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是什么历法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是什么历法呢?,第1张

传说是夏朝创立的历法,原来的历法规则已经失传,现在只能从一些古籍中了解一些内容。阴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例,是确定农历月份的依据。一个月被称为 "农历月"。每个月的第一天是农历,第十五天是农历。除了反映月相之外,阴历还反映了潮汐的情况。据说,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中国就有了日历。今天的农历,也叫 "夏历",据说是起源于夏朝。到了商代,历法逐渐完整,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据说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历法,所以人们把中国古代的传统历法称为夏历。夏朝是奴隶制的开始,生产工具有了改进,用木犁、犁耕地,用石刀、蚌镰收割农作物,有了独创的水利灌溉技术。阴历是根据农历周期制定的,又称农历。由于历法的变化以节气和农事安排为主,所以又称农历。

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的起源很早。夏朝末年,孔嘉、殷嘉、鲁国(桀)等帝王都以天干为名,说明当时以天干为序数的情况很普遍。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是关于现存《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照农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描述了每个月中的星象、天气、物候以及应从事的农业和政治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夏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最古老、最珍贵的科学知识。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在很多人眼里古代历法和天文学一样,高深莫测。所以,看见古代历法就是一脸懵。尤其是我们在读历史古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天文历法,比如《新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昼见。甲寅,太白昼见。八月丙辰,突厥请和。丁巳,太白昼见。壬戌,吐谷浑请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文中的“辛亥”是干支,如果不懂历法我相信你不知道干支代表是意思是什么,为了弄懂一起来学习一下。

古代教育

古代的年,一个“春秋”就是一年!

在古代每一次改朝换代就会出现“受天命,改正朔。”正,指的是一年之首。朔,指的是一月 之首。“正朔”代指历法。所以,古代的历法,也是不断的更改,经过数次才定型。

在古代“年”和“岁”是同义,因此在古代“岁”就是“年”的意思。古人常以庄家播种到收成这一个过程,称之为一年。所以《说文》当中就有:“年,熟谷也。”按稻子成熟的周期来算,就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称之为“阳历”,还有一种以“朔望月”为单位,叫“阴历”。其实古代的历法,既不是阴历也不是单纯的阳历,而是阴阳合一。

在古代,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也就354天。按照现在的平年来说,少了11天,相隔3年就要少一个月,所以古代三年一闰月,使平均的年份等于一个太阳年(365)。其实,三年一润也不正确,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如果,5年闰两次,其实又多了,后来规定19年共闰7个月。总之,古代的计算年月方法,需要专业的天官去计算,一般人还真的难以弄懂。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平年是365天,闰年366 天,每4年一润就可以了。

在商朝和西周,一年分为春秋两个时节,就是种庄稼时所说的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以表示一年四季。所以,如果“春秋”出现在这两个朝代之前出现,就指的是一年四季。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蟪蛄(huìgū)不知春秋 。”文中的“蟪蛄”指的是“蝉”,“春秋”指的是一年,翻译过来就是,蝉的生命短促不知道一年有四季。

孔子编的《春秋》意思是指“春天”到“冬天”一年中发生的事情,并非只记录春天和秋天。因为春秋时期,用“春秋”两个时节表示一年,所以《左传》当中常以“春”开头纪年。比如《左传·隐公元年》开篇就记载:“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文中采用的是帝王纪年法,有年、季节、月,一般没有精确到某一日。

计时日晷

古代月和季节,很多雅称!

古代一年分为四季,这个不用说,都知道。不过在四季节里面又分为,12个月。古代的夏历将12月分为“孟春(1月)、仲春(2月)、季春(三月),孟夏(4月)、仲夏(5月)、季夏(6月),孟秋(7月)、仲秋(8月) 、季秋(9月),孟冬(10月)、仲冬(11月)、季冬(12月)。”其实里面的“孟、仲、季”和古代兄弟排行次序差不多,“孟”指老大,“仲”指老二,“季”指老三。

陆游的诗《箕卜》中有:“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 。诗中的“孟春”就是一月,按照古代习俗迎紫姑(厕神)。所以,在古文当中,如果出现仲春就是2月份,季春就是3月份。如果,你不懂古代的历法和称谓,估计一时难搞懂。

在古代“春季”的雅称有“发生或青阳”,“夏季”的雅称有“朱明或长嬴”,“秋季”的雅称有“金素或白商”,“冬季”的雅称有“玄英”。知道这些雅称对我们阅读古文,还是很有帮助。

24节气

古代季节中的24节气,掌握农事耕作必知!

古代在长期的耕种掌握了四季的变化,然后又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可以用来纪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算的呢?通俗的说,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又分为二个节气,一共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气都固定的,比如春季有三个月,正月(立春、雨水,各十五天);二月(惊蛰、春分各十五天);三月(清明、谷雨各十五天)。

精细一点的说法,立春就是春天的第一天,15天2时5刻过后,就是雨水意思是雨水很多。再过15天2时5刻,就是惊蛰(古称“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的讳,改名“惊蛰”)等等。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夏(夏天来临)、立秋(秋天来临)、立冬(冬天来临)。

掌握了二十四节气,在农村种地就不用发愁了,春天该种什么,秋天种什么,农民伯伯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种地,所以不知道24节气,到底有什么作用。

古代的纪年方法,看古籍必备!

