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的自汗、多汗、盗汗有什么区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中医常说的自汗、多汗、盗汗有什么区别?,第1张

自汗和盗汗多汗。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字,翰就是在白天的时候。在一些做了一些轻微的运动之后而出的汗。盗汗就是晚上睡觉之后在自己不知道情况下出的汗。更简单一点就是。一个是白天出汗,一个是晚上出汗。

而自汗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在自己大病一场之后,体质虚弱,白天出汗了。可能没有做什么运动,或者只是稍微的动了一下,身体便出现了常人可能没有出的汗,这种情况下称为自汗。

当然自汗也分虚实,如果是明明出汗,但是感觉身体很冷,那就是气虚。如果是身体很热,出汗了也不怕冷,那可能就是里热。这些情况都是要分清楚的,因为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盗汗的话就是我这睡觉出一身汗,也有虚实之分。

只有多汗的话可能是一种疾病,分为疾病性和功能性。如果是疾病性的话,可能是因为内分泌失调或者是激素紊乱造成的,而功能性可能就是与精神因素有关,比如精神紧张或者是情绪失调等等,一般情况下也很难去完全治疗好,很多时候只能说是去控制它。

而且少有人全身多汗,更多的都是局部多汗,可以通过药物和手术进行控制,但是由于部位不同,控制效果也不一样。

当然,如果我们出现了自汗,多汗,盗汗等现象,我们也需要去注意一下,如果过于严重,建议去医院观察一下。

很多人有容易出汗的毛病,没有感冒,也没有慢性病,明明天气很凉快,坐在屋里不动却总是大汗淋漓,稍微一活动则出汗更为严重,这种天气不热而异常出汗的情况中医称之为自汗症。

自汗是指不因炎热、劳累、穿衣过厚、服用发汗药物等因素而时时汗出,动辄加重的病症。自汗症多见于感冒后、肥胖、久病体虚的病人。

自汗症的病因病机:自汗症有虚有实,虚证多见气虚、阳虚之后导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自汗;实证多为风热、湿热、痰饮等邪气迫汗而出。

自汗症的辨证论治:

虚证: 虚证自汗,以补固为主。

1、营卫不和:

主要表现: 汗出,恶风,或见头痛,发热,鼻塞流涕,肢体酸痛,脉浮缓。

治法: 调和营卫

方药: 桂枝汤

组成: 桂枝 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加减: 咳嗽加厚朴、杏仁,汗多加龙骨、牡蛎,心烦失眠加生地、百合、炒枣仁。

2、气虚:

主要表现: 安静时汗出,微恶风,劳作后加重,平素易感冒,乏力易累,神疲倦怠,面色无华,舌苔,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法: 益气固表

方药: 玉屏风散

组成: 黄芪 白术 防风

加减: 气虚严重,重用黄芪加党参、黄精;出汗甚,加浮小麦、糯稻根、麻黄根;舌红,脉细数,合生脉饮。

3、阳虚:

主要表现: 时时汗出,乏力易累怕冷,肢体倦怠;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脉微欲绝等亡阳急症。

治法: 温阳止汗

方药: 轻者芪附汤,亡阳证用参附汤

组成: 芪附汤:黄芪 黑附子; 参附汤:人参、黑附子

加减: 汗出多加龙骨、牡蛎;口渴舌燥合生脉饮。

实证 :实证之汗以疏泻为主

1、风热:

主要表现: 微汗,汗出频频,口渴咽痛,咳嗽,发热,微恶风,头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银翘散

组成: 金银花 连翘 竹叶 荆芥穗 牛蒡子 淡豆豉 薄荷 甘草 芦根 桔梗

加减: 咳嗽合桑菊饮;咽痛明显加玄参、生地、蒲公英;

2、风湿

主要表现: 自汗,恶风发热,身体酸楚,小便不利,舌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 祛湿解表

方药: 防己黄芪汤

组成: 防己 黄芪 炙甘草 白术 生姜 大枣

加减: 身体重痛加羌活、防风、白芷;恶心呕吐加藿香、佩兰、苏叶。

注: 本方黄芪、白术、炙甘草、大枣补气扶正,防己行水祛邪,属扶正祛邪兼顾之剂。

3、湿热:

主要表现: 头颈部汗出,沾衣而黄,口中粘腻,口渴,身体困重,低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 三仁汤

组成: 杏仁 白蔻仁 薏苡仁 半夏 厚朴 竹叶 通草 滑石

加减: 腹胀、大便不爽加苍术、大腹皮

4、水饮

主要表现: 自汗出,口不渴,小便不利,食少,心下悸,或心胸气满,或胃脘部按之辘辘有水声,脉弦滑。

治法: 健脾化饮

方药: 茯苓甘草汤合外台茯苓饮

组成:

1、茯苓甘草汤: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2、外台茯苓饮: 茯苓 人参 白术 枳实 生姜 橘皮

加减: 咳喘加杏仁、厚朴;心下按之微痛,舌苔黄合小陷胸汤。

总结: 多汗、自汗多见于久病体虚、体质虚弱者,西医对此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而中医的补气、温阳、固表、祛风、除湿等治疗方法,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扩展阅读:

1、风热感冒、风热咳嗽,中医治疗指南;

2、流感季节,拒绝输液抗生素,看完这篇文章人人都会治感冒;

3、震惊!感冒居然可以诱发3000多种“不治之症”。

一、自汗、盗汗的常见病因

内因: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外因:风邪外袭。

二、自汗、盗汗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自汗、盗汗的病位主要在肺卫,与肝有关。

基本病机,一是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卫外失司;二是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

