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忧、思、恐五情 反映五脏功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喜、怒、忧、思、恐五情 反映五脏功能,第1张

因为情绪变化而致病,在西医多属精神科的范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医师廖桂声表示,在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七种情绪变化是脏腑功能的活动的表现,也就是说,七情和人体脏腑气血有很大的关连性,原则上,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又因为要对应五脏,将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等五种情绪,悲、惊分别纳入忧、恐。

廖桂声医师举例指出,情绪变化和五脏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性,譬如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这种对应关系,在古籍《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由此就可以看出,传统中医针对情志活动跟人体脏腑的生理变化有很深的描述。

廖桂声医师进一步指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任何情绪过度反应都足以影响人的精神活动,甚至于影响到内分泌,每一种情绪都往往能透过表情、声音、行为表现出来,比方说,当心情高兴时脸上满面笑容,当感到悲哀时脸上愁眉苦脸,当心理忧思不定时脸上焦眉蹙额、愁肠满肚,从这里就能了解到情绪会改变人的容颜,若喜乐无常或悲哀太过,长期下来,恐将引起人体脏腑功能性紊乱,进而气血失调,对身体健康恐怕造成伤害。

古籍《黄帝内经》对情绪伤身就有相关的说法,例如过度喜乐易伤心、神,过度愤怒易伤肝、魂,过度忧思易伤脾、意,过度悲哀易伤肺、魄,过度惊恐易伤肾、精、志。五脏化五气,当五脏受损,人的神、魂、魄、意、志等意识或思维活动将出现障碍,最后导致患者出现一些身心方面的疾病。

过度情绪变化易致病,但情绪致病有很多种,所以必须仔细辨证用药。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医师廖桂声表示,情绪致病范围相当广,除了不同疾病会有不同证候,所以必须进行辨证论治或脏腑辨证,同时视患者病情加减用药,每个人的药物都因为病情有差异而不太相同。

廖桂声医师指出,镇静安神类药物是以安神定志为主,通常会用在心神不宁、阴虚阳亢等症状或病症的患者;清热泻火类药物是以情绪内伤为主要症候,常从热化成火,也就是中医说的「五志过极,皆可化火」的意思,一般会表现出火热内盛的证候,比如躁扰不安宁、容易发怒、心情烦或心急暴燥等皆是。

廖桂声医师进一步指出,疏肝解郁类药物是以调畅气机、舒畅情志为主,因为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若因为受到情绪因素而内伤,将促使气机郁滞,影响肝的条达、疏泄等功能,以致于产生情绪不稳,进而出现肝气郁结的现象,同时患者又可看见胸胁出现胀痛等症状。

去痰开窍类药物是用来治疗情绪所引起的疾病,又可分为清热化痰与温化寒痰两类药。由此可见,传统中医用于精神疾病的处方相当多,甚至可以加以分类,每个人也因病情不同而必须加减用药,但中医跟西医的名词、脏器功能、药物治疗目标,两者之间并不能完全互相协调,所以互补长短的机会比较少。

订阅健康爱乐活影音频道,阅读健康知识更轻松 加入,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 : /supply/article/436/喜怒忧思恐五情反映五脏功能 关键字:中医, 情绪, 内脏

中医的诊断学说中,有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法,而看面部的五官的变化知五脏的 健康 状况,属于望诊的范畴,那如何从面部五官的变化分辨出五脏的 健康 状况从而更有针对性的 养生 呢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曾经提出“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这就说明了五官的变化充分地反映出五脏的 健康 装状况。

心脏的中医 养生 知识

心脏的 健康 状态可以从两个方面反应,一是舌的形态、色泽、灵活度、味觉情况。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黄帝内经》中记载“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知五味”。

特别是在舌诊中,虽然舌诊很复杂,但舌尖直接反应心脏的盛衰和 健康 。

二是面部的光泽更反映出心气的盛衰和是否气血不足。

脾脏的中医 养生 知识

口唇的变化反应了脾脏的 健康 状况。因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所以口唇主要反映气血的盛衰。若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唇红润泽;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口淡无味,多为脾气亏虚;口唇黏腻或发甜,多为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说明肝脾不和;唇肿或口角溃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

肺脏的中医 养生 知识

鼻子的变化主要是反应肺脏的将抗状态。中医认为“肺为娇脏”,所以外感风寒暑湿均可首先影响肺脏。鼻塞流清涕,多为风寒袭肺或肺气虚;鼻子干燥或经常出血,多是阴虚火旺或肝火犯肺;经期鼻子出血多为肝郁化火犯肺或者肺阴虚等都说明鼻子和肺脏关系。

