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朱棣的评价,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5收藏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第1张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

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番北京,当时蒙元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它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待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导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个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满清统治者编的《四库全书》对于反映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抽毁,对于不得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永乐十年以后,为打击北元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朱棣开始了北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征的频率越来越快。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首先看他的功劳:

第一,靖难之役夺取皇位虽然在传统思想来说有篡位的说法,但是如果真的把明朝叫给建文帝估计明朝肯定要走向败亡,因为地方藩亡势力不是软弱的建文能控制的。其次,北征蒙古,使明朝的北部边境得到几十年的安宁。再次,远征南安(就是现在的越南),奠定了明朝在东南亚的领导地位。第四,派遣郑和下西洋,虽然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传播。第五,组织编撰《永乐大典》,使得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将各类学科总集的典籍。是为中华文化之盛事。当然他也不是没有过失,他即位初期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杀戮太重。此外,朱棣为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该发动的不该发动的战争他都打了,使得在永乐朝经济恢复缓慢,人民负担过重。总的评价,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代英主。历史上的朱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在我看来,史料中无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只是引用只言片语,用来说明出处,但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下本欲自己动笔写评,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故引用如下:〖赞:“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朱棣都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人,这个人冷酷、残忍、权欲熏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对不想和这样的一个人做朋友。但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皇帝。一个皇帝从不需要用个人的良好品格来证明自己的英明,恰恰相反,在历史上干皇帝这行的人基本都不是什么好人,因为好人干不了皇帝,朱允炆就是铁证。一个人从登上皇位成为皇帝的那一天起,他所得到的就绝不仅仅是权位而已,还有许许多多的敌人,他不但要和天斗、和地斗,还要和自己身边的几乎每一个人斗,大臣、太监、老婆(很多)、老婆的亲戚(也很多)、兄弟姐妹,甚至还有父母(如果都还活着的话),他成为了所有人的目标。如果不拿出点手段,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很容易被人找到空子踢下皇位,而历史证明,被踢下皇位的皇帝生存率是很低的。为了皇位,为了性命,必须学会权谋诡计,必须六亲不认,他要比最强横的恶霸更强横,比最无赖的流氓更无赖,他不能相信任何人。所以我认为,孤家寡人实在是对皇帝最好的称呼。朱棣就是这样的一个恶霸无赖,也是一个好皇帝。他精力充沛,以劳模朱元璋同志为榜样,每天干到很晚,不停的处理政务。他爱护百姓,关心民间疾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他的统治下,明朝变得越来越强大。荒地被开垦,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仓库堆满了粮食和钱币。经济科技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了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他制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也很好地执行了这些政策,使得明朝更为强大,如果要具体说明,还可以列出一大堆经济数字,这些都是套话,具体内容可参考历代历史教科书。我不愿意多写,相信大家也不愿意多看,但值得思考的是,这些举措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做过,也取得过不错的效果,为什么朱棣却可以超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公认的伟大皇帝呢?这是因为他做到了别的皇帝没有能够做到的事情。

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宝座,他认为这是自己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为之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而在短时间的兴奋后,朱棣立刻意识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于是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暴行开演了。很多人发出朱棣是变态杀人狂之类的感叹,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是一个有两张面孔的人,他的残暴只是对准那些反对他的人,而这些屠杀反对者的暴行并不能说明他的强大,恰恰相反,却说明了他的心虚。历史上最被轻视的皇帝,为何会说朱棣的功绩无人能与之比肩?因为他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在很多地方他都做得非常好。

朱棣的历史政绩和唐玄宗的历史政绩比较哪个更伟大?这两名皇帝在位是都政绩斐然,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分别有哪些成就吧。

朱棣即位后开创了永乐盛世,政治才能不容置疑,但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却有着很大的争议,他生性多疑,而且极其残暴。他在11岁的时候就被封为燕王,在他21岁的时候去北京上任,当时的北京并不是太平的地方,随时会受到其他势力的骚扰,但是那是一个军事要地,朱元璋想让他去收回那里的兵权,让朝堂更加稳固,但是谁知道,后来他居然用从那里收回来的兵权坐上了龙椅。

但是也是要凭借真实力的,朱棣年轻时就立下一身军功,但是碍于当时嫡庶有别的规矩,他没能成为皇位继承人选。之后他造反登上皇位,在位期间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亲征蒙古五次,收复安南,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建立行省行政区,加强了南北边防,促进了中国版图的统一和完整。

