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共读西厢记》赏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4收藏

《宝黛共读西厢记》赏析,第1张

《宝黛共读西厢记》概况内容如下:

得元妃旨意,宝玉和黛玉、宝钗以及众姐妹搬进了大观园,宝玉进入了自由天地。而贾政却要他死读八股、祭祀宗庙、送往迎来等等,他厌恶极了,于是阳奉阴违。僮儿焙茗给他弄来禁书《西厢记》,宝玉欣喜若狂。他和黛玉一起在沁芳桥畔幽避之处偷读着《西厢记》,戏借西厢之恋,吐露心中之情,宝黛两人心田从此萌生爱苗。

赏析

这里,小说通过宝黛二人阅读《西厢记》时的感受和对话,揭示了他俩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爱慕之情。

宝黛双方都十分喜欢这部作品,一个称赞“真真这是好书”,一个“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一个会“过目成诵”,一个能“一目十行”,这说明他俩在不满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方面是和《西厢记》里的男女主人公相一致的,正是这种共同的思想基础,成为宝黛爱情发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金末元初,中国文学坚不可摧的诗词和散文并行的格局被打破了,虚构性的叙事文学首次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这个主流的代表是元杂剧。 元杂剧作为一种博采众长而后起的文学样式,在它走向成熟之后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于明清小说的发展和繁荣立下汗马功劳。

一、元杂剧中心理描写的深入

元杂剧以曲为主体,以代言体的方式描写人物的活动及其思想感情。原则地说,戏曲刻画人物应包括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含“科”在内),而人物的语言又有唱曲和说白之分。但元杂剧不重视科白,主要通过唱曲来表现人物。元杂剧在主要以曲词来刻画人物时,就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即可以通过大量心理活动描写来抒发人物的感情,而在这种抒情的同时又兼具了叙事的功能。

例如,《赵氏孤儿》第一折中《油葫芦》、《醉中天》等曲刻画韩厥将军自杀前的内心斗争,第三折中从《新水令》至《鸳鸯煞》的唱词表现公孙杵臼被烤打得近乎神智失常差点泄密但随即又清醒镇定而撞阶自杀的心理起伏,这都可以称之为心理描写的典范之作。

当然,关汉卿的描写是最突出的。

以《窦娥冤》为例。第一折窦娥出场时的二支曲子,所倾吐的是她丧夫三年来所经受的寡居生活的痛苦。丈夫去世后,她“数年经受”的“满腹闲愁”显然不是因缺衣少食而引起,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孤苦无告。“锦烂漫花枝”所以“催人泪”、“断人肠”,正说明美好的景色仍能撩动她的本能的欲望,并非真正心如止水,而其所受封建礼数的教育又极力压抑着她的青春的火焰,拒绝让这种要求进入明晰的意识层。故而导致难以名状的焦虑、烦躁,忘餐废寝,无休无止。关汉卿把这位因受压抑而未觉醒的二十岁寡妇的痛苦心理描写的如此细腻,是以前少见的,引起了观众和读者的深深的同情。

第三折的描写更见功力。窦娥赴法场的唱词,既指责天地的不公,又发誓寄希望于天地,实是在无人可诉的境况下,她的心同天地的对话,是她在同天地――即整个环境(生活的环境和观念中的环境)的冲突中抒发的怨恨和愤怒,所以能够感天动地。在矛盾冲突进入高潮时倾全力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如此细腻和动人,这正是关汉卿之所长。

这种出色的内心描写在关剧中不是个别的。

《鲁斋郎》里,当张圭迫于鲁斋郎的*威,只得瞒着妻子把她送给鲁斋郎的时候,一路上所唱的几支曲子,无疑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最精美的内心独白之一。

全失了人伦天地心,倚仗着恶党凶徒势,话支刺娘儿双拆散,生各扎夫妇两分离。从来有日月交蚀,几曾见夫主婚妻招婿。今日个妻嫁人夫做媒。自取些奁房断送陪随,那里也羊酒花红段匹!

