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关于矿井的文献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国有哪些关于矿井的文献记载?,第1张

宋朝孔平仲写的《谈苑》中讲到了铜矿开采情况。书中写道:“韶州岑水场,往岁铜发,掘地二十余丈即见铜。今铜益少,掘地益深,至七八十丈。役夫云:地中变怪至多,有冷烟气中人即死。役夫掘地而入,必以长竹筒端置火先试之,如火焰青,即是冷烟气也,急避之,勿前,乃免。”这段话讲的是今广东韶关一带,据说那里原来的铜矿比较丰富,现在铜矿少了。文里所说的“冷烟气”可能指的是含一氧化碳较多的天然气。这里讲到了矿井的深度和防止天然气的办法,但对整个矿井的结构没有记载。在明朝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曾提到:“湖广武昌、江西广信皆饶铜穴”,“凡出铜山,夹土带石,穴凿数丈得之”。到清朝时,中国关于矿井的文献记载才逐渐多起来。譬如王菘的《矿厂采炼篇》、张泓的《滇南新语》等。

  每个看似不起眼的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些源远流长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被人流传下来,有的却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那些被人流传下来的故事有的就成了传说更有甚者已然成为了中国现代节日的代名词,而那些被人忽视的故事或事物虽然没有被流传下来却是确确实实隐藏在生活中只是没有被提到台面上来说而已其实井盖作为中国古老事物也被埋葬在历史与时间中未曾被提及,虽然从未被提及但它存在于我们生活过的历史中,总有或多或少的蛛丝马迹残存下来。通过种种的迹象完全可以拼凑出井盖文化的脉络,这个目的也就是本文目的所在

  井盖这件物体的具体相关的事件在历史上确实不多,但是关于该物件所包含的行业却是不少井盖是近现代的地下排水系统、管道系统的“门”。在中国最早出现的井盖却还并不是“国姓”还是有德国人在占领青岛时修建地下排水系统而建立的,其次就是中国本土民办的自来水长在南京和北平运作时留下的。其中部分的井盖至今还静静的躺在不知名的小道上,默默的细数着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成就。那么究竟井盖一次仅仅是仅限于近代历史中中国那么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是否也有些井盖的痕迹呢

  井盖一词在文献上记载的非常至少几乎找寻不到但是我们可以透过许多其他的方法来透析井盖一词是否出现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之中今天我们就通过"井"这一个字来寻觅到相关的信息,"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尤其是在农业发展历史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而"井"在作为水井和泉水、墓穴的意思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但是相关于排水系统相关的工具或者设备来说确实是没有的那么就井盖一词在中国古代可能会是怎么样的一个词呢"井"在古国古代的时候有墓穴的意思,而墓穴其实就是地下管道系统的鼻祖,不管是在国外的还是在过内地下墓穴都是地下管道系统的一历史发展分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井"作为墓穴相关的思考呢换句话说,井盖一词有可能出现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下墓穴的"门"这类词中

  虽然提及井盖相关的建筑历史不多,但是提及地下管道与街道系统的建筑文化却是不少或许我们能在其中或多或少的寻找一些关于井盖文化的蛛丝马迹远的可以追述到大禹治水、近到宋朝千年不涝古城、在到南京街头那些近现代的井盖上的刻字。通过这样的一些零星的历史碎片我们其实是可以整理成一个完全属于井盖特有的文化脉络。

  就目前所知到的井盖一词在封建王朝中有一个说法来自康乾时期,称井盖为"龙眼"明朝将水井旁边的护栏称之为“井桁”。来自明朝高启在《雨中晓卧》一诗中有所提及:“井桁乌啼破曙烟,轻寒薄被落花天”。其实在宋朝就已经有很完善的街道地下排水的系统,那么我们谈的井盖一词最早出自哪那时代应该还需要向宋带以前推移也就是将地下墓穴和排水系统有可能相结合的朝代

  另外在民间有关井盖风俗和习惯其实也有的,东北地区结婚在接送新娘的路上如果有井盖需将井盖用红纸贴上,在中国南部民间传言走路尤其是走夜路不能才到井盖也许会带来不幸等等。类似这样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不占少数,有的时候也需要我们细心的观察和整理。

