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的国医大师何任大事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何任的国医大师何任大事记,第1张

1921年1月11日(农历庚申年十二月初三)

出生于杭州世医之家。

1924年1月~1937年6月

在家庭教师教导下学习古文,包括《四书》、《五经》、诗词等;上小学、中学;随父亲何公旦学习中医。

1937年7月~1938年6月

“七·七”事变,日军侵华战争爆发,随家南迁缙云;随父行医。

1938年7月~1941年7月

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学习。

1941年8月~1949年4月

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毕业;任盐局中医师;1947年举办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开始从事中医教学;编写《实用中医学》一、二、三集;行医。

1949年5月~1955年

创办庆春中医联合诊所;兼卫生人员训练所中医课程授课;1953年4月获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发中字06437号中医师证书;任杭州市中医协会主任,杭州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负责浙江中医进修学校教学工作。

1955~1956年

参与省卫生厅、省中医进修学校等购置大学路老浙江大学校址后,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与省卫生干校分开,单独建校;1956年7月加入中国***。

1957年~1958年

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兼中医授课并门诊;举办中医师资班;筹办浙江省第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制三年),编写教材兼授课。

1958年~1959年5月

“整风反右”运动开始,为领导小组成员;筹建浙江中医学院。

1959年6月~1960年3月

浙江中医学院成立,任副院长;招收首届六年制中医专业本科生;《金匮要略通俗讲话》出版;被评为浙江省文教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获奖章、证书;筹建浙江中医学院函授部,编写出版《函授通讯》,并代厦门大学筹编海外中医函授讲义。

1960年4月~1963年8月

浙江中医学院并入浙江医科大学;撰写《谈治学》一文;《金匮要略归纳表》出版;组织教师编写《温病条辫白话解》、《中医内科手册》、《中医儿科手册》、《中医妇科手册》、《中医针灸手册》、《医宗金鉴杂病心法白话解》等,并先后在浙江、北京等地出版发行。

1963年9月~1966年5月

恢复浙江中医学院;在第一次中共浙江中医学院党员大会上被选为党委委员;回顾过去四年办学经验,组织教师编写《中医学院各课教案与教学经验集》;《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白话解》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66年6月~1970年6月

“文化大革命”受批判;去嵊县三界、华堂等地劳动,前后共3年。

1970年7月~1973年10月

浙江中医学院第二次并入浙江医科大学;担任浙江医科大学中

医学院副院长。

1973年11月~1977年7月

浙江中医学院第二次从浙江医科大学划出,单独成立;恢复工作后,筹建《浙江中医学院通讯》。

1977年8月~1979年1月

根据省委(77 ) 163号文担任党委委员、院革委会副主任,以后改为副院长;任第四届浙江省政协委员;首批评定为教授;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何任医案》编印成册;组织全院老中医编成《老中医医案选》(第一辑)。

1979年2月~1983年12月

根据省委(79 ) 68号文担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为浙江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1981年赴北京参加首届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代表中方作学术讲演;1982年10月在全国四版中医教材编审会上被推选为副主任委员;任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浙江中医学会会长;为浙扛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何任医案选》在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1988年1月

根据省委(83)183号文改任浙江中医学院顾问;浙江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何任医论选》、《金医要略提要便读》分别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1985年底赴日本访问讲学;((金匮要略讲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1988年2月~1991年5月

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湛园医话》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详编《金匮要略校注》、《金匮要略语译》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金匮要略新解》日文版由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

1991年6月~1992年12月

国家级名老中医带高徒;获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主编《金医要略校注》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金医要略百家医案评议》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3年1月~1997年12月

何任中医基金会成立;业绩载录于英国剑桥名人录;经人事部批准暂缓离退休,继续从事研究、著述工作;参加全国《金匾要略》学术研讨会,作学术讲演;应香港医学会邀请,赴香港访问讲学;何任中医基金会两次向在中医领域作出贡献人员和品学兼优学生颁奖;进修中国画;担任浙江省名中医馆馆长。

1998年1月~2000年12月

《何任临床经验辑要》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计42万余字;从事中医医疗、讲座等工作;被评为浙江中医学院优秀***员;全国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楷模”匾额;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哈尔滨、南京、吉林、上海等省市邀请,为讲习班讲课、座谈;浙江卫视拍摄临床工作录像;被《中医杂志》聘为第三届编委会顾问。

2001年1月~2002年12月

江苏讲学;天津讲学、义诊;上海讲学;中央电视台《黄帝内经》摄制组拍制写作、科研、临床工作录像片;浙江电视台拍摄“名中医馆”录像片;自传式书稿《诗意流年》在

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杭州电视台拍摄“精彩人生”录像片;学院第二门诊部成立,应邀门诊;被《中医药学刊》聘为顾问。

