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免费的旅游景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有哪些免费的旅游景点?,第1张

鹤壁免费的33个景点有:花窝遗址、青岩石窟、五岩寺石窟、朝阳山景区、浚县龙洞、荆轲冢、凉马台遗址、石佛寺造像碑、牛家大院、西掌村传统民居、石老公村传统民居、淇水关古道、肥泉村张家大院、王家汕村传统民居、中共卫西工委旧址、淇县干庄遗址、鹤壁刘庄遗址、大怀山古建筑群、常仙甫故居、浚县恩荣坊、陈婆造心经浮图、浚县天宁寺、陇西尹公浮屠、前嘴石窟、纣干墓、郡马楼、淇河诗园、摘星台公园(摘星台景区)、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卫国故城、浚县阳明书院、浚县兴国寺、九门相照。

1、花窝遗址。

花窝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花窝遗址是一处远远早于殷商晚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遗址。

2、青岩石窟。

青岩石窟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青岩石窟亦称青岩绝石窟,背靠悬崖峭壁,面临淇水碧波,山水相映,景色宜人。

3、五岩寺石窟。

东魏石窟位于五岩山南麓的崖壁上。石窟依山势由东向西分五区开凿,共有佛龛41个、造像154尊、护法狮子24对。

4、朝阳山景区。

河南省朝阳山地处淇县城西北的太行山东麓,是淇县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5、浚县龙洞。

又名西阳明洞,在大伾山东丰泽庙内,座西向东。面阔三间,门额横书龙洞。

鹤壁

鹤壁是河南省省辖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北距首都北京475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10公里。

匈奴不是大禹后裔,匈奴王族是大禹后裔。不只是司马迁这么说,匈奴人自己就这么说。司马迁绝不是为了什么大一统才提出都是炎黄子孙之类的话的当时没有这个概念。匈奴还在汉朝也有匈奴人对于匈奴的民族源流怎么可能不去问匈奴人?蒙古和满族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未看过这方面记载。

仅仅以统治者的血缘来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不是很荒谬吗?匈奴人又何曾有什么兴致来跟汉朝计较血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古就兴“远人来服”,后世才有宗藩关系之朝贡。按司马迁记载,在黄帝之前,已有数代天下之主。但即便有某某出自戎狄,又如何?若非这片大江东去的中土之地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的大熔炉,我们又怎么可能会被西方视作一个早熟的文明。

匈的古读音与夏应该相似,匈人就是夏人的一部分。匈奴是汉代之后对北奔之夏遗民的一种蔑称,所以匈人就是夏人。太史公和班固记录的过段历史的出处是源自匈奴人自己,毕竟他们那个时代与匈奴贵族和知识阶层的往来是非常频繁的。

夏桀的一个儿子和众妾有多强大的生育能力,能繁衍出众多的匈奴部族吗?匈奴的主体决非夏的遗民。自古以来,凡是与中原华夏发生过冲突的西、北部的众多游牧部落,都是没有文字、没有姓氏、没有各自族史记载的,但他们都曾经自称自己是五帝的后人,仅为一时的附会来作为入主中原的借口而已。

甲骨文记载,成汤是河南商丘人,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因夏桀暴戾,而成汤反其道而行,施仁政轻徭役,使得百姓归附,这段记载证明不管是成汤还是归附他的百姓都是夏人,而成汤推翻夏桀后逃亡的只是夏桀的妻妾子女,并不包括其他人,这些人在逃亡中能否活下来都是很大的问题,就算他们活下来也不可能跑到西伯利亚去,逃跑的方向必定是陕甘一带,匈奴、山戎、鲜卑说法都是汉朝时对那些不服皇朝统治的边境上的势力的贬称,真正的匈奴是西伯利亚的白种人。

从现代的中国版图范围内看,从黄帝、炎帝、蚩尤开始,及在尧舜禹时代,就分布着千万个群居部落,各自有各自的“地盘”,但这些部落之间存在怎样的血缘关系呢?谁也说不清。如果搞清楚了,那人类的起源也就弄明白了。但有一点,从生物遗传学看,只要是同一物种,有着共同的生物特征(比如人类的黄肤黑发黑睛),那就肯定存在着遗传近亲。这些部落,跟现在的生物群体一样,为了生存空间为了争夺生存资源,也是在不停的攻防争斗。生存环境好(比如气候、食物等)的群体,其自然衍生就快,群体力量发展就快,就能慢慢侵占周边部落,至于谁是谁的遗民,谁也搞不清。

