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100句
特邀:耿恩广 贺林 乔正中 彭冬青 李岩
「暑期特惠:三人团购」全国中医针灸名家传承临床经验传承
1称“庭”的是:额。
2称“藩”的是:颊侧。
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主色。
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称:客色。
5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两目晦暗。
6得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黄胖。
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黄乍白。
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面色黑而干焦。
10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
11黄疸:面目一身俱黄。
12萎黄:面黄枯槁无光。
1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病在阴。
14望色十法中色泽主:生。
15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
16面黄虚浮,多为:脾虚湿蕴。
17心血瘀阻见:面色口唇青紫。
18脾虚湿阻可见:面黄虚浮。
19脏腑精气衰竭则:肉消著骨。
20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
21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2痿证的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23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24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
25肺胃热毒则:咽喉红肿溃烂。
26肝风内动可见:横目斜视。
2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
2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
29黑珠属肝称:“风轮”。
30白珠属肺称:“气轮”。
31瞳仁属肾称:“水轮”。
32筋之精为:黑睛。
33骨之精为:瞳仁。
34血之精为:眼络。
35耳流白脓为:缠耳。
36耳流臭脓为:耳疳。
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
38肺胃热毒壅盛可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
39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
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
41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舌尖。
42湿热内阻可见:舌苔黄厚腻。
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舌苔水滑。
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
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脾肾阳虚。
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气血两虚。
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
48提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由厚变薄。
49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
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胃气绝。
51胃之气阴两伤可见:镜面舌。
52湿热可见:黄腻苔。
53热盛津伤可见:燥苔。
54瘟毒内盛可见:粉白苔。
55湿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苔白糙裂。
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绛舌薄白苔。
57气营两燔的舌象:绛舌黄白苔。
58里热挟湿的舌象是:红舌苍老滑苔。
59风痰病机是:肝风挟痰。
60寒痰病机是:寒伤阳气,气不化津。
61湿痰特点是:痰多色白滑。
62寒痰特点是:痰白而清稀。
63疹的特点是: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
64斑的特点是: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
65湿疹的病机是:风湿热留于肌肤。
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肝火妄动,湿热熏蒸皮肤。
67隐疹的病机是:营血虚,风中经络。
68小儿指纹紫为:内热。
69小儿指纹色淡为:虚证。
70热扰心神则见:谵语。
71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郑语。
72太息表明:肝气郁结。
73呃逆表明:胃气上逆。
74实热证则:咳吐粘痰黄水。
75虚寒证则:咳吐清水痰涎。
76胃阴虚则:干呕。
77食滞则:呕吐酸腐。
78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喘。
7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者为:短气。
8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实喘。
81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痰饮。
82湿温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83阳明实热特点是: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干结。
84阴虚火旺则:午后低热。