井国出现于一期、四期卜辞,为殷邦之国,国君称井伯,完全臣服于商。武丁有个王后叫妇妌,与妇好齐名,就是「 ”后母戊大方鼎”的主人,即出自井国。井国与商王朝不但有姻盟,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地位非常显赫。商代井方的地理位置也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甲骨文中的「 ”井”即为古籍中记载的祖乙迁邢之「 ”邢”,也就是说商代井方是后来的西周邢国,在今河北邢台。但也有学者认为井方跟邢国无关,邢国在今河北邢台,而井方却另有其地,但对于确切地望又显得模糊不清。西周初期铜器「 ”尹光方鼎”铭文记载:「 ”唯王正井方。丙。”西周初,井方反叛,周王派「 ”丙”族前往镇压,丙,即商代丙国,在今山西灵石县境内。通常情况下,丙国离井方不会太远,否则千里远征不划算。所以有学者认为井国当在丙国附近,应该也在山西境内。 尹光方鼎铭文拓片 另根据卜辞「 ”有囗来自东肃,乎囗告井方……”东肃,应该就是来自东方的肃族,据说商代肃族就是后来在东北一带活动的肃慎族,上次讲到的茍国可能跟他有关系。这里的意思是东方的肃族来侵犯殷王畿,商王立即乎告井方,令井方前来解围。由此推测,井方离「 ”东肃”较近,应该也在殷商东北一带。西北说和东北说,两种说法较为悬殊,不过取其折中,倒也正好说得过去,邢台正好位于两者之间,笔者较为认同。另从学界公认的「 ”井”字演变来看,井、邢为同一地的可能性很大,且邢台境内有大量早商文化遗址,「 ”祖乙迁邢”之「 ”邢”为井地较为可靠。邢地作为商都历经四代王,大约一百年不到。殷商曾在井地设都,说明商王族与井族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卜辞:「 ”癸卯卜,宾,贞井方于唐宗,彘。”唐宗,即成汤的宗庙,彘(zhì),猪,这里是用来祭祀成汤的牺牲品。卜辞记录了井国在商朝开国宗祖成汤的宗庙进献祭祀品,井国能有如此殊荣,足见其在商王族中的威信和份量。 井的甲骨文 「 ”井”的来历据说源于一种地表取水的装置,甲骨文象形就是用木和石柱架构而成的一个井栏。相传早期井地,百泉竞流,古井地应该是最早创造这种水井装置的部族,这种装置既可方便汲水,也可预防汲水者不慎落井,当然也可更好的解决无水区域农业的灌溉问题,大大方便了族人生存及农事开发,在当时算是一种极为先进的技术,其国名也是由此而来。水井的出现是人类进程的一大变革,它几乎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人要生存离不开水,所以早期部族的族人必须依水而居,不能离河流太远。不过这样一来的负效就是族人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遇到雨季时节,洪水泛滥,疾病等灾害严重危胁着族人的生存。而水井的发明使得人类可以离开河流也能繁衍生息,而如何更为方便有效的引水则是发明水井之后的又一大进程。 井国当然也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从以上商王呼井国抗击东肃族入侵就可见一斑。卜辞:「 ”勿呼井伯。”这是商王正在占问要不要呼令井伯一起参与征伐事宜。「 ”鸣不获,井一获。”鸣,商地,或在井国附近,这应该是商王或商王的人在井地狩猎,鸣地一无所获,井地倒捕获一只。虽然井方在卜辞中提到相关军事、农事、田猎的信息较少,但商王对井方的安危关怀备至。「 ”戊辰卜,方至井方。”方即商代方国,活动范围较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均有它的踪迹。卜辞记录方人入侵井方,商王为此贞问吉凶。还有「 ”乙巳,贞执井方。”联系上辞,多数学者都认为辞中「 ”执井方”的不是商王,而是井国附近的一些敌对国家,这是商王在贞问敌国针对井国的情况。此外卜辞中还有商王派人到井地征讨羌方的入侵,可见羌方也曾入侵过井地。 司母戊鼎 妇妌对古代农业的贡献被甲骨卜辞记载了下来,从妇妌的大量事迹来看,井方应该是个擅长农事的国家,当地农业自然较为发达。卜辞中记录妇妌嫁到王室后,其主要成就是带领殷商族人开发农业,种植黍稷,把井国的先进技术带到各地,极大推动了商代的农业发展。因此,它被后世贯以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女性农业专家,妇妌对农业技术的精干娴熟自然得益于母国族人的智慧勤劳和创造力。 商末大板荡,可能井国地处北部,并未受到波及,西周时还延续了一段时日。西周初期青铜器「 ”夬(guai)方鼎”和「 ”尹光方鼎”铭文都提到了西周初井方趁三监之乱反叛的事迹,并被丙国剿灭。井国亡后,周成王为了表彰周公旦的功绩,将这块故地封给了周公旦的儿子,建立邢(井阝)国。井国亡后,有后裔形成一支井姓,较为少见。 文/堰风 殷商古国——儿国,小邾国的前身,商的敌对,商王:灭