匈奴成长发展在阴山、狼山、夏人尚黑、匈奴尚黑、司马迁见过匈奴如果是外族肯定有所描述、北匈奴征伐欧卅、罗马帝国使者、介绍上帝之鞭、阿提拉、普利斯库斯说、`黑黑的脸、头不象头、目如小孔、肩膀很宽、没有须、身材矮小、典型的东北亚人种、太史公不会有误。

在原始社会有很多族群,南方族群逐渐形成了农耕文明,北方族群形成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的族群逐渐合并形成了部落,再合并形成了国家,即夏商周等,而游牧文明的族群则形成了部落,然后是部落联盟,即匈奴,而非国家。其实都是中国人,只不过文明形成的过程改变了,匈奴之后的鲜卑,乌桓,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其实都是匈奴的后裔或分支,只不过是风俗习惯或名字改变了而已。

比如鲜卑就是一部分战败的匈奴人跑到了今天东北地区的鲜卑山地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明,而他们的名字鲜卑是汉人给他起的,因为当时他们没有文字,前人死亡之后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来历,当他们逐渐强大后汉人根据他们的活动地区给他们命名,蒙古也是一个部落的名字,当然在他们的发展中会不断地跟来自西方或更北或中亚的人通婚融合等。其实现在己经没有血统纯正的汉人了,几乎所有的汉人都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基因,几千年的战争,双方的战俘,通婚,少数民族的内迁和他们对汉文明的羡慕崇拜而自己主动融入等形成了独有的中华文明。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文化认同而不分血统或国家。

夏如果存在,疆域只是河南大部加上山西南部一部分,诸夏当时是指构成夏的部落。夏只是个部落邦联,组织结构松散。历史是进步的,尧舜时代的部落共主,到夏的松散邦联,再到商前期不稳定时的兄终弟及,到中后期政权稳定后的父死子继,再到周前期东六师西五师的强大中央军队。你看!这是一个正常的历史承继。所以夏不是个强大的中央王朝,从史书上看,被内部部落首领夺权也不是个例,这是个正常的王朝吗?所以就是有夏,他也不会太强大。通过史学家与人口学家推论,当时中国所有的人口数量,大家一致决定治黄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人口数量严重不足。

大禹治水,治理的只可能是汾河或洛河中的一条,这在当时也是举国之力了!虽然不向你想象中的神话般,可也是非常非常厉害了!后人可能也觉治全国洪水也有点扯,就神话了,什么龙呀神呀的出场了!要不后代人口上来了,治个黄河也是三天两头被冲垮,也太无能了不是!所以看书不能只看你想看的地方,也得结合现状不是! 以前看到过一个老教授写过的文章,他认为夏先祖从中亚迁移过来的,被商打败后,一部分又从山西北上沿河套陇西又迁移了回去。他从考古挖掘,坟里人种分析,以及史书对所迁移部落名称的各种转变分析,龟兹及大夏以及大月氏就是夏迁移回去的一路建立的政权。

匈奴和汉族是有语言障碍的,一个是阿尔泰语系,一个是汉藏语系。当然同属黄种人,血缘上是有亲近关系的,不过分化的比较早。藏族,羌族是与汉族有非常亲近的血统关系的,比匈奴(蒙古)要近。

司马迁史记说匈奴夏朝后裔,肯定是司马迁查阅无数古籍,因为匈奴很多贵族在汉朝为官生活。而且匈奴外貌长相与当时的汉人差别不大都是黄种人。司马迁记录匈奴是夏朝后裔是属实的。现在没有太多古籍查阅是因为经过两千多年古籍都已经毁坏殆尽,清朝编撰四库全书就毁坏古籍百万册。

汉朝有匈奴王子及其他匈奴人,如与汉人容貌大异,无论巜史记》《汉书》还是其它著述一定会有描述,上溯到战国时与匈奴有交战的秦丶赵丶燕等列国都对匈奴人不作异样描述,可见匈奴人的相貌和华夏族无异。司马迁对匈奴人来源的记述是正确的。

黄帝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跟后来的蒙古帝国差不多,黄帝的血缘谱系,可以参照蒙古帝国,四大汗国的最高统治者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但汗国内的绝大部分臣民,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匈奴即便是夏后氏之苗裔,可能是统治者是直系后代,绝大多数的追随者并不是夏后氏的直系后代。

