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概要的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文献学概要的目录,第1张

王序

自序

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

二:文献学的研究范围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

二:金

(一) 礼器

(二) 乐器

(三) 兵器

(四) 农器

(五) 度量衡

(六) 钱币

(七) 符玺

(八) 日用器

三:石

(一) 碣

(二) 摩崖

(三) 碑

四:竹木

五:帛

六:莎草纸

七:羊皮纸

八:贝叶

九:纸

(一) 造纸术的发明

(二) 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

1 卷子

2 经折装

3 蝴蝶装

4 包背装

5 线装

第三章 文献的形成及流布

一:文献的形成

(一) 著

(二) 述

(三) 编

(四) 译

1 佛经翻译

2 学术翻译

3 文学翻译

二:文献的流布

(一) 讲唱

(二) 镌刻

(三) 抄写

(四) 印刷

(五) 摄影

(六) 扫描、微机输入。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一: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一) 历代官府文献的收藏概况

(二) 历代文献的大量散佚

1 秦始皇焚书

2 西汉末年战乱

3 东汉末年战乱

4 西晋末年惠怀之乱

5 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

6 隋末唐初

7 安史之乱

8 黄巢起义

9 靖康之难

10 李自成起义

11 乾隆禁毁

12 嘉庆宫火

13 太平天国起义

14 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

15 庚子事变

16 日本侵华战争

17 文化大革命

二:历代藏书家之兴替

(一) 周秦私家藏书概况

(二) 汉魏晋南北朝的私人藏书

(三) 唐宋私家藏书

(四) 元明私家藏书

(五) 清代著名藏书家(上)

(六) 清代著名藏书家(下)

