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百家姓》还有哪些和姓氏相关的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5收藏

除了《百家姓》还有哪些和姓氏相关的古籍,第1张

   现在研究姓氏,主要依赖的就是本姓氏的族谱,族谱中涉及的姓氏知识,包括源流、郡望堂号、始祖、迁徙等都是比较丰富详细的。但是从编写族谱或者单纯兴趣方面,难免会需要更多的资料来完善和佐证。那有哪些古籍是包含姓氏文化内容的呢?看看小谱为你列的清单,赶快收藏吧。提及姓氏,最先想到的就是《百家姓》了吧,但它作为古代的启蒙读物,内容比较单一,只包含姓氏,并没有其他衍生的内容。要想研究姓氏文化,还得看一下几本古籍。

   《百家姓》是在北宋初年问世的,就以宋朝为例来讲讲这个朝代都有哪些关于姓氏的书籍吧。到了宋朝,研究姓氏的文人越来越多,相关著作数量也更多,涉及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有专门的姓氏专著,比如北宋邵思的《姓解》,用文字偏旁分类法,分170门,收录2568姓;《宋史·艺文志》史部谱牒类着录《千姓编》一卷,以撮取千姓而得名,卷末云“嘉佑八年。

   有综合性的历史史料中包含姓氏板块,比如南宋郑樵综合历代史料编著的《通志》中的《氏族略》共收录汉族及少数民族姓氏2368个,创姓氏书收录姓氏数之最;还系统地论述了姓氏的发展、演变,总结了历代姓氏书的得失,并对姓氏来源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宋代的很多相关的姓氏书籍都是以姓氏的源流为引,辅之以郡望及简单名人事迹,主要有丁维皋所撰《皇朝百族谱》四卷;永邦先撰的《群史姓纂韵谱》六卷;章定所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六十卷;由乐史编著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由陈彭年、邱雍等人奉诏重修的韵书《广韵》等等。宋朝是姓氏书籍编纂热潮兴起的朝代,除宋朝外,其他很多的朝代的姓氏书籍也都有所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姓氏书籍7部,唐代8部,明代9部。清朝编修族谱迎来热潮,所以姓氏书数量也比较多,与宋朝不相上下,有13本。在古代宗法制度,以及王位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等人才举荐制度的形象下,古代社会对门第的注重空前重视,与此息息相关的家族世系、族谱等类型的古籍资料应运而生,且受到很大的重视。在这一社会环境之下,各个朝代都编写了很多姓氏相关的资料,流传都现在就是我们研究古代姓氏的宝贵资料。

  古 弼:

  后魏时的代州人。为人忠厚,善于骑射。因战功卓著而封为灵寿侯。历位吏部尚书,虽然事务殷凑,但坚持读书不辍。太武帝称赞他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后,他因被诬告而处死,时人都为他叫冤。

  古 朴:

  明朝大臣,陈州(今河南淮阳)人。历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称。

  古耕虞:

  古耕虞,1905--2000,祖籍广东,出生于重庆山货业世家。世界闻名的“猪鬃大王”,被誉为“社会主义陶朱公”。作为中国***的亲密战友,知名的爱国实业家,古耕虞多年来拥护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参政议政,为统一战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周恩来总理称赞古耕虞“为抗战立了功”。古耕虞评价周恩来说:“国民党把我往外推,中国***把我往里拉,其代表人物就是周恩来”。“是周恩来的力量,使我改变了对国共两党不偏不倚的立场,逐步靠拢中国***。”

  自上世纪30年代起,古耕虞旗下四川畜产股份有限公司的虎牌猪鬃出口量达到全国猪鬃出口总量的85%以上,几乎垄断了世界猪鬃市场。

  古耕虞21岁即继承父业经营古青记山货字号,仅两年便“拥有重庆山货业天下之半”,仅8年便垄断了四川猪鬃出口业,使其“虎牌”猪鬃驰名欧美市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行物资统制,猪鬃的收购、出口指定由官办的川畜公司经营,但因国际市场只认古青记虎牌猪鬃,故仍任其拥有该公司大部分股份,并任总经理。抗战胜利后,古耕虞又将川畜业务推向全国,以致垄断了全国猪鬃出口总量的80%以上,被誉为“猪鬃大王”。解放后,为突破西方经济封锁使我国猪鬃顺利出口做了大量工作,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及其财经委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外经贸部顾问等职。

