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出自哪部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出自哪部古籍,第1张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

在物质的起源问题上,《吕氏春秋》把宋尹学派的“精气”说拿过来加以改造《吕氏春秋》认为,由“精气”(道)派生出来的万物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吕氏春秋》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

在社会历史观上,《吕氏春秋》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长见》)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今之视者,亦犹后之视今,无古不成今了解过去,有助于了解今天但是,了解过去并不意味着拘泥不变,恰恰相反,当时代变化了,相应的法规、政策等也应该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吕氏春秋》继承了老庄的无为思想,主张巩固政权在于清静无为,“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虚静以待”(《知度》),只有这种“无为”、“虚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

《吕氏春秋》还表现了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它将音乐的产生与宇宙万物联系起来,提出“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乐》),又从“心”“物”感应关系,论述了音乐产生的心理过程提出了“适”的概念,强调要音“适”和心“适”,才能获得美的感受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对后世的影响:

《吕氏春秋》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因而保存了各家的思想资料,成为先秦思想的资料汇编,许多古代的遗文佚事也靠它得以保存春秋战国诸子如杨朱、宋钘、尹文、惠施、公孙龙等人的著作早已失传,但在《吕氏春秋》中却能找到有关他们的资料,而且因为它成书在战国末期,和这些思想家相隔的时间较近,所以史料价值较高尤其珍贵的是《上农》、《任地》、《辨士》等篇,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此外,《吕氏春秋》一书包容各家,具有调和色彩,所以也反映了当时儒法合流的某些趋势《吕氏春秋》中某些法家的观点,往往渗入了儒家的成分《察今》篇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本来是法家的观点但同时说:"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长见》篇又说:"古今前后一也"这就和法家不同了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①韩非也主张"不期修古"②《吕氏春秋》"古今一也"的主张,③显然是调和儒法两家的产物值得提到的另一点是,《吕氏春秋》一书在编书的方法和体例方面,比以前有所创新,对于后世《太平御览》等类书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汇编,共26卷,160篇,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为秦相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派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每篇又有一些子篇。十二纪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纪有纪首一篇和论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纪共计60子篇。八览各览有论文8篇,《有始览》缺一篇,共计63子篇。六论每论有6篇,共计36子篇。加上十二纪末的《序意》一篇,全书计有子篇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

此书完稿后,吕不韦将其公布在秦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公告天下,只要有人能在书中增删一字,就赏赐千金。这是“一字千金”的典故。其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出自哪部古籍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