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紫菀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4收藏

万病紫菀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方名 4 万病紫菀丸的别名 5 组成 6 制法 7 万病紫菀丸的用法用量 8 主治 9 用药禁忌 10 万病紫菀丸的临床应用 11 附注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万病紫菀丸 1 拼音

wàn bìng zǐ wǎn wán

2 概述

万病紫菀丸为方剂名,出自《医垒元戎》方。[1]

3 方名

万病紫菀丸

4 万病紫菀丸的别名

厚朴丸[1]

5 组成

紫菀、菖蒲、吴茱萸(汤洗七次,焙干)、柴胡,厚朴(姜制)一两,炒桔梗、茯苓(去皮)、皂角(去皮弦子,炙)、桂枝、炮姜、黄连、炮川乌(去皮)各八钱,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巴豆(去皮膜、油、研)、人参、羌活、独活、防风各五钱[1]。

紫菀(去苗土)1两,吴茱萸(汤洗7次,焙干)1两,菖蒲1两,柴胡(去须)1两,厚朴(姜制)1两,桔梗(去芦)、茯苓(去皮)、皂荚(去皮弦子等,炙)、桂枝、干姜(炮),黄连(去须)8钱,蜀椒(去目及闭口,微炒)半两,巴豆(去皮膜,出油、研)半两,人参(去芦)半两,川乌(炮,去皮脐)3钱,羌活半两,独活半两,防风半两。

6 制法

为末,入巴豆研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1]。

7 万病紫菀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至七丸,食后,临卧生姜煎汤送下[1]。

8 主治

主治脐腹久患痃癖如碗大,及诸黄病,每地气起时,上气冲心,绕脐绞痛,一切虫咬,水病,蛊病,反胃吐食,呕逆恶心,饮食不消,天行时病,妇人多年月露不通,或腹如怀子多血,天阴即发;又治风疾,顽痹不知年岁,昼夜不安,梦与鬼交,头白多屑,或哭或笑,如鬼魅所著,腹部生疮;痔漏肠风(酒送下),赤白痢(诃子煎汤送下),脓血痢(米饮送下),堕伤血闷、四肢不收(酒送下),蛔虫咬心(槟榔煎汤送下),气噎、忧噎(荷叶煎汤送下),打扑伤损(酒送下),中毒(帚灰、甘草煎汤送下),一切风(升麻煎汤送下),寸白虫(槟榔煎汤送下),霍乱(干姜煎汤送下),咳嗽(杏仁煎汤送下),腰肾痛(豆淋汤送下),阴毒伤寒(温酒送下),吐逆(生姜煎汤送下),食饮气块(面汤送下),时气病(井华水送下),脾风(陈皮煎汤送下),头痛(白开水送下),心痛(温酒送下),大小便不通(灯心煎汤送下),吐水(梨汤送下),小儿天风吊搐(防风或防己煎汤送下),小儿疳痢(葱白煎汤送下),小儿乳食所伤(白开水送下),妇人月经不通(酒煎红花送下),妇人腹痛(川芎煎汤送下),怀孕半年后胎漏(艾叶煎汤送下),有子气冲心(酒送下),产后血晕痛(酒送下),血气痛(酒煎当归送下),产后心腹胀满(豆淋汤送下),难产(益智仁煎汤送下),产后血痢(当归煎汤送下),赤白带下(艾叶煎汤送下),内外伤寒(粥饮送下),室女血气不通(酒送下),子死腹中(莱菔子煎汤送下);并治小儿惊厥,大人癫狂,妇人身上顽麻,状如虫行,四肢俱肿, 等疾[1]。

9 用药禁忌

初有孕者不宜服。

10 万病紫菀丸的临床应用

1风气冲心:杨驸马患风气冲心,饮食吐逆,遍身枯瘦,日服五丸至七丸,服至二十日,泻出肉块如虾蟆五六枚,白脓二升,愈。

2呕吐:赵侍郎先食后吐,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服五十日,泻出青蛇五七条,长四寸许,恶脓三升,愈。

