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扬州十日”真相如何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8收藏

明末清初的“扬州十日”真相如何呢?,第1张

史料记载扬州府人口最多的一年为万历六年(1578年),其户口和人口状况为“户一十四万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万七千八百五十六”,也就是扬州府有81万人。这里是扬州府,并非扬州城,扬州府除了管辖扬州城之外,管辖着高邮州、泰州、通州和江都、甘泉、仪征、兴化、东台、宝应6县,合称“三州六县”,而扬州又有乡村和城市。很显然,当时的扬州府的人不可能都居住在扬州城,因此扬州城不可能拥有80万人口。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扬州城的面积为5平方公里,而在明末只有39平方公里。当时的扬州城已经远远比不上唐宋扬州的繁华,只是当时的二流城市,因此城市规模较小。80万人口不可能全部居住在5平方公里范围内,更不可能居住在39平方公里内。到90年代以来,中国最大城市上海的卢湾区才才达到如此的人口密度,几百年前的扬州是不可能达到的。扬州是南明的防御重心之一,在清军南下时,当地的百姓和官僚已经开始四处逃散。经过逃亡后,可能已经所剩无几。

作为对比,可以参照当时南方其他城市的人口。南京是当时南方最大的城市,参考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论文《明代南京的人口变化试探》得知:明朝后期的南京城的人口也才40万左右。

在清朝,确实曾经有《扬州十日》或者《扬州十日录》之类的书籍,被列为禁书,作者为无名氏,该书在乾隆年简就被焚毁了。而今天之人所见的《扬州十日记》,作者提名为王秀楚,最早出现于道光年间的《荆驼逸史》一书中。而《荆驼逸史》是一名“陈湖逸士”编撰的野史集,该书除了记载了《扬州十日记》之外,还有《嘉定屠城记》等。而该书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还没有被人所知,是在清末时期,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和大阪的图书馆所发现,随后被革命军利用,成为了宣传反清的工具。

在晚清时期,由于反清的需要,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怀疑该书的真实性。但是时过境迁,当人们冷静下来之后,在仔细琢磨该书,就有些蹊跷了。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大力挑拨满汉关系,企图瓦解中国。其中著名的内藤湖南提出“明亡之后无中华”,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又广反文告《告十八省汉人豪杰书 》,而这次《扬州十日记》又突然在东京的一个图书馆被“发现”,是在难以逃脱伪造的嫌疑。

前几年的央视的“百家讲坛”上,有个学者,叫做阎崇年。

他认为“扬州十日”是不存在的,是假的。因为清朝统治者能够以几十万之众征服百倍于己的汉族,靠的是就是少杀人。

但是我并不认同他!

关于“扬州十日”,在历史上是有史料记载的,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对此有亲历、亲睹的逐日实录!

那是发生于公元1645年的一场人间惨剧!清军攻破扬州城,纵兵屠掠,十日封刀,扬州城百姓死伤殆尽,仅尸体便多达八十万具,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督师终可法,鞑虏十日屠城空。忠魂白骨八十万,赤血映日满天红。”清兵入关之后,各地并没有全部被降服,尤其是南明朝方面,他们是有反抗能力的,所以当时清军就派了豫亲王多铎南征,对南明朝政权、起义军进行了大扫荡。

扬州城是江南名城,也算是南明朝的门户,所以豫亲王多铎南征的时候,就将扬州列为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当时的扬州城是由史可法负责守城的,虽说这个人非常地勇猛,而且为人也相当地靠谱,是属于那种非常忠心有正义感的人。面对清军招降,史可法直言:“头可断,身不可屈”!

可是,当时的南明朝政权内部相当地腐败,内部已经烂得不能再烂的时候。扬州城是一座孤城,史可法手中只有万余士兵,而清军则是十万之众,敌我力量非常悬殊。

因此,寡不敌众,最终也是守城失败,史可法兵败被杀被杀,扬州城落入豫亲王多铎之手。

不过,虽然兵败,史可法带领扬州军民还是给予清军以重创。扫垢山上,清军遗尸山积。

对于多铎来说,这才初进江南,便遭遇如此阻力,对于清军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于是多铎为了立威,下令屠城。

他放任清兵抢夺扬州城内百姓的财物,这样子的一种放任,最后演变成了拆百姓的屋子,抓走百姓为他们做牛做马,有些百姓不屈服的,直接就是被烧死砍死。

“杀声遍至,刀环响处,怆呼乱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人或百余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日向午,杀掠愈甚,积尸愈多,耳所难闻,目不忍睹”。——《扬州十日记》从5月20日,到5月29日,屠城整整达到了10天,这场屠杀过程也就是后来史料上所说到的扬州十日。

当然还有一说是七天!

“初,高杰兵之至扬州也,士民皆迁湖潴以避之;多为贼所害,有举室沦丧者。及北警戒严,郊外人谓城可恃,皆相扶携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长号,哀声震地。公辄令开城纳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扬州城守纪略》但不管是十天还是七天,扬州被屠城这件事儿,几乎是实锤了。

至于死难者的人数,坊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80万人,另一种是30万人。

第一种说法是依据当时那些收尸和尚的焚尸簿统计得出的。但有人提出了怀疑,因为当时的扬州城内,估计都没有八十万人。

“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明季南略·卷三》至于另一种说法的可信度,虽说在人数上在范围之内,但并没有确切的史据来佐证,所以大家更多的还是将“八十万”作为了“扬州十日”的死亡数据。

当然了,这里面可能并不完全是清军所屠杀的人数。当时南明军队非常腐朽,有着大量的乱兵,不仅不能抵抗清军,还为虎作伥,残害百姓。许多好不容易从清军屠刀下得以幸存的百姓,便是死在了他们的刀棍之下。

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其实没有太大必要纠结于前面所讲的确切的死难者人数,不管是80万人,还是30万人,那都是极其可怕的数字。

“扬州十日”,人间惨剧,这段惨痛的史实,这段历史中的血与泪,才是人们更应该去记住的!除了“扬州十日”,还有“嘉定三屠”,“剃发易服”这些都是血流成河的惨剧!

