联)

10受人以虚,求是以实;能见其长 ,独为其难。(王莆常自题联)

11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毛怀自题联)

12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邓石如自题联)

13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 ,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14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15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16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

17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叶恭绰自题联)

18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田家英自题联)

19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包世臣自题联)

20喜有两眼泪,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包世臣自题联)

21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永瑆自题联)

22阐旧帮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自题联)

23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24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吕留良自题联)

25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 ,北苑春山。(刘熙载自题联)

26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祁毓麟自题联)

27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自题联)

28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孙星衍自题联)

29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于右任自题联)

30清机发妙理;高步迢常伦(杨法自题联联)

31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32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33竹阴在水;兰气随风。

34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

35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

36交懑四海,乐道人善;胸罗万卷 ,不矜其才。

37学立道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 聊以从容。(何绍基自题联)

38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汪士慎自题联)

39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启功自题联)

40要求真学问;莫做假文章。

41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42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自题联)

43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冼星海自题联)

44格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

45江流横万里;天柱插三峰。

46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47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徐悲鸿自题联)

虞楼位于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区内,年12月,虞楼与军山气象台开始免费对外开放,虞楼建于1921年,这个百年建筑见证了南通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

一南通虞楼简介

1虞楼位于马鞍山东岭,沿揽江绿道西行至马鞍山麓,从山路小径拾级而上,不远处即可看到它。

2虞楼建于1921年,明年即将迎来它的百年春秋,此楼是张謇为缅怀安葬在长江对岸常熟虞山的恩师翁同_而修建的。

3虞楼1998年被列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虞楼的参观景点

1虞楼主楼共分上下两层,一楼展陈为“虞楼春秋”和“笔墨春秋”,记述此楼的前世今生和相关诗文。二楼展陈为“师恩永怀”,回顾了这对状元师生的交往历程,凸显了张謇实业救国的不朽业绩。

2虞楼的东西厢房有了笺谱坊、松禅书屋、东岭雅室参观景点。

笺谱坊:笺谱坊内,以虞楼为原型,延请十竹斋笺谱雕刻师采用传统木刻技法制作了一套笺谱雕版,有兴趣的游客可自制信笺纸,手书一封寄予此时最想感谢的一位老师,装入望虞楼纪念封、加盖虞楼纪念邮戳,投入专设的邮政信箱,传递这份美好,以承张謇先生勤学与不忘师恩的精神。

松禅书:提供特色茶饮服务,配以各类文化书籍、名著史书等,品茗读书,追慕先贤。

东岭雅室:得名于张謇《宿虞楼》诗句“月波流过岭东头”,之后景区将与国学、读书会、茶室等一些团体合作,开创插画、挂画、听琴、品香、书画笔会等雅集,打造小型文化活动场所。

十月一正处秋季,假期时间较长,秋季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温度也不高,是一个出去旅行的好时机,我将推荐几个北京的景点,供大家去参观旅游。去北京旅游,第一想到的就是故宫和天安门。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定要打卡的地方,去看看祖国天安门和故宫的大好风光,领略中国的人文风采。故宫、天安门就不必多说,应该是去北京玩的首选之地。我将列举几个其他景点供大家参考。

一、八达岭长城(看红叶)

八达岭长城最佳旅游季节是春秋两季,登长城,最美莫过于金秋时节,9月中下旬起,漫山遍野的枫叶便渐渐变得火红璀璨,十分壮观。八达岭长城是北京观红叶最佳地方之一,长城两侧分布有3000余亩红叶林、20余万株红叶树,是北京规模极壮观的红叶观赏区之一。可登长城赏秋、观红叶,感受金秋层林尽染。      

                                       

二、香山公园(中国四大赏枫胜地)

香山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香山红叶更是驰名中外,1986年就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成为京城最浓的秋色,是我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五角枫叶在秋阳中红得纯粹热烈,**蓝色白色紫色的花海、银白色的树干、金**的树叶等炫目的景色。

三、金海湖(湖景秋色/看红叶)

金海湖是帝都秋天最不可错过的湖景秋色,景区峰峦叠翠,风景如画,“满园秀色在一湖,一湖秀色在横山”。相比北京周边其他的红叶观赏地,这里有一湾清水,构成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令人赏心悦目。是北京不容错过的秋季美景,山光湖色,红叶遍地,美不胜收。

四、什刹海(秋游泛舟)

金秋季节,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作为京城唯一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坐船游览什刹海历史的足迹,在船工咿呀的摇橹声中,听着传承了数百年的船工号子,体味运河文化的历史厚重。碧海泛舟,邀友赏月,品茗听琴,曲水流觞。秋天的什刹海安静祥和,夕阳西下泛舟水上,更有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感觉。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

五、北海公园(菊花展9-11月)

闻名北海公园都会举办菊花展,展出数百品种的菊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吸引了大量的爱花之人前来游览参观。可以去那里观光百花争艳的景象。

六、中国国家博物馆。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入国博,不能切身感受华夏五千年文明之厚重。中国 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拥有近6000件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从红山文化雕琢精美的中华第一龙,殷商晚期形制雄伟的后母戊鼎,铸有武王征商铭文的利簋,到诙谐传神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体现盛唐气象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再到宋元明清精彩纷呈的瓷器书画、古籍善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在此,我列举了六个秋季去北京,可观光的景点,供大家参考。当然在北京,还有很多几点可以去,不仅是自然风光,还可以去人文博物馆,感受中华文明的人文风采。感受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以上就是我的推荐,如果要去北京,可以为你提供参考。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