黄帝族群于5000年左右从关中向北进入陕北,在4500—4300年间南下统一天下,并在石峁建都城。夏启以大禹治水发展的中原、淮河势力与陕北及陶寺五帝宗亲势力争权造成联盟分裂,这时候黄帝脉系在陕北的一些支系就与中原开始脱离,商代夏后又有一些支系脱离中原游弋于北方草原。

应该是以前夏朝的遗民,难道那些匈奴在那个冰天雪地地方从天上掉下来的,毕竟匈奴离中原很近,人们看到历史应该以客观和尊重历史的心态来正视历史,而不是以一种感情或者其他的方式来否定窜改历史,这就是理性,就像俄罗斯应该接受蒙古人是俄罗斯的祖先一样,既然是祖先就不应该有羞耻感,呵呵,咱们汉人本来就被成吉思汗统治过,所以内蒙古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如果在这里有人还有牢骚,说蒙古人统治过我们,那现在内蒙古在中国的版图上存在就有问题。

夏后,是夏朝君王。氏,可当族属讲。首先搞清荑帝,自古有龙生九子之说,其实是黄帝作为盟主拥有九个联邦,每邦各有图腾,群推黄帝为君父。这从突厥人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或父汗中能窥见一斑。黄帝陵数千年来被不同族别的中华民众祭拜,来由如前。只有白彦虎声言欲毁黄陵,遭到举国诛讨。不必过分纠结基因学。

文字没有普及时,人们口口相传的事情往往是真实的,现在证明了的不少少数民族口口相传的事情,在古籍中都能对应上,这些少数民族同胞没有接触过古籍,他人,更不认识古汉语文字,所以司马迁听说的口口相传的事情真实性几乎是百分之百,毕竟司马迁距远古比我们近两千多年。

