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发现过哪些史书中从未记载过的国家,民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5收藏

考古学家发现过哪些史书中从未记载过的国家,民族,第1张

1、中山国: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考古发现中山王厝墓,才发现

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第一个华夏化的戎狄国家,因城(中人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来,晋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2、古息国

息国,中国西周至春秋初期的姬姓侯爵诸侯国。息国故城位于今河南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一带,春秋初期为楚文王所灭,其地被楚国设置为县。今蔡州新息县是。庄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3、古曾国: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考古发现,另外驻马店郭庄楚墓出土的兵器刻字也有部分佐证

曾国在湖北省随州一带,西与姜姓申国为邻,西周末年,追随申国、犬戎攻杀周幽王,灭亡西周,后被越国所灭。鄫国在今山东省兰陵县向城镇,为姒姓诸侯国,后为莒国所灭

摘录的,希望有用:

从公元前一千七百多年前到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96年,有易氏/白狄鲜虞/中山国世居易水。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经在有易部落中活动,因为他行*享乐被杀。其子上甲微杀死了有易之君绵臣。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区域,后改名鲜虞。春秋时被称为白狄,易水仍为其本部,部分已迁雍州,同赤狄、长狄一样与诸夏各国进行过对抗。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国均被晋国灭国,最后只有本部鲜虞得以延续。中国饮食业鼻祖易牙属于来自雍地的白狄部落,作为间谍到卫国为臣,白狄部落里应外合灭了卫国;易牙然后打通关节到当时齐国,成为春秋霸主齐桓公的宠臣,影响齐桓公对狄政策;齐桓公死后,易牙扶持齐桓公长子无诡为齐君以建立亲狄政权,但宋襄公率军“伐丧”,狄族闻讯赶来救齐;无诡死后,狄族再次扶持齐四公子惠,失败。公元前774年以前白狄鲜虞国已经有相当规模。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粟山),立中山城为都。战国初,晋国曾灭中山,灭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复兴,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内)。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公元前369建长城以御赵国。公元前342年中山国君到魏国为相,结合易氏家谱分析,该中山君为湘、鄂谱易氏先祖恺公。此后,其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成为仅次于七雄的第八强国。前299年,赵军攻中山国,中山王逃往友邦齐国,死于齐国。赵王扶植王尚为中山国王。中山王尚错用二臣,导致前296年赵王遣军一举攻灭中山国。从鲜虞国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历时478年。前296年赵国迁末代中山王尚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后年绝祀,据《战国策》隐约记载,中山王尚先是逃到齐国为臣,然后被秦国扶持。因此,末代中山王尚与赣谱关于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记载相符,逃往齐国后再被秦国迁放太原。秦汉时易氏从太原南迁,222年万年公从江苏丹阳迁湖南浏阳,隋朝大业年间浏阳易雄公后代举族从浏阳迁江西。数代后再分迁湘、赣、鄂各地。现在易姓是中山国王族直系后代。

中国历史的车轮进入了战国以后,先后有战国七雄以及吴国、越国、宋国、中山国,11个国家称王,再加上东周一共12个王国,司马迁在其史记当中应该全部给列传,但他只给其中的11个王国立传,唯独不给中山国写传,其具体原由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有的学者说中山国国家太小,不值一提,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974年我们已经发现了中山国的遗址,规模宏大,出土文物众多,当属大国无疑。中山国是春秋时期在北方深山中的鲜虞族建立的一个国家,它的国土范围大概相当于现在石家庄到保定之间的这个位置。中山国前后经历了6代国王,历时200余年,可以说是一个千乘之国,并且是春秋北方第1个称王的国家。

 

司马迁没有给中山国单独列传,凡是提到中山国时则一笔带过,事实上司马迁是有难言之隐。司马迁的先祖曾经背叛了魏国,投靠了中山国,这是不忠的行为。而其先祖司马喜是战国时期臭名远扬的中山国国相,曾在中山信王和中山资王两朝三次为相。中山资王六年,司马喜跟他的儿子司马子期居然背叛了中山国,引狼入室,将赵国大军引入国内,攻破了中山国的国都灵寿,中山资王逃往了齐国,而司马喜及其儿子司马子期就此失踪,历史再无记载。有人说是他父子两被赵武灵王所杀或是被免官后驱逐出了中山国。