肝脏的中医 养生 知识

中医认为,眼睛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如果是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会出现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夜盲等症状,特别是老年人的视力下降等问题都是肝脏虚衰的表现;肝经火盛,可能出现眼目红胀肿痛;肝肾阴虚,则可能出现眼涩、眼干等。

另外如果对眼睛深入的辨证的话,肝心脾肺肾分别还对应黑眼球、眼角、眼睑、眼白、瞳孔。

肾脏的中医 养生 知识

肾脏与听力相关联。肾气足,听力就正常。如果耳聋耳鸣、听力减退、,都说明肾的功能有所下降。老年人耳聋也是肾气随着年龄增长而虚衰的一种表现。

肾脏与头发的茂盛度和色泽有关,肾气充足则发密而黑。如果头发枯黄、稀疏容易掉落,多属于精血不足,常见于大病初愈或者慢性疾病的损耗;青少年白发分正常和病变两种,有些人天生“少白头”则与肾脏五官,如果伴有耳鸣、腰酸等症状则是肾脏的虚衰;脱发多见于中老年人,如果没有其他的症状表现则为正常,如果伴有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就需要注意 养生 了。

以上便是教大家如何通过面部五官来分辨五脏的 健康 状况,虽然五官与五脏密切结合可以指导 养生 ,但是在临床诊断中还需要结合其他的症状表现来判断,并不能只通过单一的表现确定疾病。最好的 养生 办法是多咨询专业的人士,做到 健康 养生 。

导读:今天我们来说说“补肝”和“补肾”!

补肾法

肾藏精,是真阴真阳(命门之火)之所,是人体生殖发育的基础。

肾的阴阳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和生长,阴阳平衡是维持机体活动的重要保证。

肾精充足是肾阴肾阳化生的物质基础,所以其生理特点是以阴精为主,虚证主要表现为阴虚和阳虚。

第一,补肾滋阴

阴是精、血、津液(包括肾液的“唾液”)的总称。可以滋养身体和脏腑,滋养脑髓和骨骼,维持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这是阴血的基础。

肾藏精包括先天精、后天精和精液。因此,肾精的丰富不仅取决于丰富的禀赋,还取决于脾胃水谷精的不断滋养,以及肾精储存功能的完善。

肝和肾都来源于水谷的精气,肾精和肝血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另外,肺是水之源,上源之水的灌溉也是肾阴充足的重要条件。

从以上生理状况可以看出,肾精的盛衰除了与肝、脾、肺自身的病理变化有关外,还与肝、脾、肺密切相关。

阴精不足,不能生髓生骨,以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如果阴虚不足以控阳,虚火内扰就会出现骨蒸潮热、咽干盗汗、五心烦热等症状。

肾主要为阴精所覆盖,所以补肾阴的方法应以滋阴填精为主。根据《内经》“精气不足,以味补之”的提示,首选熟地黄、阿胶等厚味品,补肾强水,直接补充精血;

辅以山茱萸、枸杞滋补肝肾,既能防止肝虚窃肾阴,又有固封之功;

人参和山药能健脾补肺,以维持天水谷的滋养和源头水的灌溉。

如泽泻、茯苓,利湿化浊,促进脾肾化气;黄柏、知母滋阴降火,可根据肾阴虚引起的不同证候配伍。

代表方的地黄丸;虚损甚至轻邪者,宜用左归丸;火偏胜者,大补阴丸主。

第二,补肾益气

曰:“化精为气。”肾的阴精是形成肾气的物质基础,肾阳的蒸化是精肾气不可或缺的条件。

肾气根源于肾精,阴精不足导致气的被动转化。因此,肾气不足可视为肾精不足,其虚证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殖、发育、吸气、开合功能减弱。

如小儿先天不足的“五迟”“五软”,肾虚哮鸣,气虚尿频淋,遗精遗尿,尿失禁等。

鉴于阴精是肾气之本,补肾气的方法应以大剂量厚味品为基础,滋阴填精。

地黄、山茱萸、枸杞等。培养他们的基础,使肾气生化而活跃;辅以少量附子、肉桂,可以等温养肾阳,使肾阳蒸发阴精,肾气便产生了。

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意为“少火怒”,被后人称为“阴中求阳”之法。肾气丸是其代表方剂。

