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有什么作用?芡实是哪里的特产
第一次看见芡实人可能会误以为其是莲子,毕竟从外形看二者挺相似,而且常配莲子炖着吃。那么,芡实有什么作用?芡实是哪里的特产?
芡实有什么作用
芡实性味甘、涩、平。归脾、肾经。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祛湿止带等功能。
1、补脾止泄
主治腰膝痹痛,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等病症。
2、防癌抗癌
芡实可以加强小肠吸收功能,提高尿木糖排泄率,增加血清胡萝卜素浓度。实验证明,血清胡萝卜素水平的提高,可使肺癌、胃癌的发病机率下降,大大减少癌症发生的机会。
3、防止衰老
芡实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为人体提供热能,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碳物质,保证体内营养所需成分。
芡实是哪里的特产
据《本草纲目》记载,芡实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开胃助气、止渴、益肾、治小便失禁等等。可作药膳之用,以水浸泡半天,用文火煮酥,可配红枣、莲子、桂圆更美味。
芡实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均有养殖,甚至口感上也有南芡北芡之分。
1、南芡:南芡产于江苏太湖地区,成龄植株除叶背面有刺外,叶柄、果梗和果实外面都无刺。芡米圆整,不光滑,玉白色,糯性,品质佳,适应性不及北芡。
2、北芡:北芡产于我国洪泽湖地区,为野生或半野生状态。全株密被刚刺,果实小,芡米圆,不整齐,色白,光滑,品质差,适应性强。
芡实可以生吃的吗
生熟都可以吃
在秋末冬出的时候芡的种子就基本成熟了,这时候将成熟的果实采摘下来,剥去其上面的果皮,将种子取出,洗干净之后再除去外种皮,晒干后得到的就是芡实了。
芡实还有其他的名字,鸡头米、鸡头苞等等,在神农本草经中芡实就被称为可以益寿保青春的谷物。
芡实内还有多量淀粉、核黄素、钙、磷、铁,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多种微量元素。芡实无臭,味淡,质硬而脆,将其破开后(芡实特别难剥),断面洁白,新鲜的芡实是米**的,干芡实色泽是白亮的。
芡实具有补肾健脾,治疗遗精、白浊、止泄的功效,功效和莲子相近。
芡实的选购方法
1、色泽:芡实色泽白亮一般质地比较糯,外观色白但光泽不足的质地梗性,色带黄则可能是陈货。
2、形状:芡实的形状要颗粒圆整、大小均匀。
3、口咬:芡实要选干燥的,否则易霉变,以用口咬来坚定,齿咬松脆易碎的干燥,略带韧性的潮。
4、鼻闻:芡实要闻有无异味,如有硫磺味,可能虫蛀后再加工的。
这么喝红豆薏米水,湿气反而越喝更重!两个不用钱的办法有用祛湿!人们为了除湿用尽了各种办法,在中医里喝红豆薏米水是一向引荐的一种食疗办法。
可是很多人为什么喝了那么多红豆薏米粥湿气仍是那么重?
其实红豆薏米粥这个方子里说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红豆比较圆、赤小豆是细长的),红豆能疗饥,不能利水祛湿,吃多了会败血。赤小豆才有利水祛湿的成效。
薏米能够祛湿,但它的寒性太重了,直接煮会伤脾,建议把薏米炒一下,减轻它的寒性。
赤小豆、薏米仁很难煮烂,最好用热水浸泡一小时后再煮,否则营养很难出来,但很多人往往都是直接煮。
过错四:只祛湿不健脾
湿气是脾虚引起的,湿气又会使脾虚加剧,所以健脾、祛湿要一同进行才正确!