 

司马迁生活在极其看重家族名声的西汉时代,其先祖司马喜父子做了不忠不义的事情,让其家族抬不起头,他手头有足够的中山国史料,但不置可否,最终他还是不敢写中山国的历史,对其有意避之。

关于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历史,文献所载仅是片言只语,王室世系也不清楚。而遗留下来的中山王鼎、壶铭文为研究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发现的中山国王所做铜鼎与方壶,与同时发现的嗣王所做圆壶合称“中山三器”,均有很长的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的历史,补充了文献中的缺佚。

我们研究历史,就是想把已经失去的世界再找回来。历史犹如大浪淘沙,有些东西冲走了,有些东西留了下来。留下来的历史是文献古籍的记载和湮没于地下的遗存,而两者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有的是文献有载而未见遗存,有的是文献无载而有遗存发现,当然也有的是既有文献记载又有遗存发现,这就是常说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考古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能“穿越时空隧道”,将“古”、“今”的距离缩小,让我们重见古代,触摸古代。

根据《左传》、《史记》等文献记载,中山是春秋时期由北方民族建立的一个小国,建国时称为“鲜虞”,以后改国名为时口山。大约在公元前409年,中山国被魏国所灭,但随后中山国又将魏人赶走,收复了自己的国土。大约在公元前296年,中山国再次被赵、齐、燕等国所灭。文献记载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国都灵寿故城在现今的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此处发现了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都城灵寿故城,并发掘了1号、3号、4号、5号和6号等战国时期的墓葬及其附属的车马坑和陪葬墓。其中,在灵寿故城以西2公里处的1号墓即是中山国王的陵墓。灵寿故城内西北部的6号墓也是一座中山国王陵,但尚不能确定墓主为哪位国王。

1号墓和6号墓的上部都有夯筑的高大封土,其上再建“享堂”。其中1号墓的封土保存较好,南北长110米,东西宽92米,高约15米,呈三级台龙形玉佩阶状,第1级台阶的内侧有宽约1米多的砾石散水,第2级台阶有壁柱和柱础等遗迹,顶部的第3级台阶则有叠压成鱼鳞状的瓦片堆积,可复原为一座周绕回廊、上覆瓦顶的三层台榭式建筑——“享堂”。两座墓的附近都有陪葬墓和车马坑。1号墓的东侧有陪葬墓2座,北侧有1座,西侧有3座;东南侧有车马坑1座;西侧由东向西依次排列有车马坑、杂殉坑、葬船坑各1座。6号墓的东侧有陪葬墓2座,西侧有1座;南面的两个坑可能为车马坑。

两座墓葬的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均呈“中”字形,中间为近方形的墓室,南北为两条墓道。墓壁抹草拌泥并用白粉涂饰。椁室均居墓室中部,平面近方形,其中1号墓的椁室用厚约2米的石块砌成。两座墓的椁室均被扰乱,从残存的痕迹看,1号墓的椁室内有4层套棺。1号墓全长110米,椁室南北长149米,东西宽135米,深82米。6号墓比1号墓规模略小一些。在两座墓的椁室两侧均另设放置随葬品的器物坑,其中1号墓椁室东侧有2个坑,西南侧有1个坑:6号墓椁室东、西侧各有1个坑。

两座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放置于椁室两侧的器物坑中,数量惊人,总数竞达19000多件,包括青铜礼器、乐器、生活用器、雕塑以及玉石器、漆器、陶器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号墓出土的两件铜壶和1件铁足铜鼎,被誉为“中山三器”。这3件铜器上刻有铭文1099字,主要内容是对嗣王的告诫和嗣子对先王的悼词,以及对中山国军队征伐燕国时所立功勋的赞颂。这些铭文不仅确切地说明了这座墓的主人是中山王,更重要的是记录了中山国的一些史实和中山王的世系等。铭文追述了公元前316年燕王被迫让位的事,谴责燕王哙让位于燕相之子,告诫要警惕类似事件在中山国发生。传世文献只记载当燕国国君让位时,齐国乘机入侵燕国并攻破了燕都,并未提及中山国。但中山国铜器上的铭文却说明,当时中山国的军队也参加了这场攻打燕国的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铭文记载了六代中山国国王,加上《史记》所载的最后一个中山国国王,我们由此得知七代中山王的世系。

