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肠道养生
肠道是和我们身体健康、长寿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宋美龄可以活得那么久,老年看起来那么年轻靠的就是肠道养生,那么具体是怎么养生呢,我现在就告诉你宋美龄的灌肠养生 方法 ,快来看看这篇 文章 了解详情吧。
宋美龄的灌肠养生方法
作为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宋美龄60多岁时,仍然身材适中,体重始终保持50公斤左右。她的肌肤依然白净,柔软润泽,青春焕发,光彩照人。80多岁,面容依然姣好,白皙细嫩,身材依旧,有皱纹,但无一点雀斑,一直活到了106岁高龄。可是在宋美龄在40岁时,就诊断出了乳腺癌,却仍能有此高寿,这与她独特的养生之道密不可分。
每天临睡前坚持灌肠
宋美龄没有便秘的毛病,却在每天临睡之前灌肠。虽然这种方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但宋美龄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灌肠,目的是要将毒素清洗出来,达到排毒的作用。
这在一般人认为是件既麻烦又痛苦的事,可是她却把这当做一种愉快的事来做。原因就是她深信肠道乃人体健康之源,宿便堆积就是毒素在体内淤积,会加速衰老和疾病的到来。每天灌肠即是一件养生的大事,让身体进行一次彻底的新陈代谢。
汉代学者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写道:“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肠道的正常或失调,对人体的健康和寿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虽然我们不必向宋美龄学习每日灌肠,但也必须保证能正常大便不便秘。
肠道养生小技巧
1、均衡饮食,多吃粗粮
合理的膳食是保证肠道健康的第一步。平常主食不要太过精细,多吃水果和蔬菜,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尤其对于痔疮患者,更加要注意饮食。建议多吃五谷杂粮,因为粗粮含有的丰富纤维素有助于消化。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忌烟酒,不要滥用通便的药。平常想排便的时候要及时排便,不要抑制,如果长期反复的抑制排便可能会导致排便反射阈值升高,然后不想排便,最后导致便秘。
3、睡前按摩腹部
自古以来,按摩腹部便是人们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之一,在中医学上有“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去外感诸邪,消内生百”的说法。按摩的方法是用两个拇指顶在天枢穴(位于肚脐中央旁开3指宽处)位置,然后做轮转按摩。这样做可以使腑气通畅,帮助人改善脏腑气机,治疗便秘。
4、运动排毒
运动可以让累积的毒素随着汗液得以排出,也能刺激肠道蠕动,让便秘的困扰迎刃而解。
5、中药材代茶饮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失衡、气滞血淤、气血不足、湿热较重,都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和容貌的美丽。若要保持容颜之美,还需要辨证施治。有的人外貌比实际年龄苍老,甚至未老先衰,就应找到衰老的原因,比如精神压力太大、营养不合理,如是妇女,是否月经不调,等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调理气血、补益肝肾,获得由内到外的美丽。此外,肠道是否清洁,与人体是否健康、皮肤是否光洁亮丽和形体是否健美有密切关系。
肠道清洁可延缓人体衰老。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自身有一套动态的、立体的、完善的排毒系统,其中最主要的“通道”就是肠道。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人体衰老与肠内毒素的产生与积存直接相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大多数毒素可通过肠道排出体外,但还有一部分会留存于体内。特别是当身体处于疲劳、饮食不当、睡眠不足、生病或用药不当等状态中时,毒素的排出容易受阻,从而加速人体的衰老。
古人云:“肠中常清,百病不生。”如果肠道内有害细菌占上风,肠内残留物腐败现象加剧,部分毒素和腐败物质被肠黏膜吸收后,直接参与体内的生理代谢,干扰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也会导致肝、肾功能受损,诱发习惯性便秘、肝炎、癌症、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糖尿病、痤疮等,使人精神不振、头痛、腹胀、口臭、体臭、皮肤粗糙,出现斑纹,面色晦暗,让衰老提前到来。
排毒主要是靠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如果暴饮暴食,或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多,自然会给胃肠道增加负担,由此而蓄积在体内的代谢废物就会变成“毒”。因此,在饮食中要多吃蔬菜、水果和杂粮,才有助于代谢和排出毒素,同时还要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另外,加强运动,适当地跑跑步、出出汗,也可以达到排毒养颜和美体健身的目的。
调查发现:每天大便两次的人寿命可长10~20年。这是因为及时排出了体内的废物,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减少。所以说二便畅通,会对维持人体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国也有“欲无病,肠无渣;欲长寿,肠常清”、“欲得长生,肠中常清”的古训。
那好了这是本期节目的全部,感谢您收看,我是小燃老师,很高兴为您服务,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
揭秘道家养生“仙风道骨”的职业形象。“仙风道骨”、“鹤发童颜”是道家养生的集体形象,道家养生何以具有如此飘逸俊秀的独特形象呢?“仙风道骨”的核心形象体现在两处,第一道家养生能让人永远保持清瘦的形体,第二道家养生能让人体现淡泊明志的精神气质。肥胖是现代人极为困惑的重大健康难题之一,道家养生是如何让人轻松摆脱这样的烦恼呢?
