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5收藏

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第1张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乐曲。

①阳春白雪

读音:yáng chūn bái xuě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阳春白雪》是春秋时期“乐圣”晋国的师旷所作。 

《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

《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在战国时代成为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

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②下里巴人

读音:xià lǐ bā rén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后来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阳春白雪”为其反面,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原为琴曲,是中国古代汉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为人们广为传唱。这首乐曲产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西安》谱写而成的。古称筚篥的管子来自西域,其演奏的《阳关三叠》更让人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之意,让你倏然泪下。

《阳春白雪》是雅的极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曲子有一个典故,我们来看一看吧!

《楚辞》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楚襄王和宋玉的故事,楚襄王是楚国的君王,宋玉是楚国的贵族,美男子,善辞赋,继承了屈原的文风。一次,楚襄王问宋玉:“先生德才兼备,为什么很少听到别人称赞你呢?”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奇怪的,按理说,越是才华横溢,越是德高望重,越会得到别人的赞誉才是。我们来看看宋玉是如何回答的。

宋玉说:“大王,我来讲一个故事吧!有一位擅长唱歌的人,路过楚国郢中,唱起了歌,起初吟唱"下里巴人",跟在他后面附和的有数千人。他唱到"阳阿薤露"时,能够附和只有数百人。当他唱到" 阳春白雪"时,能够附和的不过数十人。”宋玉以歌者自喻自己,越是高雅的,懂得的人越少,懂得的人少了,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去赞誉,因为自己不懂,不敢冒然去点评,怕被人笑话。一个人德才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别人只知道他高,高到什么程度,不不得而知,所以,也就不敢乱赞誉了。

古曲是什么意思

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汉族乐曲。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

词语古曲 是什么意思

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现代我们在讲普及传承古曲演唱所指的古曲又是什么呢?他指出,我们所倡导和普及推广的古曲主要是指古诗词歌曲,简称为古曲。 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古曲(古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名副其实我国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

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古曲是什么意思。

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汉族乐曲。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现代我们在讲普及传承古曲演唱所指的古曲又是什么呢?他指出,我们所倡导和普及推广的古曲主要是指古诗词歌曲,简称为古曲。 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古曲(古诗词歌曲)是汉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名副其实的汉族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

古曲阳关三叠的三叠是什么意思

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迭唱三次,故称“三迭”-----三叠

我欲成佛天不许,乾坤日月千古曲是什么意思

我欲成佛天不许,乾坤日月千古曲

我想成佛但上天不允许,因为人间还有许多不平的事等着我去管。

句意侧重于后半句,

表达了一种普济众生的豪情。

古朴是什么意思? 古朴的古字又是什么意思?

1古老而质朴 2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出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十一课《中国石拱桥》)

英语

古朴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simple and unsophisticated

日语

古朴 ɡǔpǔ 古风で质(しつ)ぼくである,古(ふる)めかしくて饰(かざ)り気(け)がない。 古朴: 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建筑风格~典雅丨笔力苍劲~

编辑本段基本解释

[of primitive simplicity;be simple and unsophisticated] 古老而质朴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中国石拱桥》 古朴典雅的东方艺术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亦作“ 古朴 ”。质朴而有古风。 唐 裴铏 《传奇·颜浚》:“同载有青衣,年二十许,服饰古朴,言词清丽。” 宋 何䓕 《春渚纪闻·墨磨人》:“其墨匣亦作半笏样,规制古朴,是百余年物。”《红楼梦》第九九回:“上司见 贾政 古朴忠厚,也不查察。” 阿英 《盐乡杂信》之一:“一路看去,有山有水,有树有田,还有那古朴的农民。” 古 朴:明朝大臣,陈州(今河南淮阳)人。历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称。

古()古()是什么意思

古色古香 : 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古筝曲中※ 是什么意思

这个指法叫做花指。就是用大指连托号后面的音以下的弦,弦数随意,根据拍数而定。

比如3 就可以从高音3一直连托到中音3

古筝曲思凡是什么意思?

