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作者是谁?
戴圣,生卒年月不详,字次君,梁国人,礼学博士,西汉今文经学家,曾任九江太守。
西汉初,河间献王得到孔门弟子和后学者关于礼学的著作共一百三十一篇。西汉晚期,刘向考校整理经籍,于上述书中检得一百三十篇,又检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代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共二百一十四篇。戴德删去其中重复的部分,合而辑之为八十五篇,这就是《大戴礼记》。戴圣又将《大戴礼记》加以删节整理为四十九篇,这就是《小戴礼记》,便是今天所看到的《礼记》。
关于《礼记》中各篇的作者,现在所能知道的是,《中庸》为孔子的孙子孔伋所作;《缁衣》为公孙尼子所作;《月令》为吕不韦所作,《王制》为汉文帝时的博士所作。其它各篇的作者和时代已不可考。
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各个朝代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
礼乐制度是出自于《礼记》,《礼记》又称周礼。 礼记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足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三纲五常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礼记,全文99000余字,又名《小戴礼记》。先秦礼学家们传习《礼》的同时,也传授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这种资料叫作“记”,是对《礼》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和补充。西汉时《礼经》立于学官,礼学博士在讲《礼经》时也选用一些“记”作为辅助教材。东汉中期,注讲《礼经》的“记”只存两种:一是戴德选辑的85篇本《大戴礼记》;二是戴圣所编的49篇本《小戴札记》。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于是传习它的人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礼记》。
由于郑玄也给《仪礼》《周礼》作注,所以三书并称“三礼”。
东汉以后,《礼记》的地位逐步上升,这是由于《仪礼》仅仅记载了一些礼仪制度,而《礼记》则更多地论述了这些典礼制度的意义和作用,从理论上阐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更利于统治者发挥和利用。于是到了唐代,《礼记》从原来经传的地位升格为正经,并代替《仪礼》进入唐代“五经”。
《礼记》作为一部儒学杂编,内容很庞杂。有不少内容是专门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等,这些篇章探讨了制礼的深义,是研究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依据;有些篇章谈到儒家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设想,如《王制》《礼运》;有的篇章讲人生哲学和道德修养,如《大学》《中庸》和《儒行》;有的篇章借孔子之名阐述儒家理论,如《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还有讲教育的《学记》,讲音乐的《乐记》。此外,有不少篇章是杂记各种礼制、礼仪规则及丧服丧事的。除《十三经注疏》中对《礼记》的郑注、孔疏外,注释《礼记》较有名的著作还有宋代卫湜的《礼记集说》,清代朱彬的《礼记训纂》、孙希旦的《礼记集解》。
《礼记》二则
朝代先秦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虽有嘉肴
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 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 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 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吧?
赏析:《虽有嘉肴》 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 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的, 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
解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 人能终其天年, 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赏析: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礼记》本非一人所作,据考《礼记》中的《大学》等篇系孔子的弟子曾子所做,《中庸》系子思所做,其余则由其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等多人完成,因而在内容上显得十分博杂。现传《礼记》又称《小戴礼记》,系西汉礼学家戴圣编纂,与之相关的又有《大戴礼记》。从戴圣的堂叔礼学家戴德编纂从西汉刘向开始,历史上很多学者都曾对《礼记》的篇章进行过分析归类,该书49篇中,仅关于婚丧祭礼的就有17篇之多,它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
《礼记》的作者是谁?
本文2023-10-25 16:04: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