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寒季节古人会做些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在大寒季节古人会做些什么,第1张

在古代,每逢大寒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采冰储积起来。采冰是为了来年夏天使用,古代没有冰箱,靠最冷时采集的冰供夏天使用。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

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

中国“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次引起人们对这一古老民间历法的关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突出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名称为最重要的节气,自古以来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那么,中国哪些古书中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呢?

  一、夏历先书《夏小正》

  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记录星象物候变化与一年中四季与月份关系的书是《夏小正》。《夏小正》全文400 余字,它以全年十二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侯、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内容。古文《夏小正》用字简练,记载文字大多是二字或三字一句,再加上时间的推移今人读起来觉得有些难度。但文字记载的星象位置经有关专家研究证明是从夏代到商代都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在许多后来的著作中可以印证。夏小正一书证明,我国古人对于星辰、北斗的变化规律研究已达到了当时的一个高度。《夏小正》书中依据天空星象的位置,相对配合记载了物候变化,“雁北乡,獭祭鱼,鹰则为鸠,有鸣仓庚,鹰始挚,寒蝉鸣,陨麋角”等与现代所见七十二物候中的多处内容相同。

  《夏小正》所记载的内容和所观察的范围是后来形成的二十四节气的基础,是古人在气象物侯方面取得的里程碑式的成就。

  二、《逸周书》章节论述节气

  《逸周书》旧序中说“所言文王与纣之事,故谓之《周书》”。说周代的事,那就是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书中卷六第五十一章周月解和五十二章时训解,五十三章月令解,是对当时气象节气历法的一个全面记录。其中,周月解文字不多,但叙述明确,“月周天进一次而与日合宿,日行月一次而周天,历舍于十有二辰,终则复始……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应、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闰无中气。斗指两辰之间,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夏数得天,百王所同,其在商汤,用师于夏,除民之灾,顺天革命,改正朔,变服殊号一文一质,示不相沿,以建丑之月为正,易民之视,若天时大变亦一代之事,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异械以垂三统,至于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夏焉,是谓《周月》以纪于政。”这一章中所记载的中气,春三月只有春分是后来划定的中气。惊蛰和清明应为节气。春三月中气与现代使用情况有所不同,惊蛰、春分、清明三个节气相连共45天,与每月一中气也不相符,这是最早的三统历成书后,被写《三统历谱》的人将春季节气颠倒的原因。

  《逸周书》已明确了中气在每个月中的使用顺序,并有了中气的名称。时训解第五十二中已完全记录了二十四个节气以及七十二个物候的名称,重要的是书中将节气与物候现象与时事、政治、民生有了紧密的联系。如“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大雪之日,鵙鸟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将帅不和,荔挺不生,卿士专权。”在这里每个节气中物候的自然现象被人们赋予了另外的意义,其中有合理的观察,也有迷信的不科学联系,如“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就比较合理,到了惊蛰之日,地气上升,温度应该升高,草木应该开始初生了,如果此时草木还不生长,按现代说就是气温偏低,或遇春寒,季节推后了,那么,后边生长的日子就会被挤占了,生长时日不够了,植物的果实自然就不会成熟,至于一些和国家政治事物治国之策相联系的事情,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当时人的观察范围、角度,或总结方法。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缺少更多的知识,所以有唯心或附会的东西是可以理解的。这么重要的一本书经过许多人的编写、审看,最后成书并指导人们的治国、生产、生活行为,在当时一定是合时宜的。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已完全具备了形成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条件。但在“周月解、时训解、月令解中都没有提到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数量名称,只是对“中气以著时应”作了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名词总结出现是在《逸周书》之后。也可以看出,我国节气文化的演变和漫长推进轨迹。

在古代,每逢大寒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采冰储积起来。采冰是为了来年夏天使用,古代没有冰箱,靠最冷时采集的冰供夏天使用。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

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

在大寒时节,古人会:采集冰块。

古代是没有制冰的技术的,古代富裕的家庭和皇室都是有专门的冰窖用作储存冰块,在大寒河里上冻的时候,命人收集冰块,以用作在夏天使用,炎炎酷暑,是很需要冰块解暑的。

在古代,一到大寒时节,无论是皇室还是民间都忙着采冰,因为此时的冰最硬最厚。据《周礼》记载,古代专门设有掌管冰政的官员,叫“凌人”。大寒时节,由“凌人”主持采集冰块,放入地窖,留到第二年夏季使用。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

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

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尾牙祭,亦称“做牙”、“做牙祭”等,民间有做完牙祭后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流行的年尾“年会”是“尾牙祭”的遗俗。

在古代,每逢大寒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采冰储积起来。采冰是为了来年夏天使用,古代没有冰箱,靠最冷时采集的冰供夏天使用。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

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

很快又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寒,大寒是怎么来的?想必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吧!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寒吧!