勤于运动
古代道长要想悟道,都要云游参访名山大川,同时,道家养生者都是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劳动与智慧,来谋求良好的生活条件。另外,道家养生注重导引法的运用,如现代人很时兴的太极、足疗、揉腹、针灸、推拿等都是道家所特有的养生保健方法。这些都是最好的运动减肥的方式。
注重饮食
“要长寿,四份蔬菜,一份肉”,道家养生要求食物以素食为主,在饮食的同时,要求做到“食不言,寝不语”,每口食物咀嚼36次,这样才能做大到真正的“细嚼慢咽”、“品味当下”,从而保持能够保证充分地吸收食物的营养,而不至于遗留过多的食物毒素。
形神并精气足
一般的养生方法,要么注重健康体魄,如常规的体育锻炼,属于“养形”,要么就是注重调心,如佛家参禅、瑜伽修炼等,都属于“养神”的范畴。只有道家养生独具“形神兼养”的全面养生方法。道家养生既注重调身,达到精满、气足,同时也注重养神,调息、静坐,修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最终达到形神俱妙的境界。运用道家养生的年轻人就会达到“仙骨道风”的形象,年老者就会产生“鹤发童颜”的外貌。
长生久视
科学证明:人体的自然寿命应该在100—175岁之间。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为什么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才能接近人类生命极限?原来是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已”。就是说“人们常违背生命的自然规律;而不是自然抛弃人;人们经常忽视生命,而不是生命抛弃人。”由于道家养生功法,依循人体的本性和自然规律,顺应天时地利调养、修息,因此一般都可达到天命,寿命超过100岁者比比皆是。千百年来道家养生涌现很多杰出的养生大家,黄帝、彭祖、姜子牙、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张道凌等都是道家养生的代表性人物。今天,在青城山、终南山等养生胜境,仍然数十位百岁以上的老“寿星”。 114岁的老道士不但耳聪目明,自理生活,而且还可以做杂技演员才能做出的柔体动作。
肠常清肠无渣
道家养生何以能培养那么多的“百岁老人”呢?究其根源是道家拥有独具特色的“辟谷”养生术,“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渣”。辟谷是道家养生最突出的一种科学的节食、控制饮食的方法。科学证明:辟谷能“自行溶解”体内病毒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治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由于道家养生人经常定期“辟谷”,并坚持修炼道家养生功法,因此可以有效预防癌症。
逍遥自然
道家养生与传统中医、西医养生,最大的区别在于道家养生总是给人一副逍遥自然的洒脱境界。道家养生之所以能达到逍遥自在,一方面与道家的形体功法修炼有关系,另一方面跟道家最求的人生境界有关联。一般的功法,大多数是属于击技类的外家拳,功夫讲究刚猛威武,大多以克敌制胜为目的,道家练习的是功夫叫内家拳,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都是柔和绵软的养生功法,是向内求身心平和统一,对外求天地人人三才合一的融合。
道法自然
道家养生如何能做到真正的逍遥,与道家养生秉承的`人生处世智慧,有极大地关系。道家养生,遵循“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不强求于外界的事物,不执著于对物质的追求。道家养生,保持“少私寡欲”的生活作风,秉持朴素的生活,不被荣华的物质生活所诱惑,能够摒弃各种智谋思虑和物欲的牵扰,达到返璞归真的人生境地。道家养生还恪守“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上善若水”的生命情怀,“有容乃大”的生命境界。这一系列的克己清心的人格修炼方式都是道家养生“逍遥自在”的最大法宝。几千年的传统道家养生智慧又一次走下圣坛与民生及商道结合,相信道家养生产业及道商部落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时代旋风,正如我们所采访的中国道家养生协会会长王成亚所言:“道家文化崇尚道法自然的义理,主张无为而治的人生哲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精神命脉,也是接引外来文化的桥梁,历世历代都被视为“修身、为学、治世”的宝典”。
人们都知道肠道的职责是吸收、消化、排泄,但很少有人知道肠道还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几乎70%的免疫细胞位于肠黏膜内。肠道里栖息几百种不同的细菌菌群,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肠道的屏障能否发挥防护 健康 的作用。
资料显示,我国有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不适;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出现腹泻或便秘症状,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受便秘影响,新增大肠癌患者达40万人(大肠癌在我国所有癌症中排名第五)。肠道问题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而且还会诱发糖尿病、过敏性疾病,甚至罹患癌症,使人的 健康 水平和生活质量下降。
古人 养生 特别重视大便的畅通。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指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就是说要保持大便畅通,以求肠中清,益 养生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称长时间滞留于肠中的大便为“宿食”。粪便长时间积于肠内会发酵,产生亚硝基化合物、甲基吲哚、苯丙芘等多种有毒物质和气体,促使静脉回流受阻,出现食欲减退、口苦口臭、恶心腹胀、烦躁易怒、头晕乏力、心悸失眠等证,引发痔疮、肛裂、脱肛等症;还可诱发高血压、心梗、脑中风和肠癌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 健康 。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肠中常清”。
