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推荐书单
历史学推荐书单,第一部分历史学一、基本阅读书《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左传》中华书局《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英)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8年《万历十五年》《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书目答问》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多种版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三联书店本《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20《剑桥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2005年版《洋务运动史》
历史类书籍推荐
东京梦华录
该著作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公元1102年-1125年)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
对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历史的温度
大众历史读物《历史的温度》系列,以轻松好读的故事写法,找回枯燥历史背后的丰富细节,让陌生的名字变得丰满,有趣更有料。饱含丰富的历史知识,讲述课本之外我们不了解的人物和事件。读完可以学一些典故,长一些知识,变成有趣、有见识的人。
满天星斗
探寻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新石器时期中国大地呈现古文明“满天星斗”的分布格局。本书旨在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同时提纲挈领地梳理几大区系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道理,介绍划分和界定文化区系的考古实践工作中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唐朝人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本关于唐朝人生活细节的全景式记录。通过对史料的抽丝剥茧的分析,还原唐代民众的日常生活,包括大唐饮食、大唐语言、大唐文化等等。书中详细描绘了唐代从宫廷贵族到士农工商各阶层的生活细节;呈现了城市生活和郊野生活的差异,是一本实用的“唐朝生活指南”。
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阅读书目
说 明
开列本书目的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读书的门径,以便通过阅读巩固其基础知识,扩大其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在开列时力求具有系统性、基础性、前沿性和可操作性。对入选书目,首先考虑历史本身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对教材和工具书,除极个别情况外,原则上不予推荐。对一些权威性的大部头著作,如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郭沫若、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史稿》、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李新等主编的《中华民国史》,及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 “剑桥世界史”系列,因卷帙过大,暂不推荐。对中外文史料,因卷帙繁多,数量极大,本书目除推荐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外,其他不再推荐,各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地阅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目对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只具有指导意义,各校教师完全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予以增删。此外,本书目是在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开列的《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基本阅读书目》的基础上,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部分教师共同完成的。
1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八册),中华书局1960年代至1980年代出版或多次重印。
2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3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中华书局1992年。
5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1年。
6刘起釪:《古史续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7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8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9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
10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
12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韩儒林:《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
15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下),中华书局1981年。
16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
17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
18[美]余英时:《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
1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
20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
21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
23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四卷),中华书局1991年。
24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
25戚其章:《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