祁山堡 位于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是三国时蜀汉承相诸葛亮统帅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扎营之地,因而闻名于世。“祁山暮雨”为礼县八景之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祁山堡为宽阔秤地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蜀汉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率师第一次出祁山攻魏,街亭一战,蜀军溃败,挥泪斩马谡。建兴九年(231)又二次出兵祁山,在上邽(今天水),卤城(今盐官)等地与魏兵周旋,于木门道射杀魏将张郃,终还祁山堡。后人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堡内建诸葛武侯祠。相传城堡始建于西汉,今城垣遗迹清晰可见。武侯祠始建于南北朝,现存殿宇多系清代重建,分三殿三院,有房20余间,系硬山顶土木结构。殿内有孔明、关羽等人塑像,有壁画、匾额、楹联、碑刻数十方,形态生动,字迹劲秀,概述了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业。游人身临其境,古趣盎然。 礼县文庙大殿 在县城东街县政府招待所中院。据《秦州新志》记载:“文庙初建城东锦屏山麓,后迁县南之西关,顺治十三年(1656)署县事欧阳瑊改迁兹地,后经康熙年间、乾隆四年(1739)、道光十九年(1839)先后重修,”原以大殿为中心,有棂星门、魁星阁、乡贤祠、名宦祠等群体建筑,规模宠敞,计有3院,房屋40余间。1958年由县政府招待所占用后,逐年拆除改为新型建筑。现仅存大殿一座,面阔五间,长期2米,进深四间,宽大7米。重檐歇山顶,上复琉璃筒瓦,正脊两端施龙吻,中置麒麟火球,看面饰二龙戏珠浮雕。垂脊、戗脊饰云雷、卷草纹,玲珑秀丽。梁架结构为十架椽,身内双槽,六椽栿前后乳筏扎牵用五柱,柱子排列规整。檐柱与老檐柱之间以穿插 枋加固。上层檐下斗拱为单拱三踩单下昂,下层檐下斗拱为重拱五踩二下昂,该殿除门窗改换外,其余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维修后辟为文物陈列馆。卤城古盐井 在礼县城东30公里的盐官镇。汉代置盐官,三国时称卤城。因盛产食盐而驰名。诸葛亮率师伐魏,兵出祁山时,在卤城做过粮仓;郦道元称盐官食盐“相承营盐不辍,味与海盐同”;杜甫入蜀经盐官有吟咏《盐井》诗;吴璘抗金于兹地,设地网、筑二连城。现存有古城垣两段,约长50米,宽7米,高3至5米,古盐井一口、井院中的盐神庙尚有硬山顶式正殿三间,内有盐神塑像;制盐工具全套,有关盐井的碑刻,匾额,典籍和书画多种。其中,明嘉靖丁未年(1547)《重修盐官镇盐井碑记》,清代无名氏撰写的《盐泉赋》,民国时《甘肃盐法志略》等文献,对进一步研究卤城及盐井历史,具有较高的参与价值。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 位于礼县县城南郊农田里。碑刻建于元代仁宗延佑三年(1316),为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奉敕撰文,赵孟頫奉敕书丹并篆额。碑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外观雄浑,整体宏丽。碑首高13米,顶拱形,上雕六龙盘踞左右,威丽壮观,面额书“敕赐雍古氏家庙碑”八字。碑身高2米,宽13米,厚042米。正面四周阴刻串枝莲纹,中间刻文皆为楷书,右起竖列33行,行64字,共1230多字(个别字损)。书体用笔圆润,骨力内藏。龟趺长2米,宽13米,外露02米。碑文记载了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三代六英,为创立元朝所建的丰功伟绩。因赵世延其先世为雍古族人,故称“雍古氏家庙碑”。此碑对研究元蒙历史和书法艺术有较高价值。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新建了保护碑亭。王仁裕神道碑 在礼县城西南15公里的石桥乡斩龙村。碑外观高大雄浑,碑文书法苍劲秀丽,刻工精细巧娴,是研究五代史和宋代书法艺术的珍贵石刻。由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组成。通高305米,宽114米,厚04米。碑首拱形顶,上覆六龙盘踞,威武壮观。碑额篆书“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九字。碑面两边阴刻缠枝牡丹与石榴花纹。碑面中间阴刻楷书碑文,自右向左竖列36行,行71字,共2500余字,主要介绍了王仁裕的家世及生平事迹。王仁裕为天水人,五代周兵部尚书,工文祠,其门生多为一时名公。碑建于北宋雍熙三年(986年),门生李昉撰文,“天水江得山刻”。1983年在王仁裕神道碑附近又出土王仁裕墓志铭。同列为现级文物保护单位。寨子里遗址 在礼县城西南10公里的高寺头村,是西汉水上游一个较为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1947年至1988年,经过多次考察,发现有灰层、灰坑、灶址、房址等遗址。地表遗有较多的陶片,历年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出土。石器有斧、锛、凿、刀、铲、磨棒、磨盘、箭头和纺轮;骨器有骨针和鱼钩;陶器有钵、盆、碗、壶、瓮、罐、瓶等。陶器底部多有席纹和布纹,细泥陶器上多施红底黑花彩绘,有几何纹及动植物形象。装饰品有骨笄、石璜、兽牙、石珠、陶环和各种佩饰。从器形和纹饰可以认定为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类型。为进一步探讨这一区域的开发时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6年初冬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其资料正在整理。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坪遗址 位于礼县城南50公里的雷坝乡蒲陈村,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1976年农田基建中出土陶器数十件,铜鐎斗一件,人骨数十具。陶器有双马鞍口罐、单耳罐、双耳瓶口罐、扁腹罐、鼓腹罐、高领罐、圆腹罐及盆、豆、簋、鬲等。泥质有夹粗砂陶与细砂陶两种。陶胎大部分为褐色,表面色泽不匀,多为褐、灰、黑相杂。全部陶器有褐、橙、黄、灰、黑色多种。陶器皆为手制,以素面为主,也有彩绘、附加堆饰,刻划纹、镂空等形式;此外还有刻划符号,多饰于双马鞍口、豆、鬲和罐类的颈部。属寺洼文化安国类型,对研究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中游先民生活具有重要价值。郑家磨遗址 在礼县盐关镇中川村境内,西距县城约35公里。遗址位于茅水河西岸的第一台地里。东近上磨村,西临下磨村,天水至礼县公路由该遗址南边穿过。1947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1958年以来,省、地、县进行过多次复查。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文化层厚05—1米不等。地面及断崖上均暴露有仰韶文化的陶、石、骨器等遗存,经鉴定为半坡和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面积较大,遗存丰富,保存尚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沟坪遗址 位于礼县石桥乡圣泉村境内,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5—28米,历年有陶、石、骨器出土。陶器有夹沙、泥制两种,有灰、褐、红、黄等色,纹饰有绳纹、旋纹、附加堆纹,彩陶为红陶黑彩,有勾叶圆点纹、网纹、鲵鱼纹等。地面散布陶片较多,器形有钵、盆、罐、瓶等等。出土完整器物有变体鲵鱼彩陶瓶一件,高44厘米,口径9厘米,侈口、平唇、细高直颈、圆肩、深斜腹、平底、腹中附双鼻耳,颈间绘二横线与数点,肩绘弧线三角和似双角样图案,腹绘双变体鲵鱼纹,弧线勾叶圆点纹。该遗址遗存比较丰富,多属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石岭下类型,周代遗存次之。1947年裴文中首次发现,196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寺头遗址 位于礼县石桥乡高寺村境内,遗址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约200米,文化层厚达4米以上,断崖上暴露有灰层、灰坑、灶址、居住面等遗迹,地表遗有大量夹沙、泥质、细泥质的灰、红、橙**陶片。纹饰有细绳纹、彩绘等。器形有尖底瓶、卷沿盆、碗等。另外还有石刀、石斧、陶纺轮、骨锥、骨鱼钩等生产工具。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等类型。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始社会女头塑像 1964年礼县高寺头村出土,属仰韶文化遗物。残高125厘米,宽85厘米,陶色橙黄,五官部分用堆塑与镂空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双目深沉,嘴唇微启,以极为洗练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母系氏族公社繁盛时期的少女形象,为原始人像杰作。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已纳入《中国美术辞典》。

