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韩国和越南吵着要恢复汉字教育?原来他们实在没办法了
韩国和越南之所以吵着要恢复汉字教育,是因为他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汉字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熟悉汉字,甚至有些完全不认识。这导致了他们在阅读古代文献、理解传统文化以及与国际社会交流时面临困难。
首先,汉字是韩国和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韩国的古文字和古籍中,汉字被广泛使用,是记录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工具。而在越南,虽然官方文字是拉丁字母,但许多传统文化典籍仍然使用汉字书写。因此,对于这些国家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不学习汉字,他们将无法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许多国际场合,如商务、学术、旅游等,汉字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化的交流工具。对于许多韩国和越南年轻人来说,如果不学习汉字,他们在与国际社会交流时将面临语言障碍,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也会影响他们的国际视野。
因此,韩国和越南都认为恢复汉字教育是必要的。他们认为,恢复汉字教育不仅可以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年轻人的语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然而,恢复汉字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妨碍年轻人的发展,是恢复汉字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千百年来,越南作为一个向中国臣服进贡的独立国家,一直使用汉字来作为官方文字,那么,为什么如今的越南街头,却都是拉丁字母的文字呢?
带着这种好奇心,朱哥梳理了一下越南的一些 历史 脉络,咱们来一起看一下吧!
越南最早出现的部落,是南岛语系的瓯越、骆越等部落集团,和北上参与中原争霸,与炎帝、黄帝的西羌集团、少昊的东夷集团争夺中原失败后南撤的三苗九黎共同组成百越集团,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后,百越失败,不愿臣服的开始南撤,在江淮之间生存,随后,被大禹征讨,夏朝后,退到江南地区,随后,随着 历史 发展,百越主体不断融入华夏族之中,只有浙江、福建、两广、越南地区还保存了比较独立的百越部族,但是,在秦朝时期,公元前214年,包括越南在内的百越部族,整体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中。ps:秦朝的建立者的来源不是华夏族的主导部族西羌,而是附属部族东夷。
从秦朝开始,越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统治,期间也发生 征氏 姐妹的起兵反抗,但是,整体来看,当时的中原王朝是把越南作为国内的郡县管理,当地人民也被视为国内臣民,这与西方的殖民地和殖民地人民待遇是完全不同的,说白了,当时越南地区的人,是秦朝的正式公民,也是汉武帝之后的汉朝的正式臣民,中原地区有的权利,交趾地区一点不少。可是,交趾地区因为地处偏僻,环境恶劣,民风相对也更加彪悍,在中华大家庭里,就像一个叛逆的少年,屡屡想要独立自主,成家立业。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 “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愿意用几世换我们一世情缘,希望可以感动——上天!”
可能越南人拜的佛终于显灵了, 机会,终于被越南等来了。五代十国的南汉政权,内乱不休,中原地区也混乱不堪,天高皇帝远的交州,迎来了又一位起兵叛乱的将领——吴权。这位吴权是静海节度使杨廷艺的女婿和爱州牙将,公元937年后晋天福二年,交州牙将矫公羡袭杀节度使杨廷艺,并自立为节度使,次年公元938年,吴权在爱州起兵,迅速击败矫公羡,并打败了来帮助矫公羡的南汉军队,自立为交州节度使。从此,越南北部,真正算是玩儿脱了,就像青春期的孩子,正式开始了独立之路。之前,越南北部作为中原地区的郡县存在共1152年,终于,也算是长大成人了。
越南独立后的各朝代, 越南国王一面向中原王朝称臣,得到中原王朝册封、赐服,另一方面,对内自称皇帝,以南朝天子自居,称呼中原王朝为北朝,意为与中原王朝互为南北朝, 并多次组织兵力向北出兵征讨,除了开疆拓土,更有自南向北统一中国的勃勃野心。但是,很遗憾,因为地理环境和总体实力的限制,越南没能像蒙古和满清一样入主中原。因此,越南在其国内,几乎完美复制了中国的一切典章制度,中央机构、行政体系,甚至语言文字,当时的越南历朝历代的官方,和高丽、朝鲜完全一样,都以“小中华”自居,说白了,在官方层次,说汉语、写汉字,是参加科举考试,当官入士的敲门砖。
就像韩国、日本一样,作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语系的民族,越南人在使用汉字的时候,也遇到了驴唇不对马嘴,语言和文字对不上的问题。那怎么办呢? 有办法,借鉴和创新始终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为此,朝鲜世宗最终发明了谚文韩文,用以标注朝鲜语读音,并混合汉字使用,作为民间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这就和日本采取的措施一样了。当然,后期韩国和朝鲜废除了汉字,只用韩文了。
说回来,作为南岛语系百越民族的越南人,本身的语言系统和汉语也不同,所以,越南在 历史 中,没有借用汉字偏旁部首发明日文的平假名、片假名,也没有发明韩国的谚文、韩文,而是学习 历史 上的辽国、金国、西夏国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来造字,这种文字,在 历史 上被称为喃字,按照越南人的语言习惯,被称为字喃,这些文字用来作为越南民间标注越南语言的文字,曾经在越南很流行,字喃和汉字,共同构成了越南人的书写系统。越南的字喃和越南的奥黛一样,成了越南独特的一道美丽风景。
一切好像都很美好,越南也独立了,天子也自称南朝了,也雄心勃勃的想要征服北朝中国了,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好——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暂的!