3麻风:王氏患大风病,眉发堕落,掌内生疮,服之半月,泻出癞虫二升,如马尾,长寸许,后愈。

4肥气:李灵患肥气病,日服五丸,经一月,泻出肉鳖二枚,愈。

5中风:黄门卒中风,病发时服药,泄出恶脓四升,赤黄水一升,一肉虫如乱发,愈。

6血崩:李知府妻梅氏,带下病七年,血崩不止,骨痿着床,日服五丸至十丸、十五丸,取下脓血五升,黄水一升,肉块如鸡子大,愈。

11 附注

目录 1 拼音 2 《千金》卷二十一:麻子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麻子汤的用法用量 24 各家论述 25 摘录 3 《千金》卷八:麻子汤 31 麻子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功能主治 34 麻子汤的用法用量 35 注意 36 各家论述 37 摘录 4 《外台》卷十五引《肘后方》:麻子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麻子汤的用法用量 45 注意 46 摘录 5 《外台》卷十四引《广济方》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麻子汤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用药禁忌 6 《外台》卷四注文引《肘后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麻子汤的用法用量 7 《千金》卷十七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麻子汤的用法用量 7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麻子汤 1 拼音

má zǐ tāng

2 《千金》卷二十一:麻子汤

21 处方

麻子5升,商陆1斤,防风3两,附子1两,赤小豆3升。

22 功能主治

遍身浮肿。

23 麻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先捣麻子令烂,以水3斗煮麻子,取1斗3升,去滓,纳药及豆,煮取4升,去滓,食豆饮汁。

24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五味药中,萃聚开鬼门、洁净府、宣布五阳之法,而实借附子、防风以振麻子、赤小豆、商陆之势。

25 摘录

《千金》卷二十一

3 《千金》卷八:麻子汤

31 麻子汤的别名

麻子仁汤

32 处方

秋麻子3升(净择,水渍1宿),防风2两,桂心2两,生姜2两,石膏(用绵裹)2两,橘皮2两,麻黄3两,竹叶1握,葱白1握,香豉1合。

33 功能主治

大风。

34 麻子汤的用法用量

麻子仁汤(《圣济总录》卷八)。

患大风、贼风、刺风,加独活3两。

35 注意

忌葱菜。

3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麻黄、桂枝、防风、香豉、葱白、生姜透表之药,故取以治周身四肢挛急之风;麻仁、石膏、橘皮、竹叶清里之药,故取以治精神蒙昧;此风火扰乱神明,所以神识不清,殊非本虚之谓。

37 摘录

《千金》卷八

4 《外台》卷十五引《肘后方》:麻子汤

41 处方

麻子5合(熬),橘皮3两,芍药3两,生姜3两,桂心3两,甘草(炙)3两,半夏5两(洗),人参1两,当归2两。

42 制法

上切。

43 功能主治

风邪感结众殃,恍惚不安,气欲绝,水浆不入口。

44 麻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次服。

45 注意

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等物。

46 摘录

《外台》卷十五引《肘后方》

5 《外台》卷十四引《广济方》 51 方名

麻子汤

52 组成

大麻子1升(净择,水渍1宿),麻黄(去节)3两,防风3两,生姜3两,橘皮3两,荆芥3两,芎3两,桂心2两,石膏5两(碎,绵裹),竹叶(洗)1握,葱白1握,豉心1合,蜀椒30枚(汗,去目),杜仲5两,独活4两。

53 主治

偏风。

54 麻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斗,煮麻子令牙出,去滓,取1斗,先煮麻黄3沸,去沫,纳诸药,煎取3升,去滓,空腹顿服之令尽。覆取汗,以粉粉身,勿冲风。有患风水及大风者,不过34剂。

55 制备方法

上切。

56 用药禁忌

忌生葱、生菜、热面、荞麦、猪、鱼、笋,一切陈臭物。

6 《外台》卷四注文引《肘后方》 61 方名

麻子汤

62 组成

麻子1升,豉1升,牡鼠屎11枚。

63 主治

热病复。

64 麻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次温服。立愈。

7 《千金》卷十七 71 方名

麻子汤

72 组成

麻子1升,桂心2两,人参2两,阿胶1两,紫菀1两,生姜3两,干地黄4两,桑白皮1斤,饧1斤。

73 主治

肺气不足,咳唾脓血,气短不得卧。

74 麻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酒1斗5升,水1斗5升,煮取4升,分5次服。

7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此炙甘草汤之变方。因咳唾血脓,肺中津伤,故用人参、阿胶、地黄、麻仁以滋津血之燥,生姜、桂枝以散肺气之结,紫菀即甘草之变味,桑皮即麦冬之变味,饧糖则大枣之变味耳。