出土遗物中同样令人关注的是,1号墓出土的1件错金银青铜兆域图版,长94、宽48、厚约1厘米,是一幅王陵建筑平面规划图,详细注明了陵园中居中的王堂,两侧等级较低的王后堂、哀后堂、夫人堂,四周的内宫垣、中宫垣等建筑的方位布局和各部位的尺寸。它是中国现知最早的建筑规划图。经推算和实测,规划图与实地情况大体相符。中山国这种以国王墓为中心的葬制与后来的秦始皇陵的布局很接近。

两座墓葬出土的巨大的“山”字形铜器。是前所未见的仪仗性器物,是王权的象征。1号墓出土的5件均高119米,6号墓出土的6件均高143米,下部銎内都存有木质。有些器物异常精巧,是稀世珍品。如错金银龙凤形铜方案,器足以4只伏卧的小鹿承一圆圈,圆圈之上是蟠绕成半球形的四龙四凤,龙顶又各有一组斗棋上承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高845厘米,形似大树,树上攀援着嬉戏的群猴,树下还有二人仰面戏逗。银首人俑铜灯高664厘米,男俑头部用白银精心制作,左手握螭蛇连接的两层灯盘,右手高举螭蛇连接的另一灯盘。几件错金银的青铜动物形器座,造型逼真,有错银双翼神兽和牛、犀等形象,其中以虎噬鹿形象最为生动。这些精美的器物,除银首人俑铜灯出自6号墓外,其余均出于1号墓。这些文物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山国能工巧匠们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另外,1号墓出土的带暗纹的磨光黑陶鼎等,也有一定特色。

关于中山国的历史发展和族属问题,一直存在不同意见。一般认为,战国中山是春秋鲜虞的延续,是姬姓白狄建立的国家。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如青铜礼器、陶礼器等都与同时期的赵国、韩国和魏国墓葬出土的文物相近,具有中原文化的特点,但是墓中同时出土了许多反映游牧生活的帐幕构件、巨大的“山”字形青铜饰件和动物造型的错金银青铜饰品。这说明在战国时期,由于不同民族的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原来文化上的差异逐渐缩小,民族融合不断加深。

中山王陵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但中山王陵不可能告诉我们这个古国全部的历史和文化。因为不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遗存,留下来的仅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根据这些资料去寻找回来的历史,需要考古和历史学者将一个个“碎片”整合,向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这一目标不断迈进。

中山国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虽然没有位列战国七雄。却以它独特的文化和顽强的民族精神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但史书中对中山国的记载不多,近年来通过考古才逐步揭开这个遥远古国的神秘面纱。

古方国的艰难求存路

中山国起源于戎狄,也就是早期在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先民,但他们也是汉族的起源之一,也同样以农耕文化为主,并不是游牧民族。

周部落的劲敌:戎狄的称呼本身就是周人开始使用,他们把不同于周文化的古代部落方国按方位称之为“西戎、北狄、南蛮、东夷”。一开始这个称呼的范围并不大,仅仅局限在周部落活动的陕西周原一带,所以一些戎狄经常作为合称,代指周部落西北一代的非华夏部落。从周部落崛起之时,这些戎狄部落就是周人的劲敌,西周王朝多次面对西戎的威胁,攻破镐京灭亡西周的犬戎就是西戎的一支。诸夏的梦魇:西周灭亡前后,西北戎狄势力强悍,中原诸夏诸侯国失去周天子的统一指挥,多次遭到这些戎狄部落的侵袭。在西周末年,一部分白狄人从陕北一带越过太行山东迁到达如今山西、河北一带,这些人由鲜虞、肥、鼓、仇等几个部落组成,其中鲜虞部落就是中山国的前身。文化的不同以及生存空间的争夺,导致这些白狄部落和分封在这些地方的华夏诸侯国多次发生战争。一开始这些刚刚东迁过来的白狄部落势单力孤,多次被华夏诸国击败,后来逐步发展壮大,鲜虞部落开始大规模反攻,甚至一度攻破中原腹地的卫国,最终齐桓公联合诸侯国反击才击退鲜虞人。