就在字喃雄心勃勃准备随着越南征服越南南方而在整个越南一统江湖的时候,悲剧来了——法国人的传教士和法国人的军舰,一起来了。
法国传教士迅速在越南南方开展传教活动,而像中文一样复杂的越南文字——字喃,同样成了越南人成为——文化人——的巨大障碍。
这可咋整啊?总不能教民连《圣经》都读不了吧?愁秃了头的传教士想来想去,一拍脑袋,诶,有办法了,咱可以用拉丁字母来拼越南语啊!就这样,法国的天主教传教士罗德,按照他们自己的习惯,就像英国人威妥玛用英文字母为中文创造了威妥玛拼音一样,用法文字母为越南语创造了一套拼音系统,这套系统在1884年法国完全统治越南后正式成为法属越南的官方文字。
1945年,越南独立后,越南官方正式废除用汉字和喃字来书写越南语的系统,全面改用罗德创立的拉丁字母越南文来书写越南语。
这其中的原因,@朱哥人生路 有个大概的猜想。
一是和我们新中国推行简体字一样,为了普及教育而废弃复杂的汉字和喃字;
二是越南领导层希望表达民族独立的意识,以便在国际上与中国进行明显的区分,表达自己是真正主权独立国家的意识;
三是从阴暗心理来猜想,可能也包含警惕被中国再次同化和统治的警惕心吧!
这就是今日越南文的由来。但是,因为长达两千年的 历史 中,越南受到中国的长期影响,在语言文字上,受到的影响很深,很多词汇,需要用汉字或者字喃来书写就很清楚,但是用现在的越南文来书写,就很容易像韩文一样,无法表达同音字、同音词的问题,导致越南文成为一种不太成熟的文字。
@朱哥人生路 朱哥觉得,像 韩国这样,到现在的法律书籍,还是用汉字书写的,作为实用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即使韩国、越南、日本用汉字用了1000多年,他们不还是他们自己吗?另起炉灶的做法,非但给与中国人交流制造了人为障碍,也给自己的民众的使用,制造了无形的障碍,而且,韩国人和越南人,现在已经越来越没有办法阅读自己祖先留下来的古籍文书了!这造成的挖断民族根脉的效果,真的是好事吗?