第三,补肾壮阳

肾有温体、蒸水、生津的功能

它主要通过温中散寒(即温法)来治疗,当寒邪消失时,真正的杨灿就会恢复。如真武汤、申思丸、四逆汤等都属于温里散症,而不是补肾壮阳的方剂。

补肝法

肝藏血,调血排血,以维持人体各器官的活动,保证血液的畅通。

肝内储存的血液往往需要充盈,充足的阴血是肝软、气机通畅、血液循环顺畅的物质基础。所以肝有“阴为阳用”之说,从而高度概括了肝以阴血为基础的生理特点。肝虚证主要表现在血虚和阴虚两个方面。

a、肝血。

肝血是由肝脏储存和调节的血液。肝血的丰缺可以标志全身血液的盛衰。肝血有两个来源。

一是脾胃水谷的潜移默化的滋养,二是肾精化阴血的滋养。

此外,心脏和血管的充盈也是肝脏储血的重要条件。

因此,肝血亏虚与心脾肾亏虚证关系密切。

肝血亏虚心失荣,故每次相见,唇白色淡,爪白枯,两眼昏花,心悸失眠,等等。

肝气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停滞成血瘀。因此出现肌肉挛缩、屈伸不畅、月经量少,甚至闭经、包块等症状。

补肝血的方法要根据肝藏血调血的生理特点,确立补中调血的原则。

虚补其母,你用熟地,枸杞等滋补肾阴。作为拥堵的源头;辅以当归,可以直接补充肝血,祛瘀生新,帮助其调节血液循环。白芍养血,养肝防燥;川芎疏血,是使血液充盈、通畅的辅助,也能防止血虚行滞、痰中滞留。

代表方剂有四物汤、《内经》补肝汤(四物汤加枣仁、木瓜、麦冬、甘草)等。

肝脾血虚者,宜用八珍汤、十全大补丸。

第二,养肝阴

肝阴是指肝血和津液(包括肝液“泪液”)等物质。

肝的充实有赖于肾水(阴精)的涵养,脾肺所分布的水液的灌溉,肝血的充盈和通畅。

如果肝脏充满了阴,肝脏就会柔软,可以维持升肝阳、疏通经络的功能,保持阴阳和谐。如果肝阴不足,阴不控阳,就会造成阳亢。气滞成火,肝阴内耗;水亏虚,阴津不足,可导致肝阴虚。

其虚证主要是头晕、失眠、多梦、肢体麻木等阴血虚证。阴虚内热,肝火入侵,心、肺、胃之阴被其所劫,故可见口干咽燥、心烦易怒、头痛耳鸣等症状。

沈傲说,肝“若虚弱亢奋,可为一切脏器之残贼”,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养肝阴的方法应以滋补肝肾阴血、清肺益胃、防其过犯、柔肝为主。

滋阴补血如上,地黄、枸杞、当归、白芍等。能滋补肝肾,使阴血充盈以控阳;

滋阴可用南沙参、麦冬等养液滋润,滋养胃阴为气血之源和津液生化之源,配合“培土抑木”之法;

清肺润燥就是涂抹津液,也可以控制肝火的侵袭。

我代表p

肝肾同源,主下焦,肝杨灿不足不能温经,下焦阴寒证较为多见;不能疏土升阳,也可以看到脾虚气滞的证候。

中医古籍中很少提到肝阳不足,所以很难找到滋补肝阳的方子。一般常见“肝寒”或“寒郁肝脉”。

肝阳虚即阳虚引寒,故以肝气血不足为主体,还表现为畏寒肢冷、清解便溏、宫寒不孕等。

所以,养肝养阳的方法要尊重阳以阴血为基础的原则,首选用等温养血的方法培育当归、枸杞子的根,使阴生阳;辅以吴茱萸、肉桂等。温肝肾阳,祛寒邪;然后用川乌、乌药温通气血。

使气血膨胀,阳气生,寒邪散,气血通则温补,才是正道。

代表方剂为张景岳的温肝汤。

如果看到腹胀疼痛,或者冷痛引擎、发冷、胀坠等。寒气过盛,抑阳的症状比较急,你应该用温散寒邪的方法来治疗疼痛,比如天台乌药散,橘丸,都是温法,而不是壮阳药。

《五脏 养生 方》起源于道家,遵循中医理论,以《武当道门五行 养生 桩》功法形式,辗转相传千余年。《武当山志》记载,至当代百岁道长、武当纯阳门一代宗师刘理航(1902-2002),在武当山全真教龙门派内,已经传承22代。20世纪90年代蔡星生(岳武)随百岁道长刘理航系统学习。辈列第23代。