一、要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不论多忙或有无便意,每天都要定时入厕,保持大便通畅。最好在每天早饭后排便。开始入厕时可能并没有便意,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即可逐渐建立起排便的条件反射,形成习惯后就能定时顺利排便了。切忌当便而忍,否则粪便不能及时排出,极易引起便秘。排便时精力要集中,改变大便时看报纸、听广播或玩手机等不良习惯。
二、要注重饮水。
水是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它维持人们生命的正常运转,饮水不足会诱发各种疾病及便秘。每日清晨要饮一杯凉开水,有利通便。每日饮水不得少于8杯(约1.5升),夏季可酌增。
三、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纤维素是最佳的清肠通便剂,要多食含木质纤维的菠菜、芹菜、蒿茼,以及富含胶质纤维的番茄、南瓜、胡萝卜、红薯、芋头、黑木耳、银耳、香蕉、木瓜等,同时多食海带、猪血、蜂蜜、酸奶、花生等,可有效增加肠蠕动,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宜适当食些粗粮,粗细合理搭配。如食些糙米,它富含维生素C、E,能促进血液循环,为肠道输送能量,预防便秘和肠癌,可与排骨、海米一起熬粥。进餐要定时定量不偏食,鱼、肉、蛋、果蔬多品种摄入,均衡营养;饭后不要立即工作,可适当活动,如散步15分钟;睡前绝不吃太多的东西,可吃些水果或喝杯热牛奶。每10天左右选一天以吃果蔬为主,仅吃七八分饱,让肠道休息,有利于清除肠内的食物残渣。
四、坚持运动。
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每天抽出1小时进行锻炼,可选择游泳、慢跑、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项目,也可做收腹、猫腰、蹲起等腹部肌肉运动,促进胃肠蠕动。
五、自我按摩腹部。
每日睡前或晨起,以双手重叠,手心向下顺时针按摩腹部,沿着结肠位置的走向,通过按摩刺激,增加结肠蠕动,使粪便到达直肠部,刺激肠壁神经感受细胞传入大脑,产生便意,以利排便。
六、不可滥用药物。
便秘可分为实秘和虚秘,老年人多属虚秘,如滥服泻药,等于“无水行舟”,有损 健康 。同时,也不可滥用抗生素及一些化学药品,防止这类药物杀死肠道内正常菌群而导致便秘。
(文/副主任中药师 韩德承)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总所周知,道教即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生活乃道教文化的生动体现,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以及道教神职教徒——道士。道教徒的生活主题不外乎是学道,修道,鸿道;换言之,道教徒的一切生活行为都是为了实现其教旨------得道成仙、济世利人。
道教把老子所说的“道”作为最高信仰,认为这个“道”是宇宙万化的本源,天地万物皆由这个“道”所化生。人可以返本还源,与“道”同一体性,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因此,后世道教奉老子为道祖,尊老子《道德经》为最重要的经典。道教的最高教理是“道”,道教的一切教义也都是由“道”演绎而来。
当你有缘走进全真派丛林宫,与道士用餐时,一定看不到一点荤菜,他们长年如此,自古如此。这就是全真道士的主要饮食习俗素食。
面对这一饮食习俗,人们多有疑惑。道士(这里主要指全真派道士)食素,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持戒。《积功归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蛐咸知避死。因此,应戒杀。戒荤就是戒杀的延伸。
食素除上述原因外,还以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换言之,道士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因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生成仙。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便是一个以素食为主的大国。素食有素食的好处,综括人类长寿因素,平时多吃素食,也是要点之一。有关素食长寿的文章比比皆是,孙中山先生的《中国人应保守中国饮食法》写的发人深省。文中说,中国近代文明进步化,虽然有好多地方落在人家后面,可是在饮食一道上,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这里面非但有着烹饪上的高超技巧,并且在饮食习尚上,也足可与欧美医学卫生家发明的学理齐驾并驱。撇开古来“八珍”不说,就是平时家常所吃的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品,欧美各国早先并不知其为食品。接着孙中山先生发挥道:中国人的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的,尤为一般人望尘莫及。中国常人所饮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饭加蔬菜豆腐。这些食料,经当今卫生家们证实,确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为此,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长寿。结语是:“单就饮食一道而言,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国人已无待于利诱迫势,而能习之成自然,实为一大幸事。吾人当保守之勿失,以为世界之导师也可。”从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中国道教(包括佛教)当为素食者之楷模。
科学证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自律神经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体所需营养,还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血液偏于弱碱性,肌肉和身体不易疲劳。素食者血液粘度低,血液流畅相对供应充足,头脑就清醒。食肉者偏酸性,爱睡觉,心神不宁,性格外向。食肉者血管壁胆固醇多,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