古代的越南和我国,到底是处于怎么样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其实是“於越”
但是“骆越”人不仅仅是现在“京族”的祖先,学术界公认,骆越人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南至越南的红河流域。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中国境内的是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等民族,甚至很可能一部分汉族,也是由这个部族的一部分发展来的。
“雒越”的“骆”(雒)有水田之意,他们以农业维生,自战国时代生活在广西,骆越人经常与西瓯人(首府是郁林)共存于同一地区,故古籍上也将他们并称。后被并入南越,汉朝在此置交趾、九真、日南等郡。
“骆越”很偏远,是百越中最落后的一支,在战国末年,一部分骆越人移至越南红河一带,成立瓯雒国;东汉后改称“里人”。 与他们最接近的民族是京族、芒族等南亚语系民族,也就是说,他们的后代就是越南人。
那越南人的“越族”认同是怎么来的?其实越南古代对“越”这个字挺认同的,但这个认同的来源有些特殊,是南越国,这是秦末时期,中国在两广和越南北部的地方官员赵佗建立的割据政权,后来被汉武帝灭了,但是古代我们知道,国家并不完全是按照民族血统划分你我的,所以后世接受了一整套儒学文化体系和汉字的越南人一直视这个朝代为自己的古代历史,一直到近代,民族情绪形成,他们才承认的这个“南越国”属于中国历史,并矫枉过正,说是南越国政权侵略了他们祖先的地盘。
至于越南这个国号的来源,那其实也是中国给的,毕竟越南虽然独立的,但还是中国的藩属,越南阮朝嘉隆帝立国之始,便派使到清朝,求封为“南越国王”,清朝嘉庆帝不认同“南越”二字,改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于是开始以“越南”为国名。
至于为什么是“越南”不是“南越”,其实这是当时越南人的一个野心,南越在历史上已经由说法了,是南越国,这个地方包含范围非常广,越南请求以“南越”为国号,事实上是有相当的政治动机,不过被清廷察觉,嘉庆皇帝认为:就交趾一小块地方,怎么能称南越呢?改叫越南,意思是“越地之南”。
清朝《嘉庆重修一统志》里有所提及: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号,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与古南越不致混淆。所颁敕印,即以二字称名,著于《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
越南从中国脱离出去的时候,范围仅仅包括交趾一片,和南越相差很远
当时阮氏朝廷对此一国名表示接纳,并对它作出解释:其定以“越”字冠于上,示我国承旧服而克继前徽;以“南”字列于下,表我国拓南交而新膺眷命。名称正大,字义吉祥,且与内地“两粤”旧称迥然有别。
朝韩两国长期使用汉字,其姓氏除历史上南方日据时期有过模仿日本的姓氏,和元朝时期上层贵族有模仿蒙古的姓氏外,都使用模仿中国姓氏的朝鲜姓氏,其姓氏构成为本贯(类似于中国的郡望,比如“河东柳氏”的“河东”)+姓+支派,比如“金海金氏三贤派”,就是本贯为金海、支派为三贤的金某某,当然,这只有在祭祖、相亲之类特殊场合才会这么麻烦,平常说个姓名也就是了。
韩国正式身份证件上一般使用汉字标注姓名,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有正式的汉字姓名,正式的身份证件和档案材料商的姓名汉字,也是韩文上世纪80年代“谚名化”浪潮中唯一几乎未被波及的汉字使用两大领域之一(另一大领域是古籍),因此每个韩国公民理论上都会书写自己的汉字姓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朝韩文字的基础“训民正音”其实是一种纯拼音文字,同样的文字可能代表“音同字不同”的很多个字,比如汉字中的绿、律、滤,在谚名中是一样的,而姓氏中的虞、于、余、俞也是如此,如果不使用汉字,很多朝韩姓氏就根本无法分辨彼此,这对于讲究家族、血统的他们而言是无法忍受的。
正因为韩国档案、身份证件上都有汉字姓名,即便不懂得汉语的韩国人一般也知道自己姓名是哪几个汉字,但谚名又是拼音文字容易混淆,所以有时候一些韩国名人的姓名在音译成汉语时会搞错,本人发现后会主动纠正,比如乒乓球名将金择洙最初被中国写成“金泽洙”,有一次在无锡比赛时他本人看到秩序册,就主动在纸上写下“金择洙”这个正确的姓名;还有年少成名的女影星“文根英”,她的真实姓名其实是“文瑾莹”,也曾主动在中文圈澄清过。
越南北方(安南)历史上曾长期使用汉字,并曾创造过用汉字注音越南语的“喃文”,直到1651年法国人Alexandre de Rhodes发明拼音文字才改过来,但因为越南直到1919年才废除使用中文的科举考试(比中国还晚14年),因此写汉字的传统根基深厚,至今北方许多家庭仍会在春节贴中文春联。北方越南人中的大多数都有汉语姓名,可以和汉字一一对应。
不过越南是个多民族国家,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并不使用汉字姓名,且越南南方历史上叫“占城国”,是高棉文化、而非汉文化圈的地方,这里的人以前并不使用汉语姓名,是和安南合并成越南后模仿北方越南人改定的,因此和汉字的一一对应就比较差,且也有很多南方越南人根本没有汉语姓名。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巴比伦楔形文字共同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作出了贡献。但埃及象形文字在一千四百年前就已消失,巴比伦楔形文字也早在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唯有汉字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依然独立于世界文字之林,这是因为汉字具有三大特性。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汉字的适应性