相比于朱棣,李隆基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这些人各有所长,同时尽忠职守。他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期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而在选拔人材方面,李隆基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前者更加具有政治和军事上的综合才能。

评朱棣的书哪个最权威?更接近历史?明成祖朱棣的重要历史活动和评价:1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2营建北京,迁都北平,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改元永乐3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在西北设立了哈密卫,在云贵、两广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制度,以朝廷任命的流动官员代替世袭的土司。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4朱棣对典籍的整理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5派郑和出使西洋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7次出使西洋,所历30余国,成为明初盛事。6明成祖朱棣在位为巩固明朝统治,消除边患,压制权臣,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对于当时的统治来说不失为有为之君。但是由于其是纂位得权,整个统治期间是大大加强了皇帝的独裁,并成立东厂,重用太监,为后世留下了不稳定因素。

通俗一点的话,可以看《百家讲坛》的相关视频明成祖朱棣对中国历史有什么贡献确立了“天子守国门”制度,编写了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发展恢复了宋朝时的航海技术,建立当时世界第一的海军部队。

历史人物评价明成祖200字左右  明成祖朱棣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郡县有遇到灾害的,就免租赈灾,荣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国势极盛!唯独对建文帝忠臣处理过狠,不能说是没有遗憾的。

历代评价李贽《续藏书》卷九“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万斯同《明史稿》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艺辄录用,弗遗与臣下语。表里洞达,无识芥之嫌,不侈祯祥。每谨灾变水旱饥馑赈恤如弗及以故六军数出,工役繁兴与而民不至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励精勤政,威德远被。穷荒绝域,受朝命修职数十国,其建司置卫,设官世守者以千百计,有明功烈于斯为盛矣。吕抚《历代兴衰演义》上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如神,郡县灾伤,蠲租赈谷。容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者三十余国,亦盛矣哉。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明成祖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孟森《明史讲义》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46]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24]日本著名汉学家那珂通世《东洋小史》昔汉武、唐宗者,虽屡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将而非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蔡石山在其著作《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的开篇评价明成祖:“明朝的永乐皇帝,驾崩于1424年8月12日,自从1402年7月17日登极以来——近乎八千零六十二天的在位期间——而且所有的证据也显示,他从未浪费过一天”。[47]在书末,他再次评价明成祖“毋庸置疑,永乐有过多的自我,而且拥有很多的美德:他是自信、直率的,能够甄别和牢记有很强能力之人的贡献,而且保护依靠他的那些人,尤其是他的家人。不过,他也有黑暗面,特征就是不必要又未经思考的侵犯性,而这类侵犯性经常产生了暴虐和消耗”。[48]史书评价《明史·成祖本纪》中评价明成祖: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功绩(10)评价(25)

世人评论  西汉名臣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东汉史学家班固虽然批驳秦始皇残忍,但依然肯定了秦始皇的一些制度认为“制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

客观必然趋势,所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明朝著名改革家张居正认为:“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

清末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清末又一位史学先驱夏曾佑认为:“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在《中国文化史》评论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评论道:“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

就连鲁迅先生也认为:“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过秦论》,论秦之过也。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作者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 ,汉惠帝刘盈之庶弟 ,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 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死后葬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人物评价编辑

总评

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文帝的政治方针和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多了。中国古代社会开始进入治世。

历代评价

司马迁:“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呜呼,岂不仁哉!”

贾捐之:“孝文皇帝,闵中国未安,偃武行文。”

许嘉:“孝文皇帝除诽谤,去肉刑,躬节俭,不受献,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绝人类,宾赐长老,收恤孤独,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宜为帝者太宗之庙。”

班固:①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南越尉佗自立为帝,召贵佗兄弟,以德怀之,佗遂称臣。与匈奴结和亲,后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②:“太宗穆穆,允恭玄默,化民以躬,师下以德,农不共贡,罪不收帑,宫不新馆,陵不崇墓,我德如风,民应如草,国富刑清,登我汉道。”

荀悦:“以孝文之明,大朝之治,百僚之贤,而贾谊见排逐,张释之十年不见省,冯唐首白屈於郎,岂不惜哉!夫以绛侯之忠,功存社稷,而犹见疑,不亦痛乎!”