以下属于甘肃古文化遗址的有()

A辛店文化遗址

B秦安大地湾遗址

C马家窑文化遗址

D陇西西河滩西周遗址

正确答案:辛店文化遗址,秦安大地湾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陇西西河滩西周遗址

陇西县保昌楼

陇西县陇西文峰塔

陇西县李家龙宫遗址

陇西县陇西威远楼

陇西县陇西堂

陇西县李家龙宫

陇西县仁寿山森林公园

市内观光 |滨河公园|滨河路城雕群|中山桥|水车园|甘肃省博物馆|五泉山公园| |白塔山公园|兰山公园|儿童公园|仁寿山公园|雁滩公园|官滩沟|徐家山森林园| | 天斧沙宫|石佛沟风景区|关山森林公园|白云观|金天观|白衣寺塔|西关清真寺| | 兰州八路军办事处|邓家花园| 郊县旅游 |兴隆山|吐鲁沟|连城鲁土司衙门|引大入秦工程| 周边地区旅游·临夏/夏河旅游 |拉卜愣寺|桑科草原|贡唐宝塔|刘家峡水电站|炳灵寺石窟|临夏莲花山|临夏松鸣岩|临夏红园|东宫馆|南关清真大寺|临夏大拱北| 周边地区旅游·漳县旅游 |遮阳山森林公园|贵清山森林公园| 周边地区旅游·渭源旅游 |灞陵桥|首阳山·天井峡|莲峰山|太白山| 周边地区旅游·陇西旅游 |李家龙宫遗址·陇西堂|

老子文化园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学派创始人。据史料考证,老子晚年出函谷关, 向西来到陇西郡,在岳麓山凤台(今临洮岳麓超然台)飞升而去。

老子的曾孙叫李昙,李昙的儿子叫李崇。李崇“建功北狄道讨西羌”,“受封南郑家素昌

临洮县

(狄道)”,在秦时曾任陇西郡守,驻防郡治狄道(今临洮)。李崇就是为后世所称颂的李氏陇西房始祖。这样,从老子西行飞升临洮,到老子九世孙李崇以后,就开始有了“陇西房”李氏,即“陇西李氏”。

水泉山庄

水泉山庄位于临洮县城北40公里,距兰州市40公里、兰临高速公路安家咀出口7公里,濒洮河而建。

战国秦长城遗址

秦长城起始首于临洮城北15公里处的三十墩南坪的望儿嘴,绵延起伏于沿川子、塔湾、东廿铺、窑店等8个乡界,穿越长度45公里。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水泉山庄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坐落在临洮城南3公里的洮阳镇旭东村紫云山,其山峰属岳麓山山系,是国家AA级临洮县岳麓山森林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西湖水上公园

