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吴枫的古典文献学成就初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5收藏

历史学家吴枫的古典文献学成就初探,第1张

·人物与书林·

历史学家吴枫的古典文献学成就初探

纪晓平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信息管理系 吉林长春 130117 )

王凤华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吉林长春 130117 )

摘 要历史学家吴枫先生在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书记载了吴先生文献学术

成就,被誉为“中国文献学研究的又一力作[ 1 ] ”。文章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及吴枫先生的其它文献学研究成果给予了

评述。

关键词吴枫 古典文献学 辞典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6938 (2005) 06 - 0108 - 03

吴枫( 1926—2001) ,原名吴春城,辽宁省兴城

市人,著名唐史学家、古文献学家。吴枫先生1951

年毕业于原东北大学历史系后留校任教, 1953年起

开始从事隋唐五代史的教学和研究, 1955年编写完

成了《隋唐五代史》,作为校内历史系本科生、函授

生“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材, 1958年由中华书局

正式出版。该书是新中国出版较早的大学历史系

教科书,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历史学界和高等

院校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吴枫先生也由此一举成

名,走进隋唐史研究领先地位的专家行列。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吴枫先生在继续研究隋

唐五代史的同时,将更大的注意力转向古典文献学

方面。这是因为当代学术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

文献学的研究和建设提到重要位置,需要构筑新的

框架体系,需要学科理论总结,需要对传统观念的

更新和突破。吴枫先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以极大

的热情投入了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成

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之一。

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出版

“盛世修书”是中国历史上的优良传统。从解

放初期有关部门就组织许多专家学者整理校勘古

典文献。进入80年代以后,古籍整理工作的规模

更为巨大,任务更为繁重。198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

准,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吴枫教授

出任所长。在此之前,吴枫先生就已承担了大学本

科生和研究生的古典文献学教学任务。他根据多

年的知识积累,撰写了《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书,于

1982年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吴枫先生在该书的

《前言》中写道:“1978年9月,因指导进修教师工

作需要,根据手边现有资料,写出一份讲授提要,向

青年教师介绍有关古文献的知识。1980年,又先后

为东北师大图书馆学系、历史系开设古典文献学课

程,系统讲授有关古文献的源流、部类、数量、考释、

注疏、版本、校勘与流通阅读以及四部书、类书、丛

书、辑佚书等专题,于是,边整理旧稿,边补充搜集

若干新资料,几经修订改写,终于在年底完成了这

部书稿。”[ 2 ]吴枫先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不仅是

一部条理清晰,文字简练的大学教科书,也成为当

时社会大众读者学习古典文献的参考书,是文献学

的奠基之作。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文献典

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如何寻找、阅读,进而研究

利用,继承和总结丰富的文化遗产,是青年一代难

以把握,又急于求解的方程。关于这方面的基本知

识书,解放前曾有郑鹤声、郑鹤春两先生所著《中国

文献学概要》一书,较有影响,但是,由于出版年代

久远,新中国建立以后,一般读者难以找到。解放

后,又很少出版系统的文献学著作。吴枫先生所著

108

200516

《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书,填补了新中国文献学出版

的空白点,及时地满足了当时社会读者的需要,也

解决了大学文献学课程的教材问题。在吴枫先生

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出版以后,陆续有几种文献学

出版物面世,而且各有长短,促使这个学科的园地

更为绚丽多彩。吴枫先生的书,自然是百花园里的

一朵奇葩。

诚然,吴枫先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书并非

完美无缺,其中有的地方,在今天来看仍需要补充

和修订。例如,关于现存古典文献数量问题,解放

前,郑鹤声先生说,今日可读之书,盖亦不下40万

卷。[ 3 ]解放后60年代初期,李诗先生在《谈谈我国

古籍》一文中,估计我国现存古典文献约有7、8万

种。[ 4 ]吴枫先生说,我们根据一些新资料,加以补

充,得知现存古典文献不能少于8 万种。他列举

1959年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孙殿起编

《贩书偶记》与《续编》,朱士嘉先生编的《中国地方

志综录》以及除此而外的小说、戏曲、唱本、佛经、道

藏、谱牒、金石拓本等,说明目前我国现存古典文献

约为8万种的估计是可信的。然而,几乎是与吴枫

先生同时,王树伟先生在《我国古籍知多少》一文中