26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27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三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
28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29彭明:《五四运动史》(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8年。
30黄修荣:《国民革命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
31军事科学院:《抗日战争史》(三卷),解放军出版社1981--1984年。
32钱实甫:《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制度》(上下),中华书局1984年。
33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三卷),人民出版社1985、1933年。
34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年。
35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
36 [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8年。
37[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陶骅等译:《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38[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华书局1989年。
39 [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以铸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
40[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谢德凤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
4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42[英]吉本著,黄宜思、黄雨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43[法]布罗代尔著,唐家龙、曾培耿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商务印书馆1996年。
44[美]汤普逊著,徐家玲等译:《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
45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1995年。
46马克垚:《西欧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47[比]皮雷纳著,陈国毝译:《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5年。
48[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1998年。
49[美]萨拜因著,刘山译:《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
50[瑞士]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
51 [德]韦伯著,于晓、陈维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
52[美]帕尔默、科尔顿著,孙福生等译:《近现代世界史》(三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
53[美]沃勒斯坦著,尤来寅等译:《现代世界体系》(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54[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
55 [法]米歇尔•博德,吴艾美等译:《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
5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5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
58李植枬主编:《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59 [美]莫里森、康马杰、洛伊希滕堡等著,南开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室译:《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上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60 [日]远山茂树等著,邹有恒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
61[东德]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卷),三联书店1976年。
62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3[英]温斯顿•丘吉尔著,薛力敏、林林译:《英语国家史略》,新华出版社1985年。
64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
65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
66黎澍、蒋大椿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8年。
67[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1999年版
68[德]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
69[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上下),商务印书馆1962年。
70 [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
71[英]汤因比著,曹未风译:《历史研究》(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72[法]勒高夫等著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73[美]罗宾逊著,齐思和等译:《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
74〔法〕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75[英]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76刘知几著,张振佩笺注:《史通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77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上下),中华书局1985年。
78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国书店1987年。
