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装订技术?
开卷惊蝶舞,舒页展龙鳞。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
可以记录的文字,是一种文明能够得以延续的种子,而书籍就是这枚种子得以生长的土壤。
浩繁卷帙,“甲金篆隶草楷行”。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以绵延而不绝,包罗万象的文字记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实用艺术的书籍装帧也与书籍内容同生共长,并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现代社会,工业化机械批量生产的现代书籍,让一本书少了“书墨味”,那是一种笔墨混合植物纤维的味道,这便是所谓的“书卷气”。
所以说一本书是有灵魂的。其实跟人一样,不一样的书也有着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装帧样式有着不一样的风格韵味。
蝴蝶装
起舞蹁跹,一页一两金,流芳百世。
书页有字的一面相向对折,集齐后的书叶背面相对,折口处每边涂上2至3毫米的浆糊,依次粘好作为书背。切齐其余三面,再用一张比书叶稍长点儿的厚纸作为书皮,书皮正中间和整个书背粘紧,把所有书叶包裹起来。
1900年敦煌藏经洞出土大量宋前古籍,保留了丰富的古籍装帧形态。“一页一两金”的宋版书多属此装,从外表看很像现在的平装书或简精装书。当我们打开书的时候,书页就向两边张开,宛若蹁跹起舞的美丽蝴蝶。
龙鳞装
逐叶翻飞,形似旋风,鳞次相积。
在熟悉的卷轴装的底线下,把写好的书页按顺序自右向左先后错落叠粘,从右向左卷收,展开时宛如旋风,所以也叫“旋风装”,而整卷都展开后页纸错落相积形似鱼鳞,又叫“鱼鳞装”。虽然保留了卷轴装书的躯壳和外观,但书页容量却大了很多。
这是宋代宣和年间的装裱工匠,为修复书叶两面都有字的书籍而创造的装订形式。在书史上虽是昙花一现,但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书页子的概念就是从旋风装开始的,对册页书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刊谬补缺切韵》是如今唯一一件龙鳞装书籍。
粘叶装
这种装帧形式会根据书叶纸张薄厚产生不同做法。书叶纸薄的就单面书写,有字的一面相向对折,无字的一面依次粘连,把全部书叶连接起来成为一册。纸张较厚的则在没写字之前先对折一下,折口向右,分成四面,依次按纸背、纸面、纸面、纸背顺序书写,然后排好粘接起来。这是当时的人们为了便于翻阅而特意设计的,因为要经常随身携带、翻阅,书的四个角也大多被剪切成圆弧形,在唐末、五代时期非常流行。
缝缋装
“缝”就是用针线连缀,“缋”原是指成匹布或帛的头和尾代指书背,它和线装书最大的差别是在缝线的方法上,线装书订线的方法主要是缠绕书背,而缝缋则是在书页折缝处连缀。
数页为一叠对折成长方形,确定叶码顺序,再按顺序抄写,然后几叠放在一起用线串连,以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现在书籍印刷前的排版,它从制作的过程、装订的成品和现在流行的精装书非常相似,是现代精装书籍的前身。
梵夹装
古代印度,人们习惯把佛教刻、写在贝多罗树的叶子上,并把这种写有佛经的贝叶称为“贝叶经”。梵夹装是贝叶经特有的装订形式,因其上多书写梵文而得名,隋唐时期传入我国。
把书页码放整齐,前后各用一块与贝叶规格相同的薄木板夹住,,木板中心两侧各钻一个直贯穿木板和全部贝叶的小孔,再拿一根长绳分别从两个洞中穿出,把木板和贝叶串连在一块并捆扎起来。
除了以上几种特殊的装帧,卷轴装、线状、经折装这三种形态也非常经典,而这些别出心裁的装帧虽然看起来简单,但一页一线的变动都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心设计而非随意为之,从色彩调赋到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
“不把装帧当成一种美化,一种外加的装饰,一种锦上添花,而是将自己的感受、情感、思考投入其中,再一并升华出来。”
冯骥才老先生的这句话是对中国古籍装帧艺术最适当的诠释,而古籍装帧之所以可以呈现如此丰富多彩的姿态,就是因为那种手工时代特有的人情味和匠人心。
最早的装订形式--简策装
竹木简的装帧形式。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代的书大多写在一根根长条形竹片或木片上,称为竹简或木简。为便于阅读和收藏,用绳将简按顺序编连起来,后人称这种装帧形式为简策装。
简策装的方法是用麻绳、丝绳或皮绳在简的上下端无字处编连,类似竹帘子的编法。编完一篇内容为一件,称为策,也称简策。“策”与“册”义相同。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编简成策之后,从尾简朝前卷起,装入布套,阅读时展开即卷首。
简策是我国最早的装订形式,商周时通行,到了晋代,随着纸的应用和纸本书的出现,简策书籍逐渐为纸本书所代替。
应用最久的装订形式——卷轴装
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卷轴装是由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演变而成的。其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一般为木轴),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裱”的纸或丝织品。裱的质地坚韧,不写字,起保护作用。
