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连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姜黄连的炮制方法 5 姜黄连的性状 6 姜黄连的质量要求 7 黄连的性味归经 8 黄连的功效与主治 9 姜黄连的炮制作用 10 黄连的炮制研究 10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0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1 姜黄连的贮存方法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姜黄连 1 拼音
jiāng huáng lián
2 英文参考prepared RHIZOMA COPTIDIS with 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juic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姜黄连为黄连的炮制品,方法为姜炙法。黄连的炮制唐代已有,见《千金翼方》。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1]。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姜黄连表面棕**,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1]。
4 姜黄连的炮制方法唐代有润切和熬(炒)(《千金翼方》)法[1]。
宋代炮制方法有较大的发展,除沿用唐代的炒法外,还出现了微炒(《太平圣惠方》)、炒焦(《博济方》、制炭(《史载之方》)、酒炒(《扁鹊心书》)、酒蒸(《丹溪心法》)、姜炒(《旅舍备要方》)、蜜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蜜泔制(《小儿药证直诀》)、麸炒(《圣济总录》)、吴茱萸制(《圣济总录》)、巴豆制(《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等炮制方法,炮制程度也有“炒令稍焦赤色”、“烧存性”等要求[1]。
元代增加了土炒(《丹溪心法》)、童便制(《原机启微》)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醋制、盐制、乳制、朴硝制、干漆制(《蒙筌》)、茱萸益智制(《医学纲目》)、黄土姜酒蜜制(《本草汇》)、胆汁制、槐花炒(《景岳全书》)、酒萸制(《增补万病回春》)等[1]。并对其炮制目的有较多阐述,如“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本草纲目》)[1]。“白痢加茱萸炒,赤痢用湿槐花炒,去槐花”(《先醒斋广笔记》)[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姜炙、吴茱萸炙等[1]。
黄连片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或用时捣碎[1]。
姜黄连的炮制方法为:取黄连片,用姜汁拌匀,稍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每100kg黄连片,用生姜125kg或干姜4kg,绞汁或煎汁[1]。
5 姜黄连的性状黄连片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黯**,粗糙,富有残存细小须根,片面**[1]。质坚硬,气微,味极苦[1]。
姜黄连表面棕**,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1]。
6 姜黄连的质量要求黄连总灰分不得过50%,含小檗堿以盐酸小檗堿(C20H17NO4·HCl)计,不得少于36%;姜黄连总灰分均不得过40%[1]。
7 黄连的性味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中药大辞典》: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中华本草》: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歧伯、雷公:苦,无毒、李氏:小寒。"
《汤液本草》:"入手少阴经。"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阳明、太阴。"
《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8 黄连的功效与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中药炮制学》: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如治热毒壅盛、高热烦躁及痈疽疔疮的黄连解毒汤(《外科正宗》);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1]。
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1]。如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证治准绳》)[1]。
姜炙黄连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1]。如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呕吐,泄泻的香姜散(《证治准绳》);治脘胁疼痛,嗳气吞酸,大便热泻的萸连丸(《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1]。
吴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1]。如治积滞内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的大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
《中药大辞典》:黄连具有泻火,燥湿,解毒,杀虫的功效。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中华本草》:黄连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名医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本草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
《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