――第二折[南吕・一枝花]

曲子把张圭内心的痛苦、羞愧、愤怒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由此可知,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杂剧在心理描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从某一个片断、某一个局部来说,以前的文学作品从来没有写出像窦娥死前那样强烈而感人的心理活动,这是中国文学从未有过的创造。宋词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也很细腻、传神,但只能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描写人物刹那间的心理活动,只能写一个片断而无法展开,更无法刻画人物的形象。随着元杂剧心理描写的深入,以汤显祖剧作为代表的明清传奇又从表现人物在矛盾冲突处于高潮的心理向各个阶段展开,从而变得更加深入和细致,使得人物思想感情的演变过程逐渐清晰地展示出来,人物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

二、元杂剧中矛盾冲突的展开

众所周知,中国未曾如西方那样形成过“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观念或原则,并且的确有一些作品的矛盾冲突没有展开,或不作正面描写,或存在种种缺陷。然而,戏剧冲突安排得很紧凑、展开得比较充分的名作也不乏其例,《窦娥冤》、《救风尘》、《墙头马上》、《王西厢》等,都完整地写出了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尤其描写窦娥心理活动最为强烈和深入的曲词正是在戏剧冲突推向高潮时才抒发的,这说明矛盾冲突的展开尤其是高潮的处理对于心理描写的深入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换言之,在矛盾冲突中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描写不断地展开,这既能使矛盾冲突本身不断地丰富,又能使人物形象不断地丰满。

当然,就元杂剧而言,由于受一人主唱、一本四折的限制,每本戏一般只能着重深入一个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大多数剧作的矛盾冲突的展开都不可能很充分。不过,如果把戏剧冲突进一步分为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将有利于我们认识元杂剧矛盾冲突的处理。所谓外部冲突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内部冲突则是指人物自身思想感情上的内在的矛盾和斗争。元杂剧不能充分展开的正是外部冲突,而主唱人物的内部冲突则有可能得以充分展开,戏剧作家安排外部冲突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展开内部冲突,而二者是交错结合,相辅相成的。

以《王西厢》为例,全剧不仅较充分地描写了老夫人与莺莺、张生、红娘的矛盾以及莺莺、张生、红娘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皆为外部冲突),而且较深入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尤其莺莺的内心矛盾(即内部冲突),因为张生是主动的一方,从一见钟情就想到了密约偷期,但作为相国**,受过礼教熏陶的莺莺要与他结合,曾经历了一个徘徊、动摇的漫长过程。

第三本细致地描绘了她的内心矛盾。她请求红娘为她去张生那里看病,但当她看到张生的回信时,又忽地向红娘发起脾气,训斥甚至威吓红娘,她要红娘带信,口说是叫张生“下次休是这般”,但寄去的却是约张生月夜私会的诗简。当张生应约而来时,她却又翻脸不认帐,把张生教训了一顿。经过几次波折之后,她终于与张生私下成亲。作者通过一连串的戏剧冲突,刻画了莺莺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闷。在这一连串的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中,作者也完成了对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

关剧在处理戏剧冲突时,更是变化多端,令人莫测。如鲁斋郎强占了张圭的妻子并把玩厌了的李四妻子转送给张圭之后,李四去郑州探望张圭,张圭在向他倾诉自身不幸遭遇的同时,介绍他和自己的新妻子相见,这就很自然的使李四夫妇重新会面,出现了悲喜交集的感人场面,同时在张圭与李四之间引起了新的戏剧矛盾。关汉卿还善于在剧情发展中埋伏下一定的“悬念”,让观众惊叹,却与前面情节遥相呼应,合情合理,增强了戏剧的效果。

