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目录,第1张

绪论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部分 中国文化典籍及英译概论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

第一讲 上古神话

一、神话概说

二、经典英译

女娲补天(刘安)

三、翻译练习

后羿射日(刘安)

蚩尤轶闻(任防)

第二讲 先秦寓言

一、寓言概说

二、经典英译

画蛇添足(刘向)

三、翻译练习

杞人忧天(张湛)

吕梁丈夫(庄子)

第三讲 诗经风雅

一、诗经概说

二、经典英译

诗经·国风(选三)

三、翻译练习

国风(选二)

小雅·鹿鸣

周颂·清庙

第四讲 楚辞悲歌

一、楚辞概说

二、经典英译

楚辞(节选)(屈原)

三、翻译练习

楚辞(节选)(屈原)

第五讲 道德之宗

一、老子概说

二、经典英译

道德经(选四)(老子)

三、翻译练习

道德经(选四)(老子)

太极图说(节选)(周敦颐)

第六讲 庄周论道

一、庄子概说

二、经典英译

庄子(选二)(庄子)

三、翻译练习

庄子(选三)(庄子)

第七讲 孔丘论语

一、儒家概说

二、经典英译

论语(选九)(孔子)

三、翻译练习

论语(选六)(孔子)

中庸(节选)(子思)

第八讲 人性探源

一、人性概说

二、经典英译

孟子·公孙丑上(人有四端)(孟子)

荀子·性恶(节选)(荀子)

三、翻译练习

原性(节选)(王安石)

大学(孔子)

福乐智慧(第六章 )(优素甫)

第九讲 名家论坛

一、名家概说

二、经典英译

公孙龙子·名实论(公孙龙)

三、翻译练习

公孙龙子·白马论(公孙龙)

苟子·正名(节选)(苟子)

第十讲 兵家谋略

一、兵家概说

二、经典英译

孙子兵法·计篇(孙武)

三、翻译练习

孙髌兵法·奇正(孙膑)

第十一讲 史学绝唱

一、史记概说

二、经典英译

史记·管晏列传(节选)(司马迁)

三、翻译练习

史记(选二)(司马迁)

蒙古秘史·卷十一(节选)

第十二讲 文学传记

一、传记概说

二、经典英译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三、翻译练习

桃花源记(陶渊明)

大人先生传(节选)(阮籍)

第十三讲 文心文论

一、文论概说

二、经典英译

典论·论文(节选)(曹丕)

文心雕龙(节选二)(刘勰)

三、翻译练习

典论·论文(节选)(曹丕)

文赋(节选)(陆机)

第十四讲 盛唐诗歌

一、唐诗概说

二、经典英译

五言古诗·月下独酌(李白)

七律·登高(杜甫)

酬张少府(王维)

三、翻译练习

宿建德江(孟浩然)

出塞(王昌龄)

问刘十九(白居易)

第十五讲 诗品诗话

一、诗品概说

二、经典英译

诗大序(节选)

诗品(选二)(司空图)

三、翻译练习

诗式(节选)(皎然)

沧浪诗话(节选)(严羽)

诗品(选二)(司空图)

戏为六绝句(选二)(杜甫)

第十六讲 唐宋散文

一、散文概说

二、经典英译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

醉翁亭记(欧阳修)

三、翻译练习

师说(节选)(韩愈)

岳阳楼记(范仲淹)

石钟山记(节选)(苏轼)

第十七讲 书谱书论

一、书谱概论

二、经典英译

书谱(节选三)(孙过庭)

三、翻译练习

书谱(节选二)(孙过庭)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陆羽)

草书歌行(李白)

第十八讲 禅宗智慧

一、禅宗概说

二、经典英译

大乘止观法门(节选)(慧思)

六祖坛经·定慧品(节选)(惠能)

三、翻译练习

六祖坛经(选二)(惠能)

第十九讲 两宋词章

一、宋词概说

二、经典英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三、翻译练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虞美人(春花秋月)(李煜)

第二十讲 元曲杂剧

一、杂剧概说

二、经典英译

窦娥冤(节选)(关汉卿)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节选)(关汉卿)

西厢记·惊艳(节选)(王实甫)

三、翻译练习

散曲(选二)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第一)(选二)(李渔)

第二十一讲 明清小说

一、小说概说

二、经典英译

红楼梦(节选)(曹雪芹)

三、翻译练习

西游记·猴王出世(吴承恩)

水浒传·武松打虎(施耐庵罗贯中)

三国演义·开篇词(杨慎)

红楼梦·“好了歌”解(曹雪芹)

第二十二讲 翰墨丹青

一、书画概说

二、经典英译

画语录(选二)(石涛)