《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9 姜黄连的炮制作用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如治热毒壅盛、高热烦躁及痈疽疔疮的黄连解毒汤(《外科正宗》);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1]。
姜炙黄连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1]。如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呕吐,泄泻的香姜散(《证治准绳》);治脘胁疼痛,嗳气吞酸,大便热泻的萸连丸(《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1]。
10 黄连的炮制研究黄连中含有小檗堿,黄连堿,掌叶防己堿,药根堿,甲基黄连堿,木兰花堿等[1]。
10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实验表明,黄连切制时,宜在水温较低时进行,并尽量减少在水中的浸润时间,否则损失药效[1]。目前实际应用中,黄连多在用时捣碎,以避免在切制过程中成分的流失[1]。
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主要化学成分小檗堿、巴马汀、药根堿含量均无明显变化[1]。但也有报道证明,随着炮制温度升高,黄连中小檗堿含量有所降低,但炮制又可提高小檗堿在水中的溶出率[1]。生黄连中小檗堿的溶出率为5817%,酒、姜汁、吴茱萸炮制后溶出率约为85%,说明炮制对小檗堿在煎液中的溶出率有促进作用[1]。但也有报道与上述结论不同,认为萸黄连水煎液中总生物堿含量比生黄连水煎液降低868%,小檗堿降低1935%,巴马汀降低345%,认为这与吴茱萸汁制后降低黄连寒性的传统认识相一致;黄连用不同方法炮制后,小檗堿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黄连炭最为显著;但黄连拌酒晾干后,盐酸小檗堿含量比其他加热酒制法炮制品及生品含量增高;黄连以不同用量的白酒、黄酒炙炒后,对黄连盐酸小檗堿含量影响不大,但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却明显高于生品;微量元素Mn、Ca、Zn煎出率酒炙品也明显高于生品[1]。因此推论炮制加酒量和加热温度对黄连中生物堿含量及溶出率均有影响[1]。
黄连在加热过程中,可生成一种红色小檗堿型生物堿——小檗红堿[1]。生药加热到130℃、1小时,或180℃、20分钟时开始生成,其含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小檗堿相应减少[1]。加热也能使掌叶防己堿、药根堿等发生结构变化[1]。提示要注意研究黄连加热与质量变化的关系[1]。
10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小檗堿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热、抗炎、抗溃疡、利胆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降低血糖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有保护作用[1]。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且均出现了炮制前未有的对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1]。此外,黄连经姜汁制后对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增强,并优于其他炮制品[1]。
11 姜黄连的贮存方法历史 本品是由黄连、黄柏、三棵针等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也可用人工方法合成。
我国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已记载黄连的功效,1910年珀金(perikin)、鲁宾逊(robinson)确定其化学结构,但长期以来都从植物中提取。1969年龟谷(kametani)合成,1975年我国用化学合成法成功地合成了本品。
其他名称 黄连素;umbellatine。
性状与稳定性 本品盐酸盐为**(粗制品为灰**)结晶性粉末;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几不溶于冷乙醇、氯仿和乙醚中。
体内过程 本品为广谱抗菌药,但对细菌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可抑制肠道细菌如痢疾杆菌,大肠菌的致病力,对幽门螺旋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适应症状 用于肠道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腹泻。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口服不良反应较少,偶有恶心、呕吐、皮疹、药热,停药后即可消失。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不可与含鞣酸的药物合用,因为鞣酸是生物碱的沉淀剂,二者结合生成难溶性的鞣酸盐沉淀,不易被吸收,使本品的作用降低。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01~04克,一日3次。儿童1岁以下一次005克,1~3岁一次005~01克,4~6岁一次01~015克,7~9岁一次015~02克,10~12岁一次02~025克,12岁以上一次03克,均一日3次。
限定剂型 片剂。
目录 1 拼音 2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黄连阿胶汤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万氏女科》卷二:黄连阿胶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黄连阿胶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镐京直指》卷二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阿胶汤 1 拼音
huáng lián ā jiāo tāng
2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21 处方
黄连12克 黄芩6克 芍药6克 鸡子黄2枚 阿胶9克