在山上的尼姑庵里面有一个小尼姑,她不是自愿出的家,是小时候家里养不起,寄养在这里的。因此,到了青春期,她就萌发了春心,也就是两性之间的需求,因此就经常借赶集、公务之类的活动下山转来转去。

全名是《尼姑思凡》,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当中都有类似的题材,歌词比较*秽,原文现在不多见了,但是旋律很好听。

千古是什么意思人去逝后用千古是什么意思?

名垂千古的意思,表达了对逝去的人的肯定和敬意。

常见的有千古一人或者一人千古的挽联,一人千古就是一个人死了,对他很怀念;千古一人就是此人卓越无比,才华无人能及。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中国古曲研究中心副主任艾君认为,古典诗词歌曲这种远古而来的高雅艺术,要普及发展和保护,必须走雅俗共赏,推陈出新的发展之路。雅的要保留,俗的亟待开发。让古诗词演唱不仅成为文墨客的艺术,也要让其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将传统的古典音乐进行二步创作,让古诗词歌曲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古曲必将迎来艺术的春天。“俗热”过后必定是“雅热”,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他指出,古曲是汉族文化的精髓,演唱古曲有利于振兴民族音乐的精华,凝聚民族精神。一位歌手能准确地把握好古诗词的演唱也是其对民族音乐追求的至高境界,反映了其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彰显了其对曲子和词意的完美融合和把握。 社会学家、古曲研究专家艾君介绍,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歌的世界。古典诗词因其格律性而与音乐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诗歌、诗歌”,顾名思义“诗”与“歌”是无法分开的,无歌不成诗啊。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将“可歌可咏”作为衡量诗词作品成功、优秀与否,是否能流传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传统的古诗词的歌曲演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尽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傅雪漪先生为此付出来一生的心血已经去世,加之古曲市场极小,继承和发扬问题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近些年来,傅雪漪先生的弟子声乐教授王苏芬毅然挑起了古曲普及、弘扬、教学、科研的重任,使古曲教学走入了本科、研究生等良性的教育轨道,去年还成立了“中国音乐学院古曲演唱研究中心”,这对古典诗词的普及传承起到了科研者的作用。组织

何谓古曲呢?现在所讲的古曲是什么?

艾君观点,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现在意义中所倡导和普及推广的古曲主要是指古诗词歌曲,简称为古曲。

(1)传统理念上的古曲。

艾君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代表曲目有: 《幽兰》、《秦王破阵乐》、《阳春》、《白雪》、《长沙女引》、《青莲乐府》、《青莲乐府》、《塞上曲》、《将军令》、《酒狂》、《阳关三叠》、《霓裳羽衣曲》、《海青拿鹤》、《离骚》、《忆故人》、《醉渔唱晚》、《伯牙悼子期》、《搔首问天》、《潇湘水云》、《渔歌》等等,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

当然,在有的古曲中不仅有曲而且有词。

(2)现在意义中的古曲。

社会学家、古曲研究专家艾君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现代我们在讲普及传承古曲演唱所指的古曲又是什么呢?他指出,我们所倡导和普及推广的古曲主要是指古诗词歌曲,简称为古曲。著名古曲教育家、中国古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音乐学院王苏芬表示,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古典诗词的演唱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现如今挖掘保留和录制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近50首,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音乐学院进行大课、小课的教授,使数百多名学生初步掌握了古曲的演唱风格,并多次举办了古曲音乐会,中央电视台也一直在支持古曲的普及工作,在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传承古曲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在挖掘和保留下来的古诗词歌曲主要有,大舜的《南风歌》、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欧阳炯《春光好》、冯延巳《长相思》、于鹄《巴女谣》、屈原的《湘君》、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秋浦歌》、姜夔的《杏花天影》、柳宗元的《杨白花》等。

为何要普及、学唱和传承古曲呢? 艾君认为,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演唱古曲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至高的艺术境界,演唱古曲有利于振兴民族音乐的精华,凝聚民族精神。