桓子:“汉太宗文帝,有仁智通明之德,承汉初定,躬俭省约,以惠休百姓,救赡困乏,除肉刑,灭律法,薄葬埋,损舆服,所谓达於养生送终之实者也。及始从代徵时,谋议狐疑,能从宋昌之策,应声驰来即位,而偃武行文,施布大恩。欲息兵革,与匈奴和亲,总撮纲纪。故遂褒增隆为太宗也。而溺于俗议,斥逐材臣,又不胜私恩使嬖妾慎夫人与皇后同席,以乱尊卑之伦。所谓通而蔽也。”

曹丕:“昔有苗不宾,重华舞以干戚;尉佗称帝,孝文抚以恩德。吴王不朝,锡之几杖,以抚其意,而天下赖安。乃弘三章之教,恺悌之化,欲使曩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若贾谊之才敏,筹画国政,特贤臣之器,管、晏之姿,岂若孝文大人之量哉?““文帝慈孝,宽仁弘厚,躬修玄默,以俭率下,奉生送终,事从约省,美声塞于宇宙,仁风畅于四海。”

曹植:“孝文即位,爱物检身。骄吴抚越,匈奴和亲。纳谏赦罪,以德怀民。殆至刑错,万国化淳。”

王朗:“汉之文、景亦欲恢弘祖业,增崇洪绪,故能割意於百金之台,昭俭於弋绨之服,内减太官而不受贡献,外省徭赋而务农桑,用能号称升平,几致刑错。”[38]

李世民:“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谓为民父母之道也!”

司马贞:“孝文在代,兆遇大横。宋昌建册,绛侯奉迎。南面而让,天下归诚。务农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绨衣率俗,露台罢营。法宽张武,狱恤缇萦。霸陵如故,千年颂声。”

何去非:“吕后、惠、文,乘天下初定,与民休息,深持柔仁不拔之德。”

苏辙:“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尉佗称号南越,帝复其坟墓,召贵其兄弟。佗去帝号,俯伏称臣。匈奴桀敖,陵驾中国。帝屈体遣书,厚以缯絮。虽未能调伏,然兵革之祸,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吴王濞包藏祸心,称病不朝。帝赐之几仗,濞无所发怒,乱以不作。使文帝尚在,不出十年,濞亦已老死,则东南之乱,无由起矣。”

钱时:“至于文帝,乃始以朴俭先天下,务农重谷,省刑罚,薄税敛,而遂措斯世于休养生息之地。三代而下未之有也。”

朱熹:”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文帝学申韩刑名,黄老清静,亦甚杂。但是天资素高,故所为多近厚。“

邱濬:“三代以下,称帝王之贤者文帝也。帝之善政非止一端,而好言纳谏尤其盛德焉。后世人主于封章之入固有未尝一经目者,况敢犯其行辇而欲其止而受之乎?可用者未必肯用,不可用者辄加之罪,心知其善而口非之者亦有矣,况本不善而称其善乎。吁,若文帝者,可谓百世帝王之师矣。”

谢肇淛:“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文帝不独恭俭,其天资学问,德性才略,近于王者,使得伊、周之佐,兴礼作乐,不难也;光武太宗,以俞业而兼守成,纬武经文,力行致治,皆间世之贤主也。”

汤谐:“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史公在孝武时作《孝文纪》,故尤极无穷慨慕也。二十余年,深仁厚泽,纪中排缵不尽,止举其大要,而余者令人悠然可思。”

王夫之:“汉兴,至文帝而天下大定。” “文帝除盗铸钱令,使民得自铸,固自以为利民也。”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徐州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受封代王。宽容平和,仁厚低调。汉高帝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汉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称帝,史称汉文帝。 即位之后,稳固帝位,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 开启“文景之治” 的发端。谨慎对待诸侯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对待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乱的态度。对待匈奴,采用和亲止战的方式,营造安定团结、休养生息的政治局面。

后元七年(前157年),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为文,安葬于霸陵。汉文帝曾经亲自为母亲薄太后尝药,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该诗中,评说古代皇帝的诗句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也就是说,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诗中,作者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是说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①,有席卷天下②,包举宇内③,囊括四海人意④,并吞八荒之心⑤。当是时,高君佐之⑥,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⑦,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⑧。

