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家思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老子的道家思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想?,第1张

所谓的老子思想,也就是我国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学虽然有所不同,但是相似点还是有很多,毕竟老子曾经是孔子的师父。对于老子的思想到底是什么,我就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老子思想讲究“道法自然”。

那么什么是道法自然呢?从自然两个字可以看出,这句话的意思是追求自然。在道家思想中,人不仅仅应该保护自然还应该尊重自然。老子认为人类是依靠自然存活下来的,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应该去想着改变自然。在我看来,这个思想即便在现在也同样适用。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只有保护她,我们才能够有更好的生活。

2、老子思想讲究“明泽保身”。

道家思想讲究一个顺其自然,老子不提倡争斗。即便是关乎于利益的东西,老子也不建议大家去因此斗争。在动乱中,老子建议大家先保全自己,而不是在动乱中寻找利益。对于这种思想,有人认同,有人也不屑一顾。毕竟平淡的生活不是所有人能够接受的。

老子的思想其实就是顺其自然,他不去和人争斗,也倡导当时的百姓不去与人争斗。对于帝王来说,无为而治就是老子的思想。老子并不是一个功利的人,他希望整个社会能够融洽,他认为争斗是妨碍社会融洽的最大障碍。因此,老子想把自己的思想推广给全社会,这就是老子的思想。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典籍中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精华的,非老子著作的《道德经》莫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儒、释、道文化各自自成一体,而互相之间又可融会贯通,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但要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当属道家的经典代表著作《道德经》。主要有如下4点理由

首先,从公认地位上讲。中国古代典籍汗牛充栋,但能称得上经书的却凤毛麟角,其内容是得到广泛认可的,比如《易经》、《坛经》,并且是以佛家著作居多。《道德经》在那么多经书中脱颖而出,被公认为万经之王,足以证明其地位。

其次,从内容范围上讲。《道德经》虽然只有少少的5000多字,但里面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用简短的语言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包含了哲学、政治、法律、军事、物理等学科。读过《论语》后发现,其实《论语》只是将《道德经》里面的观念进行扩充!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奇书,现在很多东西都可以在里面找到本源。

再次,从实践作用上讲。笔者坚持每天读一章《道德经》,至今不知读了多少遍,真是深刻感受到了《道德经》的独特魅力,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更加懂得做人做事要顺应天道、遵守地道、符合人道。

最后,从发行数量上讲。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中国名著,这是其他古代典籍望其项背的。在一些阿拉伯国家,《道德经》十分受宠,几乎家家都收藏一本,有老外说,他在《道德经》里发现了上帝。如果你会讲《道德经》,你会成为座上宾!

我觉得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孔孟之道、老庄之道!说实话,我不觉得中国文化有那么单一,要让人张口闭口就谈孔孟老庄之流。我也不觉得中国文化有那么矫情,让人以为吟诗弄赋就算是核心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应该是更加博大精深一点儿的,更加实用,更加稳重一点儿的。

孔子思想

1、道德修身:孔子(前551-前479)的思想大体以伦理道德为先,强调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完善人格,建立一个等级分明,各阶层和谐共处的社会。孔子极力阐扬的伦理道德包括仁、义、礼、智、信,修成这些道德的主要资源是传统典籍:《诗》、《书》、《礼》、《乐》等。通过学习典籍,努力践行,从身边的小仁小义做起,方可实现君子、仁人、圣人等高贵人格。

一个志为君子的人需要修成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这个概念在《论语》出现次数很多,也往往被孔子说成是极难,甚至只有尧、舜、禹等圣人才能达到,其他人包括他自己以及最看重的弟子颜回都很难称得上是十足的仁人君子。虽然“仁”如此重要,但孔子并没有给它下一清晰的定义,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与西方古代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所谓“义”者,宜也。事之宜与不宜,受三个要素的影响:时、地和人。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意思是要以“义”来衡量君子的行为举止。换而言之,君子的修身行政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可死守条例。从“义”的解释可以看出,孔子不想人被道德捆住了手脚。

在孔子的体系中,“智”大致包括知识、智慧这两个范畴。与“仁”者相比,“智者”的层次要低一等。因此,智者未必是仁者,但仁者必定是智者。其它还有“忠”、“恕”等,但不及“仁”、“义”、“礼”、“智”、“信”五者重要。“忠”有两层含义,一是忠于己心,二是待人忠诚,不欺不诳。“恕”即是以己心度人心。

2、君子和圣人:在春秋时代或更早一点,“君子”是指贵族,带有等级色彩。但在《论语》中,这个词的意思似乎正处在由旧到新的过渡阶段,有时指贵族,有时指一种完美的人格。

就性质而言,“圣人”与“君子”有明显不同,孔子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圣人”似乎只有远古的仁人君子可以配得上,春秋时代是没有圣人的。一般来说,“圣人”比“君子”更高不可攀,圣人显得更清高,更曲高和寡。

孟子的思想

传说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孔伋,公元前483-前402年)的学生,但目前还有争议。关于孟子有两个著名的传说,一是孟母三迁,二是孟子出妻。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这本书现有7卷,是孟子晚年编撰的。也有人认为是孟子的弟子编撰的,孟子没有亲自动手。《孟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最深者有两点,一是性善说,二是仁政。其它的思想其实都是从这两点演绎出来的。

1、性善说:对人性的探讨是一切哲学思想的根基之一,从《论语》看,孔子没有在人性方面做深入探讨,但在他去世之后,孔门弟子及早期儒家中有一种倾向,即是探究人性。孟子的性善说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政治影响深远。由于有性善说,所以中国古代相信人性是可靠的,相信政治制度、国家之兴衰都建立在统治者的道德之上。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政治看重“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治理国家”,而不是“如何约束统治者的权力”。这样的思维表现出来就是“清官情结”、贪腐无可根治、国家制度叠床架屋而无根本突破。