汉字的生命力首先源于它适应汉语的特征。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一般一个汉字一个音节,形、音、义契合汉语特点,完美的实现承担记录汉语的表达功能。汉字还契合汉语语序这一最重要的语法表达手段。例如“客上天然居”,可以从左读起,也可以从右读起,各有含义。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字词组合,文意清晰;词中有画,景中生情。
汉语有限的音节加上声调,可以有一千多个带调音节。但这远远不足以记录越来越多的新词新语。汉字弥补了口语的不足。“一字多音”和“一音多字”,非常和谐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汉语几千年来一直保持它稳定和灵活的特质。
汉语从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发展的过程中,汉字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汉字具有非常强的组词能力。例如:以“鸡”组词,就有鸡眼、鸡胸、鸡头、鸡冠、鸡公、鸡皮、鸡骨、鸡心、鸡笼、 鸡群、木鸡、火鸡、水鸡、土鸡、金鸡、家鸡、锦鸡、白鸡、黑鸡、山鸡、天鸡、阉鸡等数十个词语,不仅构词十分便利,而且还能从汉字层面推断出词义。这在拼音文字记录的语言里很难做到。例如,英语一般就没用“chicken”(鸡)作为语素去组“鸡眼”Heloma、“鸡头”Foxnut、“火鸡”Turkey、“山鸡” Pheasant等词语。
汉语音节有限,无论是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难免出现同音现象。例如“gōng shì”,单独一个词音 ,究竟何指往往不清楚但是一用汉字书写,立即清晰明了:“公示、公式、公事、攻势、 工事、宫室”。这也是汉字生命力所在。
汉字源于图形文字,其方块形状留有图画的痕迹,书写时很容易以书写者的美感认识加以美化,成为艺术文字,进而发展出书法艺术。古典诗词曲赋讲究字数对等、节律对应。从《诗经》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汉字形音义一体化的样式为汉语诗词节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形成了汉语独特的文学样式。汉语精巧隽永的对联和雅俗共赏的灯谜,无不依靠汉字的构式特征。总之,汉字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汉字的开放性
汉字具有开放性特征。汉字作为形音义立体组合的表意文字,其核心“字义”十分稳定;其书写“字形”可以根据时代发展不断简化或者繁化;其“字音”可以根据不同区域方言系统要求发音。无论“形、音”如何变化,意义终究不变。这一开放性特点,使得汉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外的辐射延伸能力。
汉语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方言的语言。汉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整合不断分化的过程。汉字的最优之处就在于它能适应多方言需求,不管你用什么方言的读音去表述,其字义不变。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就记录了汉代十三种汉语方言。当今,汉语的七大方言(或称十大方言)内部还有68种次方言,其下还可分出85种片区方言。从汉语方言调查和人们的实际交往中可知,各方言之间难以互相听懂,就是本方言内部由于地区族群的差异,也存在你说我听不明白的现象,但这些都因为汉字的存在基本迎刃而解。无论各地使用什么方音,汉字的表意都是一致的。交流的一切障碍借助汉字一写就明白。各地方言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语音系统发音,表达出的意义却是一样的。汉字的超方言性,使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得以传承,使汉民族各族群的特色得以保存,使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得以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百花齐放、充满魅力,汉字功不可没。
汉字不仅具有超方言的功能,而且还具有超语言的功能。汉字曾为国内许多少数民族借用,形成汉字壮文、汉字苗文、汉字侗文。历史上越南、朝鲜、日本等也都曾大量接受中国文化和中国移民,并借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越南自古以来一直使用汉字。直到近代沦为法属殖民地后,才发展了新的拼音文字。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汉字。四百年前才有了自己的拼音文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传入日本后,填补了日语没有书写系统的空白。日本官方早期正式书函、文献、历史、文化典籍都完全用汉字书写。近代以来,虽然日本也有主张废除或限制汉字的运动,但最终都无法改变日本人的汉字情结。
汉字的开放性,为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承立下汗马功劳,在亚洲构建了影响深远的汉字文化圈。
汉字的凝聚性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中国分分合合,但最终都走向了统一,这和汉字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方面起的作用分不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同文”,北魏时期的鲜卑族领袖拓拔弘在军事上占领中国后,就要求鲜卑人必须会讲汉语写汉字,其后的元代清代统治者也是如此要求。汉字的凝聚性不容小觑。
