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摘抄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摘抄有哪些?,第1张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摘抄如下:

1、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凝结着民族的智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2、典籍不能只活在图书馆里,也不能只活在学者的论述中,一定要活在我们年轻人的心目中。唯有文化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3、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天工开物》的光芒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或伏生,都是用生命去接续和守护这盏灯火的人。

4、“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并非隔着一道鸿沟,历史文化、经典古籍、高雅艺术也不只是小众专属。

5、为家国天下,为黎明百姓写一部实用之书,不做溢美之辞,不做浮夸文章,书中要包罗先人之智,书中要囊括今世之技艺,贵五谷而贱金玉,此书与功名毫不相关也。

是《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1、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明代·佚名《增广贤文》

译文:人心要是齐的话,泰山都可以移走,一只脚走不好路,一只巴掌拍不响。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秦风·无衣》先秦:佚名

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西周姬昌《易经·系辞上》

译文:二人同心,其锋利足断坚硬的金属。

4、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秦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译文:众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没有射不中的。

5、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西汉刘安《淮南子》

译文:运用众人的力量, 就没有不能战胜的。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

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本草纲目·序》王世贞

李时珍,生于1518年,明朝正德年间,他说著的《本草纲目》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这种编创体例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李时珍出生在中医药世家,医学志在格物,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我们打小就知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先生所写,但是却不知道其背后的故事,看了这期《典籍里的中国》之后,才知道李时珍当时写这本著作的艰辛与不易。

虽出生于医学世家,但是小时候父亲并不让他学医,他多次请求父亲,让他做一名医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是李时珍青年时期向父亲明志、决意行医时所说的话。

随后李时珍跟随父亲行医多年,经常因为遇到辨错药、抓错药的情况,看到了百姓对良医好药的期盼,也见到患者求医问药的艰难,更加坚定了他重修本草的决心。

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更难。此后,李时珍查阅历代典籍采八百余家,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用近30年终于撰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只是令人惋惜的是,《本草纲目》刚刚刻成,李时珍先生仙逝,他并未看到自己毕生为之耗费心血的书最后放在他的眼前。

经典语录:

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当天下共修之,世代永新。

守正创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守住这个“正”,再开出每一代的“新”,就能看着中国越来越好。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医者贵在格物也——《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

性理之精徽,格物之通典——《本草纲目·序》

寿国以寿万民——《进<本草纲目>疏》

大医精诚——《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

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

• 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 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

• 历史不应该仅有消除偏见,它还应该孕育热情。

• 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

• 历史学家不能容许历史学这门学科堕落到这种地步,以致于捏造的历史成为宣传政治神话的工具。

• 历史是知识分子文化活动的结果。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

• 只要我们都尊重历史,就一定能够得到真理。 廖沫沙(中)

• 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 历史家的职责是要确切、真实、不感情用事;无论利诱威胁,无论憎恨爱好,都不能使他们背离真实。

• 历史展示出现在与过去的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现在采取并保持着主动。

•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 语言是历史的档案……语言是 诗歌的化石。

• 历史对事业的是否崇高,是以它的结果来评定的。

•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一说起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总是千人踩、万人踹,什么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比黑社会还黑,比十大酷刑还狠,但历史已经证明,在那年头,这是一个最为科学的制度。在科举的考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却有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个选择--拿起手中的笔,把那张考卷答完。然后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运的来临。事实证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径,想玩花样,走后门,几乎肯定是死路一条。

•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中国革命和中国***》

• 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 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

• 历史是为活着的人们而写的。活着的人们搜了死者腰包之后,踏着死者尸体前进。

• 历史有如悲剧,要没有情欲、罪恶、灾难,在其中掀风作浪,就会显得毫无生气,令人生厌。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 历史不过是 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和恩格斯

• 要使孩子意识到他是明天的成年人,他应当准备承担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使命。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善于有分寸地、细致地、不厌其烦地提示孩子,他在生活中将要干什么,将怎样劳动,将承担何种义务。(单行本

• 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 比起大自然来,历史对人类的感情更严酷,更残暴,大自然要求人们仅仅满足于天赋的本能,而历史却要强制人的理智。

• 《三国演义》中,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后,怕吕伯奢告发,索性连他一块杀死,杀完后对陈宫感叹。

• 人类的全部历史都告诫有智慧的人,不要笃信时运,而应坚信思想。

• 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 正如哲学是研究他人误解的学问,历史是研究他人错误的学问。

• 不论当什么家,有了必要的历史知识,有百益而无一害。

• 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

• 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 只有传记是真实的历史。

• 作家若不从时代和世界历史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作品,才思就会枯竭。

• 人类的具体历史,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所有人的历史,也必然是人类的一切希望、斗争和受难的历史。 波普