(七) 近代著名藏书家

第五章:文献的版本

一:版本释义

古代写作板本,指一种书籍的多种出版形式。

二:版本类型

(一) 写本

1 手稿本

2 清稿本

3 抄稿本

4 影钞本

5 抄本

(二) 刻本

(三) 套印本

(四) 饾版本与拱花印本

(五) 活字本

(六) 石印本

(七) 珂罗版印本

(八) 批校本、题跋本

三:善本的界义

(一) 善本的两层含义

(二) 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

四:版本的鉴定

(一) 明确撰写年代

(二) 细读前后序跋

(三) 验牌记

(四) 查避讳

(五) 考刻工

(六) 核校阅人时代

(七) 看字体

(八) 看版式

(九) 看纸张

(十) 看装潢

(十一) 查藏印

(十二) 类比法

(十三) 查著录

(十四) 求旁证

(十五) 对书影

第六章 文献的校勘

一:文献讹误的类型及校勘的目的

(一) 文献错讹的类型

1 讹

2 脱

3 衍

4 倒

文字颠倒。

5 错乱

(二) 校勘的目的

二:校勘应具备什么条件

(一) 主观条件

(二) 广求异本

(三) 广求相关资料

(四) 精研所校之书

三:校书的主要方法

(一) 对校法

(二) 它校法

(三) 本校法

(四) 综合考证法

四: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记的写法

五:校书的态度:多闻阙疑

第七章 文献目录

一: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

二:古籍的分类

三:目录的主要内容

(一) 书名

1 古书的命名方式

(1) 以通称为书名

(2) 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

(3) 以性命为书名

(4) 以朝代为书名

(5) 以时间为书名

(6) 以地点为书名

(7) 以隐括内容为书名

2 同书异名与同名异书

(1) 同书异名

(2) 异书同名

(二) 篇卷

(三) 撰人及朝代

1 关于撰人的朝代

2 关于撰人

(四) 版本

(五) 提要

(六) 大小序

四:目录的类型

(一) 公藏目录

(二) 私藏目录

(三) 史志目录

(四) 专科目录

1 经学目录

2 小学目录

3 史部目录

4 子部目录

5 集部目录

(五) 特种目录

1 举要目录

2 丛书目录

3 知见目录

4 眼经目录

5 禁毁目录

6 版本目录

7 辨伪目录

8 其他

第八章 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一:辑佚

(一) 古书亡佚之多及其原因

(二) 前人辑佚的成绩

(三) 辑佚的方法

二:辨伪

(一) 什么叫伪书

(二) 作伪的动机

1 传道

2 射利

3 炫名

4 争胜

5 逃禁

6 避嫌

(三) 作伪的主要手段

1 作者假托他人

2 后人改题著者

3 割去序跋

4 伪撰序跋

5 沿袭旧名而作新书

6 节采某书更易新名

7 缀合群书造为新编

8 变乱旧例以充新编

9 自著自注

10 书以篆籀而充古本

11 以假掺真窜乱旧帙

(四) 我国辨伪的历史

我国辨伪历史从西汉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延续至今。

(五) 辨识伪书的方法

1 从授受源流上辨伪

2 从被依托的人辨伪

3 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

4 从该书与作者行事的矛盾辨伪

5 据当世人的揭发辨伪

6 从文本上辨伪

7 从文章风格辨伪

8 从特殊词语的起源辨伪

9 从声韵系统和时代的矛盾辨伪

10 从因袭上辨伪

11 从称引上辨伪

12 从佚文上辨伪

13 从史实的先后辨伪

14 从称谓上辨伪

15 从制度上辨伪

16 从地理沿革上辨伪

17 从本书与作者的思想观点矛盾上辨伪

18 从被依托者的学术水平与本书矛盾辨伪

19 从被依托者的学术专长与本书矛盾辨伪

20 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倒置辨伪

(六) 伪书的价值

1 伪书的史料价值

2 位数的文学价值

3 伪书的语言价值

4 伪书的思想价值

5 伪书的其他价值

第九章 类书与丛书

一:类书

(一) 何谓类书

(二) 类书的起源

(三) 类书的功用

1 查找史料

2 查找辞藻

3 校勘、考订古书

4 辑佚

(四) 类书举要

二:丛书

(一) 什么叫丛书

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

(二) 丛书的起源与功用

(三) 丛书举要

第十章 地方志与家谱

一:地方志

(一) 地方志的产生

(二) 历代地方志的数量

(三) 地方志的种类

1 总志

2 省志

3 府志

4 州志

5 厅志

6 县志

7 乡镇志

8 都邑志

9 卫所志

10 边关志

11 土司志

12 盐井志

13 专志

(四) 地方志的用途

二:家谱

(一) 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二) 家谱的内容

(三) 家谱的价值及存佚情况

1 家谱的价值

2 家谱的存佚情况

第十一章 总集与别集

一:总集

(一) 选集举要

(二) 全集举要

二:别集

(一) 别集的起源

(二) 别集的内容

(三) 别集的文献价值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

一:甲骨文文献

(一) 甲骨文的发现

(二) 甲骨文的发掘及出土数量

(三) 甲骨文资料的结集与考释》

(四) 甲骨文的文献价值

二:金文文献

(一) 金文的出土

(二) 金文文献的汇集及考释

(三) 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

第十三章 出土文献概述(下)

三:简帛文献

(一) 近世出土简帛文献概况

(二) 简帛文献的价值

四:石刻文献

(三) 石刻文献要籍

(四) 石刻文献的价值

五:其他出土文献

(一) 盟书

(二) 玺印

(三) 砖瓦文字

(四) 纸质出土文献

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概述

一:敦煌·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

(一) 敦煌

(二) 敦煌石窟

(三) 莫高窟

(四) 藏经洞

二:敦煌石室的发现及文献的流散

(一) 敦煌石室的发现

(二) 藏经洞的封闭时间和原因推测

(三) 敦煌遗书的流散

三:敦煌文献的目录

四:敦煌文献的汇编整理与刊行

五:敦煌文献的内容及价值

(一) 宗教文献

(二) 儒家经典

(三) 语言资料

(四) 史籍地志

(五) 子部图书

(六) 考古与艺术

(七) 文学作品

(八) 科技史料

四书五经,四大名著,二十五史。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诸子百家丛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 《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文、《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本);《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

廿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

还有三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

学规举隅面是国学方面的书经部十三经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其他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史部二十五史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其他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子部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其他兵书《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其他子部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集部楚辞楚辞 楚辞补注总集类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其它集类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其他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辑注类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专题类历史 军事 文化 古典小说类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历史工具类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 中国历代疆域图古今地名对照 历表(隋之前)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二十四节气表 三国地图民国地图 万年历 (一)工具之部

《书目举要》 (周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馆本。这是书目的书目。

《书目答问》 (张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记书庄有石印"增辑本",最易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广东图书馆刻本,又点石斋石印本最方便。

《汇刻书目》 (顾修)顾氏原本已不适用,当用朱氏增订本,或上海北京书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续汇刻书目》 (罗振玉)双鱼堂刻本。

《史姓韵编》 (汪辉祖)刻本稍贵,石印本有两种。此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国人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北京晋华书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 (傅运森) 商务印书馆。

《历代地理韵编》,《清代舆地韵编》 (李兆洛)广东图书馆本,又坊刻《李氏五种》本。

《历代纪元编》 (六承如)《李氏五种》本。

《经籍纂诂》 (阮元等)点石斋石印本可用。读古书者,于寻常典外,应备此书。

《经传释词》 (王引之)通行本。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等译编) 上海医学书局

(二)思想史之部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商务印书馆。

二十二子:

《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经》

浙江公立图书馆(即浙江书局)刻本。上海有铅印本亦尚可用。汇刻子书,以此部为最佳。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最好先看白文,或用朱熹集注本。

《墨子间诂》 (孙诒让)原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庄子集释》 (郭庆藩)原刻本,石印本。

《荀子集注》 (王先谦)原刻本,石印本。

《淮南鸿烈集解》 (刘文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春秋繁露义证》 (苏舆)原刻本。

《周礼》 通行本。

《论衡》 (王充)通津草堂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湖北崇文书局本。

《抱朴子》 (葛洪)《平津馆丛书》本最佳,亦有单行的;湖北崇文书局本。

《四十二章经》金陵刻经处本。以下略举佛教书。

《佛遗教经》 同上。

《异部宗轮论述记》 (窥基)江西刻经处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东晋译本)金陵刻经处。

《妙法莲华经》 (鸠摩罗什译)同上。

《船若纲要》 (葛彗)《大般若经》太繁,看此书很够了。扬州藏经院本。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玄奘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鸠摩罗什译,菩提流支译,真谛译)以上两书,流通本最多。

《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译)此书译本与版本皆极多,金陵刻经处有《阿弥陀经要解》(智旭)最便。

《大方广圆觉了义经》 (即《圆觉经》)(佛陀多罗译)金陵刻经处白文本最好。

《十二门论》 (鸠摩罗什译)金陵刻经处本。

《中论》 (同上)扬州藏经院本。

以上两种,为三论宗"三论"之二。

《三论玄义》 (隋吉藏撰)金陵刻经处本。

《大乘起信论》 (伪书)此虽是伪书,然影响甚大。版本甚多,金陵刻经处有沙门真界纂注本颇便用。

《大乘起信论考证》 (梁启超)此书介绍日本学者考订佛书真伪的方法,甚有益。商务印书馆将出版。

《小止观》 (一名《童蒙止观》,智觊撰)天台宗之书不易读,此书最便初学。

金陵刻经处本。

《相宗八要直解》 (智旭直解)金陵刻经处本。

《因明入正理论疏》 (窥基直疏)金陵刻经处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慧立撰)玄奘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伟大人物,此传为中国传记文学之大名著。常州天宁寺本。

《华严原人论》 (宗密撰)有正书局有合解本,价最廉。

《坛经》 (法海录)流通本甚多。

《古尊宿语录》此为禅宗极重要之书,坊间现尚无单行刻本。

《大藏经》缩刷本腾字四至六。

《宏明集》 (梁僧祐集)此书可考见佛教在晋宋齐梁士大夫间的情形。金陵刻经处本。

《韩昌黎集》 (韩愈)坊间流通本甚多。

《李文公集》 (李翱)三唐人集本。

《柳河东集》 (柳宗元)通行本。

《宋元学案》 (黄宗羲,全祖望等)冯云濠刻本,何绍基刻本,光绪五年长沙重印本。坊间石印本不佳。

《明儒学案》 (黄宗羲)莫晋刻本最佳。坊间通行有江西本,不佳。

以上两书,保存原料不少,为宋明哲学最重要又最方便之书。此下所列,乃是补充这两书之缺陷,或是提出几部不可不备的专家集子。

《直讲李先生集》 (李觏)商务印书馆印本。

《王临川集》 (王安石)通行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二程全书》 (程颢、程颐)六安涂氏刻本。

《朱子全书》 (朱熹)六安涂氏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朱子年谱》 (王懋竑)广东图书馆本,湖北书局本。此书为研究朱子最不可少之书。

《陆象山全集》

《陈龙川全集》 (陈亮)通行本。

《叶水心全集》 (叶适)通行本。

《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浙江图书馆本。

《困知记》 (罗钦顺)嘉庆四年翻明刻本。正谊堂本。

《王心斋先生全集》 (王艮)近年东台袁氏编订排印本最好,上海国学保存会寄售。

《罗文恭公全集》 (罗洪先)雍正间刻本,《四库全书》本与此不同。

《胡子衡齐》 (胡直)此书为明代哲学中一部最有条理又最有精采之书。《豫章丛书》本。

《高子遗书》 (高攀龙)无锡刻本。

《学通辨》 (陈建)正谊堂本。

《正谊堂全书》 (张伯行编)这部丛书搜集程朱一系的书最多,欲研究"正统派"的哲学的,应备一部,全书六百七十余卷,价约三十元。初刻本已不可得,现行者为同治间初刻本。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商务印书馆。