85湿热交阻则:身热不扬。
86阳虚可致:自汗。
87阴虚可致:盗汗。
88里热亢盛则:蒸蒸汗出。
89气血运行不周则:半身汗出。
90头顶痛属:厥阴经。
91前额痛属:阳明经。
92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绞痛。
93湿邪困遏气机为:重痛。
94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
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
96肺痈为: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97肺阴虚为: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
98肝火炽盛可致:胁肋灼痛,面红目赤。
99肝气郁结可致:胁胀痛,太息易怒。
100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胃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表现为胃脘隐隐灼痛,饥饿但又不想饮食,或胃脘嘈杂,或满痞不舒,或干呕或欲呕,口干咽燥,大便干燥,排出困难,以及小便短少,舌红少津等症状。
胃阴虚证很多原因是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或过食辛辣、香燥之一品,或用温燥药物太过,耗伤胃阴所致。
胃喜润燥,以和降为顺。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胃气失和,故胃脘隐隐灼痛,脘痞嘈杂不适;胃失滋润,胃纳失权,则饥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见干呕呃逆。胃阴亏虚,阴不上承,则口燥咽干;下涌滋润汤道,故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阴液亏少之征。
喜润恶燥的脏腑是胃。
一、胃为阳明燥土之腑,易阳亢而燥热,需津液源源不断加以滋润,才能维持胃正常功能。如果胃中津液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则出现胃脘嘈杂或灼热,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呃逆,大便干结等症状。
二、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及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三、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
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脾胃虚弱的症状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苍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
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脾胃虚弱常因病后,或因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所致。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很多人的饮食习惯并不规律,这就导致肠胃问题一直不断出现,很多人的胃总会出现胀气、疼痛、消化不良、打嗝,嗳气等一系列情况。其实出现这些症状,很可能是中医常说的胃阴虚和胃阳虚的症状。那么大家知道胃阴虚和胃阳虚的区别吗?下面我简单跟大家说一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从中医角度认为,胃的功能是消化腐熟水谷,在五行中,肝气容易与胃气打架,胃痛由多种胃部疾病引起,主要分为胃阳虚、胃阴虚,二者的区别如下:
1胃阳虚
胃阳虚通常表现为胃脘痛、疼痛程度不是很严重,受凉,遇寒冷天气较容易发作,如果捂上温热的东西症状会逐渐好转。平时在饮食上喜欢偏热的食物,经常感觉疲惫不堪,四肢体凉,大便不成形,容易拉稀。
2胃阴虚
胃阴虚患者通常情况下如果感觉到很饿,但却没有食欲吃东西,表现为口燥咽干,大便干又吃力,舌头发红,同胃阳虚一样,胃阴虚的人多半体质也伴有阴虚的特点,在生活中特别容易生气,由肝火或者胃热引起,以及过服燥热药物等耗伤胃阴而导致。
胃阳虚和胃阴虚应该从饮食中如何调节?
1 胃阴虚
多吃石斛,萝卜、梨、桃子等,忌食辛热食物,比如:生姜,辣椒,大蒜等。具有滋养胃阴作用的食物,如小麦、牛奶、鸡蛋、猪肉、鸭肉、银耳、燕窝、枇杷、梨、苹果、蕃茄、乌梅、豆腐等。注意禁辛辣食物等。
2 胃阳虚
患者应当多吃甘温补脾阳、温肾阳为主的食物,如羊肉、鸡肉、带鱼、黄鳝、虾、刀豆、韭菜、茴香、核桃、栗子、腰果、松子、红茶、生姜等。
❤养心小贴士:
胃阴虚和胃阳虚患者应当对症选择不同的食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养出好脾胃,让我们的肠胃更健康。
对于养护肠胃的话题,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或意见欢迎和我一起分享。如果还有什么其他想了解的话题,可以告诉我。
=脾胃虚弱最常见的症状有:食欲下降,消化差,腹胀,大便稀溏,严重的感觉全身乏力。对镜子看一下舌苔,通常是白色较厚,舌边可能有齿痕。脾胃虚弱最好喝常胃葆茶调理1-3个周期就好了,中草药配方无副作用。
引起脾胃虚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常吃寒凉的东西,损伤脾胃;或经常喝酒,爱吃肥肉等厚腻之品,也容易引起湿热蕴脾,导致脾胃功能虚弱;或平时思虑过多,中医上讲“忧思伤脾”;或大病之后,身体虚弱等等,原因很多,从日常生活习惯中找寻。主要在于生活规律,不要熬夜,节食,那样是极其伤脾肾的。还有就是一定要加强锻炼(年轻人锻炼充足普通的气虚很容易就可以摆脱),没有锻炼实际上就是病态,人的身体每天都需要一定的活动量身体的新陈代谢才能正常进行。但是注意也不能过量,身体微汗即可