  猪鬃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出口物资,主要用途是制刷。猪鬃在战时是重要的军用物资,油漆军舰、飞机及各种军车,清刷大炮的炮筒等,都离不开它。

  当时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驻在重庆,常常邀请古耕虞等一些民族工商业家谈话,交换有关战时经济问题的意见。在抗战中间,国民党官僚资本借抗战名义,对13种传统出口物资进行垄断,实行所谓统购统销。其中特别是猪鬃,因系战略物资,出口利润大得惊人,官僚资本企业向民营企业收购的猪鬃,按牌价每箱只有法币5万元,而在昆明或宜宾一装上飞机,出口到美国的价格竟高达67万元,相差达10多倍之巨。古耕虞坚决反对这种不顾民间疾苦的官方垄断。周恩来与古耕虞谈话时,一方面指出这是官僚资本凭政治特权与民营企业争夺暴利的行为,另一方面又指出猪鬃是美、英、苏等盟国急需的战略物资,为了支持中国长期抗战,应当保持政府必要的外汇收入。国民党种种阻碍生产发展的措施必须改进,使鬃商有一定的利润,但为支援抗战,鬃商又不应要求过高的利润,工商业家要有远见。周恩来的开导给了古耕虞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因此,为了抗战大局,古耕虞作出牺牲,接受了国民党政府贸易委员会下的复兴公司与官办机构富华公司的统购统销。当时重庆市场上猪鬃的价格已由每担900元猛跌到380元,古耕虞果断地将所有猪鬃全部收购下来。当时销售到美国市场去的猪鬃占中国出口总金额约80%,其余20%销售到西欧市场。对中国来说,猪鬃出口不仅是中国战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用以抵偿苏联和英美等国援华贷款或易货的物资。抗战初期,中国沿海港口相继沦陷敌手;古耕虞率先利用公路试运猪鬃到越南,通过东南亚转运到美国市场,结果很顺利。抗战后期,中国内地对外的陆路交通包括滇缅公路相继断绝。古耕虞旗下的虎牌猪鬃又通过中印航线,源源不断输往美国,换回宝贵的外汇,支撑起中国抗战的财政命脉,也支持了反法西斯盟军的作战。

  古 柏:

  江西寻邹人。1925年加入中国***,在广东从事党的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寻邬学生、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纵队政治委员、中共寻邬县委书记。1931年后历任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粮食部长、红军独立师师长和红军十一军军长等职。1933年因拥护毛泽东提出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迫害和打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任粤赣军区游击司令。1935年底在广东龙川山区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英勇牺牲。年29岁。

  古大存:

  (1896-1966) 广东五华人。1917年春入梅县中学,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1年春入广东法政专门学校。受***人和马列主义书刊的影响,1924年春加入中国***。同年底毕业后,即参加广东革命政府组织的东征军,任战地政治宣传员、宣传队负责人。1925年7月,受党委派回五华县组织群众武装,领导农民运动,年底成立党的特别支部,任组织委员。1926年初,被选为国民党五华县党部委员,同年2月,任五华县农民协会副会长兼军事部长。1927年广东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他组织了东江人民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同年11月,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团团长。1928年率部到五华、丰顺、揭阳三县交界的八乡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任五华、丰顺、梅县、兴宁、大埔五县暴动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领导梅县暴动胜利后,任中共七县(兴宁、五华、丰顺、梅县、大埔、揭阳,潮安)联合委员会书记,领导开展土地革命运动。1929年春,率农民武装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同年6月,任东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后成立东江工农武装总指挥部,任总指挥。1930年5月,东江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任副主席。同时正式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任军长兼代政治委员。1931年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委员。1932年8月,任东江红军第一路军总指挥。1933年10月,任东江游击总队政治委员。1934年任东江特委常委、组织部长、政治保卫局局长。1935年春,率部突围后与党失掉联系,仍隐蔽在群众中坚持斗争。1938年带病外出寻找党组织,经汕头、香港、广州到武汉找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同年9月,长江局任命他为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长。11月,粤、桂、湘、赣、沪、浙、闽、闽西南等地出席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四十余人组成代表团,任团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1940年底率代表团到延安后,便参加了高级干部学习组的整风学习,任小组长。1942年2月,全党开始整风,他调中央党校,先后任支部书记、一部主任。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被选为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日本投降后,受党中央委派,参加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工作,从延安去东北,途经张家口时,曾奉命帮助晋察冀中央局办党校,任校长。1946年5月到达东北后,任中共西满分局常委、秘书长、土改工作团团长,精心指导肇县的土地改革试点。1947年调任东北局委员、组织部副部长。1948年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广东工作,先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广东省委书记兼副省长等职,主持省人民政府工作。1954年9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57年在广东反地方主义时受到错误的处分。1958年下放到增城县,任县委书记。1966年11月4日病逝于广州。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做出决定,为古大存平反,恢复名誉。