79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80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
81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82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83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
84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85蒋元卿:《校雠学史》,黄山书社1985年重印本。
86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87中国科学院:《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4年。
88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0年。
89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9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1《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 。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2《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是外文出版社出版图书,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著,讲述了中国的实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所以“上下五千年”也就代指整个中国历史。
3《那时汉朝》
《那时汉朝》是2009年1月长征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月望东山。中华上下五千年,当年明月一人力不能及,于是,月望东山开始讲述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王朝——汉朝。这个中国第一个兴盛的军事王朝。月望东山沿用“明月”式写作手法,笔调诙谐,通俗易懂,完整再现了汉朝400多年的兴旺与衰落。月望东山以“历史可以更好看”为宗旨,为您讲述大汉王朝的风风雨雨,再现大汉王朝的风起云涌。
4《中国历史通论》
《中国历史通论》是2012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家范。本《通论》初版分前篇和后篇两部分。前篇从纵横交错的角度,围绕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脉络两大主题,通过若干专题,进行研讨。纵向的,对发展线索作讨论;横向的,多围绕中国历史的特点展开。
后篇则重在回顾和反思《通史》的百年经历。增订本新加入的“续编”,收进了初版后十年写的一些相关文章,如〈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农业、农民与乡村社会:农耕文明新审视〉等等,大体沿袭原来的风格,仍然是“讲义”性质,亦即作者所理解的“中国通史”,反映其个人性思考的心迹。
5《品三国》
《品三国》基本囊括了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内容。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但我们从来就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红脸和黑脸的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善报”,往往也差不多意味着下一次“恶运”的来临。
扩展资料:
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
参考资料:
-史书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它综合记述了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从秦汉之发端,两宋的成熟,到明清的鼎盛,乃至于今天的盛世修志,两千年来人们已经编纂了大量的方志,并将继续编纂下去。为了使方志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人们对其的典藏、整理、研究也随之展开、深入,并且已取得相当的成果。为便于人们的工作与研究,人们编制了大量的方志书目与索引。一方志著录于书目始于南朝宋王俭的《七志》,其“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著录有地记、地志等方志。到了唐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时,其地理部首开将方志纳于正史艺文志的传统。此后,方志的不断发展,数量逐渐增多,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1912年近代第一部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终于问世。从此以后至今,不同的单位和个人陆续编制了众多的方志书目。北京图书馆是收藏中国新旧方志的最大藏家,对方志的整理也取得相当的成果,先后数次编制了馆藏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系缪荃孙编。清学部图书馆是清政府筹办京师图书馆时的称谓,也就是北京图书馆的前身。该目录是清点内阁大库移交京师图书馆的方志目录,收入《古学汇刊》丛书,于1912年刊行。它著录通志60部,府、州、县志1676部,其中明代方志224部,不全志360部。1933年5月,谭其骧编制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收志书3800余种。该书目对著录项目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书后附索引。这对于以后方志书目的编制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作用。1936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二编》出版,它收录了1933年5月-1936年6月入藏方志862部。1957年11月《北京图书馆方志目录三编》印行,它反映了抗战期间于西南等地区的采访成果和新中国成立后该馆的入藏情况,收志书2177种,附名胜、古迹、山志等180种,总计2357种。此后,北京图书馆入藏方志又有较大的收获。该馆现正在编制《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地方志门》,预计将在1996年内付梓。它反映了北京图书馆善本古籍以外的普通古籍中的总志、省、府、州、县、乡土志以及山、湖、江、河、塘、寺庙等志书。其中的省、府、州、县、乡土志等约6700余种。基本反映了该馆普通古籍中的方志情况。它与《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地理类方志目一起,可反映现藏古籍中的全部方志。《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地方志门》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国家《古籍著录标准》著录的古籍书目。有馆藏索书号。书后附书名、作者四角号码综合索引,便于检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开始进入图书馆领域。该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利用计算机建立了《新方志书目数据库》,它将所收藏的新方志按照CN-MARC格式及其相应的著录标准输入到计算机中,建立起书目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从书名、著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分类、主题等途径检索进行单项或复合检索。该数据库收录了1980年以来全国各地修志机构编纂出版的省、地、市、州、县、旗、镇、村、街道等志书3000余种,并将随着该中心采编工作的开展而不断增加。