古籍记载:“骨者肾所主、力者心所主、筋者肝所主、气者肺所主、肌肉者脾所主。”练好此功可以达到筋壮、骨壮、肌壮、气壮、力壮等内壮强身和人体得精足、气充、神溢的祛病延年独特效果。

经过干预评估,适宜有 健康 愿望的人群,尤其对身体相对虚弱的老、中、青年群体;“亚 健康 ”患者;武当 养生 、丹道爱好者、研究者均可锻炼受益。

(一)代际评估

武当山纯阳门弟子传承中,多为长寿之人。最近三代传承人中,武当龙门派道长王至道、刘理航、李诚玉均在百岁以上。正常修行道人均可参与练习,暂无不适例外,适应率100%。

(二)区域评估

1、2017年1-12月在北京市朝阳区针对亚 健康 状态的成年人(18-60岁)群体(其中,1人患抑郁症;1人患脾胃等五脏轻度不适症状),进行教学干预,参与集体训练者,均未见异常,适应率100%。

2、2017年8月20-25日在山东威海市针对五脏 养生 爱好者成年人(35-70岁)群体,进行教学干预,未见异常,适应率100%。

3、2000年至今在武当山下十堰市针对成年身体虚弱(25-60岁)群体,进行长期教学干预,身体状况好转,未见异常,适应率100%。

(三)问询评估

在十堰老年大学和湖北医药学院的教学训练中随机抽取100位学员(其中65-75岁学员占59%;35-64岁学员占23%;25-34岁学员占10%;18-24岁学员占9%。)问询。一致认为,《武当道门五行 养生 桩》简便易学,干预身体状态好。

100位学员(其中,5人轻度咳嗽者,跟踪观察,坚持训练后症状减缓;1 人因腿部运动外伤,长久站立受限,但仍坚持参与坐式练习。)3天训练中,参与率100%。未见异常,适应率100%。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大胞的别名 4 出处 5 特异性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大包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大包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现代研究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胞 1 拼音

dà bāo

2 概述

大胞为经穴别名,即大包[1]。见《针灸学》(南京)。

穴位 大包 汉语拼音 Dabao 罗马拼音 Tapao 美国英译名 Great Bundle 各

号 中国 SP21 日本 21 法

国 莫兰特氏 RP21 富耶氏 RP21 德国 MP21 英国 Sp21 美国 Sp21

大包为经穴名(Dàbāo SP21)[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3]。属足太阴脾经[2]。大包为脾之大络[3]。大即巨大,包指包容,穴属脾之大络,脾土居中,与各脏腑有着最广泛的联系,故名大包[2]。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哮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胁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满痛,胸胁胀痛,心内膜炎等。

3 大胞的别名

大胞(《针灸学》(南京)) 。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5 特异性

大包为脾之大络。其经气行径,由周荣斜抵胁肋,交贯肝胆心包各经。又与心肾肺胃4经挨近。十二经中独此经与他经挨连最广,故以脾经为总统十二经络,称其最终斜行一段经线,为脾之大络,寓广大包容、通达周布之意也。[4]

6 穴名解

大即巨大,包指包容,穴属脾之大络,脾土居中,与各脏腑有着最广泛的联系,故名大包[2]。

大,广大也。包,包容,包罗。广大之人体,为先后天之气所包罗。此穴为足太阴脾之大络,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行属土,有坤象,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类经图翼》载:“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脏腑百骸皆受其益,因名大包。杨上善说:“脾为中土,四脏之主包裹处也,故曰大包也。”[4]

7 所属部位

胸[5]

8 大包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包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6][7]。

大包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侧卧或正坐,举臂取穴[2]。

大包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3]。

大包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大包穴的位置

大包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大包穴的位置(肌肉)

大包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9 取法

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取穴。

大包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3]。

侧卧举臂,第6肋间隙之腋中线上取穴[8]。

10 穴位解剖

大包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第六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薄,活动性较大,由第5、6、7肋间神经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内有胸腹壁浅静脉,该静脉注入腋静脉或胸外侧静脉。在胸深筋膜的深面,胸长神经与胸外侧动、静脉并行。第6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外、内肌及其间血管和神经。肋间动脉发自胸主动脉,在肋角处分为上支和下支。上支在肋间静脉和肋间神经之间,三者行于肋沟内。所以,行针时,在肋角的前内侧胸壁,应在相邻肋骨之间,在肋角的内侧行针,应经肋骨上缘,这样可避开肋间动脉及其分支。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故不可深刺。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2]。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7]。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长神经和胸长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末支;并有胸背动、静脉及第七肋间动、静脉通过[3]。