感冒了都知道要保暖,因为受凉是病因,可是生活规律造成的病,很多人都不知道调整,觉得是“亚健康”无所谓,错了!没有什么亚健康,只不过慢性的病症身体各脏器互相分担。让你的身体仍然可以运作。随着慢慢的积攒就成了各种各样的病症,然而人又想快点恢复,那才叫开玩笑,很多年的病症短时间怎么可能恢复呢?所以从现在开始调整作息时间,健康饮食(健康饮食不是只吃菜不吃肉,所有的营养都需要。只是多少问题,你现在不应该吃辛辣的,过咸的,上火的)休息才是首要任务。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嗳气的症状 5 嗳气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6 嗳气的辨证分型 61 嗳气·食积证 62 嗳气·胃中痰火证 63 嗳气·肝胃不和证 64 嗳气·脾胃虚寒证 65 嗳气·胃阴虚证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嗳气的穴位 2 治疗嗳气的方剂 3 治疗嗳气的中成药 4 嗳气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嗳气 1 拼音
ài qì
2 英文参考belch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elch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嗳气(belching[1][2])为症状名[3]。又称噫气病[4][5][2]。是指以气从胃中上逆,出咽喉而发出声音,声长而缓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2]。见《丹溪心法·嗳气》。《证治准绳·杂病》:“噫气,《内经》所谓噫,即今所谓嗳气也。”
4 嗳气的症状其声沉长,不似呃逆之声短促[3]。多见于饱食之后。常伴见胃脘饱胀[3]。
5 嗳气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伤寒指掌》卷三引邵仙根谓:“嗳气者,因气抑遏不宣,上逆作声而嗳气,每有饱食之后而作者,可知其因于胃气郁滞也。”
多因脾胃虚弱,胃气不和,或夹气、食、痰、火,致使清气下陷,浊气上泛而嗳气[3]。也有因肺气不降而嗳者[3]。治宜和胃降逆为主[3]。
胃虚者,旋覆代赭汤;脾肾虚寒者,理阴煎;胃虚气滞者,十味保和汤;胃有宿食者,曲术丸、保和丸;胃寒饮食难化者,养中煎或理中丸;胃虚夹痰者,和胃二陈煎;胃有痰火者,星夏栀子汤;肺气不降而嗳者,苏子降气汤[3]。
方隅认为:嗳气“治法俱宜开郁行气而兼清痰降火之剂,如二陈汤加朴、附、山楂、炒连治之可也。”(见《医林绳墨》卷二)。
6 嗳气的辨证分型 61 嗳气·食积证嗳气·食积证(belching with food retention syndrome[6])是指食停胃脘,以食后嗳气频作,气味酸腐而臭,胸脘痞闷,腹中饱胀,或恶心呕吐,或腹痛不适,大便臭秽溏泻,或便秘不通,苔厚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嗳气证候[2]。
62 嗳气·胃中痰火证嗳气·胃中痰火证(belching with syndrome of phlegmfire in stomach[6])是指痰积胃脘,久郁化火,以嗳气胸闷,口渴唇干,或呕吐痰涎,或咳嗽痰质黏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嗳气证候[2]。
63 嗳气·肝胃不和证嗳气·肝胃不和证(belching with syndrome of disharmony beeen liver and stomach[6])是指肝胃不和,升降失常,以嗳气时作,胸胁满闷不舒,嗳后稍减,或腹胀,不思饮食,或精神抑郁而不畅,常因精神 诱发或加重,苔薄腻,脉弦等为常见症的嗳气证候[2]。
64 嗳气·脾胃虚寒证嗳气·脾胃虚寒证(belching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6])是指脾胃阳虚,寒从内生,以嗳气时作时止,嗳声低弱,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面色少华,或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润,脉迟缓等为常见症的嗳气证候[2]。
65 嗳气·胃阴虚证嗳气·胃阴虚证(belching with syndrome of stomach yin deficiency[6])是指胃阴不足,虚火上炎,胃气上逆,以嗳气时发,口干喜饮,夜寐欠安,头晕耳鸣,或兼心悸,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等为常见症的嗳气证候[2]。
7
脾胃 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 气血生化之源 , 后天之本 ,脾又具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病证,皆有 寒热虚实 之不同。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 运化功能 的失常和 统摄血液 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不升等方面;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 食不消化 , 胃失和降 , 胃气上逆 等方面。
脾病常见 腹胀腹痛 , 泄泻便溏 , 浮肿 , 出血 等症。胃病常见 脘痛 , 呕吐 , 嗳气 , 呃逆 等症。
(一)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它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
临床表现 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晃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 本证以 运化功能减退 和 气虚证 共见为 辩证要点 。脾气虚弱,运化无能,故纳少,水谷内停则腹胀,食入则脾气益困,故腹胀尤甚。水湿不化,流往肠中,则大便溏薄。
脾气不足,久延不愈,可致营血亏虚,而成气血两虚之证,则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是脾气虚弱之征。
(二)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 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 本证以 脾运失健 和 寒象 表现为 辩证要点 。脾阳虚衰,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热。阳虚无以温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温。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较脾气虚更为清稀,甚则完谷不化。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则全身浮肿;妇女带脉不固,水湿下渗,可见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 阳虚湿盛 之征。