为何要振兴和传承演唱古曲呢?这是一个值得思索和值得探讨的课题。毫无疑问,古典诗词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体现古诗词的内涵并与其相合体的曲子自然也是传统文化中比不可不或缺的内容。

社会学家艾君指出,我国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为一体。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精华,有科学的,也有愚昧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有对现代化建设有启发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也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约束、阻碍作用的。艾君向来倡导“学习借鉴,批判吸收;古为今用,它为我用;取其精华,弃之糟粕”的观点,在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我们必须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判断看待我们的传统的文化;以构建和谐社会大业为基点,吸收和保护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益的东西。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诗词歌曲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弘扬、值得推广。艾君强调,学习和研究古曲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古诗词歌曲是最能体现出我国古代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歌曲。(省略)二是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演唱古曲有利于振兴民族音乐和凝聚民族精神。(省略)三是演唱古曲能够更好地加强自身修养,从雅的古曲中陶冶情操,追求至高的艺术境界。(省略)

他说,演唱古典诗词,只有在弄清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态的前提下,在探索歌唱表达技法的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情况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曲。这是一个歌手要走得一条艰苦卓绝、阳春自雪的艺术之路。在这条路上,必定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心力。

对古曲的内涵、演唱特点的几点探索 艾君观点,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体现出宫廷音乐的特点;古曲是民族音乐演唱的巅峰,体现着一个人至高修养学识。演唱古曲,只有在弄清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态前提下,在探索歌唱表达技法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状态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曲。

(省略)

可见古曲,尽管具有曲高而和寡的特点,但却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染力。

对于如何理解古曲,如何看待古曲的内涵和其艺术价值艾君有些不成熟的看法和见解,仅供参考:

其一,现代的古曲内涵主要有原生态传承、原词补曲和现代词曲三种类型组成。

我们讲的古曲是指即将中国古典诗词配上乐曲可进行演唱的歌曲。在现代众多的诗词歌曲中综合看来艾君认为应该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原词原谱;一种为原谱轶失,后人根据原词新谱写曲子;另外一种就是新词新曲。古典诗词歌曲属于文人音乐或者宫廷音乐的范畴,与古琴等其他古乐一样,具有含蓄、典雅、意境深远的特点,蕴含着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和人格追求、审美情趣,与其内在的精神特性是一致的。或者体现出儒家音乐一般庄严古朴,是由其仁礼崇古思想决定。音乐结构更集中、更严谨、更富有层次,音乐形象也更加鲜明。

原词原谱类。这种类型艾君在上面已经讲过,再次不重复,譬如,《秦王破阵乐》、《阳春》、《渔歌》等都数词种类型存在的古曲。

原词补曲类。这种类型的古曲,现在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傅学漪补曲的《别董大》等数十首,王立平补曲的《红楼梦》系列,汪国真补曲《静夜思》古诗词百首。等等。

现代词曲类。这种类型的也不少。即现代人写的诗词,现代人作的曲。这种类型也不少,例如,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西江月-井冈山》等诗词系列歌曲。邓丽君的《在水一方》、黄沾的《沧海一声笑》、《千愁记旧情》、许冠杰的《浪子心声》等等。

在这里要说说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这就是我国台湾的琼瑶。她最善用古诗旧典,来表现恋爱儿女的浪漫情怀。如《在水一方》、《几度夕阳红》、《秋歌》、《月朦胧鸟朦胧》、《金盏花》、《聚散两依依》、《问斜阳》等等,都体现了她很高的文学修养和对古诗词的驾驭能力。可以说,琼瑶的歌词是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结合体,已经脱离开了古诗词体现出古典、雅致、华美、婉约、豪放等传统音乐的影子。