中山国的先民从陕北一带东迁,在与华夏诸侯国的斗争中逐步壮大,到春秋初期开始就已经在河北一带建国,因为国都所在的中人城城中有山,因此称为中山国。

对抗强晋

齐桓公死后,中原霸主之位由晋国接掌,晋国也扛起了对抗戎狄的重任,由于中山国的地理位置紧邻晋国,因此晋国对中山国的打击益发频繁。

从春秋中期开始后,晋国采取先枝后干的方式逐步吞并中山国的盟友和属国,也就是当年随同鲜虞一同东迁的其他白狄部落。公元前527年,晋国彻底吞并鼓、肥等中山国的属国,而且还一度攻破中山国的国都中人城。但是中山国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公元前507年,中山国攻打晋国,大败晋军,俘虏了晋国名将观虎,向晋国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感受到压力的晋国甚至拒绝蔡国伐楚的请求,专心对付中山国。当然总体而言,实力更强的晋国多数时候还是占据上风。中山国只能利用晋国的内讧和列国之间的矛盾来对抗晋国的步步紧逼。到了春秋晚期,晋国基本扫清了中山国外围的属国和盟友,开始专心进攻中山国本土,公元前457年,中山国终于被晋国攻破,中山国第一次亡国。

第一次复兴

第一次亡国的中山国遇到了一个良好的复兴机遇。强大的晋国从内部崩溃,赵、魏、韩三家分晋,彻底瓜分了所有晋国领土。赵国在混乱中占据了中山国故地,但是战国第一位霸主魏文侯也对中山国的领土垂涎不已。赵国眼看很难独吞中山国领土,但又不愿将到手的肥肉拱手送给魏文侯。于是两国各退一步,复立中山国为赵国属国,又让中山国君娶魏国公主为妻。以达到赵、魏两国共同控制中山国的目的。

但是这个被当成傀儡的中山国国君——中山文公却利用这个机会,脱离赵、魏两国的控制,让中山国重新复兴。中山文公死后,他的儿子中山武公率领国人向东部平原迁移,同时效法华夏诸侯,建立起一整套与华夏诸国相似的政治军事制度。

眼看中山国日益崛起,当时称霸中原的魏国极度不满,魏文侯开始积极攻打中山国,特别是中山武公在位六年就去世,继位的中山恒公年幼无知,国政混乱,魏文侯乘机加紧进攻。在名将乐羊和吴起的努力下,经过三年的苦战,中山国再次被灭,魏国吞并中山国。

第二次复兴

中山恒公在被魏国攻破国都之后,率领残部退回太行山区。遭遇亡国之痛的中山恒公励精图治,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他带领中山国重新复兴,击败魏国在中山国的守军夺回故土,中山国再次复国。

此后赵国开始频频进攻复兴不久的中山国,中山恒公带领国人艰苦奋斗,连续挫败赵国的进攻,到后来中山恒公带领兵马反攻赵国,频频收复失地,赵国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好采取守势并遣使求和。

力挫魏、赵两国的中山恒公带领中山国走向了最鼎盛时期,不仅疆域大增,国力也迅速上升,不仅军士实力强悍,而且国内经济繁荣,商贸发达,尤其手工业非常发达,铁器制作精良,中山国号称战国第八强也就指的是这个时期。

走向衰亡

中山恒公死后,中山国开始走向衰亡,国内经济的发展,使国内贵族阶层开始失去之前的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他们陶醉于击败魏、赵两国的辉煌中,仿佛中山国真的已经可以和战国七雄相提并论了。

而此时战国七雄中开始出现多位英主,尤其是与中山国相邻的燕、赵两国相继出现燕昭王和赵武灵王两位英主。中山国在与这些人的较量中开始频频失策,原本实力更弱就需要多方结盟以求自保和发展。但是中山国却频频在外交上失去盟友,最终日益孤立。