《日知录》 (顾炎武)用黄汝成《集释》本。通行本。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单行本。扫叶山房《梨洲遗著汇刊》本。

《张子正蒙注》 (王夫之)《船山遗书》本。

《思问录内外篇》 (王夫之)同上。

《俟解》一卷,《噩梦》一卷 (王夫之)同上。

《颜李遗书》 (颜元,李恭)《畿辅丛书》本可用。北京四存学会增补全书本。

《费氏遗书》 (费密)成都唐氏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寄售)

《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戴氏遗书》本。国学保存会有铅印本,但已卖缺了。

《章氏遗书》 (章学诚)浙江图书馆排印本,上海刘翰怡新刻全书本。

《章实斋年谱》 (胡适)商务印书馆出版。

《崔东壁遗书》 (崔述)道光四年陈履和刻本;《畿辅丛书》本只有《考信录》,亦可够用了。全书现由亚东图书馆重印,不久可出版。

《汉学商兑》 (方东树)此书无甚价值,但可考见当日汉宋学之争。单行本,朱氏《槐庐丛书》本。

《汉学师承记》 (江藩)通行本,附《宋学师承记》。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光绪辛卯初印本;新刻本只增一序。

《史记探原》 (崔适)初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排印本。

《章氏丛书》 (章炳麟)康宝忠等排印本;浙江图书馆刻本。

(三)文学史之部

《诗经集传》 (朱熹)通行本。

《诗经通论》 (姚际恒)闻商务印书馆将重印。

《诗本谊》 (龚橙)浙江图书馆《半广丛书》本。

《诗经原始》 (方玉润)闻商务印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诗毛氏传疏》 (陈奂)《清经解续编》卷七百七十八以下。

《檀弓》《礼记》第二篇。

《春秋左氏传》 通行本。

《战国策》 商务印书馆有铅印补注本。

《楚辞集注》,附《辨证后语》 (朱熹)通行本;扫叶山房有石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编)广雅书局本。此书搜集最富,远胜于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出版。

《古文苑》 (章樵注)江苏书局本。

《续古文苑》 (孙星衍编)江苏书局本。

《文选》 (萧统编)上海会文堂有石印胡刻李善注本最方便。

《文心雕龙》 (刘勰)原刻本;通行本。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湖北书局刻本。

《唐文粹》 (姚铉编)江苏书局本。

《唐文粹补遗》 (郭麟编)同上。

《全唐诗》 (康熙朝编)扬州原刻本,广州本,石印本,五代词亦在此中。

《宋文鉴》 (吕祖谦编)江苏书局本。

《南宋文范》 (庄仲方编)同上。

《南宋文录》 (董兆兆编)同上。

《宋诗抄》 (吕留良、吴之振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诗抄补》 (管庭芬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六十家词》 (毛晋编)汲古阁本,广州刊本,上海博古斋石印本。