古籍中的麻子汤 《外台秘要》:[卷第十四]偏风方九首

换易二七。去上下偏风。阴气不和。(广济疗偏风。麻子汤方。大麻子(一升净择水渍一宿)麻黄(去节)防风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四卷谷之三]大豆

又方∶用黑豆五斗淘净,蒸三遍,晒干,去皮为末。秋麻子三升,浸去皮,晒研。糯米三斗作粥,和捣为剂如拳大

《外台秘要》:[卷第十五]风邪方八首

肉饧生葱桃李羊血芜荑酢物。(并出第十卷中)肘后麻子汤。疗风邪感结众殃。恍惚不安。气欲绝。水浆不入口

《外台秘要》:[卷第二十]水通身肿方一十一首

重,小便黄涩,肿处按之随手而起是也。(出第千金麻子汤,主遍身流肿方。麻子(五升)商陆(一斤切)防风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四]治水肿咳逆上气诸方

生活中,当咳嗽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止咳,甚至把咳不咳作为好转的标志。但真相是什么呢?

为什么说见咳就止是咳嗽应对的第一大误区呢?我们先来看看央视报道的这个案例。

CCTV12:因常使用强烈镇咳药和乱用抗生素,从孩子肺部取出近乎于人参的东西,它的主要成分是痰,最终导致痰栓,孩子半个肺部都没了。

所以孩子咳嗽时家长不要着急给孩子止咳,咳嗽是机体正常排邪过程,不要觉得孩子吃药不咳了就是好事,结果把痰强行留在了体内,最终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发生!

1

我们的恐慌

来源于我们对咳嗽的误解

为什么我们家长会对咳嗽深怀恐惧,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为什么咳嗽,把它当作了我们要立刻消灭的敌人。

这种恐惧和担忧,会让父母在慌乱之中做出错误的选择。而实际上,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疾病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之一。它以某一种方式来提醒我们,也许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出问题了,是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停下来,及时的反省并做出改变,以免一错再错。

我们来看看中医古籍里对咳嗽的解读,就可以发现其实咳嗽是一个症状“有声无痰是为咳,有痰无声是为嗽”,它不是我们要去攻破的敌人,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找到咳嗽背后的原因然后去处理。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之咳延久,乃移于六腑。河间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

——《医学正传》

“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

——《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

从中医角度来说外感,内伤都可以导致咳嗽 ,比如说外感有风寒或者风热;内伤就是七情六欲引起的情绪,这对我们来说都是一股邪气,肺脏要保护自己,就要把这种邪气排出去。

西医对咳嗽认识与中医有相通之处,认为咳嗽是肺脏为了把肺部里的痰通过咳嗽排出体外的一种保护措施。

那么,我们这个肺实际上不能够自己产生咳嗽这个动作,而是通过肋外面的肌肉收缩,压迫肺,然后产生咳嗽这个动作,它是为了把肺里面的东西清除出去。所以不论从中医还是西医来说,咳嗽这个动作是为了保护自己,是为了让我们肺里的邪气,或者是痰湿,或者是有害的东西排出去,否则肺就会受到损失,所以咳嗽是保护自我的一个机制。

2

咳嗽是正邪交战

不咳嗽有可能因为正气被打压

在我们上述的案例中,家长每次用药虽然止住了咳嗽,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咳嗽的现象,或者生病的状态,是表示正气和邪气正在打架,你有这个咳嗽症状,它有两个必备条件,有邪气侵袭,也有自身阳气或者叫正气充足,两方交战以后,就会出现咳嗽现象,那么有一方缺失的话,就像说有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定是要有两个巴掌,要是这个孩子有些邪气,同时也必须是孩子有这个正气抵抗。

那么缺一方都不可能有咳嗽,要么邪气不入侵,没有邪气的话,他不会咳嗽,要么是,如果孩子正气很弱,他没有把守的士兵,他没有正气的反抗,即使有邪气,它暂时也不会产生咳嗽。

如果说我们不是去帮助这个正气,用很多寒凉的药把这个正气打压下去,这个阳气振奋不起来,无法和敌人作战,我们就会后退一步,那么邪气就会再前进一步,实际上是它们就不会交战,就不会产生咳嗽现象。这种是病治好了吗?不是啊!

