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保护状况良好,很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弘扬。
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说,中国已有端午节、京剧、针灸等39个项目入选,总数位居世界第一。非遗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大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代表性,民族风格浓厚,值得好好弘扬。
各级各有关部门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在加快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抢救和挖掘工作,做到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既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又促进文化发展,做到在继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之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1、领导重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2006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连江、罗源等民族地区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福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福州市文化强市建设纲要》,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福州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为福清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建立少数民族生态保护区,提供了工作依据。
2、搞好评选和申报工作,推动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2007年,在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经组织评选认定,并经市政府批准,福清市有38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的项目占8项,分别是:长乐琴江满族村台阁戏、罗源和连江畲族山歌、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畲族服饰、畲族婚礼、畲族三月三乌饭节、连江滩涂泥撬等。同年,经市政府批准,福清市选送的畲族山歌、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畲族传统服饰、畲族传统医药、八井拳、琴江台阁等6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继承。其中,畲族传统服饰、畲族传统医药等2个项目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选。目前公示期已结束,有望于6月份正式获批。
以评选市级“文化艺术之乡”与申报省级“文化艺术之乡”为契机,对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形态保存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特色鲜明和群众基础广泛的区域,进行评选命名,实施整体保护。2008年,经组织评选,市政府命名的市级“文化艺术之乡”有长乐航城街道琴江满族村、连江小沧畲族乡、连江潘渡乡仁山村、罗源霍口乡福湖村、罗源飞竹镇飞竹居委会、罗源松山镇八井村、罗源起步镇潮格村等7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之乡。其中长乐航城街道琴江满族村、罗源松山镇八井村、罗源飞竹镇飞竹居委会、连江潘渡乡仁山村、连江小沧乡等5个少数民族文化乡(村),被省文化厅列入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施整体性保护传承。琴江满族村还被评为福建省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3、开展文化展示和文艺演示,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福清市各级各相关部门积极采集民族文化遗产,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着力提高全社会对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感和保护意识。福州市在市群众艺术馆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厅,在市博物馆设立了民俗展厅;罗源县成立了畲族中草药研究所,在县博物馆设立民俗展厅,在县文化馆设立畲族舞蹈培训基地;连江县创办了民族服饰加工厂,展示畲族特色文化;长乐市投入巨资建成了琴江八旗文化博物馆等等。这些重要的平台和窗口,较好地展示了民族特色文化,使之得以更好地传承。
此外,福清市通过“福建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日活动”、“福州市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专场晚会”、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等一系列文艺活动,扩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地位。
4、投入专项经费,少数民族文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抢救、保护和修复。
福清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加快城乡建设的同时,加强民族文物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福清市少数民族文物中有1处国家级文物、5处市级文物、4处县(市)区级文物,以及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市财政在每年划拨文物工作经费的基础上,还投入大量专项经费,支持开展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修复了国家级文物“萨氏民居”、市级文物“福州清真寺”等少数民族文物。相关县(市)区也投入资金,对民族文物进行保护,如长乐市投入150多万元,相继修复建成了琴江八旗文化博物馆、八旗广场、八旗水师兵营等,完成了首里街等遗址的保护规划方案,通过建设改变了琴江村的村容村貌,增加了旅游景点;连江县保护并修缮了小沧乡七里村古畲寨探花府、东风龙宫庙等,并将其列为县级文物。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丢失,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民族文化(包括汉族本身)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很明显,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只看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视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至于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等一系列惨痛的民族文化流失现象的产生。因此,我们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因为相对于汉族文化而言,少数民族文化显得更脆弱,更需要人们的重视和保护。
1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传承,那它面临的将是从地球上消失的厄运。因此,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据了解和分析,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
首先,年轻一代的“现代化”观念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年轻一代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肯定了年轻一代在传承民族文化上的关键作用,任何文化只有在不断地一代一代往后传承才能保持和发展。目前,我国的民族现状是,民族的不断融合,逐渐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方面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但另一方面也对本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这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的“现代化”上。少数民族的孩子越来越多地进入“汉区”接受教育和工作,长期地处于外族文化的影响之中,一些所谓的先进观念的输入使得不少少数民族的年轻人逐渐丢弃了一些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外来服饰的传入,很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在家里也不经常穿本民族服装了,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民族节日才穿本民族的服饰。年轻一代观念上与本民族文化传统越走越远的状况必须引起广大民族工作者的重视,民族的未来不容轻视。
其次,外来“先进文化”的强大冲击。有一种说法认为落后文化总会被先进文化吞噬。我不太赞同,因为文化本无先进与落后、优秀与卑劣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能用本位的和阶段性的价值观去评判文化的优劣,更无权决定某一种文化的存亡。或许在若干年后,一些所谓的落后的文化也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积极意义。所以,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重视每一种文化,在当今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外来的观念和技术挤占了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空间,如手机、电脑和一些生产器械等,已经将很多少数民族传统的东西挤进了历史的盒子里,人们只有在历史的记载中才能看到了,这是很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的。
第三,一些政策性的偏差也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家政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会有消极的,这里我只用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就是普通话的全面推广。这一举措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它有助于民族间的交流和团结,有助于各少数民族更好地学习先进知识和掌握先进技术。然而,这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挤占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空间,普通话的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主要是年轻人)不再重视本民族语言,甚至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已经完全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了,民族语言的消亡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因此,我们有必要考虑消除一些政策性的不良影响,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