①窥:窥伺,窥探。周室:周王室,这里指周王朝政权。②席卷:像用席子卷东西一样卷走。③包举:像用包裹包东西一样拿走。④囊括:像用口袋装东西一样装走。⑤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这里指天下。⑥商君:即商鞅。⑦连衡:即“连横”。斗诸侯:使诸侯争斗,即挑起诸侯之间的战争。⑧拱手而取:一拱手就取得了。形容毫不费力。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①因遗册②,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③,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④,不爱珍器重宝肥美之地⑤,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⑥。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 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言,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⑦,并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⑧。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⑨。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⑩,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1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12),国家无事。

①蒙:承受,继承。②册:同“策”,策略。③膏腴:肥沃。④弱秦:使秦弱,即削弱秦国。⑤爱:吝惜。⑥相与:互相联合。⑦约从:相约合纵。离衡:使连横离散。⑧叩关:指攻打函谷关。叩,敲。⑨逡巡:徘徊不前,欲进又止。九国:指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⑩镞(zú,族):箭头。(11)卤:通“橹”,大盾。(12)享国:帝王在位的年数。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③,执棰拊以鞭笞天下④,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⑤,委命下吏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⑧,以愚黔首。堕名城⑨,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⑩,以为金人十 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11)因河为津(1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13),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1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①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②振:举起。长策:长鞭。御:驾驭,统治。③履:登上。至尊:指极尊之位,即帝位。④棰拊(fǔ,抚):指刑具。棰,棍棒。拊,刀柄。鞭笞(chī,吃):用鞭子抽打,这里是统治的意思。⑤俛(fǔ,府):同“俯”。⑥委命:把性命托付于人。⑦士:指六国之士。⑧百家之言: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书籍。⑨堕:同“隳(huī,灰)”,毁坏。⑩锋:指兵刃。鐻(jù,据):钟类乐器。(11)斩华:《新书》作“践华”,意思是登上华山,即据守华山。(12)因:借。津:这里指护城河,壕沟。(13)谁何:谁能奈何。一说:何,通“呵”,呵叱。(14)金城:金属铸的城墙。形容非常坚固。

秦王既没,余威振于殊俗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②,甿隶之人③,而迁徙之徒④,才能不及中人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⑥,而倔起什伯之中⑦,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而转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⑧,天下云集响应⑨,赢粮而景从⑩,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①殊俗:不同的风俗,这里指边远的地方。②瓮牖(yǒu,有)绳枢: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做门枢。这是形容门窗非常的简陋。牖,窗户。枢,门户的转轴。③甿(méng,蒙)隶:雇农。甿:种田的人。④迁徙之徒:被征去服兵役的人。⑤中人:中等才能的人,即平常人。⑥蹑足:踏脚,插足。这里有出身于……的意思。⑦什伯:古代军队编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又《新书》“什伯”作“阡陌”。⑧揭:举起。⑨云集: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像回声一样地响应。响,同声。⑩赢:担负。景(yǐng,影)从:像影子一样地随从。景,同“影”。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 、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鉏櫌棘矜②,非锬于句戟长铩也③;适戍之众④,非抗于九国之师;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土也⑤。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⑥,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⑦。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⑧,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⑨,身死人手⑩,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不势异也(11)。

①自若:意思是依然如故。②棘矜(qín,勤):戟杆,等于说木棍。棘,通“戟”。矜,矛柄。③锬(xiān,先):同“铦”,锋利。勾戟:有钩的戟。长铩(shā,杀):大矛。④适(zhé,谪)戍:因有罪而被贬去戍边。适,同“谪”。⑤乡时:先前。⑥絜(xié,协):衡量,比较。⑦同年而语:意思是同样看待。⑧招(qiáo,侨):举,攻取。八州:古时全国划分为九州,除秦国本土雍州外,还有八州。朝同列:使同列朝拜,意思是使六国诸侯臣服。同列,地位等级等同的,指六国诸侯。⑨一夫:指陈胜。作难:起义。⑩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11)攻:指秦历代之君兼并诸侯,处于进攻地位。守:指秦取得天下后要保持其统治地位,处于守护地位。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後人至,高祖觉。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欢迎采纳!