2003年1月~2006年12月

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奖牌;浙江省劳动模范协会颁发“省先进工作者01670会员证”;被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聘为理事,参加北京全国高等医学教育教材编委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书画展”优秀奖;第七期全国名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讲习班授课并招收弟子;被《中医杂志》聘为第四届编委会顾问;被《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聘为专家编委会常委;《何任医学经验集》在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被中国中医科学院聘为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抚今忆昔说中医》发表,驳斥“取消中医”之谬论;浙江中医药大学何任中医研究所成立;继续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及撰稿等工作。

2007年1月~2007年12月

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成立,任名誉院长、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被浙江省中医院聘为首席学术顾问;浙江省何任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国家人事部、国家中管局“全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传承高级讲习班”北京讲学;浙江中医药大学“远志大讲堂”首场报告会讲学;国家中管局邀请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秋赏月;主编《名医手稿》,由华宝斋杭州富阳古籍印刷厂印刷装订;继续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及撰稿等工作。

2008年1月~2010年12月

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评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王国强副部长在杭州为何任教授颁发证书,省长吕祖善、省委常委王贺文、副省长郑继伟亲切看望何任教授,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浙江中医药大学隆重召开何任教授当选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何任名中医工作室建立;《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先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全国《金匮要略》师资进修班等讲课;“中医中药中国行”浙江省中医药工作座谈会,提出“中医人要有中医思维”,在《中国中医药报》头版专文刊登;《金医要略临证发微净》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金匮要略通俗讲话》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再版;浙江电视台拍摄《中医故事》纪录片;继续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及撰稿等工作。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中华中医昆仑·何任》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何任》在中国中医药出版再版;继续从事中医医疗、教学、撰稿等工作。

2012年2月23日(农历壬辰年二月初二)7时38分

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籍是用来记录中华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古籍上面记载了很多古代的文学知识,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们的国家也非常注重对古籍的保护以及传承和发展,也开始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古籍虽然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像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古籍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也一定要加强公众和古籍之间的关系。要想让古籍很好的传承下去,就一定要注重中小学的教育,虽然近几年国画书法等也相继的进入了中小学的课本课堂里,但是也一定要让古籍进入中小学的课堂里。一定要让下一代知道古籍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文化载体。

要知道古籍是一个非常能体现我们华夏文明的载体,一定要加强青少年的古籍基础教育,多培养青少年们对古籍的兴趣,最好是通过去学习等方法来让青少年了解古籍的历史以及发展。古籍中记载有很多知识,比如我们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一些看法,对世界的看法等等。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中国人,那么古籍就是非常好的渠道之一。不光是中国人,可以通过古籍了解中国,对于一些外国人来说也是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古籍不能够仅仅只在学者之间了解起来,而是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到古籍的重要性。古籍从很多方面能够串起中华5千年的文明,这就是古籍本身的魅力,以及我们之所以坚持要传承古籍的原因。我们不光要保护古籍,而且一定要让古籍传承下去。

作者:黄敬惟

从书籍报刊到纸钞票据,印刷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坐落于北京市大兴区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展陈面积55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在这里,观众可以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史,看到各种印刷工艺的成果,感受印刷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中国印刷博物馆序厅:前为转轮排字盘,后为《梦溪笔谈》。

宋刻本《春秋经传》。

又新印刷所印制的1920年版《***宣言》。

“马背上的印刷机”。(本文均由中国印刷博物馆提供)

传承古人智慧

中国印刷博物馆共有“印出东方——印刷术的根在中国”“印行天下——印刷术与文明互鉴”“印机宝藏——中外印刷机械设备展”3个常设展览。“印出东方”展介绍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

文字和造纸术是印刷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考古研究表明,距今4500年左右是中国文字由萌芽走向成形的时期。东汉蔡伦发明工艺完整的造纸术,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张成为文字的极佳载体。馆中展示了书画家启功捐赠的一件唐人写经残卷,泛黄的宣纸上书写着优美而工整的文字,历经千年依然清晰,体现了唐代精良的造纸技术和书法造诣。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是传统文化瑰宝,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雕版印刷术起源于隋唐之际,至宋代达到鼎盛,雕版印刷的书籍版式、字体、用纸、用墨和装帧形式等都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籍审美文化。北宋刻本《通典》、南宋嘉定刻本《西汉会要》、元代杭州刻本《宣和博古图录》、明清刻本诗集和文集……一本本珍贵古籍反映了宋代以来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其中,最具价值的是宋刻本《春秋经传》。

宋版书刻印精良、纸墨上乘且存世稀少,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金”之说。中国印刷博物馆所藏南宋晚期杭州精刻本《春秋经传》为海内孤本,是国宝级儒学典籍善本,弥足珍贵。