《上海图书馆地方志目录》,该馆1979年印行。著录该馆现藏方志5400余种,并有馆藏索书号。书后附书名索引。上海图书馆自1952年成立后,即重视方志的收藏。1957年曾编印过《上海图书馆馆藏方志目》(油印本)。后与上海市人民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合并,致使馆藏方志遽增,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如宋绍定二年刻本《吴郡志》;明成化刻本《金华府志》等,是我国收藏方志较多的图书馆之一。《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油印本),该馆1976年编印。该馆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书目收录该馆馆藏方志4200余种,其中包含从天一阁、天津、南京各图书馆以及日本藏书单位补充的国内外稀见方志缩微胶卷561种。是我国收藏方志较多的图书馆之一。《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油印本),该馆1982年印行。该目录收1980年10月以前入藏的不同版本方志计3115种,附录53种,合计3168种。为便于民族研究工作者使用,除西藏、新疆、云南、广西等方志外,凡有民族内容而自成篇目者,均加以附注说明,此为该书目一特色。书后附有书名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地方志目录》,该馆1987年印行。目录收该馆1986年6月以前入藏的方志2400余种,约2700余种不同版本。范围包括总志通志,府、厅、县志,乡土志、乡镇志、村里志、卫志等。目录附有书名笔画索引,每种书附有馆藏索书号。《故宫方志目录》,故宫博物院图书馆1930年编印,收方志1400余种。该馆所藏方志基本为皇家藏书楼之旧藏,其中的珍本、善本较多。书后有附录和索引,1948年编印了该书目的《续编》。此外,自1912年以来,全国各类型图书馆、书店和私人藏书楼在不同时期编制了大量的馆藏方志目录,主要有:《金陵大学图书馆方志目》、《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方志目》、《九峰旧庐方志目》、《天春园方志目》、《来薰阁书店方志目》、《松筠阁方志目》、《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方志目录》、《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室方志目》、《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等数十种。
从上述方志书目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1]编制书目的单位多、数量大,全国各主要图书馆均编制了馆藏方志书目,而收藏量多的图书馆数次编制其方志书目,反映出这些图书馆对方志工作的重视,对于推动全国方志书目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2]所编书目多以各单位自编自用为主,正式公开出版的不多;[3]著录项目基本齐备,书名、卷数、纂修者、版本、附注、索书号等一应具备,有的还对方志内容做了析出;[4]在编排上,以行政区划为主,在一个地区下,将方志按编纂时代的先后排序,使人们对该地区方志发展情况一目了然;[5]在收录范围方面,基本以省、府、州、县、乡镇志为主,有的兼收总志、山、水志等;[6]在书目形式方面,打破了单一的传统印刷型,出现了机读书目数据库,这必将对方志书目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二一个单位或个人的方志书目反映的情况毕竟有限。因此,在馆藏方志书目编制的基础上,联合目录也开始编制。目前,全国性的联合目录主要有《中国地方志综录》和《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士嘉先生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早在1932年,朱士嘉先生就将其调查情况——《中国地方志统计表》发表在《史学年报》1卷4期上。该表初步统计了宋、元、明、清和民国的方志数量。1935年朱士嘉先生根据国内外50家图书馆和私人藏书楼所藏方志编成了《中国地方志综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著录方志5832种,书后附17种方志统计表、15幅方志统计图、《民国所修方志简目》、《上海东方图书馆所藏孤本方志录》、《国外图书馆所藏明代孤本方志录》和书名索引,后又有《补编》问世。1957年,朱士嘉先生又根据全国41家图书馆的馆藏方志对原书进行了修订,著录全国28家图书馆的方志7413种。《中国地方志综录》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该目录收全国190个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藏1949年以前各时代编纂刊行的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所志、关志、岛屿志等8264种。书后附有索引。它是目前反映方志藏书单位最多的一部联合目录,也是目前了解全国方志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中国新方志目录(1949-1992)》,中国地方志资料工作协作组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它既不是馆藏方志书目,也不是联合目录,而是出版目录。它收录了这一时期全国各修志机构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的各类方志9391部。其中省、地、县的志书1157部,乡镇、村、街道的志书1162部,各类专业志书7072部。专业志书的收录是该书目区别以往各方志书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此书是由全国各地修志机构提供资料编辑而成,所以该书目对于了解这一时期方志编纂出版情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性联合目录编制的同时,地区性的方志联合目录也开始编制。进入7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为配合新修方志工作的开展,山西、福建、山东、四川、安徽、烟台、湖南、广西、江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和江苏等地的图书馆或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相继编制了一批地区性的方志联合目录。台湾地区现存方志数量较多,并编制了相应的联合目录。1956年台湾“中央图书馆”编有《台湾公藏方志联合目录》,先发表在《学术季刊》4卷4期至《卷3期上(1956年6月-1957年3月),后发行单行本,收方志3530种;1980年增订后重新排版发行,比1956的目录多收方志568部。1985年由王德毅先生编制的《台湾地区公藏方志目录》出版发行,该目录收录台湾地区12家图书馆的馆藏方志4600余种,它以本国文字为主,外国人编纂被译成中文者也兼而收之,并附有日文编纂的台湾各地方志。