• 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

•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 位卑未敢忘忧国。

•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其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 科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错觉和失败的历史,是伟大的玩愚者以笨拙和低效能进行工作的历史。 寺田寅彦

•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 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

• 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

• 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清代学者)转引自

•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

• 历史有两部:一部是官方的,骗人的历史,做教科书用的,给王太子念的;另外一部是秘密的历史,可以看出国家大事的真正的原因,是一部可耻的历史。

•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

• 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一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

•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 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

•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卡尔·贝克

• 历史是生活的教师。

• 历史的第一页是从互相猜忌、搞阴谋和耍手腕开始的。 米左琴科(苏)

• 历史是人类的过去的知识。

•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 《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当读到越王勾践为过牺牲时我为他的满腔热血所振奋:当读到大禹治水时,我被大禹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当读到夏朝国君暴虐荒*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当时的平民百姓抱不平;当我读到清王朝腐败而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不时觉得心寒。

• 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这都是由于生命的发展要求它们的缘故。

• 凡是能够在一个朝代中分清楚谁在低声说话,而且听得见他在统治者耳边低声说些什么,有这种能耐的人就是真正的历史家。

• 历史不时表现为一团乌七八糟的偶然事件,像急转的洪流一样。

• 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为根据,这正如一种新的爱情不能和旧的爱情一样。 胡也频

• 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

• 历史和哲学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

• 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

• 只要我们都尊重历史,就一定能够得到真理。

• 知耻近乎勇。

• 历史是严峻的。历史并不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人生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煤。

• 历史是生活的教师。 克罗齐(意)

• 即使是天才人物,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是一首好诗。

•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 她孕育了悠久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孕育了数以千计的炎黄子孙。我们敬仰她,爱她,她是一副壮丽的风景画,她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就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中国!祖国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才能变成现在我们幸福的家园。弹指一瞬,建国

• 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或者把目前这个时刻安放到生成--演变中去。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到学校报道后来到寝室,迫不及待打开电脑,结果是学校还没开通网线于是想到把上学期遗留下的历史问题给解决了先

• 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 余秋雨

• 历史还不是一门科学,仅仅靠伪造和删节才会被弄得像门科学似的。

• 撰写历史是摆脱过去的一种方式。

•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科林伍德

•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 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为根据,这正如一种新的爱情不能和旧的爱情一样。

•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 历史是进化的,但有时总使人感觉它是在重复过去。

• 历史是不能容纳谎言的……

• 中国,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在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

• 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吴晗(中)

• 《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大国的改革和变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

• 不论当什么家,有了必要的历史知识,有百益而无一害。 任继愈(中)

• 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

• 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

典籍里的中国——《徐霞客游记》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历史上就有一位这样的奇人——徐霞客先生。他历经三十余年的行走,与自然为伍,以实证为言,著成现存六十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在这部被誉为“千古奇文”的典籍中,他以足为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笔代心,记录下对祖国山河永恒的热爱。他不仅是一位旅行家、探险家、科学家,更是一位文学家,他写的游记,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少年时便立志:今生必定要踏遍三山五岳,寻访江河源头,钻研地理之学,成一家之言,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是一种纵横于天地之间不计远近、不计朝暮、不计山海的豪迈与理想。

徐霞客一生走入山水,考察江河,不断纠正旧志书中的很多错误,“探寻长江正源”这一壮举,在后世更是传为佳话。徐霞客出生在江阴,在长江边长大的他一直对长江的溯源有着浓厚的兴趣。

徐霞客晚年的西南“万里遐征”,直到在云南双腿俱废,才结束了他万里遐征的最后一站,没能走到长江的源头。当徐霞客跟随撒老师去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品尝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华夏母亲河源头之水。

当喜极而泣的徐霞客发出“甜,真甜”的感叹,撒贝宁代表后世子孙,向他献上由衷的敬意:“先生,您未走完的路,我们会继续前行!”

蒙曼老师说,徐霞客一辈子,就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他追溯的长江源头是中国,他探访的名山大川是中国,他的游记里记录下来的每一个地点都是中国,徐霞客这种热爱自然,追求真理的精神永远无可替代,永远不可磨灭。

这三百多年来,一代代的学者们勘测大地、丈量山河,研究的工具和手段日新月异。但是不变的,是我们中国学人求实探索的精神和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我们应该在新的时代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描绘更壮丽的山河。

经典语录摘抄: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徐霞客

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徐霞客游记·溯江纪源》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

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陈函辉《前纪游》

我欲倒骑玉龙背,峰巅群鹤共翩翩。——徐霞客《鸡山十景·瀑布腾空》

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唐朝吕洞宾《绝句》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摘抄有哪些?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摘抄如下:1、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凝结着民族的智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