其二,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体现出宫廷音乐的特点。

其三,古曲演唱可以堪称是民族音乐演唱的巅峰,体现着一个人至高修养学识。

其四,古曲演唱具有“一难、二雅、三涵”的特点。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演唱古曲的体会,演唱古典诗词歌曲,不仅要在反复吟诵诗词中找寻其味,还要去古琴曲中感受,更应该在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唱好一首古曲不是那么简单地唱准确音符,甚至是很到位的情感,但如果能将诗词歌赋挖掘到深处才能真正称得上完整。如,演唱《阳关三叠》总是不能令教授满意,原因并不是演唱的不正确而是不到位。那种朋友间的分离并非现在所能理解的。在古时候,此一别,只怕今生再也难居首,尤其是那句“无穷的伤感”,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达到真正古人立场上的那万般伤感,万般不舍,又是万般地无奈……悠悠的古琴声在耳边回响,能带给我灵感吗?

艾君认为,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恰好反映出一个学子在学唱古曲中的苦恼和焦虑的心情,说明了古曲演唱的复杂性和难度。艾君观点,演唱古典诗词,要在弄清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态的前提下,在探索歌唱表达技法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情况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曲。

从80年代末至今,艾君参加过大小无数次古曲演唱会。总体感觉,欣赏古曲作品,不仅需要对历史的熟知,对诗词的理解,而且需要有意识地倾听,在表层化的欣赏中侧重于感悟乐曲,在乐曲中去体会诗词的意境,在“情感”的乐律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怀。