说:“今存世的中文古籍,总数在20万种以上。”并

说,待“将来编出全国古籍总目时,会发现这一数字

仍是保守的。”[ 5 ]王先生的估计很有余地。伴随人

们的不断发现与总结,对中国古籍的数量估计会逐

渐接近实际。山东大学王绍曾先生编著的《清史稿

艺文志拾遗》一书,于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增

补《清史稿艺文志及其补编》以外的清代著作达

54880种,可以说是古典文献数量的最新补充。如

果1981年王树伟先生的统计在20万种以上,那么

增加《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收录的5万余种,应该说

现存古籍可能在25万种以上。[ 6 ]这个数字超过了

吴枫先生当年统计数量的两倍。

2 主持《简明中国古籍辞典》、《中华古文献大辞

典》等多项文化工程

吴枫先生主编了《简明中国古籍辞典》一书,于

1987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简明介绍现

存的中国古代主要典籍近5000种,内容包括文学、

史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地理、民族、文

化艺术、教育、体育、医学、农学、科学技术、语言文

字以及工具书等。其中侧重文史及综合参考类古

籍。这是一部适合大学生、研究生、中学教师和社

会青年读者的工具书。这部辞典从选目到解题,不

仅参考了前人的有关著述,而且也汲取了今人的研

究成果。每一辞条都对作者、时代、著书缘起、成书

时间、主要内容、文献特征、价值、影响以及版本流

传等逐项解释,尤其对各书的初刻本、善本、新版

本,力求标注,便于读者检索。这部古籍辞典充分

汲取了前人治目录学的长处,克服古人的缺点,弥

补古人的不足之处,在许多方面具有超越前人的优

点。该书是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内外30余名

专业人员集体的劳动成果,文字功底参差不齐实属

自然。例如,“校点”,还是“点校”,用词缺乏一律,

所注新版也有疏漏。

然而,《简明中国古籍辞典》的编辑和出版,为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的编辑工作积累了经验。自

1983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不

久,便决定组织人力编写《中华古文献大辞典》。这

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计划分为文学、历史、哲学、

政法、文教、地理、民族、科技、医药、综合10个分卷

编辑出版。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了《中华

古文献大辞典·医药卷》, 1991年出版了《中华古文

献大辞典·地理卷》, 1994年出版了《中华古文献

大辞典·文学卷》。吴枫先生撰写了《中华古文献

大辞典总序》一文,转载于1994年8月6日《深圳

日报》,题目为《繁衍文化的壮举》,表述了他主持

编辑这项巨大文化工程的豪情壮志与宏伟蓝图。

吴枫先生主编的文化工程还有1992年南海出

版公司出版的《中华儒学通典》、1994年出版的《中

华道学通典》、1998年出版的《中华佛学通典》以及

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吉林人民出版社

联合出版的《十三经大辞典》。此外,他还主编《中

华思想宝库》、《中华野史大博览》、《中国历史大辞

典·隋唐五代史卷》,著有《隋唐文献集释》等多种

大部头的文献学作品。正当先生踌躇满志、丰收在

望的时候,却猝死于2001 年3 月22 日。终年75

岁。10卷本的《中华古文献大辞典》还有一多半没

有面世,这是学界无法弥补的损失。

3 《吴枫学术文存》

吴枫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勤奋努力,颇多建树

的人。他的学术见解集中反映在中华书局2002年

11月出版的《吴枫学术文存》一书中。该书为国家

109

2005 6 历史学家吴枫的古典文献学成就初探

211工程重点项目“中外文明比较研究系列丛书”之

一,收录了吴枫教授平生所写论文,内容涉及隋唐五

代史、古文献学和历史研究方法论等研究领域,基本

反映了作者的治学特色和学术成就。在全书45篇

论文中,有20余篇涉及历史文献学的系统论述。他

认为历史文献学工作是历史研究中的基础工程,直

接影响到历史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史学工

作者要从历史文献工作入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

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与运用的能力,以期达到最

佳的研究效果。凡有成就的史学家都在这一方面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指出,历史文献学在新中国

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 7 ]改变了以往被人们认为是历

史学研究的副产品状态,逐步成为一门新兴的学

科。吴枫先生总结了新中国40年来文献学所取得

的巨大成就,做出了超越前人的贡献。同时,他也

提出学科建设的迫切任务,希望新一代学人继续努

力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更大的成绩。

吴枫先生作为老一代文献学的巨擘,在学科建

设方面开拓了道路,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

们在赞叹吴枫先生留下总计约3000余万字的巨大

学术文存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他的学术态度和治学

精神,为文献学建设做出不懈的努力。

2006年3月22日,是吴枫先生辞世5周年纪

念日,谨以此文略表哀思。

参考文献

[ 1 ]王余光等 中国文献学理论百年概述[ J ] 图书

与情报, 1999, (3) : 13

[ 2 ]吴枫 古典文献学[M ] 济南:齐鲁书社, 1982

[ 3 ]郑鹤声,郑鹤春 中国文献学概要[M ] 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5

[ 4 ]李诗 谈谈我国古籍[N ] 文汇报, 1961 - 01 -

01

[ 5 ]王树伟 我国古籍知多少[ J ] 百科知识, 1981,

(12)