到元末南戏发展成熟后,篇幅长短自由,人物个个可唱,戏曲冲突的特点就更鲜明起来。

三、元杂剧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诚然,小说对于戏曲也有影响,如唐传奇中的许多故事往往被借用为后世戏曲的基本情节,但元杂剧作为虚构性的叙事文学崛起和成熟之时,小说(尤其是白话小说)的水平还相当低,除了题材之外,几乎没有多少可借鉴的东西,但元杂剧对于后世小说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体现在小说的基本内容上。如三国故事的流传,至迟始于晚唐,宋元时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到金元时,演出的三国剧目至少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种,而且这些剧本继续表现前人“尊刘贬曹”的倾向,当然关汉卿的《单刀会》和《西蜀梦》是很突出的代表。至于水浒戏,更是元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元代水浒戏存目有二十多种,现传有《李逵负荆》、《双献功》等六、七种。在这些戏里,水浒原来的人物故事日益丰富,水浒英雄由三十六人发展到七十二人,又发展到一百单八人,对梁山泊这块农民起义根据地的描写也接近《水浒传》了,其中有的英雄人物如李逵、宋江、燕青等已有生动的描绘。西天取经故事在元代也已定型,现存元末明初人杨讷所著《西游记》杂剧,以敷演唐僧出世的“江流儿”故事开场,这是后来《西游记》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作者正是在无数艺人和无名作者创作的基础上,加上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仰仗自己天才般的创作才能,写成了辉煌巨著。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优秀的小说家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而戏曲便是其中之一。罗贯中就写过戏曲,而且保存下来了,是《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吴承恩,据有史记记载说他“善谐剧”。而冯梦龙对于戏曲,既改编过,也亲身创作过,《双雄记》、《万事足》两部剧本就出自冯梦龙之手。其他作家如凌蒙初、蒲松龄也都写过戏曲,至于曹雪芹的戏曲才能,更是无庸置疑的。喜爱并亲身创作戏曲这种通俗文学,对于他们的小说创作不可能没有影响,或者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熟知通俗文学,才使得他们的创作得心应手,成就也远远高于世人。

其次,元杂剧在人物刻画、心理描写方面的深入和矛盾的展开,为后世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最明显的例子是现存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和水浒剧,其描写都远比元话本中的相关内容深入细致,对元末明初写定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有着积极影响。

又如现存水浒剧中,只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被后来《水浒传》第七十三回采纳,而康剧的心理描写颇为细腻,精神境界也比较丰富,似乎与《水浒传》中那个粗鲁的李逵异趣,原因是当时李逵的形象尚未定型,作者可以有不同的描写。《水浒传》既借鉴康剧的成就,又从全书中李逵形象的一致性出发而加以改造,更可看出戏曲以人物刻画为中心的追求对于小说的深层影响。

至于元杂剧中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对于明清小说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到《水浒传》对人物的描写由类型化倾向到重视英雄人物内心活动,还不够真实、深刻,直到《金瓶梅词话》、《三言》、《二拍》、《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写实成分较强的杰作出现,从元杂剧中借鉴而来的心理描写才逐渐走向深入细腻,甚至有的比元杂剧中的心理描写更为真实和深刻。例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就明显可以看到戏曲人物的心理描写对小说人物的心理描写的影响;而第三十二回写林黛玉“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更是为众所共称的心理描写的经典性片断。

《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也都很生动地展开了矛盾冲突。“赤壁之战”中,写出了曹与孙、刘的矛盾,更侧重写各方内部的矛盾,各色人物在这场矛盾冲突中逐一亮相,各展风采。《西游记》不仅写了取经队伍与外界魔、妖、仙、道的矛盾,也写了取经队伍内部的矛盾,但对于人物内心矛盾挣扎的描写,一直到《红楼梦》,才赶上并超越了《西厢记》。而《三国演义》里的“锦囊”与“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与关剧的“悬念”又何其相似。

综上所述,元杂剧作为后起的虚构性叙事文学样式,上承唐诗宋词,下启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环链。它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来深化对人物的刻画的特征,对明清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肖涵,河南平顶山市干部学校教师。

《牡丹亭》是明朝"至情派"创办人汤显祖的巅峰之作,是他"至情观"最鲜活的呈现,就如汤显祖自身常说"一生'四梦',春风得意处唯在《牡丹》"。汤显祖在《牡丹亭》的卷首题字:"只恨太匆匆,一往而深。活者能够死,死可以生。生而不能与死,死而不能复活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叙述的是温文尔雅杜丽娘不经意迈入自己家庭院,见满园春色,自残家世"遗憾妾身色调似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后复仙女指导,在梦里与秀才柳梦梅一番雨云,深受抚摸,醒后因思成疾,没治而亡;三年后,死而复活,经历千难万险与柳梦梅千里姻缘一线牵。