(三)中气下陷证
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所致。
临床表现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尤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伴见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 本证以 脾气虚证 和 内脏下垂 为 辩证要点 。脾气上升,能升发清阳和升举内脏,气虚升举无力,内脏无托,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入气陷更甚,脘腹更觉不舒。由于中气下陷,故时有便意,肛门坠重,或下利不止,肛门外脱。脾气升举无力,可见子宫下垂。脾主散精,脾虚气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中气不足,全身机能活动减退,所以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皆为脾气虚弱的表现。
(四)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脾虚,或劳倦伤脾等引起。
临床表现 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证候分析 本证以 脾气虚证 和 出血 共见为辨证要点。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溢于肠胃,则为便血;渗于膀胱,则见尿血;血渗毛孔而出,则为肌衄;由齿龈而出,则为齿衄。脾虚统血无权,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皆为脾气虚弱之症。
小结 脾病虚证鉴别如下
相同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不同症:
① 脾气虚:形体或浮肿或消瘦。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缓弱。
②脾阳虚:腹痛喜温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舌苔: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沉迟无力。
③中气下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弱。
④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细弱。
(五)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而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淋雨涉水,居处潮湿,以及内湿素盛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 本证以脾的 运化功能发生障碍 和 寒湿中遏 的表现为 辩证要点 。寒湿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脘腹痞闷胀痛,食欲减退。湿注肠中,则大使溏薄。胃失和降,故泛恶欲吐。寒湿属阴邪,阴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寒湿滞于经脉,故见头身困重。
湿阻气滞,气血不能外荣,故见面色黄晦。脾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宣,胆汁随之外泄,故肌肤面目发黄,**晦暗如烟熏。湿泛肌肤可见肢体浮肿;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皆为寒湿内盛的表现。
(六)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常因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
临床表现 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 本证以 脾的运化功能障碍 和 湿热内阻 的症状为 辩证要点 。湿热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故脘腹痞闷,纳呆呕恶。脾为湿困,则肢体困重。湿热蕴脾,交阻下迫,放大便溏泄,小便短赤。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故皮肤发痒,面目肌肤发黄,其色鲜明如橘子。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 湿热内盛 之象。
(七)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临床表现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本证以 胃病的常见症状 和 阴虚证 共见为 辩证要点 。胃阴不足,则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放大便干结。胃失阴液滋润,胃气不和,可见脘痞不舒,阴虚热扰,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 阴虚内热 的征象。
(八)食滞胃脘证
食滞胃脘证,是指食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胃脘胀闷疼痛,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 本证以 胃脘胀闷疼痛 , 嗳腐吞酸 为 辩证要点 。胃气以降为顺,食停胃脘胃气郁滞,则脘部胀闷疼痛。胃炎和降而上逆,故见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食浊下移,积于肠道,可致矢气频频,臭如败卵,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为 食浊内积 之征。
(九)胃寒证
胃寒证,是指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腹部受凉,过食生冷,过劳倦伤中,复感寒邪所致。
临床表现 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或伴见胃中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迟。