作为一件令国人永难忘怀的惨烈事件,扬州十日是一个民族的沉痛记忆,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深思。然而,近些年来学术界不断蹦出妖魔鬼怪的学者,其中一个却口出狂言,在网络上大放厥词公然宣称,扬州十日”屠杀事件纯属子虚乌有,《扬州十日记》很可能是一本晚清革命党伪造的书籍。

关于扬州十日,学术界有不少争议,比如是否屠杀了十天、是否屠杀了80万等,但根据史书记载,有一点可以肯定:清军在扬州的确有过一次大规模屠城行为。那么,扬州十日真相到底如何?

著名学者阎崇年曾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60万人的满族能够征服1万万人的汉族?他给的答案是六个字,即“天合、地合、人合”,其中在人合方面,其中之一是少杀人,清军军纪严明。

2007年前后,正是阎崇年暴火之际,一位学者在网络上借助他的逻辑推断认为:清军攻打扬州时,攻城、巷战在一天内结束,一般说没有必要大屠杀。而清军能够夺取江山,所靠的其中一点是军纪严明,因此更不会屠城扬州。

扬州十日之所以发生,还有一个原因认为明军杀了一个贝勒,所以由此报复扬州民众。但这位学者认为,“当时的大炮没有多少杀伤力,由此引起的报复也就没有根据”。

最后,通过多方面分析,这位学者得出的结论是:扬州十日”屠杀事件不存在。

那么,扬州十日真不存在吗?

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南侵,直至扬州,随即爆发了扬州攻防战。

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扬州,十日不封刀。根据史书记载,从破城之日起,豫亲王多铎就下令屠城。于是,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尸如乱麻”,连婴儿都不放过 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

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鞑靼战纪》中记载:“那里有个叫扬州的城,鞑靼屡次进攻都遭到激烈抵抗,损失了一个王爷之子。这座城由忠于明室的大臣史阁老防守,但他虽有一支强大的戍军,最后还是失败,全城被洗劫,百姓和士兵悉遭屠杀。鞑靼人为了不使尸体污染空气,发生瘟疫,把尸体置于屋顶,放火焚城及四郊,一切都化作灰烬,成为一片焦土”。传教士的这一记载,也驳斥了质疑者的“清军扬州屠城为何找不到尸骨”的原因。

关于扬州十日,很多史料让人读来莫名难受,比如以下三段。

一,扬州十日的刽子手豫亲王多铎,将屠杀中掠夺的“才貌超群汉女人一百零三”,奉献给清朝统治者。顺治帝获得十名,摄政王多尔衮获得三名,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三名,肃亲王豪格等各二名,英郡王阿济格等各一名。

二,《扬州十日记》中记载,“满卒拘数妇女,必令尽解旧衣,易以新鲜,诸妇女因威逼不已,遂至裸体,不能掩盖,羞涩欲死。换衣毕,乃拥诸妇女饮酒食肉,无所不为,不顾廉耻。(清兵)反语人曰:‘我辈征高丽,掳妇女数万人,无一人失节者。何堂堂中国,无耻至此。’”

三,与王秀楚同时代的诗人靳应升《读邗江〈钱烈女传〉,补诗以吊之》一诗,其中有云:“哀此闺中秀,珍重全一耻弱质虽非男,未忍蹈犬豕。不死不成人,一死良不悔。从容裁大义,弃身如弃屣。老亲苦无儿,宁复顾甘旨。日月照其魂,洁比邗江水。”

仅仅史书记载的屠城细节,就不忍直视,读多了真会做噩梦,真让人心情压抑难受。艺术源于生活,这么多残忍绝伦的细节,没有亲身体验,又有哪个文人编造的出来?

显然,或许屠城不到10日,或许屠城不到80万,但可以肯定的是:清军在扬州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如今,影视剧中将多铎美化绝不是正能量,美化多铎是在灌输错误的价值观。

或许,有人还是固执的认为,发生在扬州的暴行是虚构,但在正史上多铎却提供了一条不容驳斥的屠城证据。清军攻克南京之后,多铎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布告中,就得意且露骨地宣称:“昨大兵至维扬(扬州),城内官员军民婴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晓谕。迟延数日,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是岂予之本怀,盖不得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这里明确的说到屠城,其中多铎说“迟延数日”,想表明错不在他罢了,实际这是谎言,城破之后多铎就下令屠城。

最终,惨绝人寰的屠城,使得几世繁华的扬州城在瞬间化作废墟之地,江南名镇几世繁华的烟花古巷,一时间变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宰场。

令人遗憾的是,在文字狱盛行的清朝时期,所有关于扬州屠城的记载,都随着清军入主汉地之后被刻意掩盖,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将《扬州十日记》从海外带回中国,让国人了解到这一暴行。

明末清初的“扬州十日”真相如何呢?

史料记载扬州府人口最多的一年为万历六年(1578年),其户口和人口状况为“户一十四万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万七千八百五十六”,也就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