总之,道教徒素食既体现了道教和慈善爱的精神,又暗合养生之道。
道教除主张素食外,还提倡少食。
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神仙传》一书里写道:“食戒过多”。其它道书还讲:食欲少而数,不须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多食酒肉,名曰“痴脂”,优狂无恒。贪美食令人泄痢。食熟胜于食生,食少胜于食多。
曾有人实验:一个坚持一日三餐的人尿中排毒量为百分之七十五。坚持午、晚两餐的人排毒量近百分之百。
多食,不但影响健康,影响体形,而且还影响精神和情绪。当我们饭饱后,往往都想睡觉。因为大量血液都要供应消化系统,相对脑部供血减少,使我们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饭饱神虚”。
由此可知,道教提倡少食是科学的。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道士辟谷。
有人一听到说道士辟谷,就一位这位道士不吃食物了,其实,辟谷是指不吃谷物,并非不吃食物。所以,“辟谷”又称“休粮”或“绝谷”。这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此法盛行于晋、唐之际,到了宋、元以后出现了道教丛林,则鲜有复蹈者。
道教认为人体有“三尸”(亦称“三彭”、“三虫”),靠五谷而生,危害人体。若经过“辟谷”修炼,便可除“三尸”,以达到“长生不死”。辟谷时,仍食药物,并兼做导引等功夫。道教辟谷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养生。东晋名道葛洪认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因人体摄入过量食物后,会大大增加消化、转化等功能的负荷,使肠胃、心肺、肝胆都得不到休息,影响了寿命。另外在肠胃中存在大量的渣滓、病菌,如得不到排除,人体就会生病。辟谷则有利于清理肠胃,断绝污秽之物。
当今社会,人们的养生、健身方面崇尚倒走、爬行、大喊、饿透等返序运动。其中“饿透”法,与古之“辟谷”法颇为相似。不妨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饿透,说白了,就是一日或两日不予进食,仅以开水充饥,或补充营养液,目的是使胃肠滞留的有毒物质排尽。科学证实适度的饥饿能使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受到冲击,然后通过肌体生理内环境稳定功能的重新调整,提高人体承受生理负担的能力,使各种心身疾病得到改善。据悉,海外的一些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饿透对神经官能症、早期高血压、低血压、单纯性肥胖、神经性厌食、异咽症都有一定疗效。
再这里,还顺便介绍一下天师世家有“四不吃”的规矩,即不吃牛肉、狗肉、乌鱼和鸿雁。
究其原因据说是:(1)牛。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2)乌龟。人们常说:“乌龟精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天师世家的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乌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乌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讥,也不能让娘饿死,其精神可贵可嘉,吃不得。(3)鸿雁。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4)狗。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自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
道教是一个养生的宗教,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学养生的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习俗,无论是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还是对于人们的健康,都大有裨益。
道教还有“三不起”的禁忌。即道教徒吃斋、诵经和静坐时,他人不得打扰,作为道士也不得应声而起。
吃斋,也就是吃饭或用餐。中国有句俗语:“吃饭大似官”;还云:“雷公不打吃饭人”。由此可见当人用餐时,他人是不应该去打扰的。道士斋堂用斋,有三种规矩:一是便堂,二是过堂,三是过大堂。道众斋堂吃饭,名曰:过斋堂。过斋堂亦是道教宫观的仪范之一。道士在吃饭时,与世俗吃饭有很大区别。如:道士每饭必先供养,为思:十方供养,来之不易,无功享用,惟恐罪过。故每饭必先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养。是为结“三缘”之举。
道教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在饮食上全真道士食素;正一在非斋日可饮酒茹荤。但据闻,历史上张天师世家还有“三不吃”的规矩。既不吃牛羊、乌鱼、鸿雁和狗肉。盖牛忠、乌鱼孝、雁贞、狗义之故
是有一定的道理,我之前肠胃不舒服去上海民生门诊看病时,医生就是这么说的。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吃太多难消化的东西,膏厚味重,只会加重肠道的负担,对健康带来不利。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当的饮食,保持身体轻微饥饿的状态。常带三分饥,吃饭七分饱。有很多国家也流行辟谷,轻断食就是一样的道理
1 古代养生名句
来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 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秋胡戏妻> 每想病时则尘心渐减,常防死日则善念自生传家宝>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寿世保元> 富甚足忧烦,贫甚多饥饿要于贫富间,知足随缘过拟寒山诗>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 食不厌细嚼,饮不厌细呷寿世青编> 春夏秋冬历一年,稍知调护自无愆安然无病称真福,莫恃身当壮盛年寿世传真>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 修心可补相,积善得延寿自警> 除却钱财烦恼少,无烦无恼即神仙醒世恒言> 当欢须且欢,过后买应难惜欢> 世事劳心非富贵,人间实事是欢娱老夫> 量力杯盘随草具,开怀语笑任天真闲适吟>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旁人不识 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偶成> 枕上得诗愁健忘,披衣起写残灯光山妻窃笑老何苦,儿辈读书无此忙枕上> 世人笑我拙,谁知拙为贵口拙无是非,事拙无冤对饭菜充我饥,不想珍馐味布衣暖我身,不想绫绸被手拙不出拳,时常拢袖内脚拙不妄行,邪径早回避需择君子交,不入奸狡队心中有主张,外面推聋聩不管短与长,不管兴与废呵呵笑几声,嘻嘻吃一醉日间安稳坐,夜里安稳睡行止有天良,俯仰都不愧学拙歌>。
