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走马灯的作用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古代走马灯的作用是什么?,第1张

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人就创造了走马灯。许多古籍都有关于走马灯的记述。走马灯上有平放的叶轮,下有燃烛或灯,热气上升带动叶轮旋转,这正是现代燃气涡轮工作原理的原始应用。

正月15元宵节,民间风俗要挂花灯,走马灯为其中一种。外形多为宫灯状 ,内以剪纸粘一轮 ,将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 。燃灯以后热气上熏 ,纸轮辐转 ,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 、物换景移的影像 。在宋朝就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元代谢宗可咏走马灯诗云 :“ 飙轮拥骑驾炎精 , 飞绕间不夜城 ,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 。秦军夜溃咸阳火 ,吴炬霄驰赤壁兵 ; 更忆雕鞍年少日 ,章台踏碎月华明 。”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表达作者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

用典的意思是一种修辞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干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憋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曲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剪纸灯笼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特别是在东北,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剪纸。今天,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所以广东人也不妨借来用用。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等,也可用来点缀灯笼。 灯笼的剪纸一般有两种方法:剪刀剪和刀剪。

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迭,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元宵的剪纸灯笼常见的有三类内容:一类是以图案为主的。如剪五谷蜜蜂贴上灯笼,代表“五谷丰登(灯)”;剪喜鹊梅花裱饰灯上,称为“喜鹊登(灯)梅”;剪五个娃娃则寓意“五子登(灯)科”。另一类则是以文字为主的。这和前面提到的灯笼上的书法中的文字比较一致。再有就是图案与文字融为一体的,将图案的形象思维与文字的理性思维相结合,自然就成为元宵家中一道独有的风景。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类文明。数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懂得使用自然之火来御寒、烧烤和照明。三千多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灯具承载火烛,书写文明史。从粗糙的石灯到青铜灯,陶瓷灯到电灯,灯具的历史变迁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缩影。 灯是从豆演变而来 一个小小的、表面坑坑洼洼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个把手支撑,简单的造型,粗糙的工艺,放在一般人眼里,就是一件不值钱的陶器,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可在“万家灯馆”主人卿烈军眼里,这可是一件宝贝。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豆’,算是灯的前身了。”卿烈军一边把玩着,一边解释。 在石器时代,人类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御兽,其中还有照明。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人类早在殷商时期,就会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时期,青铜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为灯具的出现创造条件。春秋战国时,照明用的灯具开始出现,豆就是当时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状制成。 当时人们是用豆脂作为燃料,将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明。从古体字的“灯”就能看出,灯是从豆演变而来的。古籍中有记载:灯源于豆,瓦豆谓之登。现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出现的照明工具就是豆。“应该是有青铜器的豆,但我至今还没有看到过。” 青铜器在当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老卿研究认为,当时用青铜器做照明工具应该是贵族才享有的权利,粗制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支钉区别豆和灯 豆是碗形的照明工具,而灯也是碗形的照明工具,但碗底却多了一个小小的尖锥,这个尖锥就叫支钉,这个小小的改变成了豆与灯的分界线。战国时期,最早的蜡烛开始出现。可当时的蜡烛和现在的蜡烛不一样,外形并不是很规则,怎么支撑使其站立?聪明的古人在豆的底部做一个尖锥,把不规则的蜡烛插在这个尖锥上,蜡烛就能稳稳当当地站立了。从豆到灯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渐演变,这个圆盘大概就是战国时灯具的雏形,尖锥说明它是当时用来照明的。支钉的出现正式拉开了灯具的历史,自此,灯具历史完成了从豆到灯的转变。 战国灯大多由金属或陶土制成,而玉制灯仅此一件,堪称绝品。