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智慧的古代故事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有关智慧的古代故事有哪些,第1张

01

王陵曾经是沛县的豪强,被刘邦认作兄长。

楚汉之争中,王陵占据南阳一带,很有势力,项羽为了拉拢王陵,便扣押了王陵的母亲在军营中。

王陵无奈只能派出使者前往拜见项羽,答应归顺。

王陵的母亲请求亲自送一下王陵的使者,临行的时候王母对使者说的:“替我告诉王陵:好好侍奉汉王,汉王是个忠厚的长者,不要因为我而心生二心。”

说罢,王陵的母亲拔剑自杀。

项羽一怒之下将王母的尸体扔进锅里煮了。

后来,王陵忠心耿耿追随刘邦,并被刘邦视为未来丞相的候选人。

《史记》记载:“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

02

张汤执法严酷,深得汉武帝的器重和信赖,出任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庄青翟。

有人盗走汉文帝陵墓中的财物,丞相庄青翟拉着御史大夫张汤一起去向汉武帝谢罪。

张汤认为这不是自己的职责因而拒绝,所以丞相和属下三位长史便谋划陷害张汤,煽动人状告张汤。

最终,张汤被逼自杀。

张汤非常清廉,死的时候家里有五百两金子,三位长史反复查证都是皇帝的赏赐,最终无法株连张汤的家人。

张汤兄弟子侄打算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道:“张汤是天子的大臣,被奸臣陷害而死,怎么能够厚葬!”

最终,他们把张汤的尸体放在牛车上,下葬的时候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

皇帝听闻此事,感慨地说道:“没有这样的母亲,怎么能生出这样的儿子呢?”

汉武帝下来诛杀了丞相的三个长史,吓得丞相庄青翟自杀而死。

《汉书》记载:“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乃尽按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

03

隽不疑年轻时期,受到酷吏暴胜之器重,一举破格提拔为青州刺史。

汉昭帝时期,隽不疑因挫败燕王的谋反出任京兆尹,京城附近的官吏和百姓都非常畏惧。

但是隽不疑的母亲则对其要求非常严格,希望其广施仁政。

每次隽不疑出去视察州县的犯罪案件回来,母亲总要问他:“你这次有没有平反的案件?拯救了几个人啊?”

如果隽不疑审讯平反的冤假错案很多,那么母亲就喜笑颜开,进食也会增加;

如果审讯的错案很少,那么母亲就甩脸子,并且拒绝进食。

因此,隽不疑做官很有威严,却不像暴胜之那样被人称作酷吏。

《汉书》记载:“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04

宋初宰相魏仁浦,出身农民家庭,父亲在其幼年便得病去世了。

有一次放学,魏仁浦看到母亲四处奔走,借来一块粗布,为自己赶制夏天的衣服。

魏仁浦感动地说道:“作为儿子不能供养母亲,反而是母亲借布给我做衣服,我怎么能够心安呢?!”

说罢,魏仁浦声泪俱下。

年长以后,魏仁浦到洛阳求学,乘船渡过济河的时候,将母亲做的上衣脱下发誓:“此生不显贵,绝不在渡此河。”

后魏仁浦官至宰相,宽厚大度,勤俭节约。

一个好母亲死多么重要!

《宋史》记载:“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05

东晋大将陶侃幼年家贫,由于没有人脉,所以只能在县里做小吏。

隆冬积雪时节,鄱阳郡孝廉范逵路过陶家做客。

仓促之间,陶侃家中拿不出酒菜。

陶侃的母亲拿出剪刀剪断长发,让陶侃拿去换作酒菜招待,连范逵的仆人都招待的非常周到。

临行的时候,陶侃送范逵百余里。

范逵感动地推荐陶侃到庐江太守张夔处任职,从此开启了陶侃的开挂人生。

《晋书》记载:“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

陶侃曾做过管理渔业的小官,利用职务之便,弄到一坛子腌制的鱼,兴冲冲地跑去送给母亲。

母亲严肃地问:“哪里来的?”

陶侃如实相告。

母亲贴上封条,责备陶侃说道:“你身为官员,将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世说新语》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06

苏轼小时候,父亲苏洵忙着游历四方,由母亲程夫人照顾并教导读书。

程夫人给苏轼读汉书里面的《范滂传》,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自己也叹息流泪。

范滂是东汉末年的饱学之士,伸张正义铁面无私被奸臣害死。

范滂死前临危不惧与母亲诀别:“我要魂归黄泉,不能孝敬母亲,希望母亲能忍受分离的痛楚,不要增加哀伤。”

范滂的母亲骄傲地说道:“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值了。长寿和好名声怎么能够兼得呢!”

小苏轼听后拉着母亲的手说道:“将来我长大了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母亲允许吗?”

程夫人说道:“倘若你能做范滂,我又何尝不能做一个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呢?”

《宋史》记载:“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开卷有益

出处: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开卷”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比喻读书有好处。

故事: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升堂入室

出处:《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子室也。”

释义:“堂”古代房舍的前屋,“室”后屋。“升”登上,升堂比喻刚刚入门。入室比喻更高境界。原意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之别,现一般用来赞扬人在研究学问或钻研技术方面已深得老师的传授。

故事: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韦编三绝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开诚布公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释义: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化为成语”,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故事: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任。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结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左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分庭抗礼

出处:《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释义:“抗”原作“伉”,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故事:一天,孔子和弟子门在树林里休息。弟子门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以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送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怅地上车。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一字千金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称赞文辞精妙,形容文章价值极高。

故事:秦始皇赢政年幼继位,任用大商人出身的原相国吕不韦辅政。吕不韦认为,象秦国这样的强国,应该招纳更多的学者名士,提供他们更高的待遇,这才相称。他门下拥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这些文人在他组织下共同编写了《八览》、《六论》、《十二纪》等巨著,内容包罗万象,通贯古今,题名为《吕氏春秋》。他下令把全书张挂在京城咸阳的市门上,一旁放着千金重赏,公开宣布说:“能指出书中不足、增加或删去一字者,赏给千金。”

吕不韦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也是为自己扩大影响,张扬政治权势。那时人们慑于吕不韦的位高威重,谁也不愿出面指摘《吕氏春秋》的缺失,著作公布一个多月,前来观看的人成千上万,却始终没有一个人出来改动一字、领取千金之赏。于是,吕不韦下令集中人力抄录全文传送各地,他的名声因此远扬天下。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有咸阳市千金悬赏的故事,成语“一字千金”流传至今。

大器晚成

出处:《三国志·魏书》“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释义:形容成名较晚。

故事: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淡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给分啊~~谢谢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大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有关智慧的古代故事有哪些

01王陵曾经是沛县的豪强,被刘邦认作兄长。楚汉之争中,王陵占据南阳一带,很有势力,项羽为了拉拢王陵,便扣押了王陵的母亲在军营中。王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