汉字一直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中华文化的浩瀚典籍集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各种古籍能保持完整直到现在,汉字功不可没。从商周编年史、先秦诸子百家、司马迁《史记》和许慎《说文》,到清代的《全唐诗》《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汉字维系了统一的书面语,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
汉字得到人们长期以来的敬重。几千年来,学校(私塾)的读书识字教学告诉我们,对语言文字要心存敬畏感。老祖宗告诉我们,字纸不能随意处理,否则是对孔子的亵渎。“敬惜字纸”的概念沿承了多少代人。人们尊师重教,尊敬语言文字,甚至出现语言拜物教现象。汉字的构式审美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谐思想。汉字展示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整体性、统一性,获得一代又一代人的良好传承。中国人历来都有见字识人之说。中国古代文人精神层面的修身,往往能通过书写管中窥豹。
清朝以前,中国作为文化输出大国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东亚、东南亚范围内的国家。华夏文明作为仅存的四大古文明之一,有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面对体系如此完善的华夏文明,其他小国十分羡慕。当他们逐渐了解中华文化之后,纷纷开始效仿,于是儒家文化如同洪流般迅速涌入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
当在了解日本文字之时,会发现唐朝时期日文中的平假名、片假名跟汉字中的某些偏旁很像,这是由于汉字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传入日本的缘故。作为最早接受汉字的朝鲜半岛,西汉末年时就曾用全汉字书写《留记》。越南在宋代曾为中国地盘,所以一直接受汉字文化的熏陶,就算在宋朝之后,越南作为独立国家依旧沿用汉字作为通用文字。
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宣扬传播,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民族独立性,倡导独立文化,原本接受华夏文化的国家开始排斥汉字。以越南、韩国、朝鲜为代表的国家都开始创造独特的本国文字,禁止再使用汉字。虽然朝鲜和韩国创造了新的文字体系,但还是可以看到汉字存在的影子,几乎很多字无论从字形还是发音都跟汉语相差无异。
但是18世纪越南内战时期,阮福映一派为了获得胜利,寻求法国的帮助。阮福映一派与法国签订盟约,表示获得法国援助之后会割让越南土地,允许通商传播宗教等。在1885年清朝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掌控权之后,执着于民族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法国人对于作为殖民地的越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对于受到2000余年汉文化影响的越南,法国人短时间内难以撼动儒家文化在越南人心中的位置。在当时还流行越南人模仿汉字创造的本土文字——喃语,喃语不同于韩文跟日文,其他两种都是尽量简化文字,而喃语利用已有的汉字和其部件组成新的复杂文字,尽管能看懂是汉字,但是当喃语的读音与文字相结合,就让人一头雾水,根本理解不了。
刚开始,法国人为了彻底推翻汉文化,直接在全国推行法语,但是由于汉字文化的根深蒂固,这种新的文字无法彻底抹去汉字的影响。但在17世纪作为传教的越南天主教会研发了新的文字,这种文字采用拉丁字母记录越南发音,并且迅速在民间推广。由于这种文字与中国文化完全脱钩,使得当时越南的精英人才逐渐生疏中国文明,当地的殖民局对此十分支持。1917年12月21日,随着《印度支那联邦公共教育法》的颁布,学校的汉字教育彻底被废除,开始使用法文或者本土国语进行教学,汉文化至此被完全废弃。
创立新文字固然昭示民族独立性,但是这几国没有学习过汉字的年轻一辈根本无法从古籍中获得国家历史,要想毁灭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毁灭其历史,不知几个世纪之后的越南等国是否还有历史可循。在放弃汉字之后,大部分越南人都无法看懂100年前祖先留下的文字,只能通过翻译或者批注去理解,甚至有些越南人的族谱都是用汉字书写,后世之人却无法理解族谱中记载的文字,很多历史遗留文化出现断层。
尽管汉字不再是越南的国语,但是还是可以从越南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中华文化的影子。越南跟中国一样,也有贴春联祭祀祖先的习俗,当春节来临之际,很多越南人就会在街上写对联,人们称之为“图翁”,年纪大一点的还会写汉字,年轻的就只会用拉丁文了。
与方正的汉字对联相比,使用拉丁文字的越南对联就像鬼画符一样,根本没有一点美感可循。汉字并不是在越南完全绝迹,在某些重大祭祀活动中,往往会看到汉语繁体字。越南人对此的解释是,因为祖先没有学习过拉丁文,怕无法与祖先进行交流,这个理由叫人忍俊不禁。
近几年来,不少越南学者对汉字的重要性给予肯定,认为学习汉字有助于了解国家历史,研习古代遗产,也有不少人呼吁越南再次学习汉字。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是由于汉字的复杂程度,现在大范围的推广很难实现,面对越南遗留的历史文化,后人也只能望而兴叹。
为何韩国和越南吵着要恢复汉字教育?原来他们实在没办法了
本文2023-10-25 11:04: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