所以,央视报道的那个案例,孩子虽然每次咳嗽被强力止咳药止咳,但是因为没有经过排痰的过程,只是把邪气暂时压制而已,导致孩子最后肺部形成痰栓而切除。

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绝对不是打压孩子的正气,掩盖症状。而是应该增加孩子的正气,或者是提供能量,让孩子能够通过咳嗽把邪气、痰湿排出去,排干净。 那么,咳嗽它自动反射就会停止,也就是说真正治好了。所以,咳嗽都有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给身体一点时间。

我们要清楚这个咳嗽的机理、原理,我们就懂得了如何去下手治疗,并懂得如何去评判我们是不是把咳嗽治好了,一定要记住不要盲目止咳,要找到原因去处理,咳嗽本身被压制下去不咳嗽了并不代表病治好了。

咳嗽并不可怕

可怕是我们用错误的方式,

掩盖了这个症状……

3

咳嗽看痰选方法

01刚感冒时白色的痰——来杯苏叶

与感冒同时出现的 咳嗽痰多半是白色的,鼻涕是清的 。会出现手脚冰凉、怕冷,有些会觉得一吹风就头痛,尤其是后背膀胱经循行的路线附近和脖子的后半部分会痛。

这时最好来杯苏叶水。取苏叶3克,入锅;加入两杯水,大火煮;煮沸后改小火,煮三分钟后关火,再闷七八分钟就可以饮用了。如果咳嗽较重,还可以加一点橘红一起煮。

最好先吃点东西再服用,如果空腹服用,元气不足,无法发汗,功效不明显。

02**或黄绿色的痰——来点鲜竹沥

如果出现 发烧、流黄鼻涕、咳**甚至是黄绿色的痰,咳嗽声音明显变深 ,感觉是从胸腔里面发出来的,且有很多像气泡破裂一般的“嘶嘶”声时,可以试试服用鲜竹沥。

鲜竹沥是竹子的汁液,有条件的话可以自己制作。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把两端的竹节砍去,然后劈开,架起来,用火烧烤竹竿的中间部位,竹子的两端会有液汁流出,这个汁液,就是竹沥。

不能自行制作也可以去药店买鲜竹沥的中药制品。另外,该药虽祛痰效果不错,但如果此时出现明显的肺内感染,应尽快就医。

03少痰但黏稠——来碗川贝炖

有些时候,在咳嗽快好时出现 咳嗽没痰或少痰,但很黏稠,往往是干咳。

这时候你可以做份川贝炖梨,能有效缓和喉咙不适。取川贝粉3克,梨一个;梨洗净削皮,从顶部的三分之一处切开,将核掏空成一个梨盅;在梨盅内放入川贝粉和适量冰糖,盖上梨盖,用牙签固定;放入蒸锅内隔水蒸30分钟左右,拿出放温,吃梨喝汤。

04感冒快好时的白色痰——试试止咳散泡

如果痰少了或变回白色,鼻涕也变清了,还稍微有点鼻塞,偶尔咳嗽几声, 那此时可以试试用下面这个止咳散泡脚。

取荆芥3克、陈皮6克、桔梗6克、白前6克、紫菀6克、甘草6克(这是5岁以上的量,小儿酌减),熬水开锅十分钟即可。将药汁兑入温水泡脚,一天两次,一次十五分钟,连续泡2~3天即可。此方一定在孩子感冒痊愈时使用,若仍感冒则不可用。