22 功能主治养阴泻火,益肾宁心。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23 黄连阿胶汤的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1.2升,先煎三物,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胶烊尽,稍冷,入鸡子黄,搅匀,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24 备注
方中黄连泻心火,阿胶益肾水,黄芩佐黄连,则清火力大;芍药佐阿胶,则益水力强。妙在鸡子黄,乃滋肾阴,养心血而安神,数药合用,则肾水可旺,心火可清,心肾交通,水火既济,诸证悉平。
25 摘录《伤寒论》
3 《万氏女科》卷二:黄连阿胶汤31 处方
黄连1钱(炒),阿胶(炒)1钱,木香7分,干姜(炒)5分,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炙草5分,乌梅3个。
32 功能主治清热和胎。主妊娠痢久不止。
33 黄连阿胶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食前服。
34 摘录《万氏女科》卷二
4 《镐京直指》卷二 41 方名
黄连阿胶汤
42 组成川连1钱,中生地5钱,炙甘草8分,炒地榆3钱,阿胶珠3钱,炒黄芩2钱,当归6钱,生白芍5钱。
43 主治春温内陷,赤痢伤阴。
古籍中的黄连阿胶汤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之可兼察乎?以是知必有挟饮于内耳。沈明宗曰∶黄连阿胶汤之心烦不得眠,较此条颇同而治异,何也?盖此条
《伤寒论辑义》:[卷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愚以还宜芍药地黄汤。柯氏云。轻则猪苓汤。重则黄连阿胶汤。盖柯说为的对矣。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来,则为热证。执斯说也,何以阴病两三日即有用黄连阿胶汤及大承气汤者?盖寒气侵人之重者,若当时窜入阴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二、三日以上,即一日也,合一二三日而浑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目录 1 拼音 2 《圣惠》卷七十:黄连猪肚丸 21 黄连猪肚丸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黄连猪肚丸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鲁府禁方》卷二:黄连猪肚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黄连猪肚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得效》卷七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黄连猪肚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猪肚丸 1 拼音
huáng lián zhū dù wán
2 《圣惠》卷七十:黄连猪肚丸21 黄连猪肚丸的别名
猪肚丸
22 处方黄连3两(去须),人参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黄耆1两(锉),木香半两,鳖甲1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柴胡1两(去苗),地骨皮半两,桃仁1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23 制法上为细散。用 猪肚1枚,净洗后,将前药末安猪肚内,以线缝合,蒸令烂熟,砂盆内研令如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24 功能主治
妇人热劳羸瘦。
25 黄连猪肚丸的用法用量猪肚丸(《妇人良方》卷六)。
26 摘录《圣惠》卷七十
3 《鲁府禁方》卷二:黄连猪肚丸31 处方
黄连5两,麦门冬4两,知母4两,天花粉4两,葛根2两,生地黄2两。
32 制法上为末,入雄猪肚内缝定,置甑中蒸极烂,取出药,捣肚成膏和药,如干,加炼蜜杵匀,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消渴。
34 黄连猪肚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以米饮送下。加至100丸。
35 摘录《鲁府禁方》卷二
4 《得效》卷七 41 方名
黄连猪肚丸
42 组成猪肚1枚(治如食法),黄连5两(去芦),小麦(炒)5两,天花粉4两,茯神(去木)4两,麦门冬(去心)2两。
43 主治强中消渴,已服栝楼散、荠苨汤者。
44 黄连猪肚丸的用法用量每服70丸,以米饮送下,随意服之。如不能丸,入少炼蜜。
45 制备方法上为末,纳猪肚中缝塞,安甑中,蒸之极烂,木白小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黄连猪肚丸 《本草备要》:[禽兽部]猪肉,蘸薏仁末食)。肚,入胃健脾(仲景治消渴,有黄连猪肚丸。用雄猪肚一枚,入黄连末五两,栝蒌根、白粱米
《本草求真》:[上编卷四泻剂]泻火畏款冬花牛膝。忌猪肉。(亦有不忌者。如脏连丸黄连猪肚丸之类。)《本草求真》清黄宫绣公元16441
《世医得效方》:[卷第七大方脉杂医科]消渴,黑豆一合,煮至一盏半,去腰子、黑豆,入药四黄连猪肚丸治强中,消渴。服栝蒌散、荠汤后,便可服此。亦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六消渴门]辨六经渴病并治盐汤浸炙)白茯苓(去皮)北有木猪肚儿丸(一名黄连猪肚丸出如宜方)治消渴。猪肚(一具治如食方)黄连粱
《绛雪园古方选注》:[中卷内科丸方]猪肚丸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连饮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见《东医宝鉴》卷十一:黄连饮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黄连饮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黄连饮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朱氏集验方》卷六:黄连饮 61 黄连饮的别名 62 处方 63 制法 64 功能主治 65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66 摘录 7 《外台》卷三十七引《小品方》:黄连饮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黄连饮 81 黄连饮的别名 82 处方 83 制法 84 功能主治 85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86 摘录 9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玉案》卷三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13 《圣济总录》卷一○五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饮 1 拼音