《四印斋王氏所刻宋元人词》 (王鹏运编刻)原刻本,板存北京南阳山房。

《疆村所刻词》 (朱祖谋编刻)原刻本。王朱两位刻的词集都很精,这是近人对于文学史料上的大贡献。

《太平乐府》 (杨朝英编) (四部丛刊)本。

《阳春白雪》 (杨朝英编) 南陵徐氏《随庵丛书》本。

以上两种为金元人曲子的选本。

《董解元弦索西厢》 (董解元)刘世衍《暖红室汇刻传奇》本。

《元曲选一百种》 (臧晋叔编)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

《金文最》 (张金吾编)江苏书局本。

《元文类》 (苏天爵编)同上。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商务印书馆本。

《京本通俗小说》这是七种南宋的话本小说,上海覃隐庐《烟画东堂小品》本。

《宣和遗事》《士礼居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有排印本。

《五代史平话》残本 董康刻本。

《明文在》 (薛熙编)江苏书局本。

《列朝诗集》 (钱谦益编)国学保存会排印本。

《明诗综》 (朱彝尊编)原刻本。

《六十种曲》 (毛晋编刻)汲古阁本。此书善本已不易得。

《盛明杂剧》 (沈泰编)董康刻本。

《暖红室汇刻传奇》 (刘世珩编刻)原刻本。

《笠翁十二种曲》 (李渔)原刻巾箱本。

《九种曲》 (蒋士铨)原刻本。

《桃花扇》 (孔尚任)通行本。

《长生殿》 (洪升)通行本。

清代戏曲多不胜举;故举李蒋两集,孔洪两种历史戏,作几个例而已。

《曲苑》上海古书流通处(?)编印本。此书汇集关于戏曲的书十四种,中如焦循《剧说》,如梁辰鱼《江东白苎》,皆不易得。石印本价亦廉,故存之。

《缀白裘》这是一部传奇选本,虽多是零篇,但明末清初的戏曲名著都有代表的部分存在此中。在戏曲总集中,这也是一部重要书了。通行本。

《曲录》 (王国维)《晨风阁丛书》本。

《湖海文传》 (王昶编)所选都是清朝极盛时代的文章,最可代表清朝"学者的文人"的文学。原刻本。

《湖海诗传》 (王昶编)原刻本。

《鲒埼亭集》 (全祖望)借树山房本。

《惜抱轩文集》 (姚鼐)通行本。

《大云山房文稿》 (恽敬)四川刻本,南昌刻本。

《文史通义》 (章学诚)贵阳刻本,浙江局本,铅印本。

《龚定庵全集》 (龚自珍)万本书堂刻本。国学扶轮社本。

《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曾文正全集》本。

清代古文专集,不易选择;我经过很久的考虑,选出全,姚,恽,章,龚,曾六家来作例。

《吴梅村诗》 (吴伟业)《梅村家藏稿》(董康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本,无注,此外有靳荣藩《吴诗集览》本,有吴翌凤《梅村诗集笺注》本。

《瓯北诗钞》 (赵翼)《瓯北全集》本,单行本。

《两当轩诗钞》 (黄景仁)光绪二年重刻本。

《巢经巢诗抄》 (郑珍)贵州刻本;北京有翻刻本,颇有误字。

《秋蟪吟馆诗钞》 (金和)铅印全本;家刻本略有删减。

《人境庐诗钞》 (黄遵宪)日本铅印本。

清代诗也很难选择。我选梅村代表初期,瓯北与仲则代表乾隆一期;郑子尹与金亚匏代表道咸同三期;黄公度代表末年的过渡时期。

明清两朝小说:

《水浒传》 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西游记》 (吴承恩)亚东图书馆再版本。

《三国志》 亚东图书馆本。

《儒林外史》 (吴敬梓)亚东图书馆四版本。

《红楼梦》 (曹雪芹)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水浒后传》 (陈忱,自署古宋遗民)此书借宋徽钦二帝事来写明末遗民的感慨,是一部极有意义的小说。亚东图书馆《水浒续集》本。

《镜花缘》 (李汝珍)此书虽有"掉书袋"的毛病,但全篇为女子争平等的待遇,确是一部很难得的书。亚东图书馆本。

以上各种,均有胡适的考证或序,搜集了文学史的材料不少。《今古奇观》,通行本。可代表明代的短篇。

《三侠五义》此书后经俞樾修改,改名《七侠五义》。此书可代表北方的义侠小说。旧刻本,《七侠五义》流通本较多。亚东图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儿女英雄传》 (文康)蜚英馆石印本最佳;流通本甚多。

《九命奇冤》 (吴沃尧)广智书局铅印本。

《恨海》 (吴沃尧)通行本甚多。

《老残游记》 (刘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以上略举十三种,代表四五百年的小说。

《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 (胡适)本书卷二。

(跋)文学史一部,注重总集;无总集的时代,或总集不能包括的文人,始举别集。因为文集太多,不易收买,尤不易遍览,故为初学人及小图书馆计,皆宜先从总集下手。

慢慢欣赏!

胡适无心郦学本身,他的郦学兴趣主要在戴震赵一清案的重勘,严格说来他不是一个纯粹意义的郦学家,著名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将胡适归为郦学考据学派的一个“特殊类型”,这是很有见地的。台湾著名学者费海玑对胡适的《水经注》研究曾花过巨大的功夫,成绩喜人,启示良多。但他将胡适研究《水经注》的过人智慧与热心地理水利,所谓“百里之官开万世之利”联系起来,似又有发挥臆断之嫌。也有学者猜测,胡适父亲铁花(胡传)重视边疆地理,胡适得其遗传并阴有秉承父志的意思。这些看法不无道理,因为许多人都不能理解胡适究竟为什么要在晚年花如此大气力研究《水经注》。本文的最后部分便来谈谈这个问题。

