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每周几播出?
《典籍里的中国》播出时间不是固定的。
《典籍里的中国》第1期以多维视角讲述了《尚书》的故事。进入节目,就仿佛是进入了深邃的时空隧道,“当代读书人”引领读者,完成了一次次穿越。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
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籍发声。节目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舞美设计、氛围营造、观众席及表演位置的安排等都承担着空间叙事的功能。
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藉由典籍,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那些古雅的文字中蕴藏人生感悟、社会哲思,在时间的长河中汇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天工开物》,却一度引发热议,原因就是其中生活在明末清初宋应星,晚年的发型变成了清朝的辫子。。。老实说,TF老Boys之一的李光洁演得还真不错,但宋应星三分之二的人生时光在明朝度过,《天工开物》也是明末成书,而且晚年也拒不仕清,结果直接给人整个辫子头,虽然历史上晚年的宋应星应该梳辫子了,但这种节目既然想表达宋应星的伟大,至少该尊重一下这位明朝遗老吧,真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从《天工开物》去了解,清朝对中华文明的摧残到底有多严重
宋应星出生的那一年,恰好是万历十五年。57年之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殉国而亡,不久清军入关。明朝中晚期,城市发展充分,出现了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但是另一方面却是政治僵化,土地兼并严重,这固然有自由的氛围,但是明清易代,一切“近代化”也就戛然而止,清朝让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大踏步后退。
从《天工开物》去了解,清朝对中华文明的摧残到底有多严重
《天工开物》这本科技著作,其中记载的大量的明朝科技成果,比如煤矿开采过程中如何排除瓦斯的技术,再比如锌矿冶炼技术,蚕种杂交技术,提花织布机等等,尤其是锌矿冶炼,在当时的世界是只有明朝的中国人才掌握的技术。这本书现在应该说非常有名,中学的课本里就有对这本书和他的作者介绍。可是述说完这本书的经历之后,我相信每一位中国人都会感到辛酸。
从《天工开物》去了解,清朝对中华文明的摧残到底有多严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说文解字》是一部揭示汉字奥秘的奇书。
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为《典籍里的中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如广大观众所见,第二季的惊艳程度,丝毫不逊色于第一季。最新播出的第二季第九期,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视角,走进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
作为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解字》搜集9353个正篆作为字头,收列重文1163个,按“始一终亥”的顺序,以五百四十部首“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构建出一个庞大、严谨、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这个创立于1900多年前的体系,为何有着经久不衰的时代价值?《典籍里的中国》道明个中深意。
在《说文解字》的叙当中,作者许慎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表达了文字的重要性和他著书的意义: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从未中断的表意文字。在随时代发展的不断演进中,汉字能够非常理性地被理解、被考据,离不开《说文解字》讲明表意汉字真实的面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说文解字》来辨认、来释读新发现的一些数千年前的青铜器的铭文、战国竹简,甚至甲骨文当中的一些古文字。
《说文解字》的精神之重:
因为《典籍里的中国》,观众随节目纵横上下五千年,不仅和众多先贤“结伴同行”,还不断以纵观他们皓首穷经的宏阔视角,感受他们令人敬畏的文化精神。
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在“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雕琢中,成就了“伟大”二字。
而每一个人,又都有不同的精神切面。以《说文解字》这期为例,节目组从许慎的性格着手,围绕他姓名中的“慎”字和他的字叔重当中的“重”字,讲述他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的故事,呈现他独具魅力的学识和学品。
典籍里的中国包括的典籍如下:
1、《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华夏文明很多始创性的论述从《尚书》开始。流传了两千多年,无论是尧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还是夏商周民望兴替、礼仪之邦,都在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为何读《尚书》: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
2、《天工开物》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梳理了一百三十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在对古代各项生产技术的系统总结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中华元典。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一部典籍历经三位圣人、跨越三个时代。相传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文王演《易经》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学注《易经》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周易》。
4、《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兵书,被称为百代谈兵之祖,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本框架,也开创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先河。
5、《论语》是孔子思想的反应。今天读《论语》,实际上就是如何做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能够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最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一个系列的读物,目前,在读的是《帝王将相》这本书,话说,在看完《美人心计》和《独孤皇后》这两部剧后,再看这本书里的内容,突然觉得以前的电视剧,简直看了一个寂寞,剧里面大部分人的设定不能说是和真实历史大差不差,有的电视剧和历史简直毫不相关。
当然,电视剧毕竟是为了剧情发展和大部分观众的喜好,而这本《典籍里的中国:帝王将相》则更加贴近历史,更加的真实,在《帝王将相》这一卷中,你不仅仅会见到帝王将相的各种优点(表演),还会发现深藏在历史中,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啥?你说你不相信,那么举几个栗子,给你们“尝尝”吧~
刘秀:秀儿,赶紧坐下~
俗话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娶阴丽华,可见大部分人对刘秀的羡慕。当然,因为书中对刘秀的设定和篇幅的限制,全书仅仅展示了刘秀和阴丽华的抗力情深,以及刘秀早期到称帝期间一些简短的发家史,对他在位时的功绩,倒是没有过多的提及,因为之前上课的时候听到过,老师们对刘秀的肯定,对刘秀生平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搜一下。
隋文帝杨坚: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耙耳朵~
如果有人在某一天说你耙耳朵,你就可以很自信的回怼他:耙耳朵不可怕,没用才尴尬,连杨坚都耙耳朵,我为什么不可以?
所以,在我看完杨坚的故事以后,我发现一个人的丰功伟绩,也并不妨碍他在家耙耳朵。
王莽:这个世界欠我一个奥斯卡~
再说王莽之前不得不提一下,在我看完这本书的另一大发现,在缓缓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皇帝不仅仅隐藏了自己的多面性,还隐藏了自己的演技。
当然,在我看完他整个奋斗史的时候,我发现,不得不否认他在人生的某些时刻,为了维系“人设”进行了某些表演,但纵观他的整个人生,我总觉得他的心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国,对于他做的所有狠心,更像使他为了实现自己伟大事业的“腹黑”。
好了,目前先介绍这三位有特点的皇帝,对于这书中其他的帝王将相,比如:除了当皇帝,什么都擅长的宋徽宗赵佶,当皇帝不如做郎中的刘协,等等这些有特点的帝王将相,都可以在这本书中,对他们有新的认识,喜欢这本书的小伙伴们,自己去找书看一下吧。
《典籍里的中国》每周几播出?
本文2023-10-25 13:40: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