  古之奇:

  唐朝人。他写过一篇奇文,名叫《县令箴》云:“政不欲猛,刑不欲宽。宽则人慢,猛则人残。小恶无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将拱。勿轻小道,大车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说到当县官应做些什么,也说到清官还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晓世事,心地仁爱才有益于百姓。

  古云应:唐朝人。在宪宗元和五(810年)以明经荐任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举族南迁,先迁赣南,后定居广东省南雄珠玑沙水村。据《梅县客家姓氏源流考》载:“凡赣、闽、粤、桂、滇、琼、湘、川等古氏后裔,均以云应为始祖。”

  古应芬:

  字勃勤,亦作湘芹,广东省番禺市人(祖籍广东省梅县)。自小人私塾读书,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1906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升人专门部。1907年毕业归国后,历任广东法政学堂编纂、广东咨议局书记等职。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都督府成立,古应芬任省核计院院长,时琼崖民军叛变,出任琼崖绥靖处总办,平之。次年,“二次革命”起,古应芬与胡汉民、朱执信等起兵响应。中华革命军兴,往来于马来半岛和港澳间,任筹饷联络。1917年后任都督府秘书,随孙中山参加讨袁护法运动。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古应芬速归见孙中山于黄埔永丰舰,佐治军书。数月后,去香港筹饷,接济各地讨陈军,是驻港讨陈办事处成员,开展筹款和联络工作,与邓泽如等联合策动滇、桂、粤等联合驱逐陈炯明出广州。1923年2月,受孙中山命,任大本营江门办事处全权主任,组织力量讨伐沈鸿英;3月,任大本营法制局长,继后任元帅府大本营秘书长;8月,随大元帅孙中山东征陈炯明,撰有《孙大元帅东征日记》一卷。1924年9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兼军需总监。民国十四年(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古应芬当选为国府委员,仍兼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8月,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1926年1月,任中央监委委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古应芬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财政部部长,后任国民政府文官长。1931年回广州,策动粤桂军反蒋,任广州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广州非常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古应芬在职忠心努力,协助孙中山革命成功。时值南北统一,训政开始之际,他维系各方,关系重大。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政府明令褒扬,国葬如仪。

  古公亶父:

  即周太王。他父亲公叔祖类去世后,他即位继续从事后稷、公刘的事业,做了很多德义的事业,整个都邑的人都拥戴他。这时,薰育、戎、狄都来攻打他,为的是要获得财物,古公直父就给了他们;过了不久,又来攻打,这回却是为了要得到土地与人民。人民都愤怒了,想要对抗。古公却说:“人民拥立君主,是为了替他们谋福利。现在戎狄所以要攻击我,是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属于我和属于他们,那有什么差别呢!人民却要为了我的原因而战斗,那等于是杀了他们的父子以做他们的领袖,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就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渡过漆、沮二水,越过梁山,定居于歧山下。豳地整个地方的人,扶老携幼,全又归附古公于歧山下。其他的地方,风闻古公的仁爱,也多来归附他。到了这时候,古公就扬弃狄戎 的习俗,而营建城池宫室房屋,将人民分成几个邑落居住;又置职有专司的五官。于是人民都歌咏乐诗,颂扬他的德业。古公的长子名叫大伯,次子名虞仲;太姜又生了幼子季历,季历聚了大任,大姜、大任都是有贤德的妇人,因此季历与太任生下了昌,而有圣王的瑞应。古公说:“我们这一族应当有王者出现,这该是在昌吧!”长于太伯、次子虞仲晓得古公的意思,想要立季历继承他,以便将来传位给昌,于是两个人就逃到南蛮之地,学当地土著习俗,表示不再回中原,以此让位给季历。古公去世后,季历继立,就是公季,公季去世后,子昌继立,那就是西伯。后人尊号为文王。又追尊古公为大王。 古永锵 :优酷CEO,

