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赏月的来历是什么
中秋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第二种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和玩花灯等。
1、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2、中秋节的来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风俗
1、祭月: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
2、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3、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4、猜灯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
其它各地风俗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中秋节赏月的由来是来源于祭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代不同,宋代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
中秋节的传统风俗
1、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2、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隋唐以后,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唐朝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玩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自然奇观,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而在赏月风俗的流行中,中秋节便正式形成了。赏月之举,当然不能说始于唐朝。在远古时期,人们对月亮固然更多的是崇拜,但是在崇拜之余,也会感受到月色之美。《诗经》中也留下了抒写柔美月色的诗篇,《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诗句。
《古诗十九首》中亦有《明月皎夜光》。但是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文人玩月蔚为风尚的苗头。魏晋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他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宗白华《美学散步》)他们在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寻找精神的归宿,而万古如一的朗朗明月也自然成为他们的欣赏对象。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序》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说明四时的特色风景已成为诗人文士所吟咏的对象,而秋季之月成为秋季的特色。唐代诗人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他说月亮可以赏玩,并说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鲍照、谢眺等诗人都已开始喜欢玩月,留下了许多玩月诗。《昭明文选》卷30 所收南朝刘宋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即为中秋赏月之作。
唐朝,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思想空前地开放自由,唐人也继承了魏晋风度的潇洒。这种盛唐气象导致赏月活动更加风行,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唐诗中赏月的诗歌很多,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出现很多。检索全唐诗,唐朝的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11首,出自65个诗人之手。[3]
从一些诗句的描述,可以断定八月十五赏月从初唐开始已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的习俗。王建(约767-约830)《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点出八月十五日赏月是社会上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和全社会的风俗。
唐代的中秋赏月已经带着浓厚的思乡、盼望团圆的感情。赏月一般是亲友聚集在一起,一边宴饮,一边赏月聊天,文人则对月赋诗。也有人独自赏月,独赏明月留下的记载多为思乡思友之作。一般是个人离开亲人,出差在外,面对圆月,想到家中亲人也在欣赏明月,为月圆人不圆而伤感,并将这种憾恨写在诗歌中。张九龄《望月怀远》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祜《中秋月》:“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上半写中秋美景,下半写自己久处边塞,在月圆之夜不能与亲人团圆的愁绪离情,字里行间透露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杜甫《月夜忆舍弟》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八月十五夜月》有“满目飞明境,归心折大刀”之句。
白居易咏中秋诗尤多,诗题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样的就有7首,如《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写的是中秋月夜与友人聚会赏月之事。晚唐诗人殷文圭作有《八月十五夜》,写中秋之夜独身在外的乡愁,开头两句为“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其中“最团圆”即指月圆也暗喻人的团圆,是此时已有亲人团聚赏月习俗的一处明证。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说:“万里无云镜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许多唐诗写到一人在外乡,表达了不能与亲友团圆的遗憾之情,可以说,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就是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其中心内容是赏月,团圆是因赏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赏月活动上的。如果不是因为赏月活动,就不会凭空生出中秋团圆的习俗。亲人的团聚习惯自然地派生于十五赏月的风俗,这为后世中秋节转为团圆节打下了基础。
中秋节赏月的来历是什么
本文2023-10-25 14:39: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8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