11 大包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包有统诸络,束筋骨,利胸胁的作用[2]。

大包穴属脾之大络,脾为中土,灌溉四旁,主四肢肌肉,总统全身阴阳诸经,故取之可治疗全身疼痛[8]。

大包穴位于侧胸部,近于肺脏,故可治疗咳嗽、气喘、胸胁胀痛[8]。

大包穴总管阴阳诸经之络,能治全身络脉疾病,但后世多用于治疗胸胁及脾胃疾患,有理气活络之功[4][8]。

12 主治病症

大包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哮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胁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满痛,胸胁胀痛,心内膜炎等。

大包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7]。

大包主治胸、肺、胁肋部疾患:如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2]。

现代又多用大包治疗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2]。

大包主治胸胁满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3]。

大包穴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8]。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胸膜炎;

其它:心内膜炎,肋间神经痛,全身疼痛,无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斜刺03~05寸[2][3]。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8][7]。

治颈部扭伤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胀。

注意:内为肺叶下部,严禁深刺[2]

132 灸法

可灸[2][8][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3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配伍

大包配外关、水沟、阳陵泉,治关节疼痛[8]。

大包配肝俞、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疼痛[8]。

15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包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针灸甲乙经》: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大包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胸胁中痛。主大气不得息。

《外台秘要》:主腹有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

16 现代研究

☞肺外主皮毛,上痛鼻窍,对气候环境变化相当敏感。

☞肺主气,能主一身之气。

☞肺还有通调水道的功能,能调节治理一身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

肺的调养方法:

一、保养肺气法

1、避邪 ;

☞养肺气,在冬春季节避寒邪,注意防寒保暖。

☞在春夏季节避温邪,注意居住环境和饮食的卫生,常服清热解毒的食物或药品。

☞在秋季避燥邪,注意多喝水,多服用滋补的食物或药品。

2、少言

☞说话太多易耗损肺气 ,导致肺气虚,引发诸多病症。

3、无忧

☞忧伤肺, 悲伤会干扰了正常的心肺之气,使得上焦不通,人的气血不得布散,导致全身无力。保养肺气要远离忧伤的情绪,保持开朗的心情。

二、日常调养法

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的刺激。

1、重视运动,使气血保持流通。

2、注意避风寒,背部不能受寒,要避免在风口直吹。

3、呼吸新鲜空气、戒烟。

三、饮馔服食法

1、多食辛苦;

☞辛味药食能发散风寒、宣泄肺气,如:薄荷、生姜、桂枝等。

☞苦味能泄上逆之肺气,可在肺食药中适当添加,如:麦、羊肉、杏、薤等。

2、不可过食生冷

☞生冷食物,会阻碍肺部的气机,甚至会导致寒饮停肺等慢性肺病。

3、常补气阴

肺气不足表现为呼吸不利,免疫力不足。应补益肺气。

☞如果肺热咳喘有痰,可以川贝炖雪梨。将雪梨洗净、削皮、切开、去核,成为一个梨盅,在其中放入几粒川贝与冰糖,隔水蒸一小时左右,取出吃梨。此法可润肺化痰。

四、肺之导引法

古籍中所载专用于养肺之导引法: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肺脏导引法”,此法包括三势:

1、正身端坐,两手按于地上,身体前缩,脊背弯曲,向上举3次。

2、正身端坐,用手握拳,手拳反捶脊背,左右各15次。

3、收势。行功完毕,闭目端座良久,然后将口中唾液分3次咽下,再叩齿3次而止。

☞经常修习此功法,对于肺脏具有保健作用,并能祛除肺中风邪、积劳等,如肺部感染及肺结核等,可有效预防各类肺脏疾病的发生。

后记:

肺不好的人,一到秋冬,天气开始寒凉时,最容易出状况。鼻塞、流鼻涕、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胸闷等等,都跟着来了。

提高生命生存的质量,一点一滴,在一日一行里。

养护生命,基于好的大环境,也基于微环境:个体自身保健意识的有序建立。

个案:笔者身边有因为吸烟而导致的肺癌患者,但也有不吸烟的肺癌女性患者。

所以,有保健意识的人,养肺,不吸咽的人,一样也是身体保健的一部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肺疟 5 心疟 6 肝疟 7 脾疟 8 肾疟 9 关于疟疾 10 疟疾分类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五脏疟的穴位 2 治疗五脏疟的方剂 3 治疗五脏疟的中成药 4 五脏疟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五脏疟 1 拼音

wǔ zāng nuè

2 英文参考

visceral malar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五脏疟为病证名[1]。指肺、心、肝、脾、肾等五脏疟疾[1]。因疟邪深伏所致[1]。见《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邪气深伏,并能为五脏疟。”