  古戴恩 :

  诗人, 笔名金润河,1979年6月3日生,生肖羊,中国广东省梅州市人。作有一首15万行左右的长诗《跨越时空的情恋》,为中国诗人个体创作最长的诗歌之一,诗歌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反映中国的历史,另外,金润河的万行以上长诗还有《星球外传》等。另外,此人还创作有大量的短诗。

  古天乐(Louis Koo)

  著名演员;生日生肖:1970年10月21日(星期三)/戊狗;籍贯:广东省中山市。代表作《神雕侠侣》《宝贝计划》《一个好爸爸》等。

  古巨基(Leo Ku)

  香港粤语流行曲歌手、演员、主持人,籍贯广东茂名。他是粤语流行曲歌手中少数常用假音技巧的半实力半偶像派歌手。亦是2005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香港区火炬接力第八棒火炬手。

  古润金

  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古润金于195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第三代华裔,是马来西亚青年企业家,也是中、马两国颇具知名的慈善家,祖籍广东中山市。古润金在吉隆坡循人学校毕业后,便投身于创业兴家的社会大潮中。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拼搏,事业有成。

  现担任马来西亚中山会馆联合会会长、广肇联合总会副会长、雪隆中华大会堂理事、华人剧艺研究会副会长、华人艺人公会荣誉会长、香港中山社团联合会荣誉会长、中国企业家全国理事会理事、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工商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广东省希望工程民企基金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山市侨资企业协会会长、中山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中山市总商会副会长、中山市侨联会名誉主席、珠海市海外联谊会顾问、中国红十字总会名誉会员等多个职务。古润金于1994年到中国中山创立“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现已发展壮大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古润金以个人和完美公司的名义向社会各项慈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达9600多万元人民币,范围遍布希望工程、抗洪救灾、西部水窖、体育教育、敬老爱幼、扶危济困等等各方面。此举为他赢得了各方赞誉。

  古润金先生祖籍广东中山。古润金的祖父在20世纪初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靠着勤劳的双手,给人做苦力艰难度日。后来,古润金的父亲在此降生,成为马来西亚第二代华裔,一代最是贫困的华裔。1959年,古润金先生就诞生于这样一个贫困的华人家庭。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秉承了父母勤劳善良的优良传统,懂事很早。读小学时,为了减轻父母负担,他每天6点起床,7点之前就已将一大捆报纸,挨家挨户送到订户手中,挣几个铜板贴补家用。从书本上和父母的口中,他知道了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先生“天下为公”的博爱胸襟深深打动了他,由此培养了他对人生价值的孜孜追求和一颗慈爱众生的心。

  在马来西亚,古润金曾从事多项商业活动,涉及房地产、建筑、服务、金融、美容、健康日用品制造业等。经过十多年努力拼搏,现在已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颇具知名度的青年企业家,担任包括吉隆坡嘉沙特拉(上市公司,全世界最高建筑物——吉隆坡双峰塔承建商)、雪隆中山同乡会会长、马来西亚中山会馆联合会署理会长等十多家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董事及华人社团领袖职务。他热心公益事业,赞助了大型的反吸毒、反贩毒义演活动;在东南亚乃至港澳、台地区积极筹募资金、资料,兴建东南亚首座“孙中山纪念堂”,并亲自担任筹委会主席,既出钱、又出力;捐赠两台先进的洗肾机给马华洗肾中心……鉴于古润金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杰出成就,在公元2000年由马来西亚国家元首亲自颁发“太平局绅”(即太平绅士)于古润金先生,以彰显其对社会的突出贡献。