三、翻译练习

画语录(选二)(石涛)

小山画谱(节选)(邹一桂)

第二十三讲 历代书信

一、书信概说

二、经典英译

答谢民师书(节选)(苏东坡)

致弟书(节选)(郑燮)

三、翻译练习

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嵇康)

与元微之书(节选)(白居易)

与十二侄(节选)(欧阳修)

第二十四讲 文明演进

一、新学概说

二、经典英译

论语注·“公羊三世”说(节选)(康有为)

孙文学说(节选)(孙中山)

三、翻译练习

清代学术概论(节选)(梁启超)

摩罗诗力说(节选)(鲁迅)

附录 中国历代文化要籍篇目(汉英对照)

主要参考书目

原文:夫潜神对弈,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讵若功宣礼乐,妙拟神仙,犹挻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 赜 。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欤?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 溺 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

译文:全神贯注下棋的人,可标榜“坐隐”的美名;逍遥垂钓的人,能体会“行藏”的情趣。而这些又怎比得上书法能起宣扬礼乐的功用,并具有神仙般的妙术?如同陶工揉和瓷土塑造器皿变化无穷一般,又像工匠操作熔炉铸锻机具大显技艺那样!崇异尚奇的人,能够欣赏玩味字书体态和意韵气势的多种变化;精研探求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潜移转换与推陈出新的幽深奥秘。撰写书论文章的人,往往接受前人的糟粕;真正精于鉴赏的人,方能得到内涵的精华。经义与哲理本可溶为一体,贤德和通达自然可以兼善。记录下人的思想精华借以寄托自己的情致,难道能说是徒劳无益的吗?东晋的文人,均互相熏陶影响。至于王、谢大族,郄、庾流派,其书法水平没有尽达神奇的地步,也已具有一定的韵致和风采。距离晋代越远,书法艺术就愈加衰微了。后代人听到书论,明知有疑也盲目称颂,得到一些皮毛也去实践效行;由于古今隔绝,反正难作质询;某些人虽有所领悟,又往往守口忌谈,致使学书者茫然无从.不得要领,只见他人成功的漂亮,却不明白人家成功的原因。有人为掌握结构分布费时多年,但距离法规仍是甚远。临摹真书难悟其理,练习草体迷惑不测。即便能够浅薄了解草书笔法,和粗略懂得楷书法则,又往往陷于偏陋,背离法规。哪里知道,心手相通犹如同一源泉形成的各脉支流;对转折的技法,就像一颗树上分生出若干枝条。

注:文中部分字读音及字义

讵(jù)

1 文言副词。 难道;岂。表示反问:~知。~料。

2 文言连词。 如果:~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

挻(shān)

1长(与“短”相对)。

2引发;延及:挻祸。挻灾。挻乱四方。

3取。

4揉和:“丸挻雕琢,刻镂钻笮。”

罔(wǎng)

1 蒙蔽: 欺~。

2 无;没有: 置若~闻。

3 古同“网(网)”。

4 古又同“惘”。

赜(zé)

精妙;深奥: 探~索隐。

挹(yì])

1 舀 :~取。~彼注兹(从那里舀出来倒在这里头)。

2 牵引 ;拉。

欤(yú)

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与同“欤”。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yú)?”《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子:您。三闾大夫:官名。指屈原。)曹操《论吏士行能令》:“一似管窥虎~!”(就好像从细管里看老虎。)

淬(cuì)

 “水”与“卒”联合起来表示“用水把物品的极热状态突然改变或扭转(表现在温度曲线上是一个拐点,这个拐点就是“极点”,就是“卒”)”。本义:用水急速冷却的办法制造巨大温度反差的方法或技术。引申义:盛水以供淬火的器具) 。

郗( chī 、 xī )

[ chī ]

姓。

[ xī ]

1 姓。

2 春秋周邑名 。 故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县。

庾(yǔ)

1 露天的谷仓。

2 姓。

溺(nì、 niào )

[ nì ]

1 淹没:~死。

2 沉迷不悟;过分:沉~。~爱。

[ niào ]

同“尿(niào)”。

阂hé

阻隔不通: 隔~。

白话释义:

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you)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初唐·孙过庭《书谱》原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徐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创作背景:

《书谱》为初唐时期杰出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论。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

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书谱刻本诸多,最著名的是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内府所刻,因帖石置于太清楼下,故又称《太清楼书谱》。墨迹原石早佚,仅有拓本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拓《孙过庭书谱》海内孤本传世。除此之外"薛刻"、"安刻"也较有名。