2、仁政:建立在性善说之上的政治学说就是“仁政”。以“仁政”为基点,孟子的政治学说中还有民贵君轻等思想。由于相信人性本有“仁义礼智”,所以要造成民治国盛的局面,首先就是要将这四种善的道德“扩而充之”,即是加强道德修养。中国社会现在还在讲“以德治国”,加强师德、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与传统都是有密切关系的。

孟子的“仁政”说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如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都注重“均贫富”,在贫富分化严重时,会想办法去避免社会走向分裂。当然,这只是思想意识上的反映,不是现实的写照。从“性善说”、“仁政”看,孟子的思想有个明显的倾向:走向心性内部,关照人之心性问题。到战国晚期,这种思想被荀子讽刺,认为没有学到孔子思想的精髓。但在历史上,孟子的思想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老庄之道

老庄之道与儒家思想相反,是出世的,因此,在中国社会,它往往成为知识分子在现实中受挫之后,自我疗伤的常用药。

1、神秘的老子:老子是谁?这是至今纷扰难定的问题。和这个名字产生纠缠的名字有李聃、老聃、李耳、老莱子等。早在汉代,人们已经不清楚“老子”到底指谁。在思想方面,老子最显着的特点是“无为”,这是一种带点消极气质的思想,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舍己入世是完全不同的。传统说法以为老子是孔子的学生,这未必可信,但从两人思想一为积极入世,一为消极出世的对比看,两人生活的时代应该比较接近。两人面对着一个同样的局面,但想出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孔子想着去改善,去调和;老子想着去逃避,去批判,从心理上消解混乱之旧世界对人心的扰乱。

2、宗教经典《道德经》:传说是老子作的《老子》至少有四五个不同的书名,另外一个常为人称道的名字就是《道德经》,被后世的道教尊为自家的经典。其它的书名还有《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五千言》。

现在的研究表明,《老子》一书的思想就来源说非常复杂,这一点是《论语》无法比的。但不管《老子》一书有如何复杂,其核心思想还是非常清晰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个代表”就是“帝王文化”,国家***和地方***的指示等数不胜数。“帝王文化”即具有权威性,又具有愚人性,这就是特征。

2、假如这个地区来了一个:“作家团或美术团体”可能很少被重视。要是来了一个重要***,就不然了,就要城市道路和场所戒严,警车开道,前拥后随,隆重至极,这就是现实。

还有:“海洋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重要的是: 汉族的:“农耕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本文讲两个佛教道理中的精华。

一,佛教解除烦恼痛苦的道理

释迦摩尼总结佛教道理,就是为了解除人们的烦恼和痛苦。能解除烦恼痛苦的道理,就是佛教思想中的精华。

佛祖在讲法

佛教总结出烦恼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贪、嗔、痴、慢、疑五种心理。这个道理就是佛教道理中的精华之一。

为什么烦恼和痛苦都出自这五种心理呢?

我们先看看五种心理的第一个“贪”。

贪就是指对金钱地位等各种利益过于贪多,不懂得知足。

贪多是人产生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对金钱地位等利益追求的心理过多,就会与别人产生争夺,就会与别人产生很多矛盾,甚至互相伤害,从而产生了烦恼痛苦。

如果能懂得知足,不过于贪求,就可以减少或者没有烦恼痛苦。

第二个字“嗔”。

“嗔”就是憎恨,指和别人争夺利益时,自己的目标被别人破坏而没有实现而导致的憎恨。心中的憎恨会使自己烦恼痛苦,展开报复行动也可能会增加烦恼痛苦。

第三个字“痴”。

“痴”就是糊涂。由于自己思想糊涂,所以与别人产生矛盾或者导致做事失败,这都会使自己产生烦恼痛苦。

佛教寺庙

第四个字“慢”。

“慢”就是傲慢。指有些人事业有成之后,开始逐渐产生了骄傲、傲慢的情绪而瞧不起别人。从而和别人产生矛盾,产生出烦恼痛苦。

第五个字“疑”。

也就是怀疑。就是由于对别人产生了无根据的怀疑,从而生出烦恼痛苦。

要消除烦恼痛苦就要认清烦恼痛苦产生的根源。贪心是产生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没有“贪”也就没有“嗔痴慢疑”。如果在追求利益时不贪多,能够做到知足和适可而止,就可以减少或者消除烦恼痛苦。

二,佛教三法印

三法印是佛教对人生重要问题的认识,包括三句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诸行无常的意思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没有恒定不变的事物。比如人在年轻时有美丽的容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美貌将会逐渐地褪去,不可能长远存在。

财富也一样。年轻时打拼得来的很多财富,有些人到晚年时财富又逐渐地散去。即使有些人把财富留给了后代,也往往是富不过三代,三代以后财富也会散去。

诸法无我的意思是,实际上没有完全独立的自我。自己和父母、亲戚、朋友等是互相关联的。比如,如果父母亲戚遇到了巨大灾难,自己也会被牵连进去,而不可能独善其身。说明自己和亲戚朋友是相连的。

佛教寺庙

涅磐寂静的意思是,当自己不再有追求利益的心理了,心里就会平静、安详。

只有已经悟透人生道理的智者,才能达到很少追求或者不追求各种利益,心里总是保持平静、安详。只有这样的智者,才能理解佛教三法印的道理。

老子的道家思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想?

所谓的老子思想,也就是我国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学虽然有所不同,但是相似点还是有很多,毕竟老子曾经是孔子的师父。对于老子的思想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