西湖水上公园地处县城西,洮水之滨,是临洮县著名的“洮阳八景”之一。

临洮县博物馆

临洮县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博物馆前身为1941年成立的民众教育馆,1949年,民众教育馆更名为人民文化教育馆,兼管文物工作。1957年临洮县博物馆成立,专管文物工作,馆址设在岳麓山东岩寺内。1958年县博物馆与与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合并,统称为临洮县文化馆。1981年县博物馆建制恢复,隶属县文化局,馆址仍设东岩寺内。

  陇西在古代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六盘山)以西的地方。又称陇右(古人以西为右),陇右在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秦穆公用由余之谋称霸西戎,今天甘肃省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陇西郡是甘肃最早的行政建制。

  陇西概况

  总述: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山川雄壮,风光迷人。千年郡州治所,文化积淀深厚。古城中心坐落着建于宋代的威远楼,雄伟壮观,尽显千古雄风。“天下李氏出陇西”,陇西是李氏发祥、发迹、成长、繁衍、迁播之地,是天下李氏的“郡望”故里。陇西堂、李家龙宫等古迹闻名遐迩,是中华人文历史的精粹。世纪初,中医兴起,药材产业方兴未艾,现代化中等城市规模初具。

  细述: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定西市安定区,东经10461,北纬3498 ,东西宽52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面积,人口50万人。辖10个镇,15个乡,280个村,24个居委会,1670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回等12个民族。全县已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农村贫困面下降到28%,3个村达到小康标准。

  陇西又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她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甘肃省最早的省会。 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古建筑威远楼雄居城市中心,声闻四达;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仁寿山亭台楼榭,风景秀丽,视野开阔,可翘望陇西全城。

  陇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东达古都西安,西临省会兰州,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宝兰二线横跨境内,定陇公路建成使用,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多条国、省公路与铁路在“旱码头”文峰镇交汇,成为连结周边数十个市州县的交通枢纽。

  秦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陇西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还一度成为甘肃省最早的省会,是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天下李氏源于陇西,历代英才辈出,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分别于1994年、1997和2000年成功举办了“陇西李氏文化全国研讨会”、“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观光节”和“陇西李氏文化第二次全国研讨会暨西部大开发陇西经贸洽谈会”。凭借丰厚的历史文化,陇西逐渐成为凝聚中华文化的重点城市。

  中国药都-千年药乡

  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文峰、首阳两大药材市场年交易达10万吨以上,交易额超过5亿元。上海考察团在认真考察了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后,将陇西县作为上海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分别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召开了中国定西中药产业发展大会,影响强烈。

  历史文化

  仰韶文化、齐家文化

  近期在陇西北山发现大量远古遗迹,充分证明陇西很早之前就有人类定居。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的代表,在渭河流域,尤其在甘谷、武山、陇西、渭源的渭河上游两岸,散布很广,比较集中。在陇西地区,沿渭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保存了许多 仰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从西到东,包括首阳镇的头山文化遗址、昌谷乡的梁家坪文化遗址、巩昌镇的张家坪文化遗址、文峰镇的暖泉山文化遗址等十多处。

  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遗物丰富。有石器如石刀、石斧.石镞、石杵等;骨器有骨刀、骨针等。出土的陶器最多,如陶刀、陶环、陶纺轮、陶器皿等。陶器多属粗陶,其中彩陶表面红色,表里磨光,并有彩绘,如弧线三角纹、口沿单线纹等。尤其是尖底瓶的彩陶更为光彩夺目,造型独特优美,纹饰严谨,具有流畅感,充分体现了仰韶文化的风格和特征,它是彩陶中的瑰宝。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另一类型的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和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在甘肃境内的渭河流域分布较广。陇西地区发同有二十几处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北两岸的黄土台地上,包括首阳乡韩家坪、梅家咀,菜子乡沙家庄、牟家台子,巩昌镇周家庄,南安乡唐家坪,云田乡红上沟,文峰镇营盘坪。堡子坪等文化遗址。

  打开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就无法回避随处可见的“陇西”二字。因为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上游,是华夏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两千多年厚重的人文历史。