《国榷》为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作者:谈迁(1594年—1658年)。此书收录了大量士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楼主个人认为又以编者谈迁所评最为精彩,相比《明实录》、《明史》的官方论调更为朴实,相比李维祯等人的迂腐更为开明。因为谈迁是明末人士,对大部分史实也没有亲见,于是在前代记载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很多个人思辨,更为难得,对现在很多广为流传的历史认知都有颠覆性评论。

明太祖——朱元璋

谈迁曰:方帝之微时,视雷泽芒砀尤困矣,一餐之德,犹若终身。及应运拔兴,宰割天下,不异夙习者。非神解天授,曷克胜此任乎?功德隆洽,纲举目张,汉唐以下,所未逮也。重典刑乱,至移之功臣大吏,市血陈殷,殆同秦隋,而天下宁谧,奸盗惕息,则爱民之心,天地百神,深为谅之,国祚灵长,职此故也。实录于末命特持符召燕王,建文用事者,矫诏却还之淮安,疾剧,上问第四子来未,此永乐时饰说也。先是敕燕王备虏,盖无一日忘者,宁溺爱启嫌于诸王哉?浅之乎窥高皇矣!

翻译:

当陛下在微贱之时,与古之开国帝王微贱时相比尤其困顿,得到一饭之恩就如同再造。等到应运迅速兴起,执掌天下,却如同素所熟习,如果不是天命神授,怎么会如此胜任此任呢?

功德隆盛周全,条理分明,汉唐以下,无人能及。用重典治理乱象,以致加诸功臣大吏,血流满市,暴同秦隋,但是天下宁谧,奸盗恐惧,则是因为其爱民之心让天地百神深谅,国祚兴盛绵长,也是这个缘故。

《实录》中写道临终特别命人持符召燕王,可是建文帝却矫诏将燕王阻挡在淮安,病重时皇上还问第四子来否。这就是永乐时候的掩饰之说了,之前诏命燕王备御虏寇,怎么会有一日忘却呢?如此溺爱不是让燕王启嫌于诸王吗?这样饰说反倒把高皇帝看浅了。

明成祖——朱棣

谈迁曰:高皇帝在天之灵,歌舞讴思,方切海内,而北平会不返顾,撊焉举兵,振臂疾呼,用脱家祸,虽茹薇之士,饮血之臣,摇唇鼓吻,终我未谅。然鹿走山林,命悬庖厨,设徇咫尺之义,幽圄之下宁有天日哉,帝所以振袂而起,犯不讳于天下也。凝命之后,恪遵祖训,而藩戚之间,弦不得胶,刀锯弓旌以甄惩臣民者,犹昔日也。蠲租课吏,饬旅阐文,不啻过之。至于航鲸海之险,轺西域之傅,触风露,历寒暑,帝岂无劳民之惧哉?逆取顺守,积疑在心,穷极王略,威振殊俗,不惜垂堂之戒,身冒埃雾,冀凭一怒之力,销内嫌而弭外寇。彼解缙书生,方实肉食,乌足以知之?噫!天枢北垂,铜柱南附,而阁辅以筹之,河漕以纬之,为国家无穷之利,盖创获也已。

翻译:

高皇帝新崩,正值众人怀念讴歌之际,海内才方平定,而北平燕王却毫不顾念,大举起兵,振臂疾呼,只为摆脱一家之祸,即使有隐居高士挑拨煽动,但我认为终究不可原谅。

然而鹿奔跑于山林,性命却随时系在掌握其生死大权的厨子手中,这是势所必然的。假若曲从狭隘的义理,牢狱之中怎么还会有天日呢?这也是陛下之所以振袂而起,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原因。

陛下得位之后,恪遵祖训,藩王之间,不得私下联结,又恩威并施,奖惩臣民,犹如昔日。免除租税,考核官吏,整饬军队,编修文典,何止过之?至于航险扬威海外,诏西域万邦来朝,亲触风露,经历寒暑,陛下怎么没有忧惧先前的劳民呢?

从逆而取,却顺而守之,积疑在心,因而穷极帝王之略,威震蛮邦,不惜使自己处于险境,身冒尘沙,冀望凭借天子一怒之力,消除内患而平息外寇。解缙一介书生而已,方才享有厚禄,哪里足以知晓陛下之心呢?

噫!天枢北垂,铜柱南附,即所谓天道伦常。陛下设立阁辅以运筹朝纲,兴修河漕以经纬天下,这都是为国家所谋无穷之利,前所未有的创举啊!

