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医古文得意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学习医古文得意义,第1张

学习医古文的根源在过去两千年的历史当中。这其间有数不清的名医为这个理论添砖加,有无数医案与这些理论相互辉映。近代中医除了在药物药理研究有所创新外,其他的关于理论方面可以说是原地踏步,没有大的建树。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民科看不起师承,师承看不起学院这一鄙视链的来由。某种角度来说,这还真是有一定的道理。(当然这并不表明这是对的,我本身也不赞成这个观点)

如果不懂文言文,这个巨大的资料库就相当于锁了起来,没办法引用,没办法参考,只能靠别人的发掘、整理、引用、注释,而无法自己亲自去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这对于有志学习中医,并以中医为终身事业的中医人来说,不得不说是一大憾事。

以我自己来说,治儿科,死守钱乙和薛立斋;妇科,当仁不让傅青主;内科,张熟地张景岳;温病,吴又可、吴鞠通、叶天士等大家非读不可,伤寒就不说了,一千多年大家不计其数。更不说像中医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本草等,中间注释无数,但要真正吃透这些经典的核心精神,还真地靠自己追根溯源,去读一读原文才能感受得到。

更加不用的说的,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术,其核心的方法论跟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息息相关。没有了文言文这个有力的工具,就根本没办法直接理解传统哲学的文字工具,就没办法打开传统哲学的大门。没有文言文,对于更进一步理解、掌握和精通中医核心精神就没有方法,没有工具。这些内容,不管现代文的注释和讲解再怎么清晰,都是别人吃进肚子再吐出来的东西,已经带有非常鲜明的注者思想,对于想理解并掌握传统哲学的人来说,无异多了一层染色的玻璃,隔了一层迷雾,离古贤的精神就更远了。

在古代生活条件有限,平民百姓的生活还停留在温饱的阶段,所以“ 养生 ”一词主要停留在“帝王将相”或者“达官贵族”的阶层。而时至今日生活条件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 健康 ,所以“ 养生 ”一词和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息息相关。

而 养生 的目的主要是两种,一是为了延年益寿;二是调整亚 健康 状态的预防。然而有一小部分人对 养生 的理解却进入了误区,认为“气血”最重要,这句话源自“男子以气为本,女子以血为本”,其实不仅如此。

在传统 养生 的基本理论中有句话叫做“以五脏为中心”,认为五脏是根基,气血虽然重要,能支撑整体的 健康 状态,但气血也是五脏的外在表现,五脏正常运转则气血充足,五脏失调则气血的运行就会出现偏差。

而五脏之中的脾胃被认为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非常重要的脏腑,这其中的“后天”是与“先天”相对应,认为“先天”源自于父母,再往后的 健康 状态与脾胃息息相关,因为在 养生 的过程中很多人“内行人”更注重脾胃的调养。

养脾胃就不得不提到白术,古人说它有八大 养生 益处,其中六项是有益于脾胃, 养生 有益脾胃被比喻为脾胃的“卫士”,既养脾胃又提高抵抗力,古籍《本草通玄》更是誉为“补脾胃之药,无出其右者”。“右”在古代是最大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白术养脾胃没有比它更好的。

植物白术属于菊科植物,入药部分是根茎,通常认为以“于术”这个品种为最佳。白术入药在最早的儒家经典书籍《尔雅》中就有“术”、“山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并有记载有“轻身延年”的 养生 之功;《别录》对它 养生 益处的记载是“消痰水,利要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后来唐代的《药性论》提出“开胃,驻颜去”。

至今认为描述最确切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提出白术有八大 养生 益处,“温中(脾胃),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

这句话明确了白术的用处,它四气属温,五味属苦、甘,善于燥湿,与脾“喜燥而恶湿”的特点相结合,可以标本兼顾的调养脾胃,因此在《本草求真》中有“脾脏第一要药”的美誉,综合来说,白术 养生 有5大益处。