为什么有些人喝了红豆薏米粥仍是有湿气,很大的原因在于自身湿气现已很重,伤及到脾了,怎么办呢?健脾最厉害的是芡实
健脾,最厉害的是一种长在水里的植物——芡实。芡实又叫鸡头米,有“水中人参”的美名,常用来健脾祛湿。据医学古籍记载,芡实味甘涩、性平,有健脾祛湿、固肾益精、补中益气、抗衰延年的成效。芡实能够健脾,可调整脾胃功用,补益脾胃,让它取得动力;芡实还能固肾,肾好了,排尿功用就强,身体的水汽经过尿液排出去了,变得枯燥了,这也是祛湿的一个大招啊。
两个生活中的办法祛湿:
1、运动
运动能加强人体本质,这是一个人健康的根底,当身体本质变得越来越好的时分,一些疾病也会在无形之中被隔绝在体外。运功用令人体很多出汗,而汗液的排出,就能将身体内的湿气也一起排出,并且,体内的毒素还有一些废物也会随之排出,然后加强人体的免疫力,令身体愈加的健壮。
2、泡脚
泡脚是最简单的一种祛湿方法,也是懒人能够做到的,只需家里有桶有热水即可。用热水泡脚的,热水能有用影响人体足部的穴道,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就能有加强身体免疫力的成效。并且,热水使身体排出很多虚汗,一起也会将身体内的湿气也一起排出。如果再泡脚水中参加生姜、艾草、肉桂等草药祛湿的成效更好,也能起到摄生保健的效果,令你的身体更健康。
鸡头米是苏州等地最为常见的睡莲植物类的被子植物,一般新鲜的鸡头米人们常用来食用或是酿酒。那么,鸡头米是什么?鸡头米是芡实吗?
鸡头米是什么
小小的一颗鸡头米对于苏州人来说,不仅有着采摘人的艰辛,剥米人的劳作,更多的是一种对苏州文化的传承。
6月播种,8月开始收获,老许说花开才结果,只有在美丽的花朵之下才有这饱满的鸡斧头。
七八个鸡斧头才出一斤鸡头米,而一斤鸡头米,光剥,就要一个小时。七八个斧头才够出一斤鸡头米。
对于苏州人来说,鸡头米又称为软黄金,每一百克的鸡头米里含有二十二克蛋白质,另外它还含有核黄素、赖氨酸,对人的身体十分有益。
每到这个季节,家人坐在一起吃上一口软糯香甜的鸡头米,似乎是每个苏州人都一定会做的事。
鸡头米是芡实吗
鸡头米一般是指新鲜的芡实。
“水中人参”芡实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上品药材之一,也是一味常用的药食两用药材。因为它很像鸡头,所以又称“鸡头米”,有“水中人参”的美誉。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也非常喜欢吃芡实。苏东坡到老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思维敏捷,他对养生很有研究,着有《东坡养生篇》等书。
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就是吃芡实,吃法颇为奇异:取煮熟的芡实1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10-30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
据说苏东坡还极喜爱吃用芡实煮成的“鸡头米粥”,并称之“粥即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称赞它有“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之效。
中医认为,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二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且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
鸡头米的营养价值
种子含淀粉,供食用、酿酒及制副食品用;供药用,功能补脾益肾、涩精。全草为猪饲料,又可作绿肥。
营养成分
据科学测定,每100克鸡头米含钙37毫克、核黄素009毫克、磷56毫克、尼克酸04毫克、钾60毫克、灰分04克、钠2804毫克、水分114克、镁16毫克、热量351千卡、铁05毫克、能量1469千焦、锌124、蛋白质83克、硒603微克、脂肪03克、铜063毫克、碳水化合物796克、锰1 51毫克、膳食纤维09克、硫胺素03微克。
营养成分
据科学测定,每100克鸡头米含钙37毫克、核黄素009毫克、磷56毫克、尼克酸04毫克、钾60毫克、灰分04克、钠2804毫克、水分114克、镁16毫克、热量351千卡、铁05毫克、能量1469千焦、锌124、蛋白质83克、硒603微克、脂肪03克、铜063毫克、碳水化合物796克、锰1 51毫克、膳食纤维09克、硫胺素03微克。
古谚有言:千寒易除,一湿难祛。中医视湿气为大敌,将其称为“万恶之邪”。
关于祛湿这件事,很多人知道用红豆薏米粥可以祛湿!但是方法错了会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为什么喝了那么多红豆薏米粥,湿气还是那么重?