该书目反映了台湾地区所藏方志的三个特点:一是多藏台湾志书,二是所藏志书以明代方志为丰富,三是多存海内孤本。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我国方志大量流失国外。美、日、英、法、澳等国对其所藏方志进行了整理,出版了方志书目。主要有:《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朱士嘉编,美国政府印刷局1942年石印出版。它著录了该馆馆藏宋代方志23种,元代方志9种,明代方志68种,清代方志2376种,民国方志463种,总计2939种。在该馆所藏方志中,一是乡镇志多为其他图书馆所罕见,如《康熙浒墅关志》等;二是藏有不少清代著名学者所编纂的志书,如章学诚的《乾隆永清县志》、戴震的《乾隆汾州府志》等。后有《续编》,增收方志300余种。《欧洲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 (法)赫·渥艾特(Y·Hervouet)编,法国巴黎耶区莫顿公司1957年出版。此书收录欧洲9国25个图书馆藏中国方志2590种,除其复本为1434种不同版本。其中有207种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所未收的。书后附有方志地名索引。该书目编纂简明扼要,使用方便。
《英国各图书馆所藏中国地方志总目录》, (英)安德鲁·莫顿(Andew Morton)编,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1979年出版。收录大英博物馆、牛津、剑桥等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251》种方志。《中国方志目录》, (澳)唐纳德·莱斯利(Donald Leslie)和詹瑞姆·戴维德森(Jeremy Davidson)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远东史研究系1967年出版。该书是一部“目录的目录”,它根据中、日、欧、美等国出版的中国方志目录汇编而成,收有111种资料,对每种加以简介。这111种资料中,既有专著,也含论文。书后附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地名、主题、人名、引用期刊和著作索引。日本是收藏我国方志较多的国家,所编制的方志目录反映了该国收藏方志的基本情况。如:《日本主要图书馆、研究所藏中国地方志总合目录》,日本国会图书馆参考部1969年编印。该书目反映了日本主要图书馆现藏方志(含丛书)以及缩微胶卷方志约万余种,是日本近年来所编最全的日藏中国方志目录。《东洋文库地方志目录》,东洋文库编,1935年出版,收方志2550种;《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目录》, (日)山根幸夫编,东洋文库1967年出版,1971年增订本,收明代方志299种;《中文地志目录》,日本天理图书馆编,天理大学出版部1955年出版,收方志1430种。《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东洋文献中心联络协会编,东洋文库1964年出版,等等。从上述情况看,首先,全国性联合目录的编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书目资源的共享,这对于人们利用方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次,地区性联合目录的编制主要是各修志机构所为,所编目录不仅增补了全国性联合目录的不足,而且还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可与全国性联合目录互为补充;再次,海外方志目录可以使我们了解方志流失的情况,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方式使其回流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表明海外对方志这一文献的重视。三众所周知,由于方志的内容丰富,资料甚多,因而方志的篇幅一般都较长。要了解一部方志的基本内容,提要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使人们在不长的篇幅内对一部方志的发展脉络、编纂原委、编纂者简历、价值高低、版本流传等情况有所认识。而方志的辑佚考录则可使人们了解方志的历史。
方志提要是随着方志的发展而出现的。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史部地理类中著录了《三辅黄图》、《长安志》等志书。全国性方志提要书目主要有:《方志考稿(甲集)》,翟宣颖编著,北平天春书社1930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方志提要专著。它以天春园所藏方志为基础,撰写了600余种的通志、府志、直隶州志、州志、厅志、县志和乡镇志的提要。包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山西、河南、江苏8个地区。多数为清代方志。每部方志“必首严名称,次述其纂修年月与纂修者姓名,次叙旧志之沿革,次叙其类目,次辨其体例,最后评其得失,尤注意所包之特殊史料。”《中国古方志考》,张国淦编著,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国淦先生在30年代就开始系统整理元代以前的方志,著有《中国地方志考》在《禹贡》4卷3—5、7、9期和5卷1期上连载。《中国古方志考》是在其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该书“凡属方志之书,不论存佚,概行收录,因系资料性质,故只辑录旧文,有删无改,分析论断,多出前入,编者间抒己见,则附著案语之中”,共收元代以前的方志2071种,计总志151种,河北49种,山西32种,辽宁7种,陕西74种,甘肃43种,新疆2种,山东36种,江苏178种,安徽118种,浙江246种,福建98种,河南91种,湖北129种,湖南154种,江西203种,广东141种,广西95种,四川290种,贵州7种,云南27种。是当时我国收志书最多的方志提要专著,对以后方志提要考录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稀见地方志提要》,陈光贻编著,齐鲁书社1987年出版。该书共有方志提要1120余种,多为上海图书馆所藏之书。该书内容丰富,体例完整,阅读该书,不仅可以了解方志的编纂者情况,地理沿革,前志源流,当地土特产,还可以略识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的活动等。书后附有《古今图书集成方志辑目》。《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所录诸书今天基本散佚,尤其方志甚多,约有1430余种。经陈光贻先生考证,在已散佚的方志中,宋以前的有455种,元志12种,明清志140余种,合计600余种。该《辑目》所注方志的存佚情况主要依据《中国地方志综录》。
¥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
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它综合记述了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从秦汉之发端,两宋的成熟,到明清的鼎盛,乃至于今天的盛世修志,两千年来人们已经编纂了大量的方志,并将继续编纂下去。为了使方志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人们对其的典藏、整理、研究也随之展开、深入,并且已取得相当的成果。为便于人们的工作与研究,人们编制了大量的方志书目与索引。
本文2023-08-05 02:40: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