[ 6 ]纪晓平 四库文化工程与古籍数量问题[ J ] 周

书馆杂志, 2001, (11)

[ 7 ]吴枫 吴枫学术文存[M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收稿日期: 2005 - 03 - 04;责任编辑:党燕妮

(上接第84页)占当年关键词总数的13 43%。随

后的2001 年和2002 年,“检索”频次持续减少,

2002年频次最低,仅出现了362次,占当年关键词

总数的7 94%。2003年有所增加,达538次,其中

“检索方法、技术”的频次明显上升,“检索功能”的

频次也有较大增加。改进检索方法和技术、增强检

索功能逐渐成为情报界关注的热点。

3 3 “情报方法”频次分析

从1999年到2003年,“情报方法”的频次几乎

是逐年上升。1999年频次仅为50次, 2000年一跃

为151次, 2001年继续增加到183次, 2002年则下

降为156次, 2003年增幅最大,为34 73% ,共出现

了239次。从具体内容来看,主要是“文献计量”的

频次大幅度增加,其原因在于随着网络的普及,网

络技术逐渐深入整个情报学科,文献计量获得了新

的发展,出现了“信息计量学”和“网络计量学”等

新的内容。2003年“网络计量学”共出现了22次,

具有较猛的发展势头。

3 4 “竞争情报”频次分析

在统计中,“竞争情报”归到了“情报学”下,由

于它是情报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有必要重点分

析一下。从总体上来看, 1999年到2003年“竞争情

报”的出现频次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3年,出

现了58次。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竞争情报”将

成为情报领域重要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 1 ]周晓英 情报学概论[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1998

[ 2 ]王欣,孟连生 互联网上3种中文期刊全文数据

库比较研究[ J ] 图书情报工作, 2002, (6)

[ 3 ]杨祖国,李秋实 中国情报学期刊论文篇名词统

计与分析[ J ] 情报科学, 2000, 18, (9)

[ 4 ]安秀芬等 期刊工作文献计量学学术论文的关

键词分析[ J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2, 13,

(6)

收稿日期: 2005 - 01 - 09;责任编辑:陈笑悦

110

历史学家吴枫的古典文献学成就初探2005 6

有时写文需要查询一些资料,但是中华历史悠远,文史资料浩瀚如海,确实难以一下子找到想要查询的内容。特整理此贴,将有关宋史的史料做一个大致的整理,方便大家有的放矢的查找资料。

此文中的大部分内容摘自《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同时结合个人看书的一些心得,资料出处可靠,请大家放心参阅。

宋代史料种类说明

一、起居注

二、时政记

三、日历

四、实录

五、国史

六、会要

基本史料

一、《宋会要辑稿》

二、《文献通考》

三、《玉海》

四、《续资治通鉴长编》

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六、《三朝北盟会编》

七、《宋史》

一般史料

一、各类史书

1、编年

2、纪传与传记

3、政书

二、文集

三、笔记

四、地方志

五、其他

此整理遵循以上纲目。

宋代史料种类说明

若要查询史料,就要对这些资料有所了解。有关宋代的史料,以官修为主。宋代私人修史虽然盛行,但是主要取材于官方史料。宋代政府主持编修的当代史,主要由以下六种:

(一)起居注。起居注的名称可追溯到汉代,宋代的起居注已经超出了汉代起居注仅仅是皇帝私生活记录的范围,也超出了汉以后起居注仅仅记录皇帝言动的范围,而成为当时最基本的史料之一。

(二)时政记。皇帝同宰相商讨军国大事,属于最高机密,修起居注的起居郎、起居舍人也是不能旁听。唐武后长寿二年,建请由宰相一人专门记录皇帝与宰相“所言军国政要”“每月封送史馆”,称为时政记。由于宋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掌握行政的宰相、参知政事,同掌握军政的枢密使分班奏事,所以时政记也分中书时政记和枢密时政记两种。