  此外,古姓名人还有:战国时赵有隐士古桑,北魏有吏部尚书古弼,宋代有潮州太守古革,明代有画家古其品……等。

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如智姓),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扩展资料: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也是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曹国、蔡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有近5000年历史。姬姓的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 ,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3]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华夏民族姓氏的起源。

姬姓名人有五帝中的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周朝始祖后稷、勾吴始祖泰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穆天子姬满、周平王姬宜臼,春秋霸主中的郑庄公姬寤生、晋文公姬重耳、吴王阖闾,以及神医扁鹊、法圣商鞅、燕昭王姬职、子产姬侨、禅宗二祖慧可、形意拳始祖姬际可、新中国前外交部长姬鹏飞等。

参考资料:

中国姓氏文化-

姬姓-

1、申联彬

申联彬:男,汉族,1950年3月生,山西省黎城县人,1969年10月参加工作,1970年4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山西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2、申泮文

申泮文:男,广东省从化县人,1916年9月生于吉林市。无机化学家、教育家、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曾任山西大学化学系主任,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3、申长雨

申长雨:中共党员,汉族,1963年6月出生,河南南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4、申包胥

申包胥(生卒年不详),风姓,包氏,名胥,因封于申邑,故称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孙,又称王孙包胥。华夏族,今湖北省京山市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5、申佳胤

申佳胤(1602—1644)明末官员,《明史》避雍正皇帝胤禛之名讳而作申佳允,申涵光之父。字孔嘉,又字浚源,号素园,北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属河北省邯郸市)人。

崇祯四年进士,历任知县、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南京国子监博士、大理寺评事、太仆寺丞等职。甲申之变,佳胤殉国死节,赠太仆寺少卿,谥节愍。入清,褒扬忠烈,赐谥端愍。有《申端愍公诗集》、《申端愍公文集》传世。

-申姓

  张姓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43个望族,为百家姓之首。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1999年我国在昆明举办世界博览会。世博会内立了《源于河南的姓氏》碑。其中,第三位便是“张姓源于濮阳”。根据中国科学院提供的资料,汇编的《河南·大姓的故乡》地图显示:当前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其中张姓、姚姓源于濮阳。根据1、 史实依据。2、文物遗址。3族谱记载。4 依据当代研究成果

  黄帝时代,今濮阳地区是华夏的炎黄部落和东方部落交接地区,黄帝不得不在此设重兵防守。于是,把长子玄嚣派到了古清河之畔的顿丘(今清丰县西南固城一带);把次子昌意派到了顿丘之北的昌乐(今南乐县西北吴村一带)。当代学者丘菊贤、杨东晨合著《中华都城要览》一书列表记载:“玄嚣邑于顿丘,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志·大事记》:“黄帝置南乐一带为其子昌意封地,在今境西北筑昌意城。”《明一统志》:“南乐县界有昌意城,黄帝之子昌意所筑。”当初,昌意城和黄帝史官、造字圣人仓颉部族的基地同在一地。(2)颛顼时代,帝丘(濮阳)是帝颛顼都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颛顼建都帝丘(今濮阳)。《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墟也,故为帝丘。”《竹书纪年》:“颛顼居濮。”《汉书·地理志》:“东郡濮阳故帝丘。”位于濮阳老城十字街中心的四牌楼坊,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初建时南匾“颛顼名都”,今东匾“颛顼遗都”。据考证,挥公幼年生活在其父玄嚣青阳氏封邑顿丘,年长在帝丘为颛顼辅臣,受封得姓于帝丘。青阳即在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这就证明张姓始祖挥就生长活动在今濮阳地区。2文物遗址。中华第一龙1987年在濮阳老城西水坡考古发现了“中华第一龙”,距今6400多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濮阳老城发现“中华第一龙”,说明龙祖、龙根在濮阳。“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点,向西约10公里是颛顼陵、帝喾陵,向东约1公里便是挥公墓古遗址。(2)颛顼陵和帝喾陵,今合称“二帝陵”,位于濮阳老城西约10公里。由于行政区划变动,其地今属内黄县梁庄乡。(3)挥公墓古遗址。帝丘(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方部落势力与黄帝部落势力的交接地区,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才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在蚩尤族北进之后,黄帝部落的经营重心也移向豫北冀南地区,故黄帝部落才能在涿鹿(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流域)大败蚩尤。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帝时,遂以濮阳为帝都,其后玄嚣之孙帝喾也以帝丘为都城,故《路史·国名纪丙》记载说:“濮阳,帝后所都,今澶之属县,所谓帝丘,有颛顼城”。颛顼、帝喾死后又都葬在濮阳。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幼年随其父玄嚣生活在濮阳,成人后辅佐其堂兄弟颛顼任弓正,工作在濮阳,张姓祖根就在濮阳。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之孙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濮阳。”