05咳嗽刚好时——补脾用山药水

咳嗽逐渐痊愈时需要补脾健胃,推荐喝山药水。选取山药30克(此为5岁以上的量,小儿酌减),熬水代茶饮,连服两三天。

若如厕时大便干燥严重,煮山药水时加入6克杏仁同煮,因为杏仁可通气利便。注意山药是干品,不是菜市场里面的山药。

《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崔氏方:温白丸处方紫菀22克吴茱萸22克菖蒲15克柴胡15克厚朴15克(炙)桔梗15克皂角22克(去皮、籽,炙)乌头75克(熬)茯苓15克桂心15克干姜15克黄连15克蜀椒15克(汗)巴豆75克(熬)人参15克制法上十五味,合捣下筛,加白蜜和匀,更捣二千杵,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温里祛寒,消症除癖。治心腹积聚、症癖。用法用量一服2丸,不知,渐增至5丸,以知为度。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崔氏方《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温白丸处方天麻(生)15克白僵蚕(炮)白附子(生)干蝎(去毒)天南星(锉,汤浸七次,焙)各75克制法上药同研为末,汤浸寒食面和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治小儿脾虚,泄泻瘦弱,及因吐泻或久病后而成慢惊,身冷瘈疭者。用法用量再于寒食面内养七日取出。每次服5~7丸,加至20~30丸,空腹时煎生姜米饮送下。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圣济总录》卷五十四方名温白丸组成丹砂1两(研如粉,一半入药,一半为衣),白矾(研,飞)3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3两,生姜3两(切,与半夏同捣作饼,炙黄熟为度),白术2两,丁香半两。主治中焦虚寒,痰积不散。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除丹砂一半为衣外,捣研为细末,姜汁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外台》卷十二引《崔氏方》方名温白丸别名厚朴丸组成紫菀3分,吴茱萸3分,菖蒲2分,紫胡2分,厚朴2分(炙),桔梗2分,皂荚3分(去皮子,炙),乌头10分(熬),茯苓2分,桂心2分,干姜2分,黄连2分,蜀椒2分(汗),巴豆1分(熬),人参2分。主治心腹积聚,久症癖,块大如杯碗,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来抢心,旁攻两胁,彻背连胸,痛无常处,绕脐绞痛,状如虫咬;又疗十种水病,八种痞塞,反胃吐逆,饮食噎塞;或五淋五痔;或九种心痛,积年食不消化;或妇人不产,或断续多年,带下淋沥;或痎疟连年不愈;又疗诸风,

详见百科词条:温白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16:15 共299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沉香紫菀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沉香紫菀丸 1 拼音

chén xiāng zǐ wǎn wán

2 处方

紫苑茸1两,南星(姜制)1两,白附子1两,茯苓1两,郁李仁1两,沉香5钱,甘草5钱,枳实5钱,辰砂5钱,白豆蔻8钱,陈皮8钱,槟榔7钱,苏子7钱,半夏(法制)7钱,五味子7钱,干姜3钱,川乌3钱。

3 制法

姜汁米糊为丸。

4 功能主治

痰哮、冷哮。

5 沉香紫菀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远淡姜汤送下。

6 摘录

《万氏家抄方》卷二

古籍中的沉香紫菀丸 《医灯续焰》:[卷四]促结主病第三十二

为阴盛,主阴分或腹中聚疝痼瘕。(宜元戎万病紫菀丸、宝鉴沉香桂附丸之类。)久积成郁,气坚结不散,脉气至

《圣济总录》:[卷第六十一胸痹门]胸痛

去滓温服。不计时。治两肋连心及肩痛。乍发乍止。紫菀丸方紫菀(去土二两)桔梗(炒一两半)木香(二两)

《普济方》:[卷一百八十七诸痹门]胸痛(附论)

心(各五分)芎(一两六铢)上治下筛,以少醋拌,紫菀丸治两胁连心及肩痛,乍发乍止。紫菀(去土)木香(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翻胃

,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诸疾。其药味即与万病紫菀丸同。浓朴蜀椒(去目,微炒)川乌头(炮,去皮。各

《医灯续焰》:[卷十二积聚脉证第七十二]附方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款冬煎 21 款冬煎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款冬煎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千金》卷十八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款冬煎的用法用量 35 用药禁忌 36 各家论述 3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款冬煎 1 拼音

kuǎn dōng jiān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款冬煎

21 款冬煎的别名

款冬花煎(《外台秘要》卷九)。

22 处方

款冬花 干姜 紫菀各90克 五味子60克 芫花30克(熬令赤)

23 制法

上药哎咀。

24 功能主治

治新久咳嗽。

25 款冬煎的用法用量

先以水1升,煮款冬花、五味子、紫菀三味,取350毫升,去滓,纳芫花、干姜末,加蜜300毫升投于汤中,铜器内微火煎令如糖。每服半枣许,一日三次。

26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

3 《千金》卷十八 31 方名

款冬煎

32 组成

款冬花3两,干姜3两,紫菀3两,五味子2两,芫花1两(熬令赤)。

33 主治

新久咳嗽。

34 款冬煎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先以水1斗煮3味,取3升半,去滓,纳芫花、干姜末,加蜜3升,合投汤中令调,于铜器中微火煎令如糖。每服半枣许,每日3次。

35 用药禁忌

忌食蒜、面、腥、腻。

3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以芫花走而不守之味,制入干姜守而不走味中,使邪气去而正气守内;加款冬、紫菀以缓芫花、干姜之烈,五味以收耗散之津。