(三)日历。日历是编年体。编修日历除依据起居注和时政记外,还包括内外官司受到的圣旨指挥,记载文武大臣去世时还附有他们的传记。日历包含丰富的内容,篇幅很大。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就有日历一千卷之多。

(四)实录。实录是根据日历编成的,体裁也同日历相似。两者的差别是:1、日历及起居注、时政记带有原始资料、档案性质,属于所谓“记注”;实录则带有史籍性质,属于所谓“修撰”;2、日历及起居注、时政记属于机密档案,在一定时期内,除编修官以外,其他人不能阅看;实录在宋代允许臣僚阅读甚至抄录;3、日历比较详细,实录则较为简练,如宋高宗实录为五百卷,比日历少一半。宋代从太祖到宁宗都有实录。

(五)国史。国史为纪传体,有本纪、列传、志,除了没有表外,题材与现在通行的二十四史大致相同。宋代正式修成的国史有四部:1、《三朝国史》150卷,包括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仁宗天圣8年修成;2、《两朝国史》120卷,包括仁宗、英宗二朝,神宗元丰五年修成;3、《四朝国史》350卷,包括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肖总淳熙十三年修成;4、《中兴四朝国史》,卷数不明,包括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理宗宝祐五年修成。

(六)会要。会要同以上五类不大相同。在当时属于政书,而不是史书。它的编纂主要是为了当时处理政事的需要。但对后人来说,它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资料分门别类、一一加以排列,是宋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宋代曾十次编修会要,成书主要有以下七部:

1、《庆历国朝会要》150卷,包括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及仁宗朝庆历三年以前事,庆历四年(1044)修成;

2、《元丰增修五朝会要》300卷,包括太祖至英宗五朝及神宗朝熙宁十年以前的事,元丰四年(1081)修成;分帝系、后妃、礼(又分为五类)、乐、舆服、仪制、崇儒、运历、瑞异、职官、选举、道释、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二十一类;

3、《乾道续四朝会要》300卷,包括神、哲、徽、钦四朝,孝宗乾道六年(1170)修成;

4、《乾道中兴会要》200卷,包括高宗一朝,乾道九年(1173)修成;

5、《嘉泰孝宗会要》200卷,包括孝宗一朝,宁宗嘉泰元年(1201)修成;

6、《庆元光宗会要》100卷,包括光宗一朝,宁宗庆元六年(1200)修成;

7、《嘉泰宁宗会要》225卷,包括宁宗一朝,理宗淳祐二年(1242)最后完成。

此外,宁宗嘉定三年(1210),张从祖私人修成《嘉定国朝会要》588卷,内容包括太祖至孝宗十一朝,主要是根据官修会要删节而成,没有什么新的内容。

基本史料

一、《送会要辑稿》宋代历次修的会要,大部分在明初仍然保存。明初修《永乐大典》时,将会要各部分内容分别编入各韵中。会要原本大致毁于明朝中叶。清嘉庆十四年(1809)徐松奉命修《全唐文》,利用此间可以调用《永乐大典》及官府备有抄写人员的机会,以搜集《全唐文》资料为名,名书手将《大典》中所收各本《宋会要》的内容全部录出,得五六百卷,是为辑本。解放后,中华书局于1957年将《宋会要辑稿》所因为平装本八册,即现在的通行本。

《宋会要辑稿》是现存宋代史料中最原始、最丰富、最集中的一部,因而也是史料价值最高的一部。《宋会要辑稿》共分为十七类: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约八百万字。内容包括皇帝的诏令,政府的规定,臣僚的章奏,地方的报告等等,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宋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在《宋会要辑稿》的十七类中,较为重要的有以下六类:

1、食货:这是有关宋代经济的最集中的史料,在全书中约占了20%的比重(但亦有部分内容重复)。它的篇幅远远超过了《文献通考》有关部分,也远远超过了《宋史》的《食货志》;

2、职官:这部分所占分量比食货还大,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只管部分不但是研究宋代证券机构、政治制度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宋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料;

3、刑法:它不但记录了宋代的法制史,在“刑法禁约”一门中,还保存了不少关于宋代阶级斗争、秘密宗教的史料;

4、兵:它不但是有关宋代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在“讨叛”“捕贼”两门中,还有不少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5、方域:包括有关地理、交通、治河等方面的史料;

6、蕃夷:包括有关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的重要材料。

除此六类以外,其他类门也有很多重要资料,比如“瑞异”类中就有不少关于地震、日蚀等自然学的史料。

一点建议此书非常全,史料详实而且很多是原始资料,所以没有经过太多的解析和整理,缺乏条目引导,不便于初学者或不熟悉的人直接使用。

二、《文献通考》(以下简称《通考》)348卷。作者马端林,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生于宋末,著书于元初。《通考》共分为二十四门,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十九门是继承《通典》的:天宝以前部分,补《通典》之未备,天宝以后至宁宗嘉定末年部分,是《通考》新增的。

