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的起源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7收藏

扇子的起源是什么?,第1张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折扇最早出现于宋代,据记载它是一种舶来品。一把折扇主要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构成。普通的折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讲究一点的,扇面上还要题诗作画。高级的折扇,扇骨和扇叶往往要用象牙制作。上边呢还要雕刻出各种纹饰,扇面也大多带有名人的字画。 折扇系日本发明。古称倭扇,是由日本遣唐使作为进贡礼品带到中国。折扇状似蝙蝠,有撒扇、聚头扇、蝙蝠扇、摺扇等诸称。第一把折扇是用桧树薄片缝制而成,所以称为桧扇,后来改为纸扇面。平安时代初期便有了折扇。据《西宫记》记载,平安初期,每逢夏季,宫廷贵族赐予侍臣折扇,折扇成为宫中活动时侍臣携带的物品之一。后来宫廷女子也受其影响,经常拿把折扇,作为身边的装饰品。 《在园杂志》记载,中国古代所用之扇,要数纨扇历史最早。至于近代人所用的折扇,又叫撒扇,是明代永乐年间,朝鲜国入贡中国的。永乐皇帝喜欢这种扇卷舒方便,就命宫中工匠仿造。后来由宫中传出,很快就风行全国,普遍使用了。 最初,明宫中也不过使用竹骨茧纸薄面折扇而已。后来朝廷定制,每年多造重金折扇进献御前。这种折扇,一面命待诏学士书写端楷诗词文句,另一面由画苑画师绘上工致画图。预定在每年农历5月1日进呈,以备皇上在5月5日端午节分赐给嫔妃宫女。这种重金折扇,钉铰眼线,都用精金制作,每扇价值五金。 这种习尚,在明代宫廷中,日盛一日。折扇选用材料,越选越精,极奇穷巧。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种木料的。工艺则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还有镂空边骨,内藏极细小三十二张牙牌的。有镂空通身,填满异香的。更有空圆钉铰中,藏着极小骰子的。这些折扇骨,都刻有各种花样,备极奇巧。还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状,更有些扇骨钉铰藏在里面,外表一点儿痕迹也看不出来。至于扇面,有白纸三矾的,有五色缤纷的,有糊香涂面的,有捶金的,有洒金的。 明永乐帝开始主导折扇潮流,他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折扇一旦流行,久盛不衰。在清代,折扇之随处可见,简直登峰造极到有泛滥的嫌疑。明清时,在折扇生产地--江南一带,出了很多名士,他们的风流才情,与折扇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他们所营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围,表现出柔情氲氤的诗画美境;通过以折扇为媒介,流传于皇宫、府第、闺室、民间、海外。而折扇也因了这些美画佳句身价百倍。

在中国传统社会,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烈日炎炎似火烧,热得受不了,一扇在手,诚能纳凉降暑。每当夏日,无论王公,黎庶,必备扇子。

又因古代中国人极具审美情思,即令对普通器物亦加意营造,这就使扇子具有审美色彩,显出艺术特质。所以,除了实用,扇子又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帝王出行的仪仗扇,诸葛亮的羽扇,扑流萤的轻罗小扇,《西游记》里的芭蕉扇,孔尚任的“桃花扇”,文人手持的折扇,百姓用的蒲葵扇大家都耳熟能详。中国的扇子,可谓异彩纷呈、渊源深厚。

扇子,最早称为“霎”,与羽毛有关。据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

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则称扇子是周昭王时发明的,据说当时有个叫孟夏的人取鹊翅羽做成了扇子。但那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

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扇子是战国的。湖北江陵马山砖厂楚墓出土过一把竹编的扇子,扇柄在扇子的一侧,就像一扇单扇门。单扇门在古代称作“户”,扇子当仪仗使用时左右开合也像门户,“扇”字之所以从羽从户,由此可以得到明证。

扩展资料:

明代折扇广泛流行,据说这与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提倡有关。近年来在明代藩王墓里也时有折扇出土,可以与之相互印证。明代制扇作坊遍布各地,其中最有名的有杭扇、吴扇、川扇、歙扇、青阳扇、溧阳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等等。