错误一:红豆错了
红豆薏米粥这个方子里说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红豆比较圆,赤小豆呈细长形,颗粒比红豆小。),红豆能疗饥,不能利水祛湿,吃多了会败血。赤小豆才有利水祛湿的功效。
提 醒:中医入药都用赤小豆,红豆则只供一般食用。二者的功效完全不一样,红豆薏仁粥用对了赤小豆,才能起到健脾祛湿的效果。
错误二:薏米,错了
薏米可以祛湿,但它的寒性太重了,如果直接煮会伤脾,建议把薏米炒一下,减轻它的寒性。
错误三:煮法错了
赤小豆、薏米仁很难煮烂,最好用热水浸泡一小时后再煮,否则营养很难出来,但很多人往往都是直接煮。
错误四:只祛湿不健脾
湿气是脾虚引起的,湿气又会使脾虚加重,所以健脾+祛湿要一起进行才正确。
我们身体里有个器官叫脾,脾在我们的身体内起什么作用呢?它是负责把身体的水汽运送到各个地方的,比如运送到肾脏,就可以通过排尿排出去,运送到毛孔,就可以通过出汗排出去。
脾最喜欢干燥,不喜欢湿哒哒,所以如果体内湿气过多,脾需要不停地工作,久了就会累,会伤,脾伤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虚,脾虚弱的话,运化水汽的能力降低,水汽堆积在体内,无法出去,自然湿气就更重,湿气和脾虚是恶性循环的关系。
也因此,要想祛湿,就必须祛湿加上健脾,同时进行,才有用。
很多人说,为什么我喝了红豆薏米粥、红豆薏米粉没有用啊,湿气还是那么重?就是因为你光祛湿,没有健脾。
“四宗罪”里,第四点尤其重要,为什么有些人喝了红豆薏米粥还是有湿气,很大的原因在于本身湿气已经很重,伤及到脾了,怎么办呢?
健脾最厉害的是芡实
健脾,最厉害的是一种长在水里的植物——芡实。芡实又叫鸡头米,有“水中人参”的美名,常用来健脾祛湿。
据医学古籍记载,芡实味甘涩、性平,有健脾祛湿、固肾益精、补中益气、抗衰延年的功效。
芡实可以健脾,可调整脾胃功能,补益脾胃,让它获得动力;芡实还能固肾,肾好了,排尿功能就强,身体的水汽通过尿液排出去了,变得干燥了,这也是祛湿的一个大招啊。
祛湿+健脾才能吃出健康,推荐经典食疗方。
薏米红豆芡实粥
食材:薏米、芡实、赤小豆、冰糖。
做 法:
1、赤小豆、芡实冷水浸泡2小时以上,或者直接用热水浸泡1小时。
2、薏米仁用文火炒,炒到变成微**。
3、把赤小豆、薏米、芡实、冰糖一起放锅里,加水,熬煮2个小时左右。
功 效:
1、祛湿利水: 薏米主要功效在于健脾去湿,健脾可以补肺,祛湿可以化痰,所以薏米亦还可用于治疗肺热肺痈肺痿之症,和山药同用,更是相得益彰、互补缺失。
2、健脾益胃: 红豆薏米芡实粥补气血、健脾胃的功效是公认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把脾胃调养好是健康的根本。
3、补肾益精: 肾为先天之本,精、气、神乃人之三宝,芡实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
注 意 事项:
1、体内浊气太多的人不能喝红豆薏米芡实粥,如果体内浊气太多的人喝红豆薏米芡实粥的,一定会饱胀难以消化,只能是先祛除体内的浊气,然后服用效果会更好。
2、肾脏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肥胖症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不能喝红豆薏米芡实粥。
姜 糖 膏
祛湿暖身补气血,改善体寒的体质。
食材:老生姜500g、手工红糖250g
第一步:老姜去皮洗净,切成碎末。
第二步:姜碾成泥,挤出姜汁。
第三步:姜汁和红糖放入锅中,小火慢慢煮;边煮边搅动,防止粘锅。
第四步:煮到红糖融化后,倒进之前的姜末。
第五步:继续慢火熬煮40分钟,还要不断搅拌。
第六步:将煮好的姜糖膏装入罐子里,想喝的时候舀一小勺出来泡水即可。或者待冷却后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切记:罐子要先消毒,且无油无生水。)
养生又美颜的姜糖膏每天喝一杯,既能排出体内湿气,又可以暖胃暖心。
据了解,药王孙思邈,行医至河南怀庆府,看到当地人们面黄体虚、胃寒疲顿,就用姜汁与红糖,熬制成膏让人们当茶冲水饮用。大家喝后顿觉胃暖身热,百脉舒肽,精神旺盛,一扫寒疲之气。
后来人们发现经常服用此膏能使人面色红润、神清气大爽,同时具有暖胃、活络、驱寒、醒酒,尤其对体虚肢冷、脾胃虚寒、风寒感冒、咳嗽有独特的功效。
女子服用此膏更有温经止痛、暖宫助孕、调理气血、祛斑养颜、增强体质的效果,于是姜糖膏便在此地流传下来。
如果你体内的湿气重,不妨试试这两种食疗方。