而对古曲演唱的特点的理解,艾君总结其具有“一难、二雅、三涵”的特点。

古琴名曲 古琴曲《鹿鸣》 《鹿鸣》,古代歌曲、琴曲。词见{诗经。小雅}首篇。原为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为汉代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均有此曲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晋苟勖用为行礼诗。唐韩愈:“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送杨少尹序》),宋朱熹:“此谱乃赵彦肃所传,即是所谓开元遗声。”(《仪礼经传通解》)明张廷玉将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琴谱,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记载的同名曲目有无联系,尚待研究。  古琴曲《广陵散》  《广陵散》,琴曲。又名广棱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既用于合奏,也用于独奏。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明代宋濂跋《太古遗音》则谓:“其声忿怒躁急,不可为训。”这些,从正反两面说明此曲对统治者表现了一定的反抗性。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说,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此外还有《西麓堂琴统》等传谱。各谱分段小标题均有:“取韩”、“投剑”等目。近人因此认为它是源于《琴操》所载《聂政刺韩王曲》。现存曲谱共四十五段。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其中头尾几部分似为后人所增益,而正声前后三部分则很有可能保留着相和大曲的形式。又本曲使用的“慢商调”为本曲所独有。  古琴曲《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琴曲。存谱初见于《神奇秘谱》,解题说:晋代的“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三次(故称“三弄”),用以表现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另有急促曲调表现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各段多以共同曲调作结。  古琴曲《乌夜啼》  《乌夜啼》,琴曲。原为南北朝时期表现爱情题材的西曲民歌。现存琴谱初见于《神奇秘谱》。解题引《唐书。乐志》临川王刘义庆作曲之说,后世多沿用之。曲谱中有“反哺”、“争巢”等文字,表明琴曲是描写慈乌与雏鸟的活动情景。唐代的软舞,宋代的词牌,元代的曲牌中亦均有此目。  古琴曲《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现存最早的琴曲谱。原件在日本,国内有影印件。系唐代手抄的卷子,仍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公元494—590年)。曲名之前冠以调名,这样的标题,为琴曲中所仅见。据推断,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南北朝时期流行碣石舞,《南齐书。乐志》说:“《碣石》,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现存琴谱也分四拍,碣石调有可能是当时碣石舞的曲调。至于《幽兰》,当时有诗人鲍照写过同名琴曲歌词,见于《乐府诗集》。内容为借幽兰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与现存曲调的情绪吻合。《幽兰》有多种传本。司马相如在《美人赋》中就有“抚弦为《幽兰》、《白雪》之曲。”《琴操》中也有孔子自伤不逢时而作《猗兰》的记载。现存琴谱中另有《猗兰》或《幽兰》等多种。解题一般沿用《琴操》之说,其曲调与《碣石调幽兰》并无共同之处。  古琴曲《大胡茄》  《大胡茄》琴曲。唐代的著名琴家如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都擅弹此曲。当时与《小胡笳》并称“二胡笳”,或“胡笳两本”。这两首作品初见于《古今乐录》,称《大胡笳鸣》和《小胡笳鸣》。初唐琴坛流行的“沈家声”和“祝家声”,就是以这两曲著称。以后董庭兰继承这两家的传统,整理了传谱。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声》中说:“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应即指《大胡笳》,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大胡笳》正是十八段。它与后世流传的《胡笳十八拍》在题材上相同,但音乐毫无共同之处。  古琴曲《石上流泉》  《石上流泉》,琴曲。传为伯牙或刘涓子作。唐代即有此曲目(见《碣石调幽兰》谱后)。存谱为八段。描写碧涧潺潺,枕流漱石之趣,见于《琴谱正传》、《西麓室琴统》等琴谱。  古琴曲《离骚》  《离骚》琴曲。晚唐琴家陈康士据屈原辞所作。在屯新唐书。艺文志》中记为九拍,流传中分为十一拍和十八拍两种。:《神奇秘谱》采用了后者,每拍都以屈原的诗句作题,曲意怨愤深邃。《琴学初津》在本曲的后记中说:“始则抑郁,继则豪爽。”  古琴曲《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唐代歌曲,今存古琴歌谱。歌词据王维的《送元二之安西》一诗并有所发展。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又重复三次,故名《阳关三叠》。唐、宋以来,曾有多种唱法,现存琴谱三十多个版本,共六种类型。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最初见于明代的《新刊发明琴谱》(1530),经清代的《琴学入门》加工后一直流传至今。另有初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的一类,在明代也较流行,全曲残存八段,只在第一段用了王维原诗。这六种类型的词,曲和曲体结构多不相同,但其主要曲调却大同小异,表明是同一渊源,一脉相承的。当代作曲家王震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演奏谱(原谱载《琴学入门》)改编为合唱曲,并灌有唱片。  古琴曲《捣衣》  《捣衣》,古琴曲。传为唐代潘庭坚作。秋凉时节,家家妇女都为亲人赶制冬衣,为此需要捣衣,故又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乐曲表现了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杨抡《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杏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  《平沙落雁》  谱本:最早见于明末尹晔的听月楼《徽言秘旨》(1649刊行)。明清以来刊载此曲的谱本将近四十种。据明张岱《陶庵梦忆》说,尹晔是在幼年时间向绍兴琴师王本吾学得的。曲体中型。原无词。  曲情:琴曲出现在明代,明清各谱均无序跋。据上江琴家传说是《秋鸿》的节本,那末,它的曲情应该从《秋鸿》的“平沙晚聚”,“远落平沙”,“衔芦游弋”,至“南怀北”四个小标题。清王善《治心斋琴谱》说是宋末毛敏仲所作,清秦维瀚《蕉庵琴谱》说是明初朱权所作。这和《秋鸿》的作者是同一疑案。朱权在《秋鸿》的序里说《秋鸿》的作者是西江老懒,天胄诗狂,有些人就认为《秋鸿》是朱权本人所作。但据传说并从《秋鸿》的原词看,却是借《秋鸿》“身南心北”的感伤发抒怀念故国的悲恨,又像是毛敏仲的琴师郭沔所作。这一曲的曲情和作者,仍应存疑。琴曲谱本最多、出入最大的是这一曲,现时演奏的人最多、出入最多的也是这一曲。  《关山月》  谱本:最早见于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1931),曲体小型。无词。  曲情:《乐府诗集》杷这一曲归在汉横吹的乐类,本来不是琴曲,可能是王燕卿把民间乐曲采来作成琴曲的。六朝时起,就把这一乐曲看作是表现封建统治下反兵役的情感的。徐陵《关山月》诗:“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最能代表此曲的曲情。  《秋风词》  谱本:出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曲体小型。有词。  曲情:原谱旁注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原词,大概是王燕卿的作曲。按:明嘉靖间黄献的《梧冈琴谱》的《秋风曲》是以六朝张翰思鲈的故事为曲的意境的一个无词琴曲;与黄献同时汪芝的另本《西麓堂琴谱》的《秋风》却是另一有词的琴曲,原词是“秋风秋风秋风生,鸿雁来也,金井梧桐飘一叶,叹人生能有几许光阴!?……想人生能几何”。又日本物部茂卿所得《秋风章》却又是指的汉武帝的《秋风辞》。至于现时国内琴人所弹的全部是王燕卿《梅庵琴谱》的《秋风词》,和以上三古谱均无关系。  《梧叶舞秋风》  谱本:清初庄殝凤在他出刊的《琴学心声琴谱》(1644)里面说明这是他自制新曲。在清代,有十二种刊本琴谱采录了进一曲。这说明它是一个成功作品。曲体中型。无词。  曲情:庄氏自己和后来琴家多未作序跋,曲情应从标题。只有清乾隆间苏璟春《草堂琴谱》(1744)跋云“曲意萧瑟,取韵宜幽”。  《潇湘水云》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25),续见于明清以来三十种刊本琴谱。原只十段,渐发展至十五段的大型曲。无词。  曲情:朱权曲序云:“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  按:郭沔是南宋末年古琴作曲巨匠,景淳间(1260一1274)毛敏仲、杨瓒、徐天民等“紫霞派”的琴家都尊他为师。“毛敏仲的《樵歌》和《渔歌》因毛不仕元有浓厚的民族意识而得传。但后世琴家一向认为这些琴曲在技巧方面的成功是和郭沔的造诣分不开的。郭沔的事迹只散见于宋俞德邻的《佩韦斋辑闻》和元袁桷的《清容居士集》,名家记载不如贵族杨缵和他的清客那样多。吴县蒋文勋《二香琴谱》(1833)论琴派时提到严天池说严氏的琴是”受之陈星源,而后之托名标榜者不曰陈氏而曰严氏,岂非宰辅之子、太守之尊足以耸动天下耶?“对杨缵和郭沔的看法似乎也可以这样。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文王操》