杜丽娘的死,是丧生于对爱情的一己之见期盼;杜丽娘的生,也是生在对爱情的固执期待。杜丽娘的一死一生,恰好是情之所在。她用自己的行为阐释着成千上万少女之心声,即感情随意,婚姻自由。这在那时候那一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中国封建社会,显然会造成强烈反响,但越发那样,越表明《牡丹亭》的危害之大。《牡丹亭》中叙述的是心身俱受抑制的刺史之女杜丽娘,在游园会时缱绻与雅致文士柳梦梅相逢,并得成云雨之欢的小故事。梦醒后的杜丽娘寂寥惶恐不安,“只恨太匆匆”而思念成疾,病疾久治不愈已至玉殒香消。

三年后,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偶拾丽人自美术绘画像,丽娘也以幽魂之躯再进人世间,找寻梦里婚缘。杜丽娘与柳梦梅在别人帮助下总算摆脱多重感情阻碍,死而复生,最后得成眷属。这个故事要想叙述的就是对随意爱情的追求完美,对封建思想的一种抵抗。《红楼梦》有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辞典之称,其具体内容含括了社会伦理、诗词名句、君子六艺、饮食搭配烹饪、儒家文化佛教等层面,而且还提及许多文学著作、中国古典诗词和古往今来趣事,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之所属,可很出名的《牡丹亭》却唯独变成当中的禁书,

《牡丹亭》,是明朝作家汤显祖写作的热血传奇。该剧描写了富家千金杜丽娘对梦里秀才柳梦梅倾情相恋,竟伤势而死,化作灵魂找寻现实中的恋人,人鬼恋爱,最终死而复生,总算与柳梦梅与子偕老的小故事。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良好的著作之一。该剧在清朝是遭禁的。缘故有二:封建社会剥削阶级观念执政的必须。“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是封建思想的教规,双方的婚姻生活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杜丽娘居然梦里与恋人恋爱,汤显祖又把她们最终结合在一起,这很明显是离经叛道的。

首先要弄清楚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是出于什么时期,什么朝代。其实红楼梦写的就是清代,因为当时的清朝大兴文字狱,曹雪芹为了避免书中一些敏感的人或事引起注意,就干脆用隐晦的方式写出来了,没有提及朝代背景。

在那样一个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肯定不能发表自由言论,也不能做什么不合乎规矩的事。红楼梦中的姑娘都是待在大观园,待在深闺中,只能各兄弟姐妹写诗喝茶,就连写的诗都不可流到外边。

而《西厢记》写的可是恋爱的男女,吟诗作词,写了男欢女爱,写崔莺莺和张生大胆追求真爱,红娘如何牵线做媒,老夫人又是怎样的棒打鸳鸯,张生最后抛弃了莺莺的故事。

这种事情在当时的清代是不可能发生的,人们循规蹈矩的生活做事,就像林黛玉说,贾宝玉看的这种是混账书,这句话没错,在那时的背景中,这种类型的书就是禁书,看了是要被众人责骂,鄙夷的。

而贾宝玉和林黛玉本就互相倾慕,但碍于表兄妹这层关系,没能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他俩躲在树下一起偷偷看《西厢记》,这故事内容起伏跌宕,新颖特殊,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是可望不可及,这种爱情更是不可能会发生的,所以林黛玉看完以后心情抑郁,难以释怀,总觉得自己以后就会落得跟崔莺莺一样的下场。

所以了解了《红楼梦》所处的时代背景,就知道这种书为什么是禁书了,不像现在,人们可以大胆的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爱,不适合就拜拜,另觅良缘。

爱情小说: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

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阅微草堂笔记

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

效颦集

花影集

中山狼传

觅灯因话

九龠别集

情史类略

艳异编

广艳异编

子不语

聊斋志异

谐铎

夜谭随录

萤窗异草

夜雨秋灯录

淞隐漫录

儒林外史,都是经典

西厢记的作者

《西厢记》的作者是谁从明代开始出现了几种不同说法。

元末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及稍后王世贞的《艺苑厄言》都认为《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几乎与此同时,又出现三种意见,认为《西厢记》是关汉卿作或者关汉卿作王实甫续和王实甫作关汉卿续。

《西厢记》全剧共5本21折,所谓“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意即其中第五本系由王或关补续。由于对王实甫和关汉卿的生平后人知之甚少,因此《西厢记》究竟出自谁人之手,都不能提出使人信服的理由来。