井(拼音:jǐng)是汉语常用字[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2]。井的古字形传统认为像水井周围的栏杆。“井”的基本义是指从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后来字义扩大,指凡是形状像井的事物,如:矿井、油井。古代因井设市,所以称人口集聚的地方为市井。先秦“井”字又指一种土地制度——井田制。由于“井田制”划分时,有章可循,分布整齐,所以“井”有条理分明的意思。

井[jǐng]

汉语文字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Eternal恒愽

井(拼音:jǐng)是汉语常用字[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2]。井的古字形传统认为像水井周围的栏杆。“井”的基本义是指从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后来字义扩大,指凡是形状像井的事物,如:矿井、油井。古代因井设市,所以称人口集聚的地方为市井。先秦“井”字又指一种土地制度——井田制。由于“井田制”划分时,有章可循,分布整齐,所以“井”有条理分明的意思,如:井井有条。

(基本信息栏主要

参考资料:

[3])

中文名

汉语拼音

jǐng

注音字母

ㄐㄧㄥˇ

平水韵部

上声二十三梗[4]

字级

一级(0077)[1]

快速

导航

详细释义古籍释义字形书法韵书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变流程图

“井”字始见于商代。传统认为甲骨文(图1)的“井”字模拟的是木料或石料围起来的井栏杆,当中空为井口。西周以后,“井”字当中多出一圆点,指井中有水,也可能表示汲水用的桶或罐子。[2]

有人认为,“井”字是商周奴隶社会时“井田制”的产物。奴隶主为了便于管理,将一里见方的土地,划为九个区,形状像“井”字。每区约一百亩地,八家各占一区,负责耕种收获。当中那一块为公田,劳务由八家共同负担。而在公田中央,掘有水井供八家灌溉农田,人畜饮用。[5]

河姆渡遗址水井复原图(左)与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水井(右)

还有人认为,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浙江河姆渡遗址的一口水井来看,外围近圆形,里面是一个方形竖井。先民取用坑中的水,当坑内水源枯竭时,就在坑内向下挖成一竖井。为了防止井壁坍塌,挖井前先民先在坑中打入四排木桩,组成一个方形桩木墙,然后将排桩内的泥土挖出。排桩内顶还套了一个方形木框,其外观正是古老象形文字所描画的形象。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发现的两口水井底部也发现了木质“井”字形方框结构。由此可见,“井”字模拟的应是这种用于加固的水井方框支架,也即后来文献所称的“井干”。这个“井”字就像从很高的位置俯视下去看到的井底。[7]

西周中晚期,不加饰点的字形和加饰点的字形曾出现过分化写词的趋势,但最终没能成功。仅有一点之差的繁简二体却并行至东汉。汉代隶书(图8-11)开始右部一竖改为一撇。楷书从简,取中间无点的形式为规范。[2]