  今陇西县古称襄武,一度为省会。 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肃军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陇西,陇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大军政文化重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宣传,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和概念,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应对它历史文化的宣传影响到这样的程度,这是一种遗憾。“陇西”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北京大学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战国地图)。我认为甘肃如果放弃陇西,就等于放弃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称和历史名人,来衬托说明甘肃悠久人文历史的丰厚资源,因为陇西是甘肃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历史上有过阶段性辉煌,或者有与陇西并驾齐驱的时段,但其长久性和总体份量都不如陇西。就前面所列历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记载在“陇西”名下,陇西就是历史上陇西郡的所在地。陇西不光在甘肃就其全国而言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为数不多的典范地名之一,它承载着民族千古以来的典籍文化。搬开中国浩瀚的文化史典,就无法回避四处可见的陇西(陇西郡、陇西成纪、渭州、巩昌府、巩昌总帅府、巩昌布政使司),因为陇西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发祥地的首要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

  一个地名,被国库典籍不停的载扬三、四千年,又与典型的帝王、文化名人贯为一体,这本身就具有丰厚的历史份量和灿烂的文化光辉,目前在甘肃,很难找到另有两个什么字比陇西更具有甘肃历史文眀的代表性。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地名,已经就是被历史塑造了几千年形成的聚焦点,历史从这里走来,人们从这里认知,这个地名就应当是串结甘肃历史文化的中心线,这一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无法更改的,甘肃的宣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这个轴心线。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范围地点(当然也可加以小域及变迁的说明),应当沿着有代表性的地域和历史记载的惯例,小局部的名人名事之争应服从大的全局。陇西是一个历史大地域的代名词,不能只看现在地域机构的一时划分而过于偏废,对陇西的宣传,其历史事件人物必定得超出现陇西县县区范围,而应当进入历史上陇西郡和巩昌府的地域范围,这是符合历史的。在其秦汉以前,陇西郡就包括有:兰州、天水、陇南、秦安,而甘肃历史文化主要起源于秦汉前期,应当看到陇西是个历史地域和历史概念,而不能单纯割裂的看作是现在的陇西县,陇西就是历史至今的“陇中”,“陇上”,甘肃的简称“陇”,都是从陇西的历史文化地域而来的,现在这个历史地域已经只剩下一个县的地盘了,陇西快要在甘肃消失了。只有陇西机务段强大的电力机车,拖挂着区区车箱,五十一年来每日来回行进在兰州与天水之间这六百里热土,同时在默默地向全国无数过境这里的人们诉说,这块被忘缺的六百里热土她在华夏历史中的光环和至今被覆盖着的焦人的文化味。陇西是一个相对历史文化的地域概念,比如李白被典籍较统一的记载为陇西成纪人,李世民祖上陇西人,如果再划分小域,把李白、李世民改成秦安人或临洮人,那四川江油“李白故里”的“陇西院”,陇西县的李氏祠堂“陇西堂”就得改成“秦安院”、“临洮堂”。由此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栏目片头中的“陇西堂”也得由此取消或者更名,同时千千万万侨居海外的李氏后裔也得弃用‘陇西’的一惯叫法,这样做是要闹出国际笑话的。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设立陇西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置陇西郡,到公元1669年前历来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第一大军事、文化重镇。一直在陇右行使中央政权下的一二级军政权地。陇西郡初期辖地为现兰州市、定西地区、天水市、陇南地区之总和,后因辖地太大,先后从中分割,成立了天水郡:金城郡(现兰州市)、武都郡、安定郡。清朝分置陕甘总督,后成立甘肃省,省会驻地先设在陇西,公元1669年才迁至兰州,尔后经济文化中心才从陇西转到了兰州。从几千年历史上冠系在陇西名下的历史文化名人,简直不胜枚举,“仅唐一代近三百年间进入朝仕的陇西文人才士就难以记数,可以说像陇西这样在历史上给国家直接或间接输送众多人才的地方,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古人云:‘天宝物华地灵人杰’,这就使陇上文化鼎冠中华”(见《陇西文史稿》)。沿袭历史的大地域叫法,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沿续性,和人们对重大历史人物已知的统一性。陇西承载着甘肃的历史文化,这是由史料记载的(陇西历史见“二十五史”各书卷相关条目,《陇西文史稿》有详细考证)。