“水中人参”芡实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上品药材之一,也是一味常用的药食两用药材。因为它很像鸡头,所以又称“鸡头米”,有“水中人参”的美誉。
芡实怎么吃
养生之道中有一条就是吃芡实,吃法颇为奇异:取煮熟的芡实1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
中医认为,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二经,能健脾祛溼、固肾止泻,且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
四神汤标准配方在诸多用到芡实的补益食疗方里,最出名的一定是“四神汤”了。
中医著名的健脾食方
“四神”是指山药、莲子、芡实和茯苓这四位“神仙”,它们汇集在一起后互相补遗,制成的汤水对人体具有健脾、养颜、降燥等诸多益处,能起到脾、肾双补的作用。
所以给小主们推荐一个美味又补肾的“四神粟子糖水”!
因为板栗健肾补脾,素有“肾果”的美誉,在国外它还被称为“人参果”,益气补脾,强筋活血。
四神栗子糖水
材料:四神汤一份,粟子肉150克、冰糖100克、清水1000ml
做法:
①将四神汤的材料提前浸泡1~2小时。
②将食材倒入水中,加入1000ml的清水,大火烧开。
③转中火继续煮60分钟,再加入冰糖,继续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
芡实-原态芡实-饮片 为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成熟种仁。主产于湖南、江西、安徽、山东等地。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仁,再除去硬壳,晒干。捣碎生用或炒用。 药性甘、涩,平。归脾、肾经。
功效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应用
1.遗精,滑精。本品甘涩收敛,善能益肾固精。治肾虚不固之腰膝酸软,遗精滑精者,常与金樱子相须而用,如水陆二仙丹(《仁存堂经验方》);亦可与莲子、莲须、牡蛎等配伍,如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2.脾虚久泻。本品既能健脾除湿,又能收敛止泻。可用治脾虚湿盛,久泻不愈者, 常与白术、茯苓、扁豆等药同用。
3. 带下。本品能益肾健脾、收敛固涩、除湿止带,为治疗带下证之佳品。治脾肾两虚之带下清稀,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药同用。 若治湿热带下,则配伍清热利湿之黄柏、车前子等同用,如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鉴别用药芡实与莲子,二者同科属,均为甘涩平,主归脾、肾经。均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其补中兼涩,主治肾虚遗精、遗尿;脾虚食少、泄泻;脾肾两虚之带下等。但芡实益脾肾固涩之中,又能除湿止带,故为虚、实带下证之常用药物。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
2.《本草纲目》:“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
3.《本草求真》:“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使泄泻腹痛可治,……味涩固
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古酸、抗坏血酸等。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收敛、滋养作用。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用芡实、白果、糯米煮粥服,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73例,总有效率达891%;亦可将此粥作为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辅助食疗,长期间歇服用(中医杂志,1985,9:47)。
芡实有什么作用?芡实是哪里的特产
本文2023-10-25 10:54: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8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