扇骨、扇面制作精良,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还衍生出扇袋、扇坠、扇盒等附属扇子的工艺品。折扇携带方便,出入可以藏在袖中,故有“怀袖雅物”之称。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明代第五个皇帝朱瞻基画的折扇,共有15根扇骨,扇骨外露的部分全以湘妃竹皮包镶,扇面为纸本设色人物画,一面是柳阴赏花图,一面是松下读书图,落款为“宣德三年春日武英殿御笔”。

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它不仅是一种用以生风取凉的工具,而且成了一种艺术品,一种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一种社会角色的道具。

不仅男性使用折扇,而且还有专供女性使用的秋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中又分化出黑纸扇、香木扇和各种工艺扇。折扇还流传到欧洲,成为西方贵妇们喜爱的把玩之物。

人民网-中国的扇子:诚能纳凉降暑兼具审美情思

人民网-扇子的演变史:折扇并非中国人发明

中国扇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第一种扇子叫作“扇汗”,是拴在马车上用来挡住强烈的阳光,给乘客遮雨的。扇汗”有点像现在的雨伞。后来扇汗”变成了由薄但是结实的丝绸或者鸟的羽毛做成的长柄扇,称为中山扇它主要用于皇帝的仪仗装饰。

隋至唐代, 出现了纸扇。南宋时,苏杭一带已成为生产折扇的中心。 中国是扇子的王国。制扇工艺精美、历史久远。扇子的品种从古到今,已发展到四

百种之多。

古代的扇泛称 ,别称摇风、凉友。《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 ,夏日

之裘,无用于己句。相传虞舜时代已有扇。晋朝崔豹《古今注》载舜作五扇、殷高宗

有雉尾

扇。 从竹、扇从羽,从字形上表明,中国早期的扇子是用竹、毛制成。楚地出

土了中国早期的竹扇和羽扇,这似乎也可以作为早期制扇材料为竹、羽之旁证。

《周礼》记载,帝王和王后的车上都有 扇,长柄大面。这种扇子主要是用来

蔽风遮尘的。因而又叫障扇。后来各朝代皇帝宝座两侧和出行时左右侍从手执的长柄障

扇,则

是为了炫耀皇权的威仪了。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用于拂暑纳凉的扇子就产生了。从那时起至汉代,文人中流行执白鹤羽

扇、宫女中流行绢扇(宫扇、团扇)。民间用扇大抵也用麻、竹、羽之类,制作得简陋些,

或索性

以树叶等实物代之,尚缺考证资料。隋以前,扇子多以绫绢、禽羽、竹篾制作。隋至唐代,

出现了纸扇。南宋时,苏杭一带已成为生产折扇的中心。后又发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贵

品种。

明清时苏杭的扇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扇的最高峰。

长江流域是中国扇子的重要产地。中国的四大扇子产地苏、浙、川、粤有三大

产地在长江流域。此外,洞庭湖、鄱阳湖地区的羽扇也在全国久负盛名。长江流域制扇的历

史十分

悠久。在湖北就出土过战国时代的竹编髹漆楚扇,此后又多次出土过羽扇。 长江流域大多

数地区属南方亚热带温湿性气候,夏季闷热而潮湿。易受到热带高压气候影响而造成持续高

温。中

国的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都集中在长江一线。自古以来,人们消暑解凉依赖

于扇子,并将扇子从单纯的生活用具发展成为集实用于审美为一体的民间工艺品。

扇子是中国传统的生活用具,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就已有人制作扇子。扇子有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样式,而不同的扇子又各有独特的文化寓意。

团扇又称宫扇,近似圆形,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因其形状近似于圆形,象征着团结美满。汉成帝的妃子曾写过一首《团扇歌》,诗中写到“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皎洁如轮盘的月亮就如同圆形的团扇,都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美满的向往。