  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有名贯古今的鸟鼠同穴山,有一身不仕两朝的商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洁身自尽的《禹贡》首阳山。古城中心座落着建于元代(公元1261年)的威远楼,雄伟壮观,使古城凸显千古雄风。 陇西元朝为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元朝实行军政合治,巩昌总帅府就在威远楼“统督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秦、陇、宁、定西、兰、镇原、阶、成、西和、会、环、金、徽、德顺、金洋十五州行政军事。”(《陇西文史稿》),古城承载着现在甘肃省会兰州市的角色,可以想见,陇西在当年的繁华辉煌以及文化的繁荣。重修于清代的威远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柱,通高二十六米,极其古朴壮观,为西出长安的西北第一楼,是陇上名胜古迹的代表性建筑,上悬陇西杨氏书写的“巩昌雄镇”通栏金匾,其书法雄劲厚重。巩昌雄镇“声闻四达”,陇上诗人赞曰:“陇山渭水历来兵家征战地,巩昌雄镇自古关西出将才”。城内民建古屋棂格,沿袭秦汉古建风格,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并将北街作为秦汉风格古建保留。城北有元蒙将领的巴巴坟,牌楼至今巍峨渭滨,古赤亭水源远流长,从北缓缓注入渭河,繁忙于陇海铁路线上的列车就沿着亭水河,碾压着汉代赤亭都尉积淀的黄土味,穿梭于南北。

  陇西地形平陡大小与兰州差不多,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四面通衢,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现在和将来都是甘肃南部交通中转和物资集散的中心。宋朝曾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现代社会的商品交易会是从陇西演化而来的。随着西部的开发、国家西线引水工程动工和欧亚大陆桥渝兰铁路的通车,陇西有着经济发展的无限前景,充满着开发的商机,陇西作为陇中工业城市而崛起是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李氏家族的“陇西龙宫”座落在陇西城北街头前门,其多层斗拱式牌坊至今还在,这里是隋唐以前李渊家族的真正老家,陇西是李氏家族的根本和原故里,当时就称为陇西龙宫,这更为陇西增添了神秘性,李渊曾有一段委派太子李建成出任陇西太守,处理军政和守护家门。陇西牡丹早于长安牡丹,(以唐陇西龙宫为主一带地域,后由李建成移至长安)长安牡丹早于洛阳,除了在《在威远楼下》书中记载外,世人知道的太少。牡丹性干喜寒,再加丁香呵护,至今西秦牡丹娇于长安、洛阳。

  古陇西郡

  古陇西是甘肃最早设置的郡

  “陇西”一词引人注目时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这一年秦昭王设置了陇西郡,并修筑长城,以防御西部的少数民族,从根本上确保秦人后方的稳定。

  史籍和考古发掘证明,秦人就是在以礼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上发展壮大起来的。远在夏朝时,他们为夏王室“调鸟兽,鸟兽多驯服”,于是“赐姓嬴氏”。夏亡商兴之际,秦人去夏归商,因军功使“嬴氏多显”。至周朝时,秦人为孝王“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因功封于秦(今甘肃天水)号嬴秦,周王室让他们“以和西戎”。至秦襄公时,他们护送周王室东迁有功,被周王室分为诸侯,并且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攻灭狄族,设置狄道。 战国秦长城就是将秦人的发祥地礼县及其周边地区围在了里面,有了长城自然要设置守护长城的部队和地方政府。位于战国秦长城起点不远处的狄道(今临洮),自然就成陇西郡的郡治。 西汉时,陇西郡管辖今天甘肃东乡以东洮河中游、渭水上中游,西汉水上游的广大区域。所有的史料证明,陇西郡政府所在地狄道就是在今天临洮县,由于岁月久远郡治的具体方位已不可考,《辞海》中也只是笼统地记述为“临洮县南”。

  长期以来临洮的名气很大,然而县城并不算太大。但地理位置很重要。这里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宁、兰州两地的枢纽,也就是连接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中南两线的所在地。古人选择狄道作为陇西郡治是有他们的道理。

  说起来狄道还有一段来历呢?尽管在战国时秦人修筑了长城,用以防御西方的少数民族;但并没有将少数民族驱赶到长城之外。大量的狄族仍旧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汉书》记载说:“县有蛮夷曰道”。所以狄道就是狄族居住的县,似乎和今天的民族自治县有点类似。

有哪些免费的旅游景点?

鹤壁免费的33个景点有:花窝遗址、青岩石窟、五岩寺石窟、朝阳山景区、浚县龙洞、荆轲冢、凉马台遗址、石佛寺造像碑、牛家大院、西掌村传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