我国古代的纪年方式大概有三种,分为帝王纪年、岁星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古籍当中,一般采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

我国最早的帝王纪年,从“国人暴动”这一年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因为昏庸无道被国人赶出了首都镐京,周公(周定公)与召公(召穆公)共同摄政,这一年称之为“共和元年”。

此后,就是共和2年、3年、4年到了共和14年,周厉王驾崩。如果,要换算称公元纪年,就用共和元年减去周厉王的在位年限(841-14=827),那么周厉王去世那一年就是公元前827年。周厉王去世这一年,他的儿子周宣王即位,即周宣王元年。而周宣王即位46年驾崩,(827-46=781)那么周宣王驾崩的年份是公元前781年,这一年周幽王即位,即周幽王元年。这种算话,我相信大家已经秒懂了。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创立年号以后,在史书当中就开始用年号纪年。比如汉武帝始创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史书里面就开始采用建元元年、建元二年、建元三年依次。“建元”年号,使用了六年,改为“建光”,又开始采用新年号重新纪年。

60甲子

干支纪年起源于西汉,东汉开始通行!

“天干”分为10干(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地支”分为12支(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天干”配“地支”组合为60个单位,称之为“六十个甲子”。

“六十甲子”又称“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

60个甲子是如何组合的呢?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再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此外,“干支”的组合是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其实,搭配非常的简单,仔细看看就懂了。

比如,1984年是甲子年,那么1985年就是乙丑年,1986年就是丙寅年,然后以此类推直到60个甲子循环完毕,又开始从甲子开始纪年,所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如果说1984年是甲子年,60年后又是一个甲子,那么就是1984+60=2044。也就是说,2044年是甲子年,2045年是乙丑年。无论向前推算,还是向后推算,用干支都可以算出是哪一年。比如现在是2019年(己亥年),那么60年后(2079年)又是一个己亥年。

古代纪月以5年为一个周期,5年即60个月,纪日以60天一个周期。比如“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昼见。甲寅,太白昼见。八月丙 辰,突厥请和。丁巳,太白昼见。壬戌,吐谷浑请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

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公元626)七月二十五日,白天出现太白星。二十八日,白天出现太白星。八月初一,突厥求和。初二,白天出现太白星。初七,吐谷浑求和。初九,皇太子李世民登基。

干支纪月,用干支搭配地支,比较好换算。但是,纪日就不好换算成现在的日期。必须借助黄历,单凭口头计算,我看很少人能算得出。所以,这里就不说详细了。

古代时辰

古代的纪时

古代测定时间采用的是“日晷”,在皇宫当中,有专门的官员记录时间。古代计时的时候采用的“十二地支”又叫“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代表两小时,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已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点至15点)、申时 (15点至17点)、酉时 (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此外,每个时辰代表两小时外,他们还有相对应的动物,称之为“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古代能掌握具体时辰的一般只有皇宫和贵族家庭,普通老百姓白天靠太阳,晚上鸡鸣来判断时间。所以,古代的老百姓往往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二十四节气,其实都是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可见古人的智慧令人钦佩。

中医是我国传统的一门独特的医学,历史很悠久。战国时期,医生治病已经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等。扁鹊是当时最著名的医生。他采用望、问、闻、切的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中医的传统诊断法。当时还编了一本医学著作《内经》,俗称《黄帝内经》。书里叙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三百一十种病候和汤液、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东汉末年张仲景和华佗是两名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书中记录的三、四百个药方,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后人尊称他为“医圣”。华佗是一位民间医生,精通各科医学,尤其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麻沸散”药,是种麻醉药剂,他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

唐太宗时办的分科比较细的医科学校,比西欧早二百年。唐高宗时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并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八百多年。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写的《千金方》,书里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和五千多个药方,发展了历代医学家的药物知识,后世称他为“药王”。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书里记录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一万多个医方,对我国药学研究做了一次总结。《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著作,后来被翻译成十八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一部最重要的文献,水平列世界前茅。天文方面相传我国夏朝就有了历法。

商朝已知一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商人已认识许多星座,作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春秋时鲁国天文学家观测的三十七次日食,其中有三十三次是可靠的。公元前613年7月,他们观测记录“有星孛入于北斗”,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战国时甘德、石申写的天文著作,后人称《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著作。

东汉科学家张衡,于132 年制造了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唐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他倡议和领导下,全国设立十三个地点观测天文,测得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实践活动。元郭守敬曾主持全国天文测量工作,最北点设在北海,在今天的西伯利亚,最南点设在南海,在今天的西沙群岛上。他计算一年有365 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相比,只差26秒。他编的一部《授时历》,同现行的《格列高利历》,即公历周期相同,《授时历》编成要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数学方面我国西周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编写于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的《周髀算经》,记录了西周初年高商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春秋时期已经发明了乘法口诀一九九乘法表。西汉名作有《九章算术》。三国时数学家刘微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数值是31416。南北朝时期南朝人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地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即3 1415926到3 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的数学专著《缀术》,唐时被定为学校课本,后来日本、朝鲜也采用。

汉代著名历法有西汉司马迁等人的《太初历》、刘歆的《三统历》、东汉贾逵等人的《四分历》、刘洪的《乾象历》等。西汉历法已确定独立的体系,具备了后世历法有关于气、朔、闰、五星、交食、晷漏等主要内容。

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是什么历法呢?

传说是夏朝创立的历法,原来的历法规则已经失传,现在只能从一些古籍中了解一些内容。阴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例,是确定农历月份的依据。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