大寒的由来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冷不冷

大寒期间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诗云"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大寒冷还是小寒冷

大寒比小寒冷。

大寒时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

大寒气候怎么样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

大寒有什么民间活动

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了。

01

关于二十四节气,各地有很多民间传说,其中一个传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浪子,家中颇为富有。可这浪子不知时令节气,不好好种田,成天只知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坐吃山空,把父亲留下来的一份祖业吃光了,后来只好向亲戚借贷。

时间长了,亲戚都不理他了。他只好向舅舅借衣服去当,把舅舅仅有的几件衣服也当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件稍值钱一点的棉袄了。

正月初一这一天,浪子名为上门给舅舅拜年,实际上就是为了借这件棉袄。一看舅舅把棉袄穿在身上,天气又是那样的冷,也没好意思开口让舅舅把这件棉袄脱下来。

好不容易等到到了二月份,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要借棉袄,就说:“二月二十八,冻死鸡和鸭。”浪子一听,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三月份,天气逐渐转暖。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要借棉袄,就说:“三月三,冻死单身汉。”

浪子知道舅舅是个单身汉,一听这话又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四月份,天气更暖和了。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又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还是要借棉袄,就说:“四月二十,冻断树枝。”浪子一听,知道借棉袄又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五月份,人们都穿单衣孔浪子心想:现在去借棉袄,舅舅还有什么话说谁知舅舅却说了一句:“吃了五月粽,寒衣不可送。”

到了六月份,天气热得很,人们都打起赤膊来了。浪子心想:我六月三伏天去借棉袄,看你还有何话说!谁知舅舅却说:“人是不毛虫,单怕六月天的冷北风。”

到了七月份,天气仍然很热,浪子又找舅舅开口借棉袄。舅舅说:“吃了七月半的饭,放牛儿子堤坡站。”这意思很明白:

天气冷起来了,棉袄借不成了。到了八月份,浪子不死心,又去找舅舅。舅舅说:"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开始下霜了,谁还愿把棉袄借出去

到了九月份,浪子还是不死心,又去了舅舅家。还没有开口,舅舅说:“起了重阳风,虫子蚂蚁都要准备过冬—你就不要再打我件棉袄的主意J o我以前接济你,实际上是害了你。你以后借东西典当是没有门了,我有也不会借给你J o你还是好好种田,自己养活自己吧!”

后来浪子回头,勤扒苦做,终于积起了一份家业。

二十四节气大寒的简介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大寒为一年中严寒之极点,自冬至后第三十六日的大寒也有所谓「四九夜眠如露宿」之称,表示严寒之极。古人此时正忙着准备过年,鲜花、年柑等为新春应景之物。秧田须覆盖塑料布或不织布保温

二十四节气大寒的三侯

大寒第一候是鸡乳,母鸡开始孵育小鸡。

大寒第二候是征鸟厉疾,征鸟是指凶猛有攻击性的鸟类,如老鹰、隼等猛禽,因受到饥寒交迫之苦,仍遨翔于天际,展现杀伐的本能追捕猎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第三候是水泽腹坚,此时寒冷已极,河川的水结冰直透到水底,形成又厚又硬的冰块。

日本的大寒三候是款冬华。水泽腹坚。鸡始乳。款冬是少数在寒冬开花的植物。

大寒,与小寒相对,都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因“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它是中国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

黄河流域地区的大寒物候特征为“鸡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意思是:大寒以后阳气上升明显,可以孵小鸡了(就现在情况而言,正月份才开始孵化小鸡)。

征鸟即鹰隼等肉食鸟类,大寒时节多盘旋高空,寻捕食物,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大寒地面气温降至最低点,河内冰层也达到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生于江南一带)”。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在大寒季节古人会做些什么

在古代,每逢大寒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采冰储积起来。采冰是为了来年夏天使用,古代没有冰箱,靠最冷时采集的冰供夏天使用。大寒节气的特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