目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已经不得不重视了,因为当前威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因素太多了,如果我们不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将会缺失几分色彩而显得单调和无力,我们更无颜面对千秋万代的子孙。
2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正如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一样,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已经或者正在消亡。我们不应该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我们要时刻注意保护好,否则我们将再也找不回它们。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最近几年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民族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也在不懈地努力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21 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少数民族分布零散,点很多,并且大多数分布在比较偏远的不发达地区,再加上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这就决定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成本必然会高,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是不行的。
22 增加技术和人才投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方方面面,再加上各少数民族地区和文化的特殊性,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便无从谈起。另外,没有研究就更谈不上保护,研究就是最好的保护。而目前,任何研究都离不开专业人才,因此,可以这么说,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根本。
23 我认为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全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本身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因为据我了解,在很多地方不是政府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投入不够,而是普通民众(包括当地人)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保护意识不强,任何人为的破坏对文化传统都有可能是致命的。从大的来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使中华文化元气大伤;从小的来说,人不小心打碎了一件民族珍品,也是民族文化的重大损失。因此,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将在呵大程度上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成败。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一件很简单的工作,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者,我们每个人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做出一点贡献,就是整个保护工作的一个巨大进步了。
3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停滞不前,因为发展是社会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可阻挡的。然而,发展是不能盲目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方向,否则就有可能走向消亡。因此,如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把握好发展的方向,也是广大民族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广大少数民族同胞也过上了好日子。但是,在看到成就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隐藏着的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民族跨越式进步的同时显得过急了,以至于把一些传统的文化和习惯留在了跨越前而没能带进新时代,这些传统的文化和习惯的好坏我们先不讨论,单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这就是一种损失,或许当人们想从以前找回一些什么的时候,却发现那些东西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
我想我们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应该是“推倒重建”式的,而更应该注重可持续的发展,因为文化终归是民族的根,丢掉了传统文化,民族的发展又从何谈起?因此,我认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应该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开始。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工作的三大重任,不管我们是不是民族工作者,我认为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这三大重任,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华文明失去了各少数民族文明也就无所谓中华文明了。我们要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就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开始。
党 和国 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 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大战 略任务,牢牢把握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 第一,加快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保障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加强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扶持民族自治地方重点民族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族博物馆。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和相关设备,建设和完善流动服务网络。推进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国家实施各项重大文化工程时,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 第二,加大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加大对民族类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支持少数民族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加强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工作,逐步增加优秀汉文、外文出版物和优秀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双向翻译出版数量,提高翻译出版质量。提高民族地区电台、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自办率。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推出内容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数量更加丰富的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作品。 第三,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抢救和传承、创新。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有计划地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做好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村寨保护工作。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尊重、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促进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鼓励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发展,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
有3个方面
1、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旧中国强制规定汉语为国语国文,不承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地位,有本质的不同。
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群众性。少数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否被尊重十分敏感,往往把它看作是否尊重他们的民族的问题。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少数民族,是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对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
3、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是包括少数民族人民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中国政府在致力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进步,提高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特别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对各民族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进行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维修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寺庙和宗教设施。
本文2023-08-05 02:31: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