1白术 养生 调养脾胃之气。

脾胃的“气”可以说是它正常工作的“动力”,脾胃气虚不仅影响本身,还会减弱它“气血化生之源”化生气血的动力,因此常会表现出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容易出现体倦乏力、食欲不佳、大便不成形或经常拉肚子等亚 健康 状态。

白术善于补气健脾,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记载单用白术熬制后调养脾胃气虚的记载;还有白术与人参一同煎煮或泡水喝的方法;还有一种著名的搭配方式,古籍中以“四君子”为名,就是白术与人参、茯苓、灸甘草这四者。

如果是脾胃的气滞伴有消化不佳则适合白术搭档枳实;如果是脾虚伴有腹部胀的人适宜用白术搭档白术;如果是脾虚伴有经常腹泻的人 养生 适宜用白术搭档肉桂、丁香;如果是小孩子脾虚经常流口水,可以单用白术捣碎后与糖水蒸汁喝;如果是小孩子脾虚不喜欢吃饭,用白术搭档扁豆、砂仁、鸡内金可以健脾胃、消食。

2白术 养生 暖脾胃。

脾胃有“寒气”的人多数是“虚寒”,即使是受凉后腹部难受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外部的“寒气”与内部的“虚寒”相结合,如果没有“虚寒”则这种“受寒”的情况也不易发生。而用白术 养生 可以暖脾胃,如果与人参、干姜、灸甘草则温脾胃更佳;如果是脾肾两个脏腑同时“虚寒”,则用白术与人参、木香、柯子更佳。

3白术 养生 可改善便秘。

脾胃的运化减弱也会容易出现便秘,而白芷益气健脾,脾胃之气旺盛则肠胃运行通畅、肠胃动力更足。再因为在古籍《本草正义》中记载“白术多脂,虽燥而能润肠”,所以能改善脾胃虚弱的便秘,单用泡水喝即可,也可以煮水喝。

4白术 养生 除脾胃湿气。

白术能补气健脾,脾胃强盛则湿气自去,再者白术又能燥湿利水, 养生 很适合用以祛除脾胃湿气,在《伤寒论》中记载白术与茯苓、泽泻搭档除湿气;《伤寒论》还记载如果是脾、肾两个脏腑的阳气不足而湿气重的人可用白术与附子、茯苓、生姜、芍药做搭档;如果是脾气虚弱伴有湿气的人可用白术与人参、茯苓、薏苡仁、砂仁搭档。

除此之外,白术增强脾胃则更加强“卫气”,从而提升抵抗力。白术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比如止虚汗、从根源祛除痰湿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白术用量一般不宜过多,用6至12克便可,此外因为白术燥湿所以阴虚而燥的人、气滞而胀闷的人最好不要用它 养生 。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小秘诀,白术根据不同的“炮制”手法可分为生白术、土炒白术以及麸炒白术,生白术的挥发油含量高,“燥”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所以 养生 更适宜健脾燥湿;土炒白术的挥发油较少且颜色深,补脾益肠胃的 养生 之功更甚;麸炒白术相比更为缓和,泡水喝更适合单纯想健脾 养生 的人。

香与 养生 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香以养神;香以养气;香以养身。

自古香药同源,香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中医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香与 养生 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香”在中国传统 养生 中无处不在,也可以说“香与 养生 ”,是中国传统 养生 的缩影。 养生 ,保 养生 命,摄养身心使长寿。

“焚香”不只是中国古时文人四大雅事之一,也是排解压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都知道过度情绪对身体的伤害,《黄帝内经》中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记载。带着情绪使用身体,就像带着情绪驾驶 汽车 。 主香、制香、品香都是很好的静心方式。在香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仪轨中,放下过往,感受当下,细享嗅觉盛宴。 香中之味只有心静如水时才能真正感受到,或者“心静如水”了,香之真味自现。

香中静坐不止有利于内修,对 养生 的意义也很重要。古语道:“不去身心之病, 养生 如耕石田”。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很多疾病,都源自于我们内心的困扰。