huáng lián yǐn
2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连饮21 处方
黄连(去须)1两,犀角(镑)3分,白蘘荷根3分,黄芩(去黑心)3分,茜根3分,败豉皮(炙焦)半两,蓝青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白头翁(去芦头)半两。
22 制法上为粗末。
23 功能主治小儿蛊毒痢,下血体羸。
2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
100200日儿每服半钱匕,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分2次温服,
25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3 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见《东医宝鉴》卷十一:黄连饮31 处方
人参2钱,黄连1钱半,甘草(炙)5分,青竹叶10片,生姜1片。
32 制法上锉。
33 功能主治小儿心经有热夜啼。
3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水煎,取汁灌口中。
35 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见《东医宝鉴》卷十一
4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黄连饮41 处方
黄连(去须,炒)1两,人参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当归(炙,锉)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高良姜半两。
42 制法上锉细,如麻豆大。
43 功能主治小儿腹胀,冷气结块疼痛。
4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以水7分,煎取4分,去滓温服。
45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5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黄连饮51 处方
黄连(去须)1两,干姜(炮)1分,甘草(炙)半两。
52 制法上为粗末。
53 功能主治肠风泻血如痢,腹中(疒丂)痛,面色萎黄。
5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1枚(擘),同煎至5分,去滓温服。
55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三
6 《朱氏集验方》卷六:黄连饮61 黄连饮的别名
黄连散
62 处方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各等分。
63 制法上为末。
64 功能主治血痢。
65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黄连散(《普济方》卷二一二)。
66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六
7 《外台》卷三十七引《小品方》:黄连饮71 处方
黄连1两,甘草(炙)1两,萎蕤2两。
72 制法上切。
73 功能主治热上肝膈,腰肾冷极而腰痛如折,两目欲脱。
7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纳朴消1两,顿服。得微利止。
75 摘录《外台》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8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黄连饮81 黄连饮的别名
黄连散
82 处方黄连(去须)1两,豉200粒。
83 制法上将黄连为粗末。
84 功能主治小儿心肺热吐血。
85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黄连散(《普卫生总微》卷十五)。
86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9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91 方名
黄连饮
92 组成黄连(去须,炒)1两,诃藜勒(煨,去核)1两,地榆1两,芍药(炒)1两,甘草(炙)2分,木香3分,当归(切,焙)3分。
93 主治脾寒洞泄。
9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
95 制备方法上锉细。
10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101 方名黄连饮
102 组成黄连(去须)半两,冬瓜瓤1分。
103 主治小儿多渴。
10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以水1盏半,同煎至8分,去滓,分温3服。
105 制备方法上锉细。
11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111 方名黄连饮
112 组成黄连(去须)4两,阿胶(炙燥)4两,当归(切,焙)4两,赤石脂4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龙骨2两,白术2两。
113 主治脏毒下血,脏腑(疒丂)痛,日夜五七十行,及血痢甚者。
11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115 制备方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12 《玉案》卷三 121 方名黄连饮
122 组成大黄5钱,黄连4钱,芒消5钱,栀子3钱。
123 主治疸症,大小便秘涩壅热。
12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加灯心30茎,不拘时服。
13 《圣济总录》卷一○五 131 方名黄连饮