玉灯以新疆和田青玉为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灯由盘、把手和座三部分组成,分别用三块玉雕琢后粘合成一体。上部灯盘圆形浅腹,盘中心凸起一个五瓣团花柱。中部把手成圆柱形,上饰浮雕的仰形三叶饰,中间束腰,腰下满饰勾连云纹。灯座为覆圆盘形,并以五瓣柿蒂纹和勾连云纹装饰,足底亦饰勾连云纹。玉勾连云纹灯 战国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的为主体,多为贵族实用器。陶质灯因与传统的陶豆无异,往往被当作陶豆,并没归于灯类。这类灯为下层社会所用,玉质灯造型精美是上层社会的实用器具。除了个别多枝灯外,大致可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实物较为少见,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这些灯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持灯方式有站立两臂张开,举灯过顶;有的跽坐,两手前伸,托灯在前。一俑所持灯盘从一至三个不等。灯盘有圆环凹槽形和盘形两种形制,前者有三个支钎,后者多为一个支钎。仿日用器形灯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实用器的演变,主要为仿豆、鼎和簋等较为常见的器皿,以豆形陶灯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铜灯。 错金银人型灯 秦代铸造的灯也是极其华丽的。雁足灯,形制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环形灯盘,上有三个灯柱,可同时点燃三支烛。到汉、魏时,灯的种类越来越多,有铜灯、铁灯、陶灯等。后来,以纱葛或纸为笼,点烛其中,称之灯笼。《南史 · 宋武帝纪》有"壁上挂葛灯笼之记载。用细篦作骨,糊以油纸。唐、宋时,灯作盛行,每当元宵灯节,奇巧纷呈,竞相争妍。故有"东风夜放花千树","火树银花不夜天"诗句。早在1500年前的梁代,已有走马灯。在《荆楚岁时纪》中提到:"灯以火运",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转不休。 长信宫灯是环保灯代表 汉代是大一统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达到了一个里程碑般的高度。陶瓷技术在汉代突飞猛进,出现了挂釉技巧。“万家灯馆”的展品中有很多汉代的陶灯,造型古朴的豆型灯,带着高帽子的妇人灯,刻画匈奴人的陶灯,还有外层挂黄釉和绿釉的塔形灯。造型丰富多彩的陶灯有点让人目不暇接。 汉代的思想文化是很丰富的,人物造型灯的出现说明了当时的工匠很注重刻画生活细节。匈奴人造型灯记载的是当时汉朝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发生战争之后,汉朝俘虏的匈奴人被当作官员的家奴。妇人灯以戴着高帽的妇女为造型,体现了当时社会妇女的地位并不低。挂釉的塔形灯则说明了陶器开始演变为瓷器,工艺逐渐走向成熟。长信宫灯 补充: 时间线 年份 说明 1911 年 延性钨灯防震灯丝 可进行汽车和铁路照明 1925 年 乳白玻璃灯 S光线更柔和而均匀,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室 1930 年 照相闪光灯 取代了专业摄影师之前使用的闪光粉 1934 年 汞灯 第一个高压气体放电灯 – 更好的性能和经济性 1938 年 荧光灯 第一个真正的低压放电灯,可以提供白光 1939 年 密闭式前照灯 优秀的光束控制,随着使用不会变暗 1945 年 Circline 荧光灯 在小空间里发出最多的荧光 1949 年 绵白灯泡 改善的光扩散,并且无眩光 1959 年 卤素灯 尺寸小,发白光 1961 年 Lucalox® 高压钠灯 最有效的常用光源 1962 年 发光二极管 (LED) GE 发明。在半导体材料的固体水晶内部,电能转化为光 1974 年 Watt-Miser® 荧光灯 第一个减小功率的荧光灯 1975 年 精确的 MR16 小型低压光源 具有精确的光学控制 1986 年 Biax® 荧光灯 高效节能的 40 瓦荧光灯,适用于住宅 1989 年 Halogen-IR 灯 第一个卤素灯炮,具有反射涂层,效率很高 1990 年 2D® 独特的小型轮廓灯,扩展了荧光灯的应用场合 1994 年 Genura 荧光灯 第一个真正的小型“感应”(无电极)荧光灯 1996 年 ConstantColor® CMH® 新型混合 HID 技术,高效且性能高级 1997 年 Starcoat 改善的荧光灯涂层,适用于高级流明维护 1997 年 Ecolux® 减小了汞含量的灯,通过 TCLP 测试,且不会降低灯的性能 1998 年 Starcoat XL® 和 Ecolux XL® 高级荧光灯,寿命延长 1999 年 Pulsarc® 新型金卤灯系统,在整个寿命期间,性能显著改善 补充: 2000 年 Halogen IR Silv-IR 提供了更多低压灯选项,增加了每个轨道中灯的数量 2000 年 24 伏卤灯系列 提供了更多低压灯选项,增加了每个轨道中灯的数量 2000 年 StayBright® Watt-Miser® Multi-Vapor® 新型节能金卤灯,与标准灯相比,可提供提高的流明维护 2000 年 T5 荧光灯 荧光灯直径更小,在多种应用场合提供了一种节能解决方案 2001 年 T8 Watt-Miser® 最大节能,且不会降低光线输出或寿命性能 2001 年 Diamond Precise® MR16 低压光束,中等拧入式灯座更简易而方便 2001 年 SportStar Multi-Vapor® © 新型改进的金卤灯,在任意燃烧位置操作时具有最高的流明输出 2001 年 57QBX & 70QBX Biax® 57W 和 70W 插座,小功率金卤灯光线输出 2001 年 T8 SXL 高级长寿命 T8 灯(36,000 小时),可减少维护成本 2001 年 Spiral® CFL 灯管 相比于标准白炽灯总尺寸减小 2001 年 Reveal® I白炽灯 钕玻璃将黄光滤出,从而提供更丰富而鲜明的彩色/td> 2002 年 350 Watt ConstantColor® CMH® SPXX 在较大功率陶瓷金卤灯系列中采用 350 瓦 ConstantColor© CMH© SPXX 节能设计,从而提供振动彩色 2002 年 F32T8 高流明荧光灯 T8 灯具有更高的光线输出 2002 年 CFL 反射灯 带有玻璃反射器的节能荧光灯,适用于向下照明和其他应用场合 2003 年 UltraMax 高效,更适应,具有最佳灯性能 2003 年 28 瓦 T8 荧光灯 功率最小的 T8 荧光灯通常结合 UltraMax 镇流器使用,以达到最佳节能效果 2003 年 Retail HIR 卤灯 PAR 38 薄膜 HIR 及银反射片技术比标准卤素灯的效率高 46%