《通考》的体例是这样的:每门有小序,合载于卷首。每门之下又分为若干子目(类),每一目的内容也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但《通考》不同于《宋会要》,它不限于排比材料,而是有叙述、有考证也有论断。

《通考》最初刻于元泰定元年(1324),有西湖书院刊本,现已不存。现在比较易见的是商务印书馆1936年的万有文库“十通”本。

三、《玉海》204卷,宋末王应麟撰。王应麟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理宗淳祐元年(1241)中进士。但是他不满足于进士出身,而以“通儒”自任,发奋读书,终于在宝祐四年(1256)考中了极其难考的博学宏辞科(只取了他一人),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三年之后他弟弟应凤也中了此科。

《玉海》就是他为了准备报考博学宏辞科的人编的,显然也包括了自己的经验。《玉海》最后四卷名为《辞学指南》,就是指导准备报考此科的人如何编题、作文、诵书,要注意哪些语意等。

《玉海》公分二十一门: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每门又分若干类,共241类。每类又按年代先后分若干细目。每一细目则精心编选经史子集稗官小说有关记载,间亦加以自己的按语。在全书中,占比重较多的有艺文(29卷)、宫室(21卷)、官制(17卷)、兵制(16卷)、地理(12卷)、郊祀(11卷)、食货(11卷)等门。

扩展一下博学宏辞科一直延续到清朝,历来是进身翰林甚至宰相的重要途径。在南宋,考博学宏辞科的人要学会做各种体裁的文章,包括制、诰、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每次考试,出六道题,包括其中的六种体裁(制和表一般每次都有),内容则一半为古代,一半为当代,所谓“质之古以觇记览之博,参之今以观翰墨之华”。因此,考博学宏辞科的人需要博古通今,既熟悉历史典故,有懂得本朝故事,而且事实必须准确。

一点建议《玉海》的条目分的很细,比如食货门会计类,有关宋代的就有景德、祥符、庆历、皇祐、治平、元祐、宜和、绍兴、乾道、绍熙、庆元、端平会计录等共21个细目,建议为了充分利用,最好自己先编制一套细目。

四、《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是记载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是研究北宋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作者李焘,眉州丹稜(今四川丹稜县)人,一生著述甚丰,主要著作就是《长编》。淳熙十年(1183)他六十九岁《长编》才最后完成,第二年便过世了。

《长编》正文原有980卷,因为篇幅过大,在当时也只是刻印了一部分,而没有全刻本,另由秘书省按照《通鉴》的规格抄写了一部藏于秘阁。但是此书散佚颇多,清康熙初年仅存175卷。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宋”字韵中录出《长编》收入《全书》,这就是通称的阁本。阁本《长编》也不是全本,缺徽宗、钦宗两朝事迹以及治平四年四月至熙宁三年三月,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共七年记事,四库馆臣按照篇幅大小将它分为520卷。现在通常所见的520卷版本是有上海师范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室共同整理的版本。

吐槽说到研究宋史,这本书是绝对必看书目!此书的内容全部都是关于宋朝的,虽然散佚颇多,但仍然是内容详实、丰富。若是看一些有关宋朝的论文,常会看到《长编》一词,其指的就是《续资治通鉴长编》。

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200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下简称《杂记》)甲集20卷、乙集20卷,李心传撰。

《要录》是编年体史记,记载宋高宗一朝从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十二年共三十六年的历史。《杂记》是会要体史书,分门别类记载高宗至宁宗四朝事实。《杂记》甲集分十三门:上德、郊庙、典礼、制作、朝事、时事、杂事、故事、官制、取士、财赋、兵马、边防。每门下又分若干子目。乙集则缺少郊庙一门。这两部书有交叉的部分,可以互相补充。

《要录》的编著继承了《通鉴》和《长编》的传统。全书以官修的日历、实录、会要为基础,广泛搜集各种记载,经过精细的考订,做出自己的论述,书中也有详细的注文,说明材料的来源,去取的依据等。《杂记》虽是会要体史书,但是与会要不尽相同,不仅是排比有关原始资料,而且加上作者自己的分析、论断。

吐槽《要录》一书加入了一些后人的著作,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有篡改,且经过多次传抄、翻刻,每个版本都有不少问题,所以《要录》一书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版本。