132 组成黄连(去须)1两,淡竹叶50片,芦根1两半,羚羊角(镑)1两半,木通1两半,旋覆花1两半,桑根白皮1两半。
133 主治眼生赤脉,痛涩推眵。
134 黄连饮的用法用量以水6盏,煎至3盏,下芒消1两,煎至2盏后,良久分温3服。
135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
古籍中的黄连饮 《妇科秘书》:痢论白相兼,白多于赤者。川连(六两用开口吴萸一两,同黄连炒,去吴萸不用)木香(一两)共末,醋糊丸,每服五
《胎产心法》:[卷之上]痢论去闭口者,取净一两,同黄连炒。去吴茱萸不用,只用川连)木香(一两)共末,醋糊丸,每服五十丸,米汤、砂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八]治热病痢下脓血诸方痢无期度。不下饮食。宜服犀角散方。犀角屑(一两)黄连〔一(二)两去须〕地榆(一两半)茜根(一两锉)黄
《圣济总录》:[卷第七十六]血痢治藏毒下血。脏腑痛。日夜五七十行。及血痢甚者。黄连饮方黄连(去须)阿胶(炙燥)当归(切焙)赤石脂(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四十三久痔]肠风下血目录 1 拼音 2 《衷中参西》上册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清脑黄连膏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清脑黄连膏 1 拼音
qīng nǎo huáng lián gāo
2 《衷中参西》上册 21 方名清脑黄连膏
22 组成黄连2钱。
23 主治眼疾由热者。
24 清脑黄连膏的用法用量常常以鼻闻之,日约2030次。勿论左右眼患证,应须两鼻孔皆闻。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香油调如薄糊。
古籍中的清脑黄连膏 《审视瑶函》:[卷二]*热反克之病连膏(治目中赤脉。如溜热炙人。)川黄连(八两)片脑(二钱)上以黄连去芦。刮去黑皮。洗净锉碎。以水三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阵因阵]以下眼目方。清凉膏治眼目赤肿不能开,痛闷,热泪如雨。生南星脑荷叶(各半两)荆芥百药煎(如无,即用文蛤)上各三
《原机启微》:[卷之上]*热反克之病外以黄连炉甘石散收其烂处,兼以点眼春雪膏、龙脑黄连膏、鼻碧云散攻其*热,此治*热反克之法也。非膏粱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一眼科]原机启微论外以黄连炉甘石散收其烂处,兼以点眼春雪膏、龙脑黄连膏、鼻碧云散攻其*热,此治*热反克之法也。非膏粱
《证治准绳·杂病》:[第七册七窍门上]目目录 1 拼音 2 《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谭氏殊圣》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涣方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4 《圣惠》卷五十六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圣惠》卷八十四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卫生总微》卷十二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明医指掌》卷九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普济方》卷三八三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0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香连散 香连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iāng lián sǎn
2 《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谭氏殊圣》 21 方名香连散
22 组成胡黄连1钱,熊胆1钱,丁香半钱,麝半钱,芦荟半钱,五灵脂1分,赤箭芝1分,白龙骨1分。
23 主治急疳频泻绿和青,好睡多饶局绿惊,才觉翻身还又泻,唇干焦渴欲烟生。
2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每服半钱,陈米饮送下。日夜56服。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涣方 31 方名香连散
32 组成木香1两,川黄连(去须)1两,人参半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半两。
33 功效分清浊,定霍乱吐利。
34 主治小儿吐泻霍乱。
35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粟米饮调下。
3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4 《圣惠》卷五十六 41 方名香连散
42 组成木香半两,黄连3分(去须,微炒),缩砂3分(去皮),当归3分(锉,微炒),龙骨1两,诃黎勒3分(煨,用皮),莨菪子1两(水掏去浮者,水煮令芽出,晒干,炒令黄黑色),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43 主治水泻,时有腹痛。
4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4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5 《圣惠》卷八十四 51 方名香连散
52 组成木香1分,黄连半两(去须),当归1分(锉,微炒),干姜1分(炮裂,锉),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
53 主治小儿冷热不调,腹痛下痢。
5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每服半钱,以粥饮调下。
5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6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61 方名香连散
62 组成木香半两,黄连(去须)1两,青橘皮(去白,焙)半两,栀子仁1分。
63 主治伤寒后,下痢脓血,疼痛。
6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65 制备方法上为散。
7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71 方名香连散