而此前被中山国打的没脾气的赵国却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迅速强盛,胡服骑射又让赵军一跃成为天下强军,而中山国嵌在赵国领土之内,赵国上下一直视中山国为心腹大患,赵国强盛之后立刻向中山国发动进攻,而此时的中山国已经失去了当年的抵抗列国进攻的顽强和悍勇,民风的迅速转变让士兵在作战中怯懦懒怠,农夫也不愿意耕作,最终在公元前296年被赵武灵王攻灭彻底亡国。

说到中山国可能不少朋友都没有听说过。但是中山国却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国,国力鼎盛时期有战车九千乘,被中原诸国视为心腹大患。中山国可以说是除齐、楚、燕、韩、赵、魏、秦国的战国七雄外的“第八雄”。

中山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狄鲜虞部落人(也称白狄)效仿东周各诸侯国建立的一个国家。中山国之前是中山,公元前432年被建立傀儡政权,后脱离控制,建国于公元前414年,因城里有山而得国名。

中山国处于当时的赵国和燕国之间,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都城在顾(今河北定州),后迁都灵寿(现今中国河北省灵寿县),建立者是中山武公。

中山武公姬姓,名窟,是中山文公之子,中山国第二任君主。可能大家会想,是中山国的第二任君主怎么还成立中山国的建立者呢?因为之前“中山”属于“傀儡国”。

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建国。因中人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后被周王族诸侯国-晋国击败,国都都被打没了。然后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赵襄子”(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乘晋国内斗抢先控制了中山。

但是又被晋国的又一大势力魏氏压迫,最终两方势力共同控制。赵襄子在鲜虞族后裔中选了一名傀儡立为中山国君,使中山国复立。这个“傀儡君主”就是中山文公。

中山文公也是没有办法,不做这个“傀儡君主”,中山国的汉人百姓和鲜虞百姓就要遭受战乱的后果,至于国君的尊严,想必也只能暂时放下了。为了中山国的百姓和鲜虞国君留下的孤儿寡母也要好好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能做些有用的事情,而中山国百姓们对中山文公的功绩还是认可的。

君主中山文公依然被赵国和魏国所控制。虽说是中山国的第一代君主吧,但是是在死后被追认的,文公也是之后追谥的。之后中山文公在位十八年后传位于儿子中山武公。

中山武公姬窟从小就是生活在父亲文公受尽傀儡日下下长大的,这样的情况给谁都是难以接受,倍感羞耻的。姬窟从小就立下了复国大志,父亲文公死后,姬窟继承了王位,就开始暗地结交、拉拢鲜虞族势力,培植亲信,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实现复国大业。

皇天不负有心人,姬窟迎来了复国的时机。赵国君主赵襄子死后,儿子浣即位。但是被赵襄子的弟弟赵恒子插了一腿。赵国开始内斗,大大消弱了国力。此时姬窟迎来了复国的机遇。

在公元414年,姬窟带领鲜虞族众人对于赵、魏两国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最终摆脱了赵、魏两国的统治,重新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姬窟以当时诸侯最高的爵位立国了。姬窟也是中山国史籍中记载第一位有“公”字头衔的中山君王,也是中山国的创始人。那么中山国是如何灭亡的呢?

“中山国”的第一次灭亡就是前文中所述,被晋国严重打击,被晋国大夫取巧而得。之后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之后赵、韩、魏被封为诸侯,后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此时的中山国就处于这个战乱不断,动荡不安的年代,从中开始了复兴。前文说到的中山文公姬窟也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中山国。姬窟重新建立了新都,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

但是姬窟不久后就去世,由儿子恒公姬桓即位,但是桓公自幼喜爱彻夜狂饮,常以昼为夜,以夜为昼。这个君主不体恤国政,导致百姓十分不满,国家开始动荡不宁。

魏国的名将吴起开始对中山国出兵,好在有武公姬窟奠定的军事基础,魏国的第一次无功而返。之后魏国继续攻打中山国,在魏国强大的基础下,战争持续了三年,中山国于公元前406年在顾城被魏军攻破。