健康 养生 ,开始得越早越好!彭祖内丹辟谷 养生 传承人---静良道长常年在彭祖山上修行,研究彭祖 养生 古籍,并且根据古籍再切合当代 社会 的作息习惯,整理出一套适合现代人的 养生 方法。作为彭祖内丹辟谷 养生 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静良道长正在努力推广弘扬彭祖 养生 文化,希望更多 养生 的人不盲目 养生 ,还未在意 养生 的人,正确认识 养生 。

古籍的养生思想一般来讲,都是在黄帝内经里。具体的你可以去了解下黄帝内经里面是怎么说的。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黄帝内经》中养生的总原则,本质的含义就是要顺从自然规律生活。具体的可以去

看看

说起最近年轻人的熬夜和 养生 真是齐头并进;一边顶着双黑眼圈熬夜一边保温杯里泡枸杞,一边大鱼大肉火锅一边泡脚喝茶;现在的年轻人,真是 养生 和玩乐两不误,说起 养生 说起茶,是现在流行的 时尚 ,本篇文章我们来聊一聊古代的 养生 学与茶文化。

什么是 养生 ? 养生 就是说通过食物、运动等来保养身体,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难道国人的 养生 是从现代才开始的吗?怎么可能,中医 养生 学和中国 历史 一样悠久。

在上古时代,医疗卫生技术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长命百岁的人甚是少见,出于想要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需要,人们会更加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探求延年益寿、消灾减痛的好办法,一些简单甚至称不上科学的 探索 。

比如,对火的应用:从生食食用变为熟食食用,降低了由进食生食可能引发的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概率;再比如,由原始时期用来辅助狩猎或者祭祀时取悦鬼神的舞蹈,变成了人们强身健体的 养生 方法。即便是在那么艰苦,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人们对所谓的 养生 还是进行了简单的支持,中医 养生 学就开启了萌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逐渐发展,经济生产水平提高,诸子百家开始了学术争鸣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诸子百家有关 养生 的思想和方法也逐渐产生甚至演变为一门学科;为中国的 养生 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比如《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中医 养生 学“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的整体观体现;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其根本的 养生 观点是 道法自然 ;提倡人们要清静无为、凝神静气、休 养生 息;以至于到后面发展形成了调息、内丹修炼、吞食丹药等非常有名的 养生 方法;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 养生 观念也有体现,如“食不言,寝不语”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正式进入封建 社会 ;而在秦汉时期, 养生 风气在 社会 中颇为流行,绝大多数帝王都热衷长生之道:像秦始皇命令方士给它炼制长生不老药;甚至汉武帝到晚年的时候都非常热衷于炼丹术。

而在这些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 养生 医学家,比如有张仲景、华佗;看“ 养生 医学家”这几个字,就知道 养生 学已经开始逐渐和医学融合;这个时候中医学开始慢慢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中医 养生 学的体系。

《黄帝内经》的出现,象征着中西医开始进入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以及中医 养生 学的正式形成阶段;《黄帝内经》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的 养生 和医学方面的思想;强调人们要顺应自然,协调阴阳的基本观点,还提出要根据四时节气来增减衣物,根据一天中的早晚变化来增减衣物,其中 “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 的原则更是体现了 养生 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养生 医学体系由于佛教和道教不断发展,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盛和唐朝道教被奉为国教,使得道教的 养生 学知识,如服石和吐纳之术在皇家和民间颇为盛行。

而发源自古印度的佛教与我国本土原有的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逐渐演化为适合国情的中国化佛教;其中有强调说人应该要 自戒自律、不要贪念太深、平时要多沐浴、诚心斋戒、不杀生、要讲究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与我国传统 养生 观念不谋而合。

在宋金元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炼丹当中的金石之物的副作用危害之大;有传言说汉武帝就是吃多了炼制的丹药,汞中毒而死;所以说,人们开始强烈提倡把炼丹中金石之物改为草木之物,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医学家就开始对以前的草本著作进行整理。