《文王操》是古代中国人以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儒家理念对于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颂歌,其内涵深邃博大,旋律丰富感人,无愧为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聆听此曲后,一种仰慕的、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在古琴音乐流传的千百年的历史中,《文王操》被古人尊为高雅的作品,一首可以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净化人们的灵魂的琴曲:“鼓此曲令人荡涤邪秽,消融渣滓。”(明代琴谱《杏庄太音补遗》);北宋琴家成玉涧所箸《琴论》称“其声古雅,世俗罕闻”;北宋苏轼在他的古体诗《舟中听大人弹琴》为听其父苏洵弹《文王操》等曲而作,在评说时人“强以新曲求铿锵”、“数声浮脆如笙簧”后,发出了“古意堕渺茫”的感叹,最后便是“江空月出人绝响,夜阑更请弹《文王》”的千古名句。 第一段:古琴以空弦低音一字一音奏出,庄严,肃穆,宏伟。琴声引导我们进入两千年前的时空,古代文王、孔子这些伟大的圣贤出现在眼前……不是宗教,犹如宗教,这里有古人的崇拜之情;高山、峻岭、古代的图腾……开始的空弦犹如撞击的磬钟之声,硕大无朋的磬钟、厚重的音响、色彩…… 以上是一段前半部分的音乐,在全曲中有“引子”的作用,一段后半部分出现一些不完整的音调,这是琴曲最初旋律的显露。 第二段:一段亲切的旋律较完整地出现,富有歌唱性,这一段旋律和它的变化在全曲的二、三、四、六段里出现,是全曲最重要的音乐主题。音乐中温暖、坦然的情感,很好地表达了儒家的“仁爱”的思想,一种发自内心的博大的对人的爱,丰富的人情感的表达自此开始。 第三段:开始是平静的空弦为主的音调,这是段落最初的导入部分,也是以后段落惯用的结构方式(在传统的曲式中称作“合头”),简单的音乐营造了一种平和的气氛,音乐的变化、发展、新的音乐材料的进入都在这种气氛之中逐步开始。全曲最初呈示的旋律在这里渐渐作变化发展、深化,旋律在勾画一幅幅美好的图景,其中有人类生活环境的美,也有美好的图景后面蕴含的人性人情之美。段落中部有个情绪上的小高潮,像是为某种美好的理想境界所激动,音乐的节奏、音乐的情绪都开始有较大的流动,激情、起伏、跌宕……画面比以前有更多的的动感。 第四段:带有过渡性质小段落。旋律在低音区进行,音乐性格醇和、温厚、柔情。这里是第三段音乐小高潮后短暂的迂回,象是音乐行程中一次逗留,回首顾盼。 第五段:出现了新的音乐材料,这一段音乐抑郁凝重,富沉思性,是人类生活中的种种疑惑、不解,是对大千世界的问诘。音乐在低音区进行,音调中不时有变化音出现……音乐由旋律性、歌唱性变为吟诵的语气,节奏自由跌宕,在思考,在自语……。这一段音乐从形式结构和音乐情绪上体现了儒家理性思考的一面,是人对自己内心、对宇宙深刻的思考,从而对人类生活的社会的关切。段尾又引至豁然清旷之境。 第六段:凝重的音乐气氛至此复而舒畅、柔美,这一段音乐具有歌唱性和抒情的性格。 第七段:泛音段,与前段音色对比鲜明,予人以超脱、清新的美感。犹如进入一个神奇的境界,人类对美好的追求寄托于神仙生活的地方,我们看到祥云的飘舞、仙鹤在缓步、麋鹿在游走……。 第八段:音乐材料又回到第五段材料的变奏,其语气如苦思,如追问,深奥曲折,又象看到文王在“有所穆然深思”、“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他在深思人类的理想的社会和理想的人格。曲尾的泛音终结句使整个乐曲复归于静穆、安祥。第八段象再次给人们呈现一位圣贤文王的形象,他伟岸、目光深远、心胸博大,予人以无限的崇拜之情。 《孔子读易》《孔子读易》为一首古琴曲,又名《读易》、《秋风读易》,由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演变而来。据说为清末青城山中皇观道士,琴学大家张合修(字孔山)所作,他曾在武昌开门授琴,培养出很多琴学高手。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孔子读易》为琴曲之珍品,全曲分为四段,乾坤定位、阴阳错综、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琴音飘然洒脱,体现了虚无缥缈,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家思想。《岳阳三醉》《岳阳三醉》取意于吕洞宾三醉岳阳,飞渡洞庭的神话故事而作。反映了神仙道化,脱离现实的道家思想。曲调情趣逸致,音韵流畅。为琴曲中之大操。 全曲共二十段,曲谱见《春草堂琴谱》、《琴学入门》、《蓼风堂琴谱》等,琴谱互有出入。据《琴学入门》记载,此曲为《羽化登仙》之删减本,主要段落相近,而次序有出入。《墨子悲丝》 琴曲《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丝》等,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墨翟所作。此曲为广陵琴派大曲之一。 “墨子悲丝”的本事见于《墨子·所染》:墨子见到洁白的丝被染成各种颜色,引发了他关于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他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外来的影响所致。“士”也不例外,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而发出了“故染不可不慎也”的感叹。 曲谱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1609年),《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等也收有此曲。乐曲反映了墨子感伤世人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曲意深刻,音韵悲怆。 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