明宣宗——朱瞻基

谈迁曰:国初严御,每重囚岁械入京辄千百,簿尉巡檄之任,辄烦圣虑,盖详极矣。宣宗幼侍文皇帝出入塞垣,深谙民事。及即位,遽有乐安之驾,非素才武,畴克灭此而朝食也者?然兵不轻试,惓惓以生灵为念。水旱朝奏,赈贷午曁。亲阅囚牍,多所释遣。好文学之士,一才一技,皆被甄录。盖睿质天纵,文翰并美,而不矜其能,尝有自下之色。国家之治,宽严有制,烦简有则,帝实始之。而於废胡后,弃南交,孰为帝谅者?呜呼!废后非盛德事也,其弃南交,比於汉之朱崖矣。

翻译:

国初时统御严格,每年重囚械送入京动辄成千上百,本当由主簿县尉所行使的巡行晓喻之任,也总是烦劳圣虑。

宣宗自幼侍从文皇帝出入边塞,深谙民事。等到即位,立即便有亲征平叛,如果不是素有领兵之才,怎么会有如此必胜信心呢?

然而兵不轻试,惓惓以生灵为念。水旱灾害,早上刚刚得奏,中午赈济粮款便已跟进,亲自批阅刑狱案牍,多有所释遣。重视文学之士,凡有一才一技,皆被甄别录用。

陛下睿质天纵,才华横溢,却不自恃才高,常露谦逊之色。国家之治,宽严有制,烦简有则,实由陛下开始。

但是在废黜胡皇后与放弃安南事情上,谁说可以对陛下原谅呢?呜呼!废后绝非盛德之事,放弃安南之失,可比汉朝之放弃海南。

明代宗——朱祁钰

谈迁曰:国家厄会,盖莫若乙巳矣。闽浙疮痍,黔粤啸聚,天未厌乱,北狩随之。阊阖罹白登之困,象魏下阴山之悲,宗社丝髪,仅系景帝。当时六师新丧,九塞气沮,南迁之议,独徐珵乎?乃舍姬旦小节,绍少康之旧勋,坐摄羣嚣,独制长策。犬羊虽狺狺不休,我圻父是任,俾弭耳以退,皇灵遐畅,南北交捷。曾不捐汉绘之尺寸,费宋缗之毫纤,而虞渊返照,事同揖让。尤恤饥拯溺,纳谏信贤,嘉王竑,薄徐珵,具有神识。而或以太上事过责之,斗粟尺布之谣,古人不免焉,政未可以紾臂论也。

翻译:

国家众灾会合,再莫如正统之乙巳。福建浙江一片疮痍,贵州两广贼盗啸聚,天下方才大乱,又随之以土木之变。

京城被围,危急如汉高祖之困于白登,皇帝被俘,悲哀至发令受胁于胡虏,宗社命运悬于丝发,仅系景帝一身。

当时六师新丧,九塞气沮,赞同南迁之议的,难道只有徐珵吗?于是舍弃小节,效仿周公摄政,再续夏朝少康中兴之旧勋,坐镇震摄众人喧嚣,独定万全之策。

虽有犬羊之辈争辩不休,坚持任用兵部尚书于谦,使敌军铩羽而退,皇威远扬,南北交相报捷。不曾有如汉之割地半寸,或宋之赔款分毫,而令将落之日再次高照,其功堪当禅让。

陛下格外重视赈恤饥贫,解救危难,采纳进谏,信重贤能,嘉奖王竑,鄙视徐珵,皆极具器局识见。

然而或许有人用太上皇之事过于苛责,类似汉朝“斗粟尺布”这种皇室兄弟不睦的谣言,自古就难以避免,国政之事不可以用民间兄弟扭斗衡量定论。

明宪宗——朱见深

谈迁曰:恤饥察冤,求言课吏,先后史不绝书,而于胡僧幸阉斜封墨敕之滥,亦不能为帝掩也。当其时,朝多耆德,士敦践履,上恬下熙,风淳政简,称明治者,首推成弘焉。而或有遗议,则在汪直、李孜省、继晓辈蚀其一二,于全照无大损也。尺璧之瑕,乌足玷帝德哉!末谕太子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道,俨然成周之遗训也。说者谓帝初欲易储,以泰山屡震而止。噫!帝能尊钱后,复景帝,俱事出常情之外,而乃轻视东宫?必不然也。