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拓《孙过庭书谱》是上卷残本,摹刻精良,且首行至第二行较墨迹多17字,可补墨迹之缺。拓本有张伯英、罗敦、林志均、马叙伦、齐燕铭等跋,钤"石门吴乃琛尽忱珍藏"、"陈叔通"等印。共14页,每页8行,行10至14字不等。

每页尺寸纵31cm,横223cm。此帖宋陈思《宝刻丛编》,马国权《书谱译注》、杨震方《碑帖叙录》、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书有著录。

原文: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

垂拱三年写记

译文:自汉、魏以来,论述书法的人很多,好坏混杂,条目纷繁。或者重复前人观点,无新意补充以往;或者轻率另创异说,也无裨益于将来;使繁琐的更加繁琐,而缺漏的依然缺漏。现今我撰写了六篇,分作两卷,依次列举工用,定名为《书谱》。期待有一个后来者,以之作为规则来应用;还望四海知音,或可留作参阅。将自己终生的体验缄藏秘封起来,我是不赞成的。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写记。

注:文中部分字读音及字义

妍蚩 [ yán chī ]

美好和丑恶。

糅(róu)

混杂:杂~。~合。

庶(shù)

1众多:~务。富~。

2平民;百姓:~民。

3姓。

4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跟“嫡”相对):~出。

5庶几:~免误会。~不致误。

注释

①善书者:“书者”,指书法家。“善”,在这里当擅长、良好讲。“善书者”,书法家中书艺水平优异的书法家[1]  。

②钟: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时魏杰出的书法家,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1]  。汉末举孝廉,官尚书,入魏封定陵侯,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幼从刘德升学书,精研楷隶,笔画清劲遒媚,结体古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等贴,均为晋唐人临摹本[1]  。

③张: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父焕,为太常卿,徙居弘农华阴。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好草书,师法崔瑗、杜度,有“出蓝”之誉。他省减章草点画波砾,创“今草”,三国时韦诞称他为“草圣”。著有《笔心论》五篇,今佚。《淳化阁贴》有其刻帖五种[1]  。

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311年—379年,一作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杰出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广泛研习前代名家墨迹,博采众长,书精诸体。代有书名,备受唐太宗李世民推崇。有“书圣”之称。其书迹为历代所重,影响极大。法书摹刻本甚多,真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以《兰亭序》,草书以《远宦帖》、《初月帖》、《寒切帖》、《上虞帖》等最为著名。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幼时学书,羲之授之。所作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最为著名。与其父并称“二王”。累官至中书令,因其族弟王珉曾代中书令,亦能书,故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传世墨迹有《鸭头丸帖》,刻帖在《淳化阁帖》中搜集甚富[1]  。

赏析

初唐书论,最重要的还是孙过庭的《书谱》。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这里,着重介绍《书谱》对书法艺术"表情"本质的揭示与阐发。 书法艺术的根本追求何在?书法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中国书学真正成熟与自觉的表现。而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首先,孙氏在阐明由掌握篆、隶、草、章各体书写不同特征,进而上升为书写艺术时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就是说,在掌握了各体书写特征之后,还要以"凛"与"温"、"鼓"与"和"等各种艺术手段,使文字的书写具有"风神"与"妍润"、"枯劲"与"闲雅"等多种相反相成的阳刚与阴柔之美,才能升华到艺术的境界;只有进入了这种艺术的境界,才能实现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最终追求,书法作品也才能具有"千古依然"、"百龄俄顷(书家一生中不同时期的情怀于书作中顷刻可见)"的长远审美效验。"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就是表达、体现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即表情达性。这里,孙氏一语道破了书法艺术的根本,这是有重大意义的。情感--这一中国书学的根本命题,在孙氏以前,除去东汉蔡邕《笔论》在阐述书法创作心态时提到"欲书先散怀抱",以及南齐王僧虔《笔意赞》在阐述如何体现"神采"时提到"心手达情"之外,向来无人论及,更没有人把它视为书法创作的根本追求,而孙氏竟破天荒地、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了书法这门表现心灵的艺术的真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译文:评论者说:"钟张、二王那四位了不起的大书家,分别在古今书法界特别超绝。但今(二王)不及古(钟张)。古的特点是质朴,而今的特点却是妍美"。我认为,质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妍美却随着习俗的不同而变迁。虽然人们书写文字,是为了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然而,正如酒有浓有淡一样,儿朴和文采也是多样的,时代不断进步,前人的东西推荐袭中有改革、继承中有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关键是他们做到了质朴不违时宜,妍美不同时弊。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何必舍弃雕梁画栋的宫殿不住而去穴居,从用美玉装饰的车上下来去乘连车辐都没有的古车呢?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目录

绪论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方法第一部分 中国文化典籍及英译概论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第一讲 上古神话一、神话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