证候分析 本证以 胃脘疼痛 和 寒象共凶 为 辩证要点 。寒邪在胃,胃阳被困,故胃脘冷痛。寒则邪更盛,温则寒气散,故遇寒痛增而得温则减。胃气虚寒,不能温化精微,致水液内停而为水饮,饮停于胃,振之可闻胃部漉漉水声,水饮不化随胃气上逆,可见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舌苔白滑,脉弦或迟是 内有寒饮 的表现。
(十)胃热证
胃热证,是指胃火内炽所表现的征候。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所致。
临床表现 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齿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 本证以胃病常见症状和 热象 共见为辩证要点。热炽胃中,胃气不畅,故胃脘灼痛。肝经郁火横逆犯胃,则吞酸嘈杂,呕吐,或食入即吐。胃热炽盛,耗津灼液,则渴喜冷饮;机能亢进,则消谷善饥。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见牙龈肿痛,口臭。血络受伤,血热妄行,可见齿衄。热盛伤津耗液,故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 胃热内盛 之象。
小结 胃病寒热虚实的鉴别
① 胃寒:
疼痛性质:冷痛。
呕吐:清水。
口味与口渴:口淡不渴。
大便:便溏。
舌象:舌淡苔白滑。
脉象:沉迟。
②胃热:
疼痛性质:灼痛。
呕吐:清水。
口味与口渴:渴喜冷饮。
大便:秘结。
舌象:舌红苔黄。
脉象:滑数。
③胃阴虚:
疼痛性质:隐痛。
呕吐:干呕。
口味与口渴:口咽干燥。
大便:干结。
舌象:舌红少苔。
脉象:细数。
④食滞胃脘:
疼痛性质:胀痛。
呕吐:酸腐食物。
口味与口渴:口中腐酸。
大便:酸臭。
舌象:舌厚腻。
脉象:滑。
中医是中国灿烂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以治本为标准,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身体的恢复较为有帮助,中医补脾胃养生的 方法 是比较多的,关键还是需要我们在平时多去了解一下相关的 医学知识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脾胃养生法,供您参考!
脾胃虚弱症状
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
脾胃虚弱分为:
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脾气虚的症状:
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苍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
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脾胃虚弱者,脾胃的受纳、腐熟、转输、运化等功能减弱或失调,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要注意调养。
中医脾胃养生调理方法
1、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的方法有很多,慢跑、爬山、 瑜伽 、气功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促进肠胃蠕动,提高身体的消化能力和营养的摄取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排除身体毒素。
其次还可以在每天睡觉之前按摩腹部,这样有助于脾胃的顺利运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保健方法。
2、科学饮食
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定时、定量的吃饭,并且要做到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不能够出现偏食、挑食的现象。
除了主食之外,还应该适当的增加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取,这样有利于消化能力的提高
日常生活中,少吃一些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例如大蒜、油炸食物、辣椒、膨化食品等等,同时生冷食物也要少吃一些,因为这些食物都是比较难消化的。
3、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积极向上、轻松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神志清楚,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或促使疾病痊愈。
当人的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指挥作用加强,人体内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调整,保持着旺盛的新陈代谢。
如果你能坚持做到上面这几项,那么恭喜你,你的脾胃功能就会不断改善,脾胃虚弱也能够逐渐好转和痊愈。
脾胃虚弱调理养生粥
1、八宝粥
材料:莲子、芡实、薏苡仁、山药、桂圆、红枣、白扁豆各5克、粳米l00克
做法:煮粥食用。
功效:能益气养血,健脾强身,适用于体虚乏力、食少纳呆、气血亏虚。
2、山药薏苡仁粥
材料:山药50克,薏苡仁15克,粳米100克
做法:煮粥食用
功效:能补气健脾胃,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3、薏苡小豆粥
材料:薏苡仁15克,赤小豆15克,粳米100克
做法:煮粥食用
功效:能渗湿利水,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食少纳差、脘腹胀闷、尿少浮肿。
4、参枣粥
材料:党参15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
做法:煮粥食用
功效:能健脾益气,适用于体虚气弱、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中医辨证100句
本文2023-10-25 16:24: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