六、《三朝北盟会编》250卷,徐梦莘编。所谓“三朝”指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北盟”之的是北方金朝的交涉、和战。“会编”(原名“集编”),指明本书是一部材料汇编。《会编》就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四十六年间,宋金关系的材料汇编。它起自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宋朝派人自登州(山东蓬莱)渡海与金朝商议夹攻辽朝,终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金海陵帝完颜亮大举侵宋失败。全书分为三帙:上帙二十五卷,记徽宗政和、宣和年间事;中帙七十五卷,记钦宗靖康年间事;下帙一百五十卷,记高宗建炎、绍兴年间事。

《会编》是编年体,按时间顺序排列有关材料。其取材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取诸家所说及诏、敕、制、诰、书、疏、奏议、记传、行实、碑志、文集、杂著,事涉北盟者,悉取铨次。”他还列举了书中征引的书目一百九十六种。但是检阅原书,实际引用的、有书名或篇名可考的,大大超过了这个数目。其中引用的材料十分丰富,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原本已经丢失,而《会编》保留了这些材料的原来面目,没有改动。

一点说明《会编》虽然只包括与宋金关系有关的内容,但在当时,即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宋金关系在政治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会编》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很有价值,不仅限于宋金关系。由于《长编》徽宗、钦宗部分全部散佚,所以《会编》北宋末的部分共有一百卷之多,使其更为珍贵了。

七、《宋史》496卷,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宋史》与前面所述的几部不同,前面几部中除了《通考》外,都是本超人修的;《通考》虽然成于元初,但始修于宋末。这几部除了《宋会要》外,都是私人编修的。而《宋史》则是元代官修的正史。

《宋史》篇幅大,成书时间短促,问题很多。修成之后,一直批评不断。尽管《宋史》有种种问题,但直到现在,后修的许多宋史没有一部能取代它的地位。顾、朱这些大家想重修而终于未修,这都不是偶然的。《宋史》有其存在的价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存了大量当时的史料。

关于《宋史》本纪部分。从《长编》注文可知宋代国史与实录的记载不尽相同。查《宋史》太祖本纪,已知国史与实录有矛盾的地方,本纪大都与实录相同,可见《宋史》本纪并不是沿袭国史,也参考了实录。再用《太宗实录》残本与《宋史》本纪相当部分对比,会发现很多地方也是不尽相同的,还包含了一些实录中没有的部分。可见《宋史》本纪不是全部抄袭实录,还有其他来源。

关于《宋史》各志,各志共有一百六十二卷,篇幅甚大。一般认为志比本纪、列传都难修,因为需要更多的分析、综合。元修《宋史》的志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完成,是因为存有现成的底本,如《三朝国史》《两朝国史》《四朝国史》和《中兴四朝国史》的志,稍加综合,再补上理宗以后部分即成。

关于《宋史》的表。《宋史》有《宰辅表》五卷,《宗室世系表》二十七卷,卷数虽然只占了全书的64%,篇幅却占了20%。宋国史无表。

关于《宋史》列传。大致说来《宋史》宁宗朝以前列传,大部分来源于国史列传,但也有删改补充,传论改动的较多。理宗朝之后的列传,因为无国史可依据,可能来源于实录、日历的附传,有些材料是元初收集的。

总之,《宋史》虽然修于元末,但它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几乎已经全部失传了,虽也有别的史书引证,但是同《宋史》取舍、详略各有不同。这就是《宋史》的史料价值,也是它能存在下去的原因之一。同时,《宋史》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记录宋代三百二十年历史的史籍,也是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入门书和基本参考书。

吐槽元人编的宋史真是相当的……差劲。建议看的时候请看百衲本为底本的中华书局版,尤其不要看影印本!绝对不是一般的坑爹!比如上一段说包拯终年七十岁,下一段就是六十岁;再如大名鼎鼎的杨六郎,前一段称杨延朗,后一段又称杨廷昭,人家名叫杨延昭!不仅看着头疼,还猜的费心……所以《宋史》还是请看校勘、整理过的标点本吧!

以上的书目作为基本史料。所谓基本史料就是讲讲历史故事,说说历史人物,谈谈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是基础中的基础,想要知道哪朝发生了些什么事情,不妨翻翻以上的那几本史料。接下来要介绍的是所谓一般史料。

古籍整理工作有利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只有加强古籍整理工作和古文献学研究,才能更好地挖掘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因此,不断推进古籍整理事业,深入开展古文献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新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性工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