1描写水井的诗句有哪些

《张太博亨泉》

年代: 宋 作者: 洪咨夔

公家老博望,手斲扶桑根。

骑之泛溟渤,飘然泝昆仑。

直到析木津,细问黄河源。

玉绳澹碧落,机杼闲天孙。

北斗可用挹,槎腹洼为樽。

独携天一水,从乾纳诸坤。

梧桐九秋影,苔藓千年痕。

媪神发深閟,泉冽槎犹存。

尔泉以亨字,是亨本於元。

世人重通塞,祗就利处论。

习坎维心亨,中有真肧腪。

木上有水井,何尝以亨言。

泉於性中汲,画向象外吞。

安得跨黄鹄,往款君平门。

《渔父辞》

年代: 宋 作者: 毛直方

黄昏船泊有邻居,明朝船散又还无。

君笑我如浮萍草,我看君似水井凫。

《大热遣怀》

年代: 明 作者: 刘基

盛夏火用事,长日不可堪。

热汗发我肤,如泉溢穹嵁。

清晨登楼望,四野皆红岚。

坡坨会稽山,缥缈浮郁蓝。

何出作雨泽,一洗暍与酣。

须臾玻璃盘,涌出琉璃潭。

杂气若绛旗,飘飖散空。

朱光熭九幽,天气熇以树木首咸俯,鸟兽声尽暗。

玄冥将禺疆,侧身入禋龛。

渊蛇葺短鳞,山龟灼枯。

悍熊伏朝鼢,困龙缩秋蚕。

焦根裂埴断,毙鹬蚌脯含。

水井为汤池,冶容成病颔。

渡水翅帖帖,守门口舑舑。

蜩螗轻绡翼,依阴萃枫柟。

沸渭泊静寂,噪聒乱语谈。

苍蝇丹砂头,群飞逐烹腤。

拍之摐污手,驱之死仍耽。

对食惮下肮,引饮辄倾甔。

抚几炎欲燎,披衣重犹函。

慨彼征戍卒,荷戟忘寝。

弃绝骨肉爱,不得同苦甘。

但闻盗贼炽,未见王师戡。

郊原虏掠遍,馈饷那能覃。

况乃隆暑节,蒸郁非所谙。

用兵贵拙速,将帅当怀惭。

沈冥及暮鼓,两目脂流泔。

拂袖招远风,众星烂天南。

河汉上昭回,烟霞远{髟监}鬖。

且喜辰极明,愿睹戎马倓。

云门连镜湖,林壑清且涵。

岂惟隔埃,庶足憩负担。

惜无五亩宅,偃蹇投吾簪。

卷十三补。

2古代赞美井的诗词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杜甫《清明》井 唐·韩愈贾谊宅中今始见,葛洪山下昔曾窥。寒泉百尺空看影,正是行人渴死时。

送邵郎中知潭州 宋·梅尧臣张铙叠吹洞庭外,缘虎带刀蛮帅迎:且谕汉家绥抚后,莫言湘守事权轻。木奴洲近霜包熟,斑竹林昏野鸟鸣。

贾谊宅边寒井在,暂留千骑漱余清。登潭州怀雪逢姚使君 宋·乐雷发贾井裴亭遍短筇,红尘归骑又匆匆。

我寻桂树吟招隐,君对莲花诵易通。今日江山劳别梦,他年灯火课新功。

濂溪最念初平老,浪听连床语未终。贾傅井 清·周有声大西门近古城边,太傅居邻旧井传。

不与人间供濯锦,甃寒心恻忆当年。贾傅井 清·唐仲冕定王台载建,贾傅井依然。

孝思常瞻屺,忠谋若涌泉。壶瓶深百尺,绠缟汲千年。

不信甘先竭,升沉莫问天。贾公井 清·柳廷方荒凉遗井故城墟,太傅当年此谪居。

人抱怀沙终古恨,恩承宣室一生虚。穷途三载行吟泪,伏阙千秋痛哭书。

寂寞斜阳空巷掩,清凉持灌野人疏。

3描写井水的诗句

《示从孙济》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权门多噂沓,且复寻诸孙。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

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列女操》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西陵道士茶歌》

年代: 唐 作者: 温庭筠

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涧花入井水味香,

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4描写“井水”的诗句有哪些

1秋思 宋代: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2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唐代: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3十五从军行 / 十五从军征 两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4春宫曲 唐代: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5马嵬坡唐代:郑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5与井有关的诗句

《井》唐·李峤

玉甽谈仙客,铜台赏魏君。蜀都宵映火,杞国旦生云。

向日莲花净,含风李树薰。已开千里国,还聚五星文。

《桓公井》唐·李白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彻。

《咏井》唐·苏味道

玲珑映玉槛,澄澈泻银床。流声集孔雀,带影出羵羊。

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锦芳。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

《咏井》现代·毛泽东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咏井诗》南北朝·范云

乃鉴长林曲,有浚广庭前。即源已为浪,因方自成圆。

兼冬积温水,叠暑泌寒泉。不甘未应竭,既涸断来翾。

《悲废井诗》南北朝·范云

因旧未尝改,缘甘故先竭。历稔久无禽,一朝见开渫。

泌泉既斯涌,短绠锵安设。已获丁氏利,方见管公绁。

6有哪些与井有关的诗句

1 《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释义: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2 《种菊 》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释义:“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3 《归园田居五首其四 》

井烘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释义: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4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释义:露井(没有井亭覆盖的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

5 《温汤对雪》

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

6《幸凤泉汤》

益龄仙井合,愈疾醴源通。

7《春游曲》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8《采桑子》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9《应天长》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

10《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按跸夷关险,张旗亘井泉。

7赞美井的诗词

杜运燮《井》

《井》 杜运燮 我是静默。几片草叶, 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 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 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 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 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 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 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 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 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绝不逃避,也不兴奋, 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8求几首描写井的诗