37 附注

本方方名,《外台》引作“款冬花煎”。

古籍中的款冬煎 《医方集宜》:[卷之四治方]病源

治久嗽不止人参款冬花五味子知母贝母粟壳乌梅姜三片煎服《医方集宜》明丁毅公元13681644年

《竹林女科证治》:[卷一调经上]逆经咳嗽气急

汤七剂,再服款冬汤,止嗽下气,四五剂可安。红花汤红花黄芩苏木(各八分)天花粉(六分)水煎空心服。款冬

《汤头歌诀》:[理气之剂]定喘

)、苏子各二钱,杏仁、黄芩各钱半,甘草一钱,加姜煎。麻黄、杏仁、桑皮、甘草散表寒而清肺气,款冬温润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九疮肿科]肺痈

塞。诃子(去核)百药煎五味子(微炒)条参(去芦)款冬花蕊杏仁知母贝母甜葶苈子紫菀百合甘草节(各五钱)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三妊娠咳嗽方论第七]款冬花散

目录 1 拼音 2 《重订严氏济生方》:紫菀茸汤 21 紫菀茸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紫菀茸汤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济生》卷二 31 方名 32 紫菀茸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加减 37 附注 4 《张氏医通》卷十三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紫菀茸汤的用法用量 46 加减 47 各家论述 48 附注 5 《医钞类编》卷十三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紫菀茸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紫菀茸汤 1 拼音

zǐ wǎn róng tāng

2 《重订严氏济生方》:紫菀茸汤

21 紫菀茸汤的别名

紫菀汤(《赤水玄珠》卷七)。

22 处方

紫菀茸(洗)经霜桑叶 款冬花 百合(蒸,焙)杏仁(去皮、尖)阿胶(蛤粉炒)贝母(去心)蒲黄(炒)半夏(汤泡七次)各30克 犀角(镑)甘草(炙)人参各15克

23 制法

上药叹咀。

24 功能主治

清肺补气,止咳化痰。治饮食过度,或高声呼叫,或食煎炸,邪热伤肺,咳嗽咽痒,痰多唾血,喘急,胸满胁痛,不得安卧者。

25 紫菀茸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26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3 《济生》卷二 31 方名

紫菀茸汤

32 紫菀茸汤的别名

紫菀汤

33 组成

紫菀茸(洗)1两,经霜桑叶1两,款冬花1两,百合(蒸,焙)1两,杏仁(去皮尖)1两,阿胶(蛤粉炒)1两,贝母(去心)1两,蒲黄(炒)1两,半夏(汤泡7次)1两,犀角(镑)半两,甘草(炙)半两,人参半两。

34 功效

清补。

35 主治

饮食过度,或叫呼走气,或食煎煿,邪热伤肺,咳嗽咽痒,痰多唾血,喘急,胸胁痛,不得安卧。肺痈溃处未敛,痈脓已溃,喘满、腥臭浊痰俱退,惟咳嗽咽干,咯吐痰血,胁肋微痛不能久卧者。

36 加减

渴甚,去半夏,加石膏。

37 附注

紫菀汤(《赤水玄珠》卷七)。

4 《张氏医通》卷十三 41 方名

紫菀茸汤

42 组成

紫菀茸3钱,薇衔1钱,白术(于潜者良,生用)1钱,泽泻1钱,牡丹皮1钱半,麦门冬(去心)1钱半,犀角8分,甘草(炙)3分(生)2分,藕汁半杯。

43 功效

理中清营。

44 主治

伤酒凑肺,发咳,痰中见血。

45 紫菀茸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远服。

46 加减

瘦人阴虚多火,忌用燥药,去白术,易白芍药1钱;兼伤肉食,胸膈膨胀,去犀角、芍药,加炮黑山楂肉3钱,炒枳实1钱。

47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湿热凑肺,营阴暗伤,故痰中见血,发咳不止,谓之伤酒。紫菀开泄肺气以清痰血,泽泻通利膀胱以降浊阴,薇衔去营中湿热,生术利胃中湿热,犀角清心胃之热,麦冬润心肺之阴,牡丹皮凉血解热,生甘草缓中泻火,水煎冲池藕汁凉血化瘀以清痰中之血也,使湿热顿去,则肺气清肃而发咳无不除,瘀血无不化矣。此理中清营之剂,为湿热伤肺痰血之专方。