2 名人养生诗词有哪些华佗的养生之道淡薄名利地位,动静相济,劳逸适度。
华佗生活于东汉末年三国初期,也是一个战争纷乱,灾疫流行的时代,《后汉书?华佗传》说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说明了华佗的养生有道,名人养生诗词,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极富盛名的医生,有“神医”之称,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创史上最早麻醉剂剂“麻沸散”,还创立了著名的养生体操“五禽戏”,可惜死于曹操之手。
孔子的养生之道精神豁达,知足不贪,食居慎节,爱好广泛。注:孔子生活在战国时代,那个时代由于医学落后,物质匮乏,战乱纷争,所以人的寿命很短,孔子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仍以73岁高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名人养生诗词,总结其养生之道,便是这十六字。
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注:曹操这首《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养生方法,但却指出了养生的重要性,文中以长寿的动物为例阐述了生老病死的规律,提出了寿命的长短在养生不在天。
3 古人养生经典格言有哪些古人养生经典格言:
生从十三: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
译文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译文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译文行为正直就不会遭遇祸害,不遭遇祸害就能安享天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君子有三件事需要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殴;等到年老了,血气已衰,要戒贪心。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译文意志清闲而少欲望,心绪安详而无惧怕,无怨恨愤怒之心,思想上没有忧患,以恬谈愉快为本,以自得其乐而功。做到这些多可使“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而益寿延年。
4 古今养生方面的好诗句饮食养生 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春秋战国孔丘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谚语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 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
―――《养生四要》明 万全 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
―――《圣济总录》宋官修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
―――《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 汤泡饭,嚼不烂。―――谚语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
―――《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
―――《昨非庵日纂》明郑宣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
―――谚语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 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
―――谚语 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谚语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
―――《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 万全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养生要集》唐 张湛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
―――《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 ―――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 药补不如食补。 ―――谚语 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谚语 甜言夺志、甜食坏龄 ―――谚语 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 ―――谚语 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 ―――谚语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 ―――谚语 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谚语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谚语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