  “晋国张氏,这就说明,晋国的张氏,并不始于解张,而是周宣王卿士张仲的后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 。氏族略 。以字为氏》)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

  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 ,简称“弧”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 “张氏” 的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 “弓长张的张” 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与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 ,“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 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源流。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河南濮阳。濮阳,是中国张氏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 据《中华姓府》张纸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43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望族,超过了其他诸姓。周代的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分。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刘,也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张。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张姓的族大人众,也弃之原氏,择张而从。《魏志》上记有曹操的大将张辽,原来姓聂,后来改从张姓,《读史方舆纪要》也有“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的记载。这些均是例证。

  张氏族大支繁,其播迁情况也比较复杂。由于张姓遍布全国,张姓的望族遍及各地,这就使得张姓在数千年的繁衍和播迁中,有其十分复杂的特点,虽然每一地的张姓,都有各自的繁衍中心,但播迁的先祖和时间、路线,与其他姓氏大都有着共同的播迁先祖的情形不大一样。它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线,向不同的方向迁居的。

  !

姓氏是中华特有的文化传统,从姓氏之中,能看出一个人的家族传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能接触到很多稀奇古怪的姓,下面是我生活中见过或者听过的一些罕见姓氏。

1、芈姓

芈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姓,是周朝时楚国贵族的祖姓。楚国是炎帝姜姓一支,先祖以游牧为生,与羊关系密切。芈是楚王族的通姓,其后裔(例如屈原、白公胜、子兰等等)皆以芈为姓。

2、是姓

这个姓很少见。据记载,是姓的远祖为三国时的是仪。其实,是仪原本姓“氏”,因孔融嘲讽氏姓“民无上”,所以改氏姓为是姓。

3、侍姓

据称是项羽护卫的后裔。项羽自刎前,告诉侍卫们要改姓,以躲避追杀,侍卫们忠心耿耿,既然不能随霸王姓,干脆改为侍姓,以纪念他们是项羽的侍卫。

4、神姓

源自姜姓,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姓氏。神农氏裔榆罔(yú wǎng)失帝位,子孙遂以神为氏。

5、干姓

干姓,又写作邗姓,在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需要注意的是,在简体中文里乾和干都被合并到了“干”,但作姓氏的“干”,在繁体中文中也应和“天干地支”一样应写作“干”。 干姓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一为以国为姓。古代有干国,春秋时被吴国所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遂成干氏。其二认为出自子姓,比干之后,为避祸改姓。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干犨,他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名字中"干"字为姓,亦称干氏,成为干姓的一支。除此之外还有多种解释。

6、子姓

商朝帝王家族姓氏。随着历史发展,子姓派生出非常多的姓氏,但子姓本身现在已非常罕见了。

7、爱姓

“爱”作为一个姓氏,可读为huì,亦可读作ài。爱姓共有六处起源,早期主要活动在北方及西北地区,内迁后在山西形成望族。宋代以后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8、姬姓

上古八大姓之一,为皇帝之姓,也是周朝国姓。周朝时许多诸侯国也以之为国姓,姬姓可谓非常普遍。周朝和姬姓封国封邑灭亡之后,后人大都改封地为姓;唐朝时为避李隆基讳,绝大多数姓姬的人改姓周。如今,姬姓人总数已经不多。

9、姒姓

同样是上古八大姓之一,是大禹的姓,也是夏朝的国姓。现代姓姒的人非常稀少,姒姓成为一个濒危姓氏。姒字也成了一个不常见的汉字。

10、马服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他,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来,复姓马服逐渐演变为单姓马。

11、淳于

源于姜姓,出自周武王给炎帝后代姜姓淳于公的封地。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也姓淳于。后人不少改为单姓于,这个姓的族人也在减少。