不错,胡适确实说过,他审这个案子“实在是打抱不平,替我同乡戴震(东原)申冤”,出于“为人辩冤白谤”的侠义目的。学术界也有学者认为胡适拥戴是他的“素志”,故而能挺身而出,为戴震的人格辩护。——其实我们前面已说了,胡适在1937年1月11日日记中也明白骂过戴震:“其作伪实可恶”,也动了“正谊的火气”。他在给魏建功的那封信中除肯定了“东原作伪似无可疑”,还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东原是绝顶聪明的人,其治学成绩确有甚可佩服之处,其思想之透辟也是三百年中数一数二的巨人。但聪明人滥用其聪明,取巧而讳其所自出,以为天下后世皆可欺,而不料世人可欺于一时,终不可欺于永久也。”——可见胡适并无拥戴的“素志”,他对戴氏的品质也提出过严厉的指责。从这一点来考察,似乎胡适研究《水经注》并非完全是为戴震白谤辩冤的。1954年11月13日胡适致洪业的信中说:

十年来我重审《水经注》一案,虽然有几分“为人辩冤白谤”的动机,其实是为了要给自己一点严格的方法上的训练。

这段话里的着重号是胡适自己加上的。着重号恐怕更应加在“其实是为了”五个字上。——这段话再明白不过了:“其实是为了要给自己一点严格的方法上的训练。”信中又强调了他的《水经注》研究结论“实系跟着证据走”——这便又回到胡适的治学方法问题上来了。胡适在1959年1月27日又说:“我做大使的五年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下来后要训练自己,找一个很小的题目弄《水经注》,这样又弄了十七年。”这里又是提到“训练自己”,为要“训练自己”,才找了《水经注》这个题目来做文章——胡适还称“弄《水经注》”为“很小的题目”,但一并就弄了十七年,就是说训练了十七年。胡适实际上将“弄《水经注》”看做是他方法论训练的一个实验品。

说到胡适的方法论训练,其旨要我们似不必重复多说了,“注重事实,服从证验”“撇开一切先入的成见”“搜求证据”“尊重证据”“让证据做向导”“拿证据来”一类实验主义方法论的教条,从二十年代初以来就成了他的口头禅。但胡适晚年弄《水经注》案的时候,他的这些个提倡证据、训练思想的纲目除了为校勘学、考证学指出“正路”之外,实际上已落实在他的所谓“勤谨和缓”的治学方法和“敬慎不苟且”“有疑必复讯”的治学态度两点上。胡适批评道:“骂戴东原这一班人,又没有下多的功夫,做到勤,又不仔细的校勘,做到谨,同时动了正谊的火气,没有做到和,稍为查一下,就发表文章,也没有做到缓。”(《水经注考》)胡适晚年时常以这“勤谨和缓”四字经教训人、启导人,并往往现身说法。如说“勤”:《治学方法》(中)说他自己“为审《水经注》的案子,上天下地去找材料,花了五年多的功夫,这都是不敢躲懒的意思。”另一个方法论训练即是所谓“敬慎不苟且”“有疑必复讯”的认真负责的考据精神和治学态度。他在《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一文中着重谈了这个问题,他说:“做考证的人,至少要明白他的任务有法官断狱同样的严重,他的方法也必须有法官断狱同样的谨严,同样的审慎。”并在技术上提出两个“驳问”说:即严格审查证据的真实性,严密扣紧证据(对论题)的相干性。胡适最后说:“有疑必复讯,不敢惮烦。我们做历史考证的人,必须学这种敬慎不苟且的精神,才配担负为千秋百世考定史实的是非真伪的大责任。”