古琴曲《流水》 《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在历史传说中,人们往往把它和战国时期的伯牙联系在一起。 据传,伯牙是一位出色的民间音乐家。他弹得一手好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荀子·劝学篇》)是说伯牙弹琴时会引得正在吃草的马都仰起头来聆听。有一次,伯牙弹琴时有个叫钟子期的人站在一旁欣赏,伯牙心中想着巍峨耸立的高山时,钟子期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向往着奔腾不息的流水时,钟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能够准确领会伯牙在琴声中寄托的感情,使他们一见如故,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为失去知音而万分悲痛,从此不再弹琴。这个动人的古老传说也说明:运用对景抒情的手法创作象《高山》、《流水》这样的音乐作品,可能在公元前三世纪便已存在。 琴曲《流水》最早传谱见于明代朱权于1425 年编印的《神奇秘谱》。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神奇秘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但《流水》一曲的产生年代要早得多。据朱权在该书题解中考证:“《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扼要地说明了这首乐曲在古代的演变情形。琴曲《流水》目前有着二、三十种传谱和多种演奏风格流派,但都有着相似的主题或旋律因素,可见它们共同有所依凭。十九世纪的四川道士张孔山在乐曲中加进了描写湍急水势的滚拂手法,使乐曲的艺术形象更为鲜明,人们称它为《七十二滚拂流水》。本书介绍的琴曲《流水》,就是根据川派琴家流传的版本,它载于1876 年刊印的《天闻阁琴谱》。 琴曲《流水》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首优秀作品。它对自然景物并不停留于客观的描绘上,而是借以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在音乐表现上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体,结合摹拟性的展开,既有华丽新颖的技巧展示,又保持了朴实沉郁的风格。 1977 年8 月20 日,美国发射了两艘“航行者”太空船,科学家们希望它有一天将能遇到地球以外的“人类”。太空船上带有一张喷金的铜唱片,它即便过十亿年也仍铮亮如新。唱片上录有二十七段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其中就有中国的琴曲《流水》。