除圆形外,扇子还有门形的。先秦时期就曾流行过形似门的扇子,这种似门扉的扇子有广开大门、招揽贤人的意思。这种扇子多为统治者所用,殷高宗和周武王都曾用雉尾制成门形扇子来当做仪仗扇,以此显示君主的无上的尊荣。周武王之后的历代统治者同样也习惯用仪仗扇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除代表君主的权力外,扇子还寓意着德政。《淮南子·人间训》有周武王给中暑的人(暍人)摇扇去暑的相关的记载,“扇暍”一词就成了德政的代名词,统治者给臣子送扇子是希望他们能够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在贞观十八年端午节给长孙无忌、陈师道赠送“飞白扇”,从此封建统治者也有给臣子赠送扇子的习惯。

古代名士同样爱用羽,比如诸葛亮就爱用羽扇,晋人裴启《语林》中最早出现了诸葛亮手持羽扇与司马懿交战的情境,司马懿称赞诸葛亮道:“真名士也!”而羽扇也成了高雅名士的代表。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亦用“羽扇纶巾”来形容“雄姿英发”的周瑜。

除前面这些的含义外,扇子还带有凄凉的意味。毕竟扇子是用来散热的,冷的天气难以派上用场,使用的时间比较短暂,就如唐人项斯在《古扇》中写到的:“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这样命运的扇子成了很多时运不济的文人还有伤情女子的寄托。苏辙在《感秋扇》中就叹到“一时用舍非吾事,举世炎凉奈尔何”。人如扇,扇如人,都历经了人间冷暖。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一则有趣的故事,那就是扇子的来源,说到扇子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其实,扇子的历史还是非常悠久的,其实,扇子也是代表了先进的中国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扇子一般是用竹子做的,而且扇子上面还有很多的雕刻,以及墨汁的描绘,有些扇子的制作也是非常的精致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扇子是谁发明的?最开始的扇子是怎样的?起源于哪个国家?

扇子为什么代表中国文化起源于哪个国家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等,其它如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也能编织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中国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二大类;一平扇,如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平扇来之于障扇(掌扇)竹+捷(古代用竹片编制成的扇子称竹+捷)。战国秦汉时期,出现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都使用它。

西汉时期,出现对称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合欢扇特点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妤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此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而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

清代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马蹄形……这些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 盈、工艺性强。

折扇,古称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折扇盛行于明代,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

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多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老舍先生平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几十年来,他集得扇子有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亦有戏剧界名流的书画扇。郑逸梅先生爱扇成癖,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他最珍爱章太炎的篆书扇和吴湖帆所绘绿梅的书画扇。当代女作家叶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书画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她书房的书橱中有把扇面,上有刘海粟题写的清风二字;冯友兰题写的明月二字;裴艳玲书写的乱石崩云四字;华君武所绘的幽默画,曹禺的题诗等等,叶文玲非常珍爱。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我国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凉友,扇子的一个别名。宋陶谷《青异录·器具》: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帚与扇明矣。

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相传禹舜时代已有,晋朝崔豹《古今注》曾记载舜作五扇。不过,在隋朝以前,扇子多以绫绢、禽羽、竹篾等材质制成。隋至唐代,出现了纸扇,后又发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贵品种。明清时苏杭的扇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扇的最高峰:苏州的扇子称为香扇,杭州的为雅扇。而杭州的王星记扇业就是杭州雅扇的代表。

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扇面画使得扇子升华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题诗、书法和绘画,备受人们的珍爱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来了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有时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而身价百倍。扇子精湛的工艺和传统书法诗词绘画的完美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古到今很多制作扇子的厂家都可以订制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在饰演《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时,手里拿的那把黑纸花扇,便是王星记为他特制的真金贴花扇。由于扇子独特的文化性,所以它和文化名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扇子的历史可上溯到远古的禹舜时代,因为在明代,有舜始造扇的记载。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此时,扇子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

到了唐朝,用雉毛做的扇子改成了用孔雀毛做。据考古发现,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铜壶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煽风的图案,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扇子形象。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用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谓之毛扇。江南地区以白鹅羽毛制成的羽扇最为著名,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到了汉代,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妇女青睐。大约在宋朝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并逐渐延续至今而成为社会主流。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此而繁衍出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折扇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分为杭扇、苏扇、宁扇等流派。

扇子的起源是什么?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