从此用药物 养生 就开始走向了重视草木之物的光明大道;而随着宋代“ 重文抑武” 政策的出现,备受瞩目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医学领域;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 王安石,陆游,苏东坡 等诗人文学家都通晓医学知识和 养生 之道;还有像 徐淑薇、朱丹溪等以儒生出身的名医 ;这样的双方互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学队伍的文化水平, 也对医学和 养生 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到了医学处于发展旺期的明代;研究医学和 养生 学的并非只是医生世家,还有文人、书画家、戏曲家,明代的医生重视脾胃关系、调理脾胃,讲求脾胃同时养。那么,古人都是如何进行 养生 的呢?由 养生 促生的茶文化,有哪些特点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 养生 学的知识更多的只是各家学派的一个小思想,并非主流;而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出现,则使得 养生 学成为了一个明确的对象;由南朝陶弘景编辑的《养性延命录》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养生 学著作之一。

在医学方面赫赫有名的药王孙思邈在 养生 方面更是身体力行、为百姓树立了一个标杆。孙氏同时还写了《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进一步传承、发扬了医学和 养生 学。 养生 学与中药学完美结合最佳的媒介物,就是具有食疗作用的茶叶了。

中国在世界上享誉有两大东西,一个是陶瓷,一个就是茶叶;这茶既可以被当作食物,也可以被视为药物,非常契合中医 养生 学中的“药食同源”一说;茶叶究竟有什么功效,能够让人们对它如此推崇备至呢?

古人认为茶叶可以防治不少疾病 ,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茶叶当中含有茶多酚,生物碱,茶多糖,氨基酸,蛋白质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物质,有着降血脂、降血压、调节身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功效。根据古代相关中医药文献记载, 并总结一下我国古代对茶的 养生 功能的认知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性味归经方面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认为茶叶的味道是苦咸酸、性冷、无毒,《新修本草》认为茶叶有甜也有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认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这里例举了根本古籍中对茶的简要认识,能够确定的是,茶叶没毒。话说回来药真有毒,人们会喝吗?还有就是茶叶是凉性的,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味道,有的甜大于苦,有的苦大于甜;有的先甜后苦,有的先苦后甜。

醒神方面 缪希壅《神农本草经疏》认为茶叶可以让人保持清醒,宁神清气

提神助思方面 :华佗的《食论》明确道:苦茶喝得越多就越清醒;唐代诗人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所言也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

去火明目方面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茶叶苦且性寒,非常适合降火,《本草易读》也赞成茶叶对解热毒有显著的效果。

解毒止痢方面 :清代《本草易读》认为茶解热毒;清代《随息居饮食谱》还记载说凡是中暑、肚子疼、得霍乱和痢疾的人,只要喝了茶就会痊愈;这样的记载,其实有些夸张了,这也未免把茶看得太过重要了;虽然茶是有很多好处,但也绝不像《随息居饮食谱》中描写的那样好。

解渴消暑方面 :茶作为一种饮品,解渴肯定是最基本的功能,水喝多了,自然也能降暑。

解腻消脂方面 :很多古籍上都记载着茶叶最能去油;所以不少年轻人在大鱼大肉后就会多喝茶来解腻,或者说刮油。比如最近网上挺火的荷叶冬瓜茶;而茶叶的解腻消脂功能在西方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以肉为主食,所以在东西方的贸易中, 丝绸、瓷器和茶叶是三大巨头。

下气消食方面 :明代《神农本草经疏》解释道:喝茶可以降火,而食物也随着火气的下降而渐渐被人体吸收消化。

茶文化与 养生 文化,简直就是珠联璧合,孪生兄弟,完美的组合 ;茶叶除了以上的作用外,茶还有解酒、保护牙齿等功效,有着这么多功效的茶,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但是凡事有两面,茶是凉性的;所以气虚体寒的人喝多了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茶是有不少好处,在了解自己体质的情况下,再进行适当的饮用,才符合 养生 的道理。但是真正的 养生 , 可不只是单单喝茶,还有 健康 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就像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心态最重要,心旷神怡的态度,才是最 健康 豁达的态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