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好了,就不便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4收藏

五脏好了,就不便秘?,第1张

一、便秘,与肺、肝、脾、肾等脏腑关系非常密切。

大肠的运动功能依赖:气的推动,如肺气的宣发肃降,脾气的升发,胃气的下降,肝的疏泄等各种气机的运动,来协同推动大肠的传导功能。各种原因如忧愁思虑,脾伤气结。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致脏腑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司、糟粕内停。便秘是了解身体,一个非常明白、清晰的信号。

二、通过便秘了解身体:

1、肺胃阴虚型便秘:大便多日不行,干燥;小便黄、臭;口臭;多汗,腹部胀痛,脸红,说话的声音也重浊。

2、脾虚型便秘:脾虚的人即使是几天不便便,也不觉得难受;大便不干,或易溏稀,或先干后稀。但排出不顺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比如有的人平时喜喝茶,或经常饮酒,其苔略偏厚腻,大便易稀溏,但排出不通畅,这是湿浊内滞,当化湿与通下同时用。

3、肺气亏虚型便秘:大便虽然多日不来,但总有便意。可是在马桶上努力再三,却还是大不出来。便便有时干燥,有时质软,重点是排出费劲。这一型人,平时容易气短、懒言、即使说话也声音小小的,说一会话就累了。容易自汗、感冒。其实多是气不足,无力推动。

4、命门火衰型便秘:大便多日不行,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口中不渴,夜尿特别多,舌淡苔白,腰膝酸软乏力,精神疲惫。这类人,在便秘的同时,常常手足发凉、神疲乏力,下肢还可能有些浮肿。肾阳不足,就可能因为无法温煦脾阳而腹泻,还可能因为阳气无法支持津液的输布,令大肠传导失职。这个时候,都要从温补肾阳入手了。

5、肝郁气滞型便秘:常常在情绪波动、抑郁、生闷气的时候发生,而且胸腹发胀。除了便秘之外,精神抑郁,经常感觉很憋闷,胸腹胀气,两肋发胀。容易打嗝、嗳气、反胃。这就是生气、尤其是生闷气的直接伤害了。算是“气秘”。肝主条达和疏泄。肝郁气滞,大肠传导失常,于是会发生便秘。肝的疏泄失常,还会引起脾胃升降、肺气宣降的失常。

中医其实很简单,只要大家有机会接触中医,都会越学越有兴趣。因为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会有成果,自然越学越喜欢学。十剂堂,作为中医传承企业,我们希望能和更多的人,一同了解中医以及日常中医知识,让中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肝痫·五脏痫 4 心痫·五脏痫 5 脾痫·五脏痫 6 肺痫·五脏痫 7 肾痫·五脏痫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五脏痫的穴位 2 治疗五脏痫的方剂 3 治疗五脏痫的中成药 4 五脏痫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五脏痫 1 拼音

wǔ zāng xián

2 概述

五脏痫为病名,即肝痫、心痫、脾痫、肺痫、肾痫的合称[1]。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医林绳墨》卷六:“大抵五脏之痫,各随五脏所治。皆以清痰降火为要也,或加以五脏补养之药。有风者驱其风,有痰者豁其痰,因气者清其气,因惊者镇其惊,各随所得之由,而加减用治可也。”治法皆以清痰降火为主,或加五脏补养之药。有风者驱风,有痰者豁痰,因气者清气,因惊者镇惊,各随所得之由加减用药。

3 肝痫·五脏痫

肝痫为病证名[2]。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2]。《医学入门·痫》:“肝痫,面青,摇头,喜惊,作鸡鸣状。”《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青唇青,两眼上窜,手足挛掣反折,其声如犬者曰肝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怒而起,怒不得越,痰涎壅盛,口多喊叫,面青目瞪,右胁作疼而中气作闷者为肝痫[2]。

4 心痫·五脏痫

心痫为病证名[3]。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3]。《医学入门·痫》:“心痫,面赤,口张,摇头,马嘶。”《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赤目瞪,吐舌啮唇,心烦气短,其声如羊者曰心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证因惊而发,心烦闷乱,躁扰不宁,舌多吐出,涎沫满口,来时速而去亦速者为心痫[3]。

5 脾痫·五脏痫

脾痫为病证名[4]。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4]。《医学入门·痫》:“脾痫,面黄,下利,吐舌,羊吼。”《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色痿黄,目直,腹满自利。四肢不收,其声如牛者曰脾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饮食失节,饥饱无时,痰蓄气逆而发,手足搐搦,唇口掀动,痰沫外出,卒然而仆者为脾痫[4]。

6 肺痫·五脏痫

肺痫为病证名,五痫之一[5]。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5]。《医学入门·痫》:“肺痫,面白,吐沫,腹胀,牛吼。”《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摇头吐沫,其声如鸡者曰肺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忧悲太重,痰涎入肺而发,声嘶啼泣,旋运颠倒,目睛上瞪,恶寒拘急,气下则苏者为肺痫[5]。由肺气虚,或阴虚火旺而发[5]。其症面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摇头吐沫等[5]。气虚者用五味异功散;阴火上冲于肺者,用地黄丸[5]。

7 肾痫·五脏痫

肾痫为病证名[6]。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6]。《医学入门·痫》:“肾痫,面黑直视,如尸,猪叫。”《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黑,目振,吐涎沫,形体如尸,其声如猪者曰肾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欲太过,内气空虚,相火妄动,郁而生涎,因恐而发,腰背强直,头眩旋运者为肾痫[6]。

8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肺疟 5 心疟 6 肝疟 7 脾疟 8 肾疟 9 关于疟疾 10 疟疾分类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五脏疟的穴位 2 治疗五脏疟的方剂 3 治疗五脏疟的中成药 4 五脏疟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五脏疟 1 拼音

wǔ zāng nuè

2 英文参考

visceral malar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五脏疟为病证名[1]。指肺、心、肝、脾、肾等五脏疟疾[1]。因疟邪深伏所致[1]。见《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邪气深伏,并能为五脏疟。”

4 肺疟

肺疟为病证名[2]。五脏疟之一[2]。《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治宜桂枝加芍药汤等[2]。

5 心疟

心疟为病证名[3]。《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中藏经》:“心疟先烦而后渴,翕翕然发热也,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后世多指疟疾出现逆传心包者,如《温病条辨》:“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

6 肝疟

肝疟为病证名[4]。五脏疟之一[4]。《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治宜四逆汤等[4]。

7 脾疟

脾疟为病证名[5]。五脏疟之一[5]。《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治宜小建中汤、橘皮散等[5]。

8 肾疟

肾疟为病证名[6]。五脏疟之一[6]。《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治宜桂枝加归芍汤、乌梅丸等[6]。

9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7][8])为病名[9][10]。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10]。俗称打摆子[9]。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11]。多发于夏秋季节[11]。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12]。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10][13]。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12]。

详见疟疾条。

10 疟疾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10][13]。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10][13]。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10][13]。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10][13]。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10][13]。

11

五脏好了,就不便秘?

一、便秘,与肺、肝、脾、肾等脏腑关系非常密切。大肠的运动功能依赖:气的推动,如肺气的宣发肃降,脾气的升发,胃气的下降,肝的疏泄等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