12、蛇姓

上古时代,蛇被人尊崇,成为先民最早的姓氏之一。后来,蛇的地位不再显赫,甚至逐渐成为人们恐惧、厌恶的对象,许多蛇姓人纷纷改姓,不再姓蛇。于是,蛇姓变为一个濒危姓氏。

13、死姓

由北魏时期鲜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但因为“死”字在汉语中意义非常不吉,所以姓死的人数不断减少,现仅存千余人。

14、微生

微生姓出自姬姓,是鲁国公族后代。据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一大夫叫微生高,是孔子的弟子。据说还有一位隐士,名字叫微生亩。

15、羊舌

据古书《尚友录》和《元和姓纂》里说,羊舌姓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那时晋国有一位晋靖侯。晋靖侯本来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后代,而他的子孙中有一人被封于羊舌邑,于是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了。

16、风姓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伏羲和女娲都姓“风”。但现在风姓人已经不常见了,许多古代风姓人改姓任、程、凌、包、伏等。

17、操姓 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的操氏历史人物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操师乞。 操氏来源以前流传两种说法:来源于官位,出自殷朝君主盘庚给大夫所封官职,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后代,属于以职业技能名称为氏;经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的研究成果表明操姓是曹操后裔或曹操谪孙改曹姓操的说法不对。

18、公姓 源出有四:常用的说法是出自姬姓,起源于上古,以爵号为氏。上古周朝时,鲁国郡主鲁定公,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衍,一个叫为,都封为公爵,时人称之为公衍、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代就以祖上爵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公。 19、滑姓

《庄子》载:“滑稽后车,黄帝臣。”所以,滑姓很早之前就有了。周朝周公旦有后代被封在滑国,国灭后,滑国后代便以故国名为姓。

20、国姓

在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据《元和姓纂》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公孙侨字子产,在郑国执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称国氏。

蔡 邕: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通经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词赋,又工隶书,曾创“飞白”书,且善画,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

蔡 伦:桂阳(今湖南省郴州)人,东汉宦官,改进了造纸术,他总结西汉以来用汀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创造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造纸之法。时称蔡侯纸。被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蔡 襄: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北宋时杰出书法家,工书善画,其楷、行、草书皆具特色,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录》、《荔枝谱》等。

蔡 锷:湖南省邵阳人,自幼聪明好学,立志献身我国民族事业,早年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为我国的共和事业奉献了终生。

蔡 畅:湖南省双丰人,我国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党员,早年积极参加民主救国运动,历任全国妇联主席、中央政府委员、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陈留圉人,蔡邕之女,东汉时著名女诗人,她天生丽质,博学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称。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户晓,作品《胡茄十八拍》尤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阳人,南宋著名理学家,自幼学习孔孟和“二程”理学,博学而聪悟,在理学、易学与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详说》、《皇极经世》、《八图阵》传世。

蔡元培:浙江省绍兴人,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积极倡导科教育人,实行先进办学方针,提倡民主、科学,曾先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司法部长等职。

蔡和森:湖南省双丰人,中国***早期卓越***之一,早年积极倡导并参加革命运动,历任我党重要职务,后因被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

蔡廷锴:广东省罗定县龙岩乡人,著名的爱国将领,早年从军,积极投入革命斗争事业,曾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中奋勇抗击日军进攻,给予其沉重打击,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蔡锡勇:清末洋务派。他受张之洞之命,创办湖北炮厂,织布局 ,马鞍山煤矿局等。并精通速记术,将速记应用于翻译,是中国速记的创始人。