72 组成黄连(去须,炒)1两,木香1两,丁香半两,干姜(炮)半两,诃黎勒皮(炒)半两。
73 主治赤白痢。
7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陈米饮调下,日2次。
75 制备方法上为散。
8 《卫生总微》卷十二 81 方名香连散
82 组成木香1分,黄连(去须)半两(炒),诃子(煨,去核取皮)1分,肉豆蔻3个(面裹煨,去面),甘草1分(炙)。
83 主治脾疳泄泻,腹大脚细,渐成瘦弱,及诸脾胃不和,气不调顺。
8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钱,乳食前米饮汤调下。
8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9 《明医指掌》卷九 91 方名香连散
92 组成黄连(炒)1钱半,木香1钱2分,白术(炒)2钱,白芍药(炒)2钱,滑石1钱(研细),甘草(炙)5分。
93 主治产后痢疾,里急后重,腹中痛不可忍。
9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水2盏,煎8分服。
95 制备方法上锉1剂。
10 《普济方》卷三八三 101 方名香连散
102 组成龙胆草1钱,胡黄连1钱,五灵脂1钱(炒),丁香半钱,赤剪子1钱,麝香半钱,芦荟、龙骨半钱。
103 主治小儿五疳泻痢。
104 香连散的用法用量饮汤吞下。
105 制备方法上为末,烂饭为丸,如粟米大。
106 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香连丸”。方中芦荟用量原缺。
古籍中的香连散 《竹林女科证治》:[卷三保产下]泻痢归芍药散。若月内泻痢,宜鸭子煎。若里急后重,宜香连散加消导药。若痢久不止,宜四君子汤加收敛药。的奇
《明医指掌》:[卷九妇人科]产后六产后下痢产后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至圊不能便者,香连散加人参、当归、神曲、麦芽、浓朴。病久不已,四君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吐泻方治]治泻方为末。炼蜜和膏。每用一皂子大。米饮化下。无时。香连散治伏暑泄泻。清浊不分。木香川黄连(去须各一两)
《圣济总录》:[卷第三十三]伤寒后下痢脓血去滓温服,三服得愈勿服。治伤寒后下痢脓血疼痛。香连散方木香(半两)黄连(去须一两)青橘皮(去白焙半
《普济方》:[卷三十八大肠腑门]脏毒下血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味连的性状 4 关于黄连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鸡爪黄连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鸡爪黄连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鸡爪黄连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味连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味连 已经自动替换为 鸡爪黄连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jī zhǎo huáng lián
2 概述鸡爪黄连为中药黄连商品的一种。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味连、光连。
3 鸡爪黄连的性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鸡爪黄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或橙**,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中药大辞典》:鸡爪黄连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味连、光连。为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多分枝,常3~6枝成束,稍弯曲,形如鸡爪,长约3~7厘米,单枝直径3~8毫米。外表黄褐色,栓皮剥落处呈红棕色;分枝上有间断横纹,结节膨大,形如连珠,着生多数坚硬的细须根及须根痕,有的表面无横纹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江枝"或"过桥杆";上部多有褐色鳞片残留,顶端有未去净的残茎或叶柄。质坚实而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木部金**,射线有裂隙,中央髓部红**,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嚼之唾液可染为红**。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红**、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湖北。陜西(平利)亦产。
《中华本草》:鸡爪黄连的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巨抱,形似倒鸡爪状,习称“味连”;单枝类圆柱形,长3~6cm,直径2~8mm。表面灰**或黄棕色,外皮剥落处显红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或橙**,髓部红棕色,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4 关于黄连
黄连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鸡爪黄连”、“雅连”、“云连”。鸡爪黄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或橙**,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黄连片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黯**,粗糙,富有残存细小须根,片面**,质坚硬,气微,味极苦[1]。酒黄连色泽较生片加深,味苦,略带酒气[1]。姜黄连表面棕**,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1]。萸黄连色泽黯**,味苦,略带吴萸的辛辣味[1]。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姜黄连简介
本文2023-10-25 20:09: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9304.html