病理性质多属虚证,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自汗日久,阴液亏虚,易并发盗汗。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

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出汗本身是一种调节体温、散热的一种方式,比如劳动、运动、情绪激动、紧张之后出汗都是很正常的,因此出汗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中医认为出汗也是有他的道理的,比如《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比如胖一些的人汗液就会多一些,瘦一些的人出汗就会少一些,这都属于正常范畴。出汗一定要分出来是生理性出汗还是病理性出汗,病理性出汗也就是多汗症的原因总体概括起来就是一种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

中医认为出汗是一种阴阳失调引起的中医是怎样认为每个人出汗的情况:医学对于出汗是有分类规定的,有自汗、盗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等,最常见的还是自汗和盗汗。

所谓自汗就是无缘无故、不自主地出汗,一般都是在白天并不炎热也没有运动的环境下。盗汗医学上认为就是在夜间睡着了时候出汗,而睡醒了后汗就止了。

当然其它还有很多出汗的情况都有分类。自汗和盗汗有一部分在医学上是病理性的,是合并在某一些疾病上的。有时是由于体内中枢神经紊乱有关自汗和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一些高热性的疾病如发烧、肺炎、风湿热等疾病。

另外还有一些内分泌紊乱的原因也是有的,如更年期综合征,还有一些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如甲亢。还有一些一般疾病的情况如糖尿病的低血糖状态或者冠心病疼痛缺氧状态。其它还有药物引起的出汗如吃阿司匹林等。因此自汗的原因还是很多的。人都会出汗,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

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应引起重视。

以下就是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自汗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人都会出汗,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应引起重视。

在入睡后出汗,醒则汗止,如同小偷半夜光顾,见人醒便不敢行动。为盗汗。

不热不累,不服用发散药物,也会在白天自然汗出,为自汗。

盗汗,中医认为与阴虚火旺、积滞内热、心血不足有关。常伴有手足心热,容易口腔溃疡,面部两颧发红,舌尖偏红,舌面少苔或无苔。

自汗的原因,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以阳虚居多。

介绍几种治盗汗和自汗的奇草药。

1、五倍子

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广西等地。

别称文蛤、百虫仓、木附子、盐麸叶等。

性味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治自汗、盗汗

五倍子细末,用普通食醋调成软膏状,于睡前敷贴脐中。

治盗汗: 五倍子末、荞麦面等分。水和一起,煨熟。夜卧待饥时,干吃二三个,勿饮茶水。(《本草纲目》)

2、网络鸡血藤

为豆科鸡血藤属植物。又名黄藤、蓝藤,硬壳藤、石柱藤。昆明鸡血藤也是它一个流传很广的称呼,但这并不表明它只长在云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云南、福建等地也常有它的身影。

入药部位主要为茎。性味苦,温。养血祛风补虚,活血通经通络。

治体虚盗汗: 鲜昆明鸡血藤。煎水冲鸡蛋二只服。(江西《草药手册》)

3、木槿花

木槿花是著名的绿篱植物,为锦葵科木槿属,国内很多地方可见,也是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国花。花色有纯白、淡粉、淡紫、紫红等,花型有单瓣、复瓣、重瓣几种。

性味甘苦凉,归脾肺肝经。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治盗汗: 取木槿花开而再合的,焙干捣为细末,猪皮煎汤调下,晚饭后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木槿花朝开暮落,故开而再合的木槿花并不难寻。

4、栌兰

非兰科,而是马齿苋科,因根像人参,得名土人参、土高丽参。因开花时间在申时(下午一到三点),又取名申时草。还因开花时间可提醒煮饭开饭,又得名煮饭花。

常见于村庄附近的阴湿地。浙江、安徽、福建、河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可见。

根叶均可入药。性味甘平。具有滋补强壮补气血,健脾润肺,止咳,调经功效。

治盗汗、自汗: 土高丽参,猪肚一个。炖服。(《闽东本草》)

5、芋梗

为芋头的茎。长而肥大,绿色或紫红色。别名:芋荷、芋侠、芋茎等。

入药辛平。祛风利湿,解毒化瘀。

治盗汗: 芋梗或花,猪瘦肉。同煮服。(江西《草药手册》)

6、桑叶

古人认为“箕星之精,散而为桑”。箕星是风神,能兴风,故桑树来头不小,其叶甘能养血、滋阴,苦寒能燥湿泻热,正切中盗汗“阴虚火旺”的病机,因此可有效地治疗此症。

治盗汗: 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用温米汤空腹调服。《夷坚志》

7、折耳根

味辛,还寒能清热,又能清肺热。遇到发热、咳嗽、胸痛、咯血,咳出之痰多且臭这类肺系疾病时,鱼腥草都是治疗的要药。肺病咳嗽引发盗汗,可因余邪未尽而正气已虚引起,还可能是因邪热伤津所致。

治肺病咳嗽盗汗: 折耳根叶,猪肚一个。将折耳根叶置肚内炖汤服。每日一剂,连用三剂。(来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8、棉花子

为锦葵科植物草棉、陆地棉、海岛棉的种子。草棉分布于我国甘肃、新疆、广东、四川和云南等地均系栽培。性味辛热,入肝肾脾胃经。温肾,通乳,活血止血。

治盗汗不止: 棉子仁,每日煎汤一碗,空腹服三、四日。(《纲目拾遗》)

提醒: 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

中医常说的自汗、多汗、盗汗有什么区别?

自汗和盗汗多汗。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字,翰就是在白天的时候。在一些做了一些轻微的运动之后而出的汗。盗汗就是晚上睡觉之后在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