胡适曾举了两个实例。一个是反驳杨守敬在他的《水经注疏要删》里举出的“戴袭赵”的证词,其中有一条:朱谋玮《水经注笺》卷七,“济水”篇注文引《穆天子传》曰:甲辰天于浮于荥水。赵一清《水经注释》各本都将“甲辰”改作“甲寅”,《刊误》说:“甲辰”,依《穆天子传》应是“甲寅”。戴震各本也都改作“甲寅”。杨守敬指责道:“原书本是甲辰,赵氏所据何本误以为甲寅,戴氏竟据改之。”杨氏所谓原书即《穆天子传》,据胡适考查,天一阁本、汉魏丛书本,与今日通行本的《穆天子传》此句都作“甲辰”,赵一清改作“甲寅”显是错的,杨守敬说“原书本作甲辰”是对的。但杨氏用此一条证据来断定戴震跟等赵氏错,便是“袭赵”的证据,则失之于“谨”了。考查一下那两个字的版本沿革史可知,残宋本、《永乐大典》本、黄省曾刻本均作“甲寅”,即古本都作“甲寅”,第一个改正过来为“甲辰”的是吴管刻本,(他查对了《穆天子传》)以后朱谋玮本也作“甲辰”。赵一清依了古本将朱笺原来对的“甲辰”改回去了,戴震改回去作“甲寅”则是依据了大典本,与赵一清一样犯了没有查对而轻信古本、善本的错误。但绝不是袭赵的结果。胡适批评说:“杨守敬所见《水经注》的版本太少了,他没有看见朱谋玮本以前各种古本均作‘甲寅’,头脑里先存了‘戴袭赵’的成见。”——这个小例子显示了胡适“有疑必复讯,不敢惮烦”的“敬慎不苟且”的精神,正是这种训练使胡适在这个问题上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戴震三大冤案之一的“无礼江永案”(另一案是所谓“直隶《河渠书》案”)。胡适为戴震翻案第一件事便是先攻克这个“前沿滩头”。——他的辩护词即是《戴震对江永的始终敬礼》。(作于1943年12月7日)戴震“背师”,无礼江永(慎修),是否定戴震道德人品的第一个口实,攻戴派们咬住不放。如魏源说,戴震“凡六书、三礼、九教之学,无一不受诸江氏”,盛名后对他老师“但称同里老儒江慎修,而不称师说,亦不称先生”。王国维也说,戴震平生学说出于江永(慎修),但未笃“在三”之谊,“但呼之曰婺源老儒江慎修而已。”胡适遍检了现存的戴东原遗著(微波榭刻本与安徽丛书本),查出戴震敬礼先生——“引江永的话必称江先生”——大量事实的证据:《经考》引江说五次,四次称江慎斋先生,一次称江先生;《经考附录》引一次,称江慎斋先生;《屈原赋注》引四次,称江先生;《考工记图》引三次,称江先生;《顾氏音论跋》引一次,称江先生;《答段若膺论韵》称江慎修先生一次,称江先生凡八次。——总计戴震引江永语,凡称“先生”二十二次,从少年时到晚年都是“凡称引师说,必称先生”。反过来,胡适又认真查找原告状词中“老儒江慎修”一句话的出典。原来戴震在两篇古韵分部的小史里——一篇是《声韵考》的“古音”一卷,一篇是《六书音韵表序》——叙述郑庠以下三人的大贡献时,有这样说法:“郑庠分六部,近昆山顾炎武……列十部。吾郡老儒江慎修永……列十有三部。”胡适说:“这两篇古音小史里,郑庠、顾炎武都直称姓名,而江永则特别称:‘吾郡老儒江慎修永’,这是表示敬重老师,不敢称名之意。”——因此胡适判决:“魏源、王国维提出的证据,一经审查都是无根据的谣言,都没有做证据的资格。”当然,这里胡适谈的“一经审查”,其实是“不敢惮烦”耗费了相当繁冗的考索功夫。所谓“上天下地去找材料”,只是坚持了这种方法的训练、功力的训练、思想的训练,胡适才在这个问题上获得发言权!

经过严谨审慎的反复查证,光明一面的成绩显露出来了,而以前阶段的错误的、不成熟的观点见解也不可避免地要随之扬弃否定。胡适从不把那些已经证明是错的、不成熟的旧稿深藏起来或焚毁灭迹,而是全都保留下来,维持原貌,并明白批注:“错的”“有错的”。所谓“以志吾过,以儆后人”。这不仅显示了少年立志就“自胜者强”并取名“期自胜生”的胡适作为学者一生的风范与胸次,而且从《水经注》研究史来说,也展示了其艰难探索过程中的一段弯路,记录下挫折、失败的教训,让后人能面对前车,避开覆辙,径直向前,节约才力精力。同时,也现身说法地介绍了这一门研究循序渐进的门径与坦途。所谓“鸳鸯绣取从君看,要把金针度与人”。胡适后半生因为名重一时,学问态度上更是谨慎十分,生怕给后世留下不正确的结论和谬误的成果,贻害无穷。当然害怕自己千秋形象的损坏也是他处处严于律己、不惮改错的重要原因。

最后,我们也应看到胡适晚年——尤其是离开祖国大陆后——他多少也有把《水经注》研究当做一种心理平衡、稳定情绪的依托,我们可以从他赞美冯舒(已苍)在明末的天下大乱时屏心静志地埋头弄《水经注》柳佥校本的言词中发现他的心态与衷曲。胡适整理赵一清的学术成果时特意抄录出赵一清的一首自嘲意味很重的小诗:

流年磨蝎坐宫中,甲乙丹铅枉费功。

一卷水经翻复勘,浊河清济笑冬烘。

胡适自己的心情又何尝不有这种自嘲“冬烘”的感觉。他在1948年11月28日给顾廷龙(起潜)的一封信中便流露过这种情绪,他说:“在天翻地覆中,作此种故纸堆生活,可笑之至。”——胡适的学术远离中国的现实生活也可见一斑。不过我们似也没有理由认为胡适做这些《水经注》学问时一味是训练与吃苦,相反他倒是怀有一种由衷的快活感与享受的乐趣。他不总是“为学术而学术”,有时也为兴趣而学术,为乐趣而学术。他曾说:“学问是要给我们一生一点无上的愉快享受”(1943年2月13日日记),——这“一点无上的愉快享受”或许也是他后半生如此埋头弄《水经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

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流传至今者,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如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校雠略》)。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令其门径秩然”(《书目答问》略例),其编排之法与郑樵的原则相吻合。因而在只记书名的目录当中,《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为人们所重视,具有一定的价值。

由此可见,考辨学术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正宗及优良传统。

此外,从目录的形成及目录的体制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

第一种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但由于成于众手,往往失于疏漏,这是一个缺点。

第二种史志目录,这种目录是历代史官在修史时,根据同时期的国家藏书修成的。目的是记一代藏书之盛,把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为历史的一个方面记录下来,和正史一同流传。自从班固首创《汉书·艺文志》,开了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不绝。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从汉代到清代,史志目录一直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可据以考见一代学术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历代官修目录大部分佚失的情况下,同史书一同流传下来的历代史志目录就更显得珍贵了。

第三种私人藏书目录,这种书目是以私人藏书为基础编制的。限于各方面的力量,它不如官修目录的完备、宏富,但它可以补官修目录及史志目录之阙,特别是私人所著的解题目录,在补阙这一点上尤其重要,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这两部目录著录的书籍,后来大多佚失;但由于这两部目录都有解题,因而“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考核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考证之所必资”的重要目录。

我国古代目录的种类,如果从它的性质上看,也可以分为三种,即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

第一种综合目录最为常见,一般都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历代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通常都属于综合目录。

第二种专科目录是伴随着科学文化的逐步发展,适应人们对某一学科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的要求而产生的专业性目录。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后来,与历代学术的兴盛相适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专科目录。汉魏以来,文学开始繁荣。晋初产生了荀勗的《杂撰文章家集叙》、挚虞的《文章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由于我国有儒家独尊的传统,佛教仍被视为异端,佛经在目录中没有地位,这反而促使佛经目录向专门化发展。晋代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齐梁间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都有一定的价值。史籍目录兴起于唐代,金石学目录源于宋代,时代愈晚,专科目录愈多,也愈加专精。如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都是质量较高的好目录。

第三种特种目录是性质特别而又不限于一科的目录。如丛书目录,目前最完善而使用又方便的是上海图书馆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禁书目录,有陈乃乾所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版本目录,有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敦煌写本目录,有商务印书馆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是目前最好的敦煌遗书目录。另外还有地方志目录、善本目录、词曲目录、辨伪目录等等。

如果我们熟悉并且掌握各种目录的不同性质及其特点,在学习、研究、整理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将会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驰骋自如。

图书基本可以分为22类:

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哲学、宗教 

3、社会科学总论 

4、政治、法律 

5、军事 

6、经济

7、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8、语言、文学 

9、文学

10、艺术 

11、历史、地理 

12、自然科学 

13、数理科学和化学 

14、天文学、地球科学 

15、生物科学 

16、医药、卫生 

17、农业科学 

18、工业技术 

19、交通运输 

20、航空、航天 

21、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22、综合性图书

图书分类法又叫图书分类词表,是按照图书的内容、形式、体裁和读者用途等,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知识分类的原理,采用逻辑方法,将所有学科的图书按其学科内容分成几大类,

每一大类下分许多小类,每一小类下再分子小类。最后每一种书都可以分到某一个类目下,每一个类目都有一个类号 。 

扩展资料:

书的不同形式:

1、绳书

有了语言,人类往往借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

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于是,聪明的人类起而发明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结绳。以结绳的大小、松紧、多寡及涂上不同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我们可称之为绳书。

2、竹书(竹简)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

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3、口袋书

对口袋书没有完全准确的界定,大抵是指开本小于小32开,印张大致不超过10个印张的书。口袋书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伦敦出版的“企鹅丛书”,这套丛书3年间销售2500多万册,获得巨大成功。

口袋书从此流行于世并引发了一场“纸皮书革命”,对欧美国家的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与美国发明柯达克罗姆彩色胶片一起列入20世纪的人类发明、人类冒险和不寻常的事件当中。

4、电子书

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和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的集存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

代表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 区别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电子书 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 必须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和传输 。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