翻译:

赈恤饥贫,体察冤案,要求臣民上书言事,考核官吏的政绩,这些事前后史书上都不断有记载,但对番僧佞幸传奉封官的泛滥,也不能为陛下遮掩。

宪宗时期,朝中多年高德望者,士大夫笃厚任职,君主泰然,国家兴盛,民风淳朴,法令简省,可以堪称“明治”的,当首推成化、弘治。

然而或许有非议的地方,则在于汪直、李孜省、继晓之辈损蚀其一二,相对于全照则没有大的影响。一尺之璧难得,些许瑕疵,哪里足以玷污陛下的盛德呢?

临终教谕太子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道,俨然如同周公辅佐成王时的遗训。有人说陛下当初打算易储,因为泰山屡屡地震才中止。噫!陛下能尊礼钱太后,复景帝位号,这些都出乎常情之外,怎么可能反而轻视东宫?必然不是这样。

明孝宗——朱佑樘

谈迁曰:明当中叶,国家积岁熙洽,鸣吠烟爨,蒸蒸如也,岂不称盛际哉!仅一二秕政,贤佥杂迹,或反为所用,吏民嗛焉。孝宗在东宫,久稔知其习。首罢幸相,次第厘革,改步之初,中外鼓舞,晓然诵明圣,识上意所向也。优容言路,汇吁良士,六卿之长皆民誉,三事之登皆儒英。讲幄平台,天听日卑,老臣造膝之语,不漏属垣,少年恸哭之谈,尝为动色。故良楛鉴断,刑赏恬肃。虽寿宁之戚,天下艳之,然宠若窦宪,尚难泌水之园,骄即武安,未请考工之宅,则帝心端可知矣。宵旰之勤,尽十八年如一日,而宣室之谟画,天章之笔札,诸臣惟镇静之是务,补苴呵护,神理舒谧,欲脱略凡近,强往迥图,尚未之逮也。而缨緌耻于速化,闾阁愧于佻达,考其归宿,兢兢于先民,非德泽深厚,能摩切如此哉!诏不返汗,兵不屡驾,最轸念民力。于时水旱夷盗多见告,吏民喁喁,忘流徙屠掠之憯,俱交口慕说。噫!孝宗何以得此于天下哉!亿万载无疆之休,一传而斩。古者天子一娶十二女,帝姬嫔不广。繇今而观,先王之虑远矣。

翻译:

明朝中叶的时候,国家多年清明和乐,处处鸡鸣犬吠,家家炊烟袅袅,一派繁荣景象,岂能不称作盛世啊!仅有一二弊政,贤臣庸吏混杂相处,或者庸者反受重用,导致官民不满。

孝宗在东宫,早就熟知这些人的劣习,即位后,首先罢免幸进的宰相,然后依次改革。改步之初,朝廷内外一片欢欣鼓舞,见识了上意所向之后,都真心称诵陛下明达圣哲。

优容言路,招纳贤士,六部的长官都是民众所称誉的人,位列三公者都是饱学儒士。常有平台讲幄,帝王的听闻愈来愈广博亲民,老臣私下促膝所讲话语,不会漏给隔墙他人,少年放声痛哭所谈,常常为之动容,所以能鉴断精良与粗劣,赏罚平和严正。

虽然外戚寿宁侯一家让天下艳羡,然而虽受宠如东汉权臣窦宪,尚且难以如其侵夺沁水公主之园,骄纵若西汉武安侯田蚡,还没到如田蚡请求拨划考工官地扩建私宅的份上,则陛下之心就可以知道了。

日夜为国事而忧虑勤劳,整整十八年如一日,但是在运筹江山,经纬天下上,诸臣只是平稳尽到本职,对国政修补呵护,使旨意理路从容宁静,想要超脱平庸浅薄,强达到遥远宏图,还是力有所不及。

然而弘治年间士大夫以快速入仕做官为耻,百姓为轻薄放荡感到羞愧,如果考究其归宿,是谨慎紧随古代贤人,若非陛下德泽深厚,怎么能教化规劝至如此呢?

诏令不反复,军队不屡屡出兵,最为珍惜顾念民力。当时水旱灾害、外族入寇多见奏报,官员百姓仰望期待,忘记了流离失所、遭受屠掠时的凄惨,全都交口称赞陛下盛德。

噫!孝宗何以得天下民心如此啊!