中山国的第三位君主恒公姬桓成为了亡国奴,此时恒公开始觉醒,并立志复国。之后姬桓率领鲜虞余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始了鲜虞复国的大业。最终击溃魏军。公元前381年姬恒复国,姬桓于顾城自立为王。

但是中山国的第二次复国之初就遭到了赵国的大规模进攻。但是中山此时刚刚复国,血性还来,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经过激战后,中山击溃了赵国的入侵,守住了已有的领土,取得了抗赵战争的胜利。

但是此时中山国的国土并不完整,姬恒派使臣去赵国索要,但是被拒绝。之后姬恒便开始进攻赵国。中山国在二次复国后军事实力是大增。中山军更是训练有素,不仅精通车战和阵战,还有一支精通马上做战的骑兵,打的赵军是丢盔卸甲,不亏为战国时期的“第八雄”。

中山国自复国以来,连续击败魏、赵两个诸侯大国,让天下诸侯为之刮目相看,中山国再次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国。之后便收复了失地。之后姬恒迁都灵寿,开创了中山国新的历史。进入了中山国的最鼎盛时期。

鼎盛时期的中山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外战争,对赵国发起了进攻,赵军再次被击败,赵国不得已开始议和,两国使臣在军中签订了停战协议,后中山军撤军回国。

之后中山国开始修建王城,抵御防范赵国,开始了休养生息。中山国逐步从战乱的环境中过渡到和平时期。国家开始逐步削减军备建设的开支,重点鼓励农民和小工业者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姬恒于公元前353年去世,尊号中山恒公。

复兴后的中山国在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开始不断了进攻中山国,前期均已失败告终。但是此时中山国已经削弱军备,后经过赵国的不断攻打中山国,于公元前296年,赵国最终灭掉了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中山国,在经过200余年时间宣告灭亡。

虽然中山国最终成为了历史,但是也有灿烂的辉煌时期。鼎盛时期的中山国有兵“九千乘”,国力仅弱于七雄。一时间中山国成了战国“第八强”。

中山国存在的数百年的时间里书写了华丽的篇章。自从诞生起就不断与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对抗,几次被占领灭国都死而复生,顽强的精神举世少见,在诸多强国的重重包围中不断发展自己,几次复兴国家,一度让人刮目相看。

但是最终中山国在恒公姬恒复兴后,继任者没有吸取教训,发展过程中丢了忧患意识,最终被赵国所灭。中山国有过辉煌,但是中山国的兴衰到现今也在影响着我们。

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应该有忧患意识,以史为镜知兴替。现今我们也应有忧患意识,切不可妄自尊大,让“宵小之辈”有可趁之机!

大家对中山国的兴衰怎么看?我们是否应抱有警惕的意识呢?欢迎下方留言交流。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来源网络,侵删。

根据铭文的记载,这是一件中山国王命令其相邦铸造的酒器,选择燕国优质铜,铸造铜壶,按照禋祀的礼仪规定装酒,用于祭祀上帝和祖先。在铭文中说该器叫作彝壶,用来盛祭祀上帝、祖先的酒。

中山王鼎、壶的铭文内容相似,主要是赞颂相邦率师伐燕而建立的功勋,并谴责燕王哙让王位于燕相子之,因为“臣主易位,逆天文献记载,当时只是齐国乘机入侵,攻破燕都。据鼎、壶铭文,中山国的相邦司马也率师参加了这次伐燕,并夺地数百里,城数十座。齐伐燕事发生在公元前316年,鼎和壶的铸造时间当在此后不久。

圆壶为短颈鼓腹,两侧有二铺首,圈足,有盖,盖饰3钮,通高44厘米,腹径32厘米,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182字。

鼎、壶的铭文如“皇祖文武、桓祖成考”,即记录了4位先王的庙号,连同做器者王,做圆壶者,这就衔接起了前后共6代中山王的世系,对文献所载中山武公前后的历史做了重要补充。

考古学家发现过哪些史书中从未记载过的国家,民族

1、中山国: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考古发现中山王厝墓,才发现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第一个华夏化的戎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