4 肺疟

肺疟为病证名[2]。五脏疟之一[2]。《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治宜桂枝加芍药汤等[2]。

5 心疟

心疟为病证名[3]。《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中藏经》:“心疟先烦而后渴,翕翕然发热也,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后世多指疟疾出现逆传心包者,如《温病条辨》:“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

6 肝疟

肝疟为病证名[4]。五脏疟之一[4]。《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治宜四逆汤等[4]。

7 脾疟

脾疟为病证名[5]。五脏疟之一[5]。《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治宜小建中汤、橘皮散等[5]。

8 肾疟

肾疟为病证名[6]。五脏疟之一[6]。《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治宜桂枝加归芍汤、乌梅丸等[6]。

9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7][8])为病名[9][10]。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10]。俗称打摆子[9]。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11]。多发于夏秋季节[11]。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12]。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10][13]。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12]。

详见疟疾条。

10 疟疾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10][13]。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10][13]。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10][13]。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10][13]。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10][13]。

11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肝痫·五脏痫 4 心痫·五脏痫 5 脾痫·五脏痫 6 肺痫·五脏痫 7 肾痫·五脏痫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五脏痫的穴位 2 治疗五脏痫的方剂 3 治疗五脏痫的中成药 4 五脏痫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五脏痫 1 拼音

wǔ zāng xián

2 概述

五脏痫为病名,即肝痫、心痫、脾痫、肺痫、肾痫的合称[1]。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医林绳墨》卷六:“大抵五脏之痫,各随五脏所治。皆以清痰降火为要也,或加以五脏补养之药。有风者驱其风,有痰者豁其痰,因气者清其气,因惊者镇其惊,各随所得之由,而加减用治可也。”治法皆以清痰降火为主,或加五脏补养之药。有风者驱风,有痰者豁痰,因气者清气,因惊者镇惊,各随所得之由加减用药。

3 肝痫·五脏痫

肝痫为病证名[2]。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2]。《医学入门·痫》:“肝痫,面青,摇头,喜惊,作鸡鸣状。”《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青唇青,两眼上窜,手足挛掣反折,其声如犬者曰肝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怒而起,怒不得越,痰涎壅盛,口多喊叫,面青目瞪,右胁作疼而中气作闷者为肝痫[2]。

4 心痫·五脏痫

心痫为病证名[3]。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3]。《医学入门·痫》:“心痫,面赤,口张,摇头,马嘶。”《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赤目瞪,吐舌啮唇,心烦气短,其声如羊者曰心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证因惊而发,心烦闷乱,躁扰不宁,舌多吐出,涎沫满口,来时速而去亦速者为心痫[3]。

5 脾痫·五脏痫

脾痫为病证名[4]。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4]。《医学入门·痫》:“脾痫,面黄,下利,吐舌,羊吼。”《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色痿黄,目直,腹满自利。四肢不收,其声如牛者曰脾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饮食失节,饥饱无时,痰蓄气逆而发,手足搐搦,唇口掀动,痰沫外出,卒然而仆者为脾痫[4]。

6 肺痫·五脏痫

肺痫为病证名,五痫之一[5]。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5]。《医学入门·痫》:“肺痫,面白,吐沫,腹胀,牛吼。”《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摇头吐沫,其声如鸡者曰肺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忧悲太重,痰涎入肺而发,声嘶啼泣,旋运颠倒,目睛上瞪,恶寒拘急,气下则苏者为肺痫[5]。由肺气虚,或阴虚火旺而发[5]。其症面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摇头吐沫等[5]。气虚者用五味异功散;阴火上冲于肺者,用地黄丸[5]。

7 肾痫·五脏痫

肾痫为病证名[6]。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6]。《医学入门·痫》:“肾痫,面黑直视,如尸,猪叫。”《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黑,目振,吐涎沫,形体如尸,其声如猪者曰肾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欲太过,内气空虚,相火妄动,郁而生涎,因恐而发,腰背强直,头眩旋运者为肾痫[6]。

8

喜、怒、忧、思、恐五情 反映五脏功能

因为情绪变化而致病,在西医多属精神科的范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医师廖桂声表示,在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七种情绪变化是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