《男儿当自强》此歌改编自古曲《将军令》,《霸王卸甲》,著名的古代琵琶大套武曲,全曲共分十六段。该曲和《十面埋伏》同样都是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不同的是,《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此琵琶乐曲沉闷悲壮。

作品简介

《霸王卸甲》是著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这个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所以乐曲高亢激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全曲共分十六段:(一)营鼓 (二)开帐 (三)点将一 (四)整队 (五)点将二 (六)出阵一 (七)出阵二 (八)接战 (九)垓下酣战 (十)楚歌 (十一)别姬 (十二)鼓角甲声 (十三)出围 (十四)追兵 (十五)逐骑 (十六)众军归里。

其中别姬一段极为哀痛,渲染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面对爱妃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无奈和痛苦。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民乐中,没有哪一种乐器能像琵琶这样富于戏剧性,它的音色,韵味,都有着戏剧的情节性和内在的张力,像古琴、古筝、洞萧,都更注于一种抽象情绪的铺张和延续,而在琵琶这里,描述情节的细致入微,刻画人物的张扬尽致,都是其它民乐乐器不能比拟的,所以在琵琶乐曲中,出现大量的、风格迥异的叙事性作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霸王卸甲》是其中的一首。它是一首琵琶传统武套乐曲,和另一琵琶传统武套曲《十面埋伏》的内容完全是一样的,都是以为期五年的楚汉相争中的垓下之战为题材。但是两首曲目描写的角度不同。

《十面埋伏》是站到刘邦一边,着重写刘邦汉军勇武的雄姿,决战的胜利的以及凯旋的英雄气概,而《霸王卸甲》则是站在项羽一边,着重渲染了楚霸王交战失利,一蹶不振而至别姬自刎的英雄悲剧,对这位名躁一时的历史人物给予了同情和赞扬。

传说虞姬在项羽听到楚歌声而自为诗后和曰:“汉失已落地,四面楚声中,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苏轼也曾做诗:“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苍皇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京戏《霸王别姬》名闻中外,琵琶曲《霸王卸甲》则给人带来更深刻的感受。

-男儿当自强

-霸王卸甲

1、伯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2、钟子期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3、伯牙与钟子期:

史载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扩展资料:

1、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2、伯牙绝弦:

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伯牙最擅长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古时有伯牙摔琴以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

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

-伯牙子期

-钟子期

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乐曲。①阳春白雪读音:yáng chūn bái xuě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阳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