48 附注

本方方名,《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改定紫菀茸汤”。

5 《医钞类编》卷十三 51 方名

紫菀茸汤

52 组成

紫菀茸、干姜、黄耆、五味子、钟乳粉、杏仁、甘草各等分。

53 主治

肺伤气极虚证,皮毛焦,津液涸,力乏,喘急短气。

54 紫菀茸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古籍中的紫菀茸汤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内痈部]肺痈

血,胁肋微痛,不能久卧者,此属肺痈溃处未敛,宜紫菀茸汤清补之,渴甚去半夏加石膏服之;若痈脓溃后,咳嗽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二(外科)]肺痈肺痿

数,用人参平肺散六剂,及饮童便,诸症悉退。更以紫菀茸汤而愈。童便虽云治虚火,常治疮疡肿,疼痛发热作渴

《杂病广要》:[脏腑类]肺痈

数剂可奏功也。(《辨证录》)(按∶此本《济生》紫菀茸汤,今去蒲黄、半夏,加金银花、熟地者。紫菀茸汤见

《立斋外科发挥》:[卷四]肺痈肺痿

证皆同,惟咽喉时或作痒,痰多胁痛,难于睡卧。用紫菀茸汤治之,并愈。一弱人咳脓,日晡发热,夜间盗汗,脉

《外科理例》:[卷七]肺痈肺痿一百三十四

目录 1 拼音 2 《鸡峰》卷十五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紫菀煎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附注 3 《圣惠》卷四十六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紫菀煎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紫菀煎 1 拼音

zǐ wǎn jiān

2 《鸡峰》卷十五 21 方名

紫菀煎

22 组成

紫菀8分,人参8分,熟地黄6分,麦门冬5分,柴胡5分,蜀椒5分,乌头5分,羌活5分,甘草5分,厚朴6分,大黄6分,茯苓6分,黄连6分,巴豆4分,槟榔4分,车前子4分,苁蓉4分,防葵4分,吴茱萸4分,菖蒲4分,当归4分,茯神4分,干姜4分,皂角4分,桔梗4分,防己5分,白术5分,肉豆蔻2分。

23 主治

妇人久患血劳、血气,腹内积聚恶物,痃癖气块腹内去来,或上冲心,两肋虚胀,腰腹冷疼,脐下搅刺,脾胃不和,吃食无味,口吐清水,浑身麻痹,手脚拘急,口涩唇干,身体虚弱,睡卧不安,心神烦躁,面上生疮,四肢沉重,月水不调,经年累月无时,似有孕,渐加羸瘦,及一切诸风久不愈者。

24 紫菀煎的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空心米饮送下,当宣转35行,如不定,以白粥止之。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6 附注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紫菀丸”。

3 《圣惠》卷四十六 31 方名

紫菀煎

32 组成

紫菀3两(去苗土),阿胶3两(捣碎,炒令黄燥),射干3两,细辛1两,干姜1两(炮裂,锉),竹沥1盏,芫花根半两(去土),桑根白皮3两(锉),款冬花2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蜜1盏。

33 主治

久咳嗽上气,涕唾稠粘,头面虚肿。

34 紫菀煎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匙,以温粥饮调下,1日34次。

35 制备方法

上为散,先以水2斗,于银锅中煎至1斗,去滓,入蜜及竹沥,以慢火熬成膏。

古籍中的紫菀煎 《普济方》:[卷一百五十九咳嗽门]久嗽(附论)

中。以水五升。合豉等物熟煎。每二合服之。大效。紫菀煎丸(出圣惠方)疗咳嗽积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必

《理瀹骈文》:[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清肺膏

黄地骨皮天冬陈皮甘草青皮五味姜汁萝卜汁梨汁桔梗紫菀煎抹实用桑皮桔梗栝蒌葶苈子青橘皮汁陈芥菜卤○兼贴

《普济方》:[卷一百六十一喘嗽门]咳嗽上气(附论)

桐子大。暮卧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嗽。不过二十丸。紫菀煎(出圣惠方)治久咳嗽上气。涕唾稠粘。头面虚肿。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一]妇人崩漏

丸酒下千金翼无乌头有龙骨防葵茯苓秦艽各半两为三紫菀煎治妇人久患血劳血气腹内积聚恶物癖气块腹内去来或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六]治久咳嗽上气诸方

万病紫菀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方名 4 万病紫菀丸的别名 5 组成 6 制法 7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