裱头再系以丝带,用以捆缚书卷。丝带末端穿一签,捆缚后固定丝带。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
精致的卷轴装主要表现在轴、签、丝带上,如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等。
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
形式之一--旋风装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它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页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页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页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
书页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
这种装订形式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宛如自然界的旋风,故名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又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
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现存故宫博物馆的唐朝吴彩鸾手写的《唐韵》,用的就是这种装订形式
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
形式之二——经折装
经折装是首先用于佛经的一种装订形式,始于唐代末年。佛家弟子诵经时为便于翻阅,将长卷经文左右连续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也有人认为是受印度贝叶经装订形式的影响而产生的。以后一些拓本碑帖、纸本奏疏亦采用这种形式,称为折子或奏折。
这种装订形式已完全脱离卷轴。从外观上看,它近似于后来的册页书籍,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
早期的册页形式——蝴蝶装
“蝴蝶装”简称“蝶装”,是早期的册页装。它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约出现在五代后期,盛行于宋朝。
蝴蝶装的方法是把书页沿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折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一包背纸将一叠折缝的背面粘在一起,最后裁齐成册。蝴蝶装书籍,翻阅起来犹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蝴蝶装”。
书籍的装订形式发展到蝴蝶装,标志着我国书籍的装订形式进入了“册页装”阶段。
宋末开始出现的装帧形式——包背装
包背装又称裹后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出现在南宋末,元、明、清均较多使用,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就是这种装订。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版心朝外,背面相对,翻阅时每页都是正面。
其装订方法是折页对齐,在右边栏外打眼,穿订纸捻,砸平固定裁齐,然后用一张较厚的纸从右侧书背裹装起来,书背处用浆糊粘牢。
明代中期以后盛行的装帧形式——线装
线装的折页与包背装完全相同,版心朝外,背面相对。不同之处是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包背改为露背,纸捻穿孔订改为线订。
线装装帧是中国传统装订技术史中最先进的一种,线装书籍便于阅读,又不易散破。线装书籍的工艺方法和书籍式样,后来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包角”、“袍套”等,但均未超出线装范围。
书籍装帧形式分为中式和西式两类。中式包括 ①简策装、②卷轴装、③旋风装、④经折装、⑤蝴蝶装、⑥包背装和⑦线装;西式分为①平装装订、②精装装订、③活页装订和④散装装订。
这里说一说中式的书籍装帧形式:
1、简策装。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2、卷轴装。又称卷子装,它是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3、旋风装、经折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等 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并且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4、蝴蝶装。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5、包背装。是指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装上厚纸做皮,不见线眼,故称为包背装。