本是万世无疆的帝王之业,竟然只传一世而止。古代天子一娶十二女,以广子嗣,由今天看来,还是先王考虑的长远啊!

明思宗——朱由检

谈迁曰:自昔覆亡相踵,桀纣秦隋以*虐,平献恭昭以昏懦,从未有勤俭明敏如我先帝。思比迹三代,而末岁不造,陨祀踣宗,令人饮泣,真穹壤之恨事也。嗟乎!帝之初载,剪剔貂勃,宫府肃如,狐鼠惕息,谤木谏鼓,招徕法弼,海宇喁喁,相望至治。鞭挞要荒,自不再计,寝假数年,潢池日溃,终不驯服,至于荼毒关塞,虔刘畿省,中外骚然不宁。而乾心亦少亢矣,政府之谄,言路之杂,牧守之黩,将校之玩,憸壬蚀于内,饥盗螫于外,滋衅稔毒,犹源之不澄,奋三尺以威之,租赋登则为循吏,流殍塞则付凶年,诛求不已,赈贷罕闻。又所以筹边饵寇者,兵曰乡勇,饷曰搜刮,劝助巨室,朘削生民,怨盈于下,敺之于赤眉黄巾,势不可瘵,而文武之泄泄犹如故也,天子习警曾无改虑,而寄腹心于近幸,忘向者逆案之惩创。嗟乎!先帝之患,在于好名而不根于实,名爱民而适痡之,名听言而适拒之,名亟才而适市之,聪于始,愎于终,视举朝无一人足任者,柄托奄尹,自贻伊戚,非*虐,非昏懦,而卒与桀纣秦隋平献恭昭并日而语也,可胜痛哉!传有之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帝宠信常寺,竟同王承恩对缢,是则晏子之所谓非其亲昵谁敢任之也!噫!可慨也已!

翻译:

往昔国家灭亡,桀纣秦隋是因为荒*暴虐,平献恭昭是因为昏庸懦弱,从未有勤俭明敏如我先帝的。追求比肩尧舜,却晚期不幸,宗社覆亡,令人饮泣,真是天地间之大恨事啊!

唉!陛下刚刚登基时,剪除权臣,宫廷官署一派肃然,贪官污吏恐惧喘息。广开言路,招徕法家弼士,天下人都相望期盼一个太平治世的到来。

征讨荒远蛮夷,自然不必再提,安定数年,农民起义军日渐溃败,然而终究未能驯服,发展至荼毒关塞,劫掠京师周边,中外骚然不宁。

而陛下也曾稍稍奋起,朝臣的谄媚,言路的混杂,地方官的渎职,将校的玩忽,奸佞小人腐蚀于内,饥荒盗贼毒害于外,祸患滋生,毒瘤积长,这些终究是因为源头的不澄澈,于是奋一人之力威慑之。租税收足就是好官,灾民流亡饿死遍地则归咎荒年,诛杀敲诈无休止,赈济却少有听闻。

再者在边事筹谋和抵御外寇上,征兵只能靠乡勇,军饷只能靠搜刮,鼓励扶助富家大户,而盘剥生民百姓,怨气充溢民间,生生将百姓驱向了赤眉黄巾。

大势已经无可挽回,文武大臣却仍然懈怠如故,天子已经习惯于告警,全无考虑改换方式,只是把腹心寄托给近幸,忘记了以往逆案的惩戒。

唉!先帝之患,在于好名而不根于实,名爱民而实伤之,名听言而实拒之,名求才而实弃之,聪于始,愎于终,视举朝无一人足任。

权柄托付给宦臣,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非*虐,非昏懦,却终究与桀、纣、秦、隋、平、献、恭、昭同日而言,是多么令人痛心啊!

《左传》有云:“君以此始,必以此终。”陛下宠信宦官,竟与王承恩相对自缢,这就是晏子所谓“非其亲昵,谁敢任之”啊!

噫!真是可叹啊!

中国的皇帝。历史上数不胜数。捡主要的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你秦朝。度量衡得到了统一。秦始皇虽说是个暴君。但他能够统一中国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在一个,毛泽东虽说不是皇帝。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是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救中国人民于水火难之中。是中国人民的好领袖,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

历史对朱棣的评价,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