这本《春秋经传》开本宏大、版面疏朗,天头地脚宽阔。每半页8行,每行17字,字大如钱,与今天的初号字大小相似。板框左右双线,版心同向双鱼尾,白口,底部有刘文、詹周等14个刻工的名字。字体为楷体,雕刻刀法严谨,不失文字之美。如果不是每页版心底部有刻工的名字,几乎无法分辨是不同刻工的作品,体现了宋代登峰造极的雕版印刷技艺。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另一座里程碑。据《梦溪笔谈》记载,北宋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展柜中,一个长方形盒子里装着一组形如印章的小方块,这是仿照毕升工艺复制的胶泥活字。胶泥活字是最早出现的活字,到了明清时期,活字材质更为多样,木、铜、泥、锡、铅等多种并用。

元代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大幅提高了活字印刷的工作效率。展厅里再现了转轮排字盘的使用场景:宽大的圆形转盘上,整齐排列着密密麻麻的木活字,旁边的工人在转动木盘,寻找需要使用的活字。转轮排字盘是世界上最早的排字机械设备,将木活字按韵和型号排列在木制转盘上。通过转动木盘,工人坐着就可以取出所需的字,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讲述发展故事

中国古代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西方,对西方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西方工业化的印刷术又传到中国,推动中国印刷业发展。

清末美华书馆出版的《地理问答》,又新印刷所印制的1920年版《***宣言》,1934年胶版印刷的彩色月刊《美术生活》创刊号……在“印行天下”展厅,一件件展品反映了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后的影响以及中国民族印刷业的兴起。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成为民族印刷企业的杰出代表。展厅中央摆放着一台1929年制造的手扳式印刷机,乌黑的铁制机身朴实低调,但其上镶嵌的“国难后修整”铜铭牌彰显了它的特殊——它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商务印书馆从废墟中清理出来的,见证了民族印刷企业在战火中的涅槃重生。

20世纪30年代初期,革命根据地印刷厂的建立拉开了红色印刷业发展的序幕。一台小巧轻便的木制印刷机吸引了教务老师的目光。它仅有小手提箱大小,重量才30多公斤,拆卸装配都很方便,一头骡子就可以拉走。它是抗战期间为游击办报的需要而制造的,被称为“马背上的印刷机”。展厅里还展示了革命根据地印刷出版的报刊和书籍,这些红色文物讲述着老一辈印刷人在民族危亡关头艰苦奋斗、不懈抗争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印刷企业和红色印刷工厂共同组成新兴的中国印刷工业,成为新中国工业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推动汉字印刷技术发展,1974年8月,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启动。北京大学教授王选作为“748”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主持研发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将汉字通过点阵和计算的方法进行压缩,让计算机可以识别汉字,解决了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出版结合的难题。从此,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的时代。

“748”工程开展的请示报告、王选的研究手稿、激光照排系统样机、使用原理性样机成功排出的首部样书……它们见证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诞生历程。馆中还展出了1987年5月22日的《经济日报》,这是激光照排技术首次应用于中国报业的实例。在它旁边陈列着《经济日报》使用的最后一块铅版,二者无声地诉说着中国印刷业从铅火到光电的蜕变。

体验印刷文化

走进“印机宝藏”展厅,各式各样的印刷机械设备令人大开眼界。铅字铸排机、手动照排机、1892年奥地利生产的石版印刷机、世界现存唯一一台由美国米力公司1926年制造的双全张双色胶印机……这些机器中年代最早的是1865年,最晚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涵盖了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全流程所需的设备。

研墨、刷墨、拓印、起纸,一幅幅精美的生肖图或节气图呈现在纸上;用木槌、水盆、纸帘、刮水板等工具,按照《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流程图亲手制造一张纸……在博物馆一楼的互动体验区,有趣的互动体验项目让青少年感受到传统印刷文化的魅力。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印刷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做好展览展示和宣传教育,推出“中华印刷之光专题展”“版化万象——馆藏木版年画展”等原创巡展,举办建党百年印刷出版专题展、改革开放40周年印刷成就展等专题展,为社会大众提供红色主题参观、党史学习课等服务,并开发了多种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观众在博物馆可以体验古法造纸制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古诗词活字印刷、彩色套印年画、线装书装帧等,制作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礼品带回家。此外,中国印刷博物馆还开展“我在博物馆的一天”“印博进校园、课程进课堂”和送展进社区等活动,以多种形式让印刷文化飞入百姓家、植根中小学生心里。(黄敬惟)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1)时间:唐初(或唐代)(1分)价值:品位高雅,具有珍贵的版本收藏价值;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2分)

(2)发明:宋代  活字印刷术(2分)作用: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分)

(3)优点:有效的避免了错漏;扩大了印刷的规模;提高了印刷的效率;节省了印刷的

费用;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比较方便。(2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的《金刚经》。扬州注意传承雕版印刷术的现实价值可以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来解答,如:品味高雅、版本珍贵、“龙头”、“国书”等。

(2)雕版印刷术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及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从错漏修改的简便程度、价格和成本的高低、印刷速度的快慢等方面来比较可知优劣。

点评:本题还可以联系到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承了世界文明,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创造了条件;火药则为战时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