6、线装。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
书本,作为一种文字以及知识的载体,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最早的文字符号大都记载在岩石及一些可以凿刻的物体上,再到后面就出现了凿刻在龟甲和骨头上的甲骨文。随着文明的发展,记录文字符号的载体也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
甲骨文
卷轴装订是最早的中国传统书册的装帧形式,它装订的方法是通过使用很多张纸粘起来,连接成一个很长的篇幅,再用木杆作为它的轴,奢侈一些的也有使用金、玉、瓷、象牙作为这种装订方式的轴。这种装帧方式在唐朝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加上当时的书籍大多数为抄写在纸张上的,最后再被装成卷子,所以到了后来的书都沿用以前的称呼,叫做卷书。即使到了现在,也能经常看到很多书画仍然使用卷轴式的装帧方式,最常见的一般都是立轴和横轴的两种。
卷轴
在唐朝末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装帧方式,也就是同样为中国传统书册装帧方式之一,经折装。这种装订方式最初出现在唐朝末期,它采用的装帧形式是利用一个长卷,把它一正一反地翻折叠在一起,将它变成长方形的一大叠,最后再这一大叠长卷的最外层一前一后各追加一张质地更加坚硬的硬质纸张保护。这种装帧方式多见与僧侣宣传讲解佛经的时候手上持有的经卷,所以这种装帧方式又被统称为梵夹装。这样装帧的书籍会比之前的卷轴装更加便于人们进行阅读。
经折装
使用经折装这种装帧方式既然有它的优点,那么它肯定也有缺点,由于采用经折装这种装帧方式的书籍,在长期的翻阅以后,书籍的折缝处经常会断裂开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断裂形式,才启发了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装订法:蝴蝶装。这种装帧方式是最早采用书页成册的装帧方式,最早出现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装”。它的装订形式是通过把每一张书页按照中缝进行对折,将印有文字内容的一面朝里,再以中缝为基准,把整本书每一页对齐,然后使用糨糊把它们黏在另外一个包装纸上,最后就成册。由于采用蝴蝶装的方式装订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在用两翼翩翩飞舞,所以就起名为蝴蝶装。在这种装订方式中,包装在书籍前后的硬质纸就是“书衣”,书衣的左侧可以贴写书名等信息,翻阅的一面被叫做“书口”。到这里已经差不多有现代书籍的意思了。
蝴蝶装
这种装帧方式随着经折装出现在唐朝后期,但是蝴蝶装在宋朝极其盛行,到了元代都还在沿用这种装帧方式,最后在明代被淘汰。同样的,蝴蝶装既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蝴蝶装它好就好在不像一般的册页书把较大的幅面分为两半,便于阅读,同时蝴蝶装书籍存放时书口朝下,四周朝外,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虫防尘效果,不会轻易使内部的文字内容受损。但是蝴蝶装的缺点就在于阅读时,翻阅一面会遇到两面的空白,也正是因为如此,到最后蝴蝶装被“包背装”所取代。
包背装
包背装又被称为裹背装,是在蝴蝶装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新型装订方式,起源于南宋后期。它装订采用的策略是把书页背对背正折起来,让文字面朝向外部,将版口视为书口,让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最后用纸捻穿订,加上书衣绕过书背进行包裹。这种装订方式大致和蝴蝶装相似,但是因为书页正折,版心朝向外部,所以每一页的文字都是相连的,相比起蝴蝶装更加易于阅读。包背装在克服了蝴蝶装的阅读不便等等缺点的同时,还保留了蝴蝶装书背粘连的优点,加上本身特有的穿孔装订,使得书的牢固程度大大提升。
穿孔装帧
南宋时还出现了“线装”的书籍,这种装帧方式是将书页连同前后的书皮装订在一起。虽然这种装帧方式出现在南宋,但是真正开始流行起来是在嘉靖以后,在清代基本上就已经默认采用这种线装的装帧方式来装订书籍。线装装帧标志着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基本走向成熟,也是我国传统书籍装订的最后发展阶段,它特别受历代的藏书家喜爱。
古书
书籍是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意志和理想的最佳体现,是表达人文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艺术的载体。在人类的人文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越来越“苛刻”,几乎对任何与精神追求有关的事物都是以挑剔的眼光去对待的。而书籍装帧的发展进程,正是人类越发在意和享受精神追求的标志。
中国古代有哪些装订技术?
本文2023-10-25 14:49: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8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