一、姓氏源流原(Yuá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孙原轸之后,以国(邑)名为氏。据《姓氏急就篇》载,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古称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贯,建立原国。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经注》说:“辽山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流亡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原轸其后世子孙以国(邑)名“原”为姓,称为原氏,遂形成原姓。得姓始祖:先轸(?-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杰出的军事将领。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先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帅职衔,又有元帅实绩的著名统帅。论才干,他既有军事家的韬略又有政治家的头脑;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且他的谋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义或理论价值。论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驯,却耿正忠诚,是一位不惮以身殉义的丈夫。据《英贤传》载,周文王之子封于原建立原国(原国初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国君称原伯,原伯后裔有原伯姓。又据《姓氏急救篇》云,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济源),为伯爵称原伯,后为晋国所灭,原伯子封于先轸,号称原轸,其后有原姓。故原氏后人奉先轸为原姓的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缺)原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朝,建立西周。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伯爵),史称原伯贯,受封于原国(古称轵邑,今为河南济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先是卿大夫。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原为氏。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国人跟愚公一样坚韧不屈,说:“晋(山西)人想霸占我们,咱不干”。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约定三天为期。过了三天还没打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军官们请求等一下,说:“原国就要投降了”。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终于离开了。没走多远,原国人听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动撤军,哪儿找这么好的守信用的国君啊。原人感动得赶紧下城,把晋文公接进城里。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河南省济源市,在温县西北60公里处,有原社、原庄等遗址村名。据《济源志》云,为春秋是原国所在地。《温县志》云,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师勤王,夏四月在温败太叔带,襄王将温、州、原、向等四邑赐给晋国,说明此时原国被晋文公所灭。“温”邑即今温县西部、孟州市东部,“州”即今温县的赵堡镇、武德镇、武陟县的西陶镇、大虹桥乡,“原”即济源市北部,“向”即济源市南部。据《济源志》载,西周武王封弟原叔为原国,为苏忿生苏国之邑。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宣王封仲山甫为樊侯即樊国。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皇父孔圣作都于向为向国。这说明今河南济源市,周初武王时此地封弟原叔称原国,宣王时赐此地给仲山甫为樊国,幽王时又把此地给皇父孔圣为向国。所以,济源周时有原、樊、向之称。春秋时晋文公灭原邑时,在王屋山封门口(古称轵关),晋军与原军打了几天几夜,后围邑城原国降晋。此时,原国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温地的邢丘处(今北平皋村),他们不忘祖先和国家以原为氏,落户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汉初改名平皋)。由此可知,原国人虽以国(邑)为氏,但却是在温地开始姓原的。温县邢丘(今北平皋)可为原氏祖地,今住着原氏族人数千人,有原氏宗祠,海内外原氏多来此寻根(余略)。原姓望居济源悬(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济源县)。三、历史名人原轸:又称先轸,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据说好学不倦,熟读《诗经》,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当然入选十大儒将之列。原宪:字子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是孔门中的一个贤者,以安贫乐道而著称。他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曾当过孔子家的总管,但不贪财,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据《论语·雍也》记载:“原宪(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又据《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在草泽中。子贡相互,而结驷连骑来到原宪居住的穷僻之地,过谢原宪。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贫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为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不免感到惭槐,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显然,原宪不愿出仕,甘于贫困,并自认队为这种近乎怪异的行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据此,原宪不仅合乎韩非的批评原则,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获得大名,成为当时甚有影响力的学术派别。原壤: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之故旧。孔子骂人也真不少。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说:“那些饭桶,算什么!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骂了不足,还举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论语·宪问篇》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称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译:原壤采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评他说:“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长大后没有出息,现在老了,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说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头子打原老头子,这是发飙,不是体罚。原复:唐代人,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四、郡望堂号济源县:周朝原地、轵地,汉于此置轵、波、沁水三县,均属河内郡。轵在今济源治所甫,波在轵东,沁水在波北,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后三县先后废,隋开皇间析轵县置济源县,属怀州。而轵县亦省人河内县,唐初复置轵县,旋省入济源,昔三县分立之局卒形成一统。后济源之隶属关系多有变动,于元初曾一度改置原州,寻复称济源,至今不变。 ============================================================ 原姓宗祠通用对联〖原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冀州贤吏;泗水圣徒。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 ----------------------------------------------------------------- 〖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泗水圣徒,虽贫非病;冀州贤吏,有政皆兴。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孔子弟子,为鲁国泗水人。下联典指唐代人原复,为冀州刺史,政兴令举,境内肃然。

除了《百家姓》还有哪些和姓氏相关的古籍

   现在研究姓氏,主要依赖的就是本姓氏的族谱,族谱中涉及的姓氏知识,包括源流、郡望堂号、始祖、迁徙等都是比较丰富详细的。但是从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