《西厢记》创作特点

《西厢记》具有较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具有诗情画意。

西厢记为什么被称为禁书

《西厢记》在《红楼梦》里面被称为是禁书,但是现代社会不是禁书。

《西厢记》写的是恋爱的男女,吟诗作词,写了男欢女爱,写崔莺莺和张生大胆追求真爱,红娘如何牵线做媒,老夫人又是怎样的棒打鸳鸯,张生最后抛弃了莺莺的故事。

这种事情在当时的清代是不可能发生的,人们循规蹈矩的生活做事,就像林黛玉说,贾宝玉看的这种是混账书,这句话没错,在那时的背景中,这种类型的书就是禁书,看了是要被众人责骂,鄙夷的。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桃花扇》的作者是谁

明思宗崇祯末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未归,寓居荧愁湖畔,经杨龙友介绍结识李香君,两人情好日密。订婚之日,侯方域题诗扇为信物以赠香君。

当时隐居南京的魏忠贤余党阮大铖正为复社士子所不容,得知侯方域手头拮据,遂以重金置办妆奁,托其结拜兄弟杨龙友送去以笼络侯方域,意欲借以缓和与复社的关系,被李香君看破端倪,义形于色,退回妆奁,阮大铖因此怀恨在心。

李自成攻占北京,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改元弘光,擅权乱政,排挤东林、复社士子。时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兵逼南京,弘光小朝廷恐慌。

因左良玉曾得侯方域之父提拔,侯方域遂写信劝阻,却被阮大铖诬陷为暗通叛军,侯方域为避害只身逃往扬州,投奔督师史可法,参赞军务。阮大铖等逼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溅定情诗扇。后杨龙友将扇面血痕点染成桃花图,这就是贯穿全剧的桃花扇的来历。

阮大铖邀马士英在赏心亭赏雪选妓,被李香君趁机痛骂以泄恨,但仍被选入宫中教戏。李香君托苏昆生将桃花扇带给侯方域,侯方域回南京探望,却被阮大铖逮捕入狱。

清军渡江,弘光君臣逃亡,侯方域方得出狱,避难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李香君,在张道士点醒之下,二人双双出家。

扩展资料

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参考资料:

-桃花扇

西厢记作者是王实甫还是元稹

王实甫

《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元杂剧,不过故事的灵感来自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来源于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

牡丹亭的作者

《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牡丹亭还魂记》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2020年4月,《牡丹亭》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作者简介: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是的,都是名著。但《红楼梦》是属于顶尖一批的“四大名著”,而《西厢记》只是属于历史流传下来的诸多名著之一,不过《西厢记》被评为“四大名剧之一”。《西厢记》虽然很不错,可是无法和《红楼梦》相比,因为西厢记更多的是偏向于娱乐方面,而《红楼梦》则是文学作品。

在封建社会时期,两者的差别就像是现代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差别。虽然《红楼梦》在封建社会中也一直被阻碍传阅,一度被列为“禁书”。

《红楼梦》是一部借用故事来描述了一段社会历史、社会形态的书,无论是历史意义,还是文学意义对我国的文化而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知道,史书虽然对历史来说更加靠谱一点,可是史书往往也正是因为权威性而使得一些王朝不断地对其进行更改,改得面目全非。而民间的这些“小说”,由于并非出自官方之手,所以在一定意义上都写得更加的贴近现实。只不过因为统治阶级的原因,这些书往往都会在写的时候加上“密码”,对其进行解读的时候,需要从一定角度来进行“破译”。

《西厢记》中虽然也描述出了古时候贵族阶级的一些生活状态,可是其本质上不过是一本富家**和贫穷读书人之间的爱情故事,那些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各种阻碍等等能够显示出来社会状态的因素,其实都只不过是小说中为爱情故事增添色彩的一些“佐料”罢了。也就是说核心上《西厢记》只是一本爱情故事书。

综合而言,《红楼梦》和《西厢记》都是古代文学名著,但两者在文学上的地位可谓是天差地别。也就是说名著归名著,但名著之中也分层次的。

《宝黛共读西厢记》赏析

《宝黛共读西厢记》概况内容如下:得元妃旨意,宝玉和黛玉、宝钗以及众姐妹搬进了大观园,宝玉进入了自由天地。而贾政却要他死读八股、祭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