灯笼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秦汉以来,中国人就开始制作灯笼,它不仅象征着光明、美好,同时也是一种喜庆和吉祥的象征。而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符号,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觑的,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灯笼发明之初,并没有文字记载,人们只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想象去制作灯笼。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灯笼多为艺人们为了讨个好彩头而设计出来的普通灯笼。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精美、美观且富有寓意的灯笼。

灯彩,花灯,灯轮。

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

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周礼、司恒氏》载“凡邦之大事,供烛庭燎、烛麻烛也”,可见,周朝就有了烛灯。到了战国,灯的制造工艺蓬勃发展,这在屈原《楚辞》中就有所表述:“兰膏明烛华铜错”。

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入咸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衔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盈盈。”到了唐朝,元宵放灯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这之后,各地花灯活动尤为盛行。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走兽、飞禽,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缝纫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各地彩灯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上海的龙灯,用布制成;广东的走马灯,结构精巧;湘江温州的珠囤,用万千颗料珠穿制,精美壮观;北京的宫灯,感想典雅;河北霸县的老鼠攀葡萄灯、蝎子驮牌楼灯、麒麟灯、猪八戒灯、鸭子灯、金鱼灯、鸳鸯灯、题材诙谐、寓意明快。

灯笼的作用主要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灯笼的作用主要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古代走马灯的作用是什么?

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人就创造了走马灯。许多古籍都有关于走马灯的记述。走马灯上有平放的叶轮,下有燃烛或灯,热气上升带动叶轮旋转,这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