1、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唐代王昌龄的《春宫曲》

译文: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2、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长信怨》

译文: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3、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出自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

译文: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4、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出自唐代长孙氏的《春游曲》

译文:井上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红润,那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是学她轻盈的身姿。

5、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出自先秦的《击壤歌》

译文:太阳升起就去耕作田地,太阳下山就回家去休息。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耕田劳作就可获取食物。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9描写水井的句子有哪些

1 担雪塞井,徒劳无功。

2 在茫茫的大沙漠上盲目地去找水井,真荒唐。然而我们还是开始去寻找了。

3 挑也挑不完不完的水井啊,仿佛是一只蓄满伤痛的眼睛,永远有止不住的泪水滔滔。野夫

4 金属套筒用作水井、油井或气井套筒的一根金属管子。

5 不得在附近的水井里清洗容器。

6 这方面可进行考查的,有屋外的风标、门叩、水井和庭院装饰。

7 我摔下了水井,却在井底遇见了一个叫小雪的女孩,她生活在井底的房间里。我爱上了她,于是我日夜掩人耳目地去见她……

8 曾为水井供水的蓄水层正式宣告干涸了。

9 孩提时住在山中,我们从山顶的水井里抽起一桶桶水,然后把水加热,倒入圆形的锡制澡盆里,这样就可以洗个舒服澡了。

10 研究者们指出,将来再打水井的时候,要打得尽量深一些,深层地下水中的砷含量较低,这是因为土壤具有过滤功能。

11 工厂水井里的水不适用于机车。

12 农夫把小宝宝放到床上睡觉,然后走到水井去打水。

13 水井,自来水厂和泵站全部通过中央控制室实施远程控制,这就减少了现场人员配备的必要。

14 水塔比水井的建造费用昂贵,但能支持更多的供水量。

15 压裂是目前油、气井增产和注水井增注的有效措施。

参考资料

造句网:

原文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 (jiǎn) 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 (jìng) ,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 (huī)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注释

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枯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燕(yān):河北北部地区,这里指北京一带。

花朝节(zhāo):传统节日名,在农历二月十二日(也有说是二月初或二月十五日)。相传着一天为百花生日。

冻风时作(zuò):冷风不时的刮起来,作:兴起。

局促:拘束。

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有写月份。

和:暖和。

偕(xié):一同。

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土膏:肥沃的土壤。膏:肥沃。

若脱笼之鹄(hú):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冰皮:河面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

乍:刚刚,开始。

鳞浪:像鱼鳞似的细波浪。

晶晶然:光亮的样子

新开:刚制成。

匣(xiá):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娟然:美好的样子。

倩女之靧(huì):美丽的少女洗了脸。靧,洗脸。

髻(jì)鬟(huán)之始掠:刚刚梳好髻鬟。鬟,梳成的环形发髻。掠,这里指梳理头发。

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

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 驴。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浃(jiā):湿透。

曝(pù)沙之鸟: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

呷(xiā)浪之鳞:浮到水面吸水的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鳞,代鱼。

毛羽鳞鬣:泛指一切动物。毛,指狐兔兽类;羽,指飞禽;鳞,指鱼等水生动物;鬣,指马驴一类动物。

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通“隳”,毁坏、耽误。

潇然:形容无拘无束潇洒的样子。

此官:当时作者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恶(wū)能:怎能。

纪:通“记”,记述。

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注音

燕地(yān) 花朝节(zhāo)飞沙走砾(lì)廿二日(niàn)(鹄(hú)

波色乍明(zhà)倩女(qiàn)靧面(huì) 髻鬟(jìhuán)

浅鬛(liè)茗(míng)罍(léi)蹇(jiǎn)浃(jiā)

呷(xiā)堕事(huī)恶能无纪(jì)

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凛冽。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拘束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不行。每次迎着风快步疾走出去,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地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在这时河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浪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刚打开的镜匣,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的样子像是刚擦过一样,鲜艳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土了,像短短的鬃毛,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一切动物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潇洒地在山石草木之间徜徉,就只有我这种闲官。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

作者资料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又字无学,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公安派"主帅,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湖广公安(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写作背景

《满井游记》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作者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领钦命入京,作顺天教授,国子监助教,事务很清闲,便于次年早春二月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京郊的满井这是北京东北一口古井,当时泉水喷涌,冬夏不竭井旁草丰藤青,渠水清流,亭台错落,作者心情愉悦,写下了这篇情意盎然的游记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 ”,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