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籍的排版要注意什么?也就是竖排版,标点符号要怎么放,没有的话要怎么代替标点符号?
那个时候的书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空格点点什么的,反正字就是一直排的下来,句读,也就是停顿的地方,都是自己断的。
我买过一套老版的《全唐诗》,律诗绝句什么的还好,读到乐府诗,简直难读的要死。
至于现在出的竖版书,上面的标点符号都是近代才加上去的。
在古代写法中,竖排版的引号通常采用不同的写法,具体如下:
1 引号的前一半:在书写时应该从左上方起笔,向右下方书写,类似于汉字的“撇折钩”笔画,收笔时向左下方钩出。
2 引号的后一半:在书写时应该从左上方的起笔处开始,向右下方书写,收笔时向右下方钩出。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写法中,引号的两个部分通常是分别书写,而不是一笔写完。此外,引号在竖排版中的位置一般是在文字的左侧,紧挨着前面的文字,而不是像现代印刷体那样在文字的右上角。
写书法作品时的排版需要考虑作品的格式、书写字数、以及书写风格。以下是一些基本的书法作品排版技巧:
1 确定作品格式。常见的书法作品格式有中堂、条幅、对联、条屏等。根据作品的主题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格式。
2 根据格式安排章法。在确定作品格式后,需要构思如何安排作品的章法,如字数、行列、大小等。例如,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一般写成两行或三行,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也有;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小中堂为68CM×45CM;对联是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通常两幅成对悬挂。
3 注意字数的多少。根据格式和章法,合理安排字数,避免过多或过少。一般来说,条幅的字数在一行2-4个字之间,中堂的字数在一行5-7个字之间。
4 保持字的大小合适。一般来说,每个字的大小应该占格的四分之三左右,不要将格或行撑满,留有一些余地。
5 注意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应该适当,保持一定的疏密度,避免相互交叉和挤压。一般来说,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可以控制在01-03毫米范围内。
6 控制行列的分布。在安排章法时,要注意行列的分布,避免行间距过大或过小。一般来说,行间距可以控制在05-1毫米范围内。
7 考虑整体美观。除了以上技巧外,还需要考虑整体的美观和和谐。在安排章法时,要注意整体的效果,避免过于复杂或单调。
总之,书法作品的排版需要根据格式、字数、大小、间距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创造出和谐、美观的作品为目标。以上技巧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个人审美和书写风格进行调整。
这种标点叫开明制标点,一般在方正书版软件中可以自动处理。在word中通过特殊方法,也可以做到。
将需要处理的标点罗列出来,这里仅以常见的几种标点为例:
打开查找对话框。
查找:[“”,。]。
展开“高级”,勾选”使用通配符“,勾选”突出显示所有在该范围找到的项目“,点”查找全部“(2007版以上点”主文档“)。
关闭查找对话框,这里所有被查找到的字符处于被选中状态,不可在页面区域点击鼠标,否则所选字符即被放弃。
下面有两个选择:
第一是选”格式“菜单中的“更改大小写”--半角。当然,不进行前面的查找,也可以直接选择全文后执行此操作。这种方法是将除句号之外的标点处理为半角,不够美观。
第二是选“格式”菜单--“字体”,选“字符间距”标签,在“间距”中选择“紧缩,并在其磅值栏填选2。
古籍用竖排更方便校对。整理古籍经常用对着多种竖排的古本校对,这时候如果是横排,会带来诸多不便。不过另外一些朋友用的整理平台的操作板只支持横排,也没有太大问题。所有说到底也是习惯。
书籍的排版尤其是系统表,是排版技术中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操作时必须有熟练的技 巧,才能使排出的书籍美观、醒目。
书籍的分类及组成,书籍简称为表。它是试验数据结果的一种有效表达形式。书籍的种类很多,从不同角度 可有多种分类法。 按其排版方式划分,书籍可分为书刊书籍和零件书籍两大类。书刊书籍如数据表、统计 表以及流程表等,零件书籍如考勤表、工资表、体验表、发票以及合同单等。 按其结构形式划分,书籍可分为横直线表、无线表以及套线表三大类。
用线作为栏线和 行线而排成的书籍称为横直线表,也称卡线表;不用线而以空间隔开的书籍称为无线表;把 书籍分排在不同版面上, 然后通过套印而印成的书籍称为套线表。 在书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 是横直线表。 普通书籍一般可分为表题、表头、表身和表注四个部分,各部分名称。
其中表题由表序与题文组成,一般采用与正文同字号小一字号的黑体字排。表头由各栏头组成,表头文字用比正文小 1-2 个字号排。表身是书籍的内容与主体,由若干行、栏组成,栏 的内容有项目栏、数据栏及备注栏等,各栏中的文字要求比正文小 1-2 个字排版。
古代书籍的排版要注意什么?也就是竖排版,标点符号要怎么放,没有的话要怎么代替标点符号?
本文2023-10-25 14:49: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