―――谚语 饮食讲卫生,保你不生病。―――谚语。
5 古代养生名句来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
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秋胡戏妻>
每想病时则尘心渐减,常防死日则善念自生<;传家宝>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寿世保元>
富甚足忧烦,贫甚多饥饿要于贫富间,知足随缘过<;拟寒山诗>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
食不厌细嚼,饮不厌细呷<;寿世青编>
春夏秋冬历一年,稍知调护自无愆安然无病称真福,莫恃身当壮盛年<;寿世传真>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
修心可补相,积善得延寿<;自警>
除却钱财烦恼少,无烦无恼即神仙<;醒世恒言>
当欢须且欢,过后买应难<;惜欢>
世事劳心非富贵,人间实事是欢娱<;老夫>
量力杯盘随草具,开怀语笑任天真<;闲适吟>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旁人不识 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偶成>
枕上得诗愁健忘,披衣起写残灯光山妻窃笑老何苦,儿辈读书无此忙<;枕上>
世人笑我拙,谁知拙为贵口拙无是非,事拙无冤对饭菜充我饥,不想珍馐味布衣暖我身,不想绫绸被手拙不出拳,时常拢袖内脚拙不妄行,邪径早回避需择君子交,不入奸狡队心中有主张,外面推聋聩不管短与长,不管兴与废呵呵笑几声,嘻嘻吃一醉日间安稳坐,夜里安稳睡行止有天良,俯仰都不愧<;学拙歌>
6 关于养生的古诗词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
―――《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
―――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
―――《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
―――《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
―――《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
―――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
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
―――《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
―――谚语 嗜欲使人气*,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
―――《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
―――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
―――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
―――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
―――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
7 诗经养生诗句 哪些古代诗词中藏有精神养生之道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8 有哪些关于健康的诗句1、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
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2、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
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4、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
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9 求关于养生的诗歌 二十八个量腹而受,量身而衣。
——《文子》 一日之忌,暮无饱食。——《养生要集》 狂饮伤身,暴食害胃。
——民间谚语 饥不暴食,渴不狂饮。——民间谚语 吃得快,咽得慌,既伤胃口又伤肠。
——民间谚语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医说》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寿世保元》 怒时勿食,食时无怒,醉后勿饮冷,饱食无便卧。——《勿药元诠》 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软些。
——石成金 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陆地仙经》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民间谚语 所食愈少,心愈明,年愈丰;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沈仲圭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沈仲圭 早晚吃点姜,百病都不长。——民间谚语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民间谚语 天时虽热,不可食凉;瓜果虽美,不可多尝。——民间谚语 淡食为宜,杂食为优;素食为主,狂食为禁;慢食为佳, 粗食为好,鲜食为妙,暴食为忌,淡茶为友,温茶为适。
——民间